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先唐

先唐

先唐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1年内共计9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3篇、专利文献2885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北方论丛、东岳论丛、广西社会科学等; 先唐的相关文献由88位作者贡献,包括程千帆、刘敏、晁成林等。

先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3 占比:3.12%

专利文献>

论文:2885 占比:96.88%

总计:2978篇

先唐—发文趋势图

先唐

-研究学者

  • 程千帆
  • 刘敏
  • 晁成林
  • 李燕
  • 王玲娟
  • 颜庆余
  • 王允亮
  • 龙剑梅
  • 丁功谊
  • 严优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叶会昌; 郎瑞萍
    • 摘要: 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左传》等典籍中已经开始出现幽兰意象,屈原开辟了士人竞相描摹幽兰的先河.汉魏六朝以来,文学作品中的"幽兰"书写成为一种时尚.或以其芬芳修饰事物,或以其美丽喻佳人,或以其高洁而比君子,或以其同题乐曲而增加文学意味.初唐杨炯的《幽兰赋》有较高的艺术成就,而王绩、王勃、骆宾王、陈子昂等下层士人多喜写幽兰,正是因为幽兰与他们才高位蹇的命运的相似性.
    • 李敦庆
    • 摘要: 宗庙歌辞是为祭祀祖先而作,是国家礼仪用乐的重要内容。从仪式功能上看,因以祖先之功德告于神明的需要,歌辞需要陈述祖先功德,故具有明显的历史时间特性,周代以来的宗庙歌辞莫不如此;从仪式过程上看,宗庙乐的演奏方式在汉初发生改变,由独立存在的奏乐环节变为与仪式相始终的奏乐方式,因此需要在歌辞中描写仪式环节,这成为汉代以来宗庙组诗的创作惯例,表现出明显的仪式时间特性。宗庙歌辞的这两种时间特性之产生根本上受制于宗庙祭仪,同时这两种时间特性也成为实现宗庙仪式功能的重要保证。
    • 刁生虎; 白昊旭
    • 摘要: 中和审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统。先秦是中和审美的奠基期。“中”的本义为中心、中央,进而产生适中之义;“和”的本义为调和音乐、味道,进而产生多样性统一之义。经易、儒、道之发展,中与和得以贯通,演化为中华先民社会治理与人格塑造之理想,成为后世中和审美传统的智慧之源。两汉是中和审美的发展期。董仲舒、扬雄等注重从人与天地相参视角探究中和本体,“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与“劝百讽一”的汉赋创作,使中和与审美联系加深。六朝是中和审美的自觉期。源于政治、道德、哲学领域的中和观念逐渐过渡至人物品评、书法、绘画、文学等诸多领域,诸家将自然与人物品评、文艺创作相结合,发掘其审美共性,中和的审美意义获得普遍认同,呈现出审美自觉状态。因而以先秦到六朝时段为观照对象,对中和审美传统的形成与流变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把握中华审美文化的核心精神与传承模式。
    • 龙剑梅
    • 摘要: 从《诗经》对人际离别的抒写开始,先唐离别诗形成了具有特点的发展轨迹,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抒发了真挚深厚的情感;作为对特定社会和时代的人们离情别绪的艺术反映和审美掌握,它是民族文化心理的诗意传达,是特定人际关系与人际传播的文化表征,也是各种经济、社会因素与个体精神追求、人生遭际等综合作用的艺术化合,有着深刻的文化传播蕴涵。
    • 董秀秀
    • 摘要: 唐前文房四宝文化是后世文房四宝文化的源头,从思想内容上来看,先唐咏赞文房四宝选材制作精美、歌颂笔墨纸砚的功勋、赞美笔墨纸砚的品格,借笔墨纸砚说明道理、寓意美好的爱情和朋友间的酬唱赠答等则直接被唐宋所继承,并有新的发展;从艺术特征上来看,先唐咏赞文房四宝的文学作品描写了文房四宝独特的审美价值、采用了多样化的咏赞方式、并用名人典故来拓展作品内涵.唐前文房四宝文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都为后世咏赞文房四宝文学奠定了基础.
    • 郭伟波
    • 摘要: 先唐书论中采用许多比喻式批评,这与象形文字有关,也与时代的文风思潮以及中国的传统思想有关。书论中对自然的比拟暗合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念,通过对先唐书论的归纳总结,可以看出先唐的书法批评是以外观自然为主,而后才逐渐转到内省自身之上,这种书法审美模式的嬗变对当前的书法批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9. 论先唐颂体的正体与变体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 胡吉星
    • 摘要: “颂”作为一种与诗、赋不同的独立文体,它的起源与古代宗教文化有关,其文体风格是“雍容典雅、庄重肃穆”.先唐颂体呈现出正体和变体两种形式.《诗经》中《周颂》和《商颂》是宗庙正歌,《周颂·时迈》更为颂体树立了规范;但《鲁颂》的题材、内容形式呈现出了新变化,故被后世视为“变颂”.汉代既有郊庙乐歌的正体,也有被称为变体的颂文;魏晋时期颂体的世俗化进一步加强,这时期颂体的功能、歌颂对象、题材都呈现出新变化.先唐时期颂体的正与变,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着,它们共同促进颂体文学审美品味的形成,通过辩体能帮助我们更好了解颂体的演变规律.
    • 姜剑云; 孙笑娟
    • 摘要: “重阳”亦称“重九”。“九”是阳数之极数,两九相逢,乃称“重九”。重阳,作为九月九日这一特殊节日的代名词,文中始见西汉末刘歆《西京杂记》的“三月上巳,九月重阳”;诗中始见梁代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的“献寿重阳节,回銮上苑中”。东晋陶渊明《九日闲居》已将九月九日称为“重九”:“余闲居,爱重九之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