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30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8篇、专利文献749篇;相关期刊254种,包括瞭望、江汉论坛、中州学刊等;
小国寡民的相关文献由294位作者贡献,包括彭绍骏、毛红星、许涛等。
小国寡民
-研究学者
- 彭绍骏
- 毛红星
- 许涛
- 高原
- 刘俊男
- 刘建设
- 刘玲玲
- 崔玉
- 康健
- 张明杰
- 张鹏飞
- 成榕
- 朱喆
- 李兵
- 李娟
- 李易
- 杜会
- 杨守戎
- 王政辉
- 王琨皓
- 秦莹
- 蓝洁
- 邓婕
- 陈东汉
- B.W.班丁
- 丁倩梅
- 丁凯旋
- 万利生
- 丘振声
- 于宝成
- 任春光
- 何农
- 何春璐
- 何晓明
- 侠倚碧鸳
- 侯廷章
- 俞可
- 俸洁
- 傅吉军
- 冯君豪
- 冯日乾
- 冯晖
- 冷卫国
- 凌龙华
- 刘克兵
- 刘大鹏
- 刘影
- 刘志基
- 刘振中
- 刘文义
-
-
李思达
-
-
摘要:
纵观古今中外,就算再小国寡民的政权,也会基于行政需求将自家领土按一定层次进行划分。个中道理不难理解,人们在土地上生存,同自然环境产生互动,当社会组织复杂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会尝试着对地形进行规划,主动将人类社会活动同自然地理相结合,基于政治的地理区划一行政区便由此诞生。
-
-
吉文桥
-
-
摘要:
《道德经》中的“小国寡民”思想,是老子作为“思想圣者”以民为重治国理念的重要表达,是其“以有为修无为,以无为成大为”的治世追求,亦是其实现“大有大无,大无大有”的“以道治国”平天下的至善境界。然而,历代注疏对老子“小国寡民”的解释多有失偏颇,甚而误将“小国寡民”作为一种消极遁世之说。“小国寡民”思想应从时代变局、圣人之治、无为而治、治世之道等方面进行考量。
-
-
孟雪;
高帆
-
-
摘要:
从古至今,“家”“家园”一直都是中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母题之一,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桃花源”、西方宗教经典的“伊甸园”等都是人们对理想家园最原初、最朴素的想象。尤其是在以农耕经济为主要经济形态的中国,“家园意识”尤为浓重。无论是儒家经典《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对君子的要求、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还是中华民族历来的“安土重迁”“安居乐业”“落叶归根”等传统思想,都能看出中国人强烈的“家园意识”.
-
-
苏瑞壮
-
-
摘要:
在民族存亡责任感下,摩萨德的间谍们秉持着“如果被扔出了门,那就再从窗户钻进去”的信条,最终创造了一个个享誉全球的谍海奇迹。犹太人的先知麦蒙尼德说:“敌若欲杀你,你应先杀敌。”摩萨德就是以色列“先杀敌”的利器。小国寡民的以色列能够在群敌环伺的环境下生存下来,摩萨德功不可没。
-
-
张殿奎
-
-
摘要:
这两句话都出自《老子》。“小国寡民”,对这句话的解释,一般是指“国家很小、人口稀少”,也有的解释为“缩小国家疆域,减少国家人口”等。我认为,这些解释都不可能是老子的思想本意,因为它们都脱离了老子“无为而治”的社会治理理念。
-
-
汪伟
-
-
摘要:
《道德经》的重心为其政治理论;其政治理想是,以大国之君为圣人,通过守道而取天下,促成和睦的邦交和各国的无为而治.圣人虽是诸侯共主,却不能以大一统范式下一君治万民的两极格局来理解老子的政治逻辑.因为,其一,“取天下”并非“治天下”,而是指春秋背景下的争夺天下共主;其二,有善士集团负责对外战争、对内继承礼制和具体落实无为之治;其三,“小国寡民”描绘的理想国家状态要以圣人守道促成的和睦邦交为前提.老子还回应了春秋时代的诸多主题,涉及邦交与争战、士民分层、由私学和铁器诱发的社会动荡等,证明该书确实成书于春秋晚期.因此,《道德经》政治理想的本质,是对春秋时紧张“国际”局势的缓和,与大一统帝国的治理范式无关.
-
-
饶惠
-
-
摘要: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乱,导致了周王朝的统治秩序被彻底打乱,在随之而起的权力追逐战中,各阶层的政治地位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的荣升为新的统治阶级,有的则逐渐没落。在此过程中,贵族阶层的分化最为显著,其中没落一方的中小贵族经历了强烈的落差感,由于中小贵族是最先分裂且失落感最强的阶层,所以中小贵族阶层的社会理想最早出现。在不断的思考中,他们终于找到一条适合本阶层生活的道路,即“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并由此形成了第一本系统论述社会理想的著作——《老子》。在《老子》一书的影响之下,变化中的其他阶层也纷纷开始提出自己的政治诉求,百家争鸣便应运而生,思想文化领域呈现一片自由繁荣的景象。
-
-
张淼;
陈永强
-
-
摘要:
“自然”是老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老子生命智慧的基本原则。“自然”从“道”与“德”的概念中来,进而《老子》方才演绎出诸如“无为”等对生命进行爱护与葆珍的理论方法。“小国寡民”同样是这一理论建构的产物,但它不仅是哲学理论的概念,更是《老子》生命智慧对现实的反思。关于这个兼具复归与超越的词汇,我们可以品读出《老子》对生命本真的关怀,是其整个理论体系一以贯之的关注所在。
-
-
黄升民
-
-
摘要:
何谓大海?一个无边的巨大的生生不息的市场空间。鸡犬相闻的小国寡民时代,做一个匠人可以固守市场,但边界既已打破,面对全球的压力和虎视眈眈的竞争者,谋求发展的任何个人、机构乃至国家民族都必须直面并进入这大海中,获得技术获得规模获得永续生存的动力和基因。然而不同类型的产品、企业、机构在这一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和选择的路径差异极大,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是同一片大海吗?这是编辑部几经纠结的问题。通过对各个领域相关案例的总结研究和探讨,编辑部发现总有共同的脉络和逻辑。因此,此次我们以出海作为主题,将各类出海者纳入研究视野之中,分析中国出海企业发展的方向和规则。
-
-
张鸣
-
-
摘要:
老子的无为之治,针对的是小国寡民的状况。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其实就是一个个的村庄,实行无为之治当然容易。其实,就算是想有为,也没有本钱。然而,一个大国,尤其是像秦汉这样天下一统的大国,也实行无为而治,在情势上就不大能够。不过,我们知道汉朝初年,从吕后到文景两朝,三代几十年的光景,还真是无为而治。最典型的就是曹参做相国之时,萧规曹随,一切按既定轨道走。政府一点不生事、不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