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悼亡诗

悼亡诗

悼亡诗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43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7篇、专利文献21篇;相关期刊318种,包括青春岁月、文史知识、读书等; 悼亡诗的相关文献由41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立、卞良君、朱燕秋等。

悼亡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7 占比:95.41%

专利文献>

论文:21 占比:4.59%

总计:458篇

悼亡诗—发文趋势图

悼亡诗

-研究学者

  • 王立
  • 卞良君
  • 朱燕秋
  • 李兵
  • 沈童
  • 王秋生
  • 谢卫平
  • 丁雪艳
  • 刘俐
  • 刘莉莉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萧映; 胡冰涛
    • 摘要: 悼亡诗自古以来都是人们抒发哀伤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由于语言媒介由古代汉语变为现代汉语,现代悼亡诗虽然在表达的情感和内容、形式上同古代悼亡诗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叙事手法、意象选择、对死亡和生命的思考等方面皆展现出独特的智性特征。《写给儿子的哀歌》(十四首)是诗人臧棣写给儿子的一组悼亡诗,不仅真切抒发了诗人个人的丧子之痛,更以此反思生命与当下时代,呈现出感性与智性交织的特点。其情事交融的叙事性技巧、具有象征性的客观对应物以及对自我和生命的哲理性反思等特征,是现代悼亡诗中智性抒情的具体体现。
    • 沈童
    • 摘要: 梅尧臣作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别唐变唐,勇于创新,在多方面开创了宋诗新的艺术范式,具体表现为平淡的风格和审美理想、广博而日常化的题材、以文为诗的破体文体特征。梅尧臣独具特色的悼亡诗从以上方面集中体现了唐宋诗之变,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典型意义。
    • 赵刘昆
    • 摘要: 李宣龚抗战时期的悼亡诗通过肯定人的存在及其改造现实的能力,确立了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发扬人的主体精神,对抗战时期的病态现象做出了基于独立思考的判断和批判。这种价值判断是传统文人式的,因而在遭遇现代性的冲击之下,难免产生关于自身的困惑,而这种困惑所表征的恰好是抗战时期有关文化主体性的自我争辩,李宣龚企图在这一混乱的现实图景中再次确立传统的文化主体性,然而却在不可逆转的形势中破产了。
    • 贾子清
    • 摘要: 弥尔顿的《梦亡妻》和纳兰性德的《静夜思》都为悼亡诗,诗歌不仅仅是诗人情感的抒发,还是中西文化观念的比较,意象以及写作手法等方面美学的探索。
    • 赵刘昆
    • 摘要: 陈卓仙与丈夫唐迪风在思想、情感和生活上构建了一种基于“感通”的共同文化场域,实现了情感的自然流露和人与万物的“交感”。陈卓仙在她的悼亡诗中或表悲痛,或颂亡夫,或念旧情,或责自己,均深情款款,但她又绝不囿于伤感低沉、悲天悯人、自怨自艾的情绪表达,而往往将视野和格局上升到宇宙万物的高度,将人生的悲喜融于儒家的文化视野内加以考察,从更为广阔的世界中体察亡夫之悲,因而其悼亡之作情虽悲慨,却不低迷,往往能从宇宙、自然、历史、文化中寻找到现实生活与过去、未来的连接点,从而实现现实和精神的超越。
    • 郭钰
    • 摘要: 本文通过对韦应物进行分类解读,发现韦诗从生活场景出发,描写现实之景,抒发真切之情。在思想内容上紧贴家庭生活,他的悼亡之思中不仅饱含对知书达礼的贤妻的不舍,而且也充满了对子女幼年丧母的哀怜。在表现手法上常常利用今昔对比和乐景衬哀的手法展现强烈的情感落差,继承“抽刀断水”式抒情传统。同时运用“夜”“梦”等意象营造孤寂的意境,使人深感悲怆。最后通过时间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他愈发浓郁深邃的哀思。
    • 陈必应
    • 摘要: 悼亡诗,中国古代一般指丈夫追悼亡妻之诗,而广义之悼亡诗,则指对亡故亲人或朋友表达追悼、哀思之作.朱熹人生经历丰富坎坷,交友交游甚为广泛,故其诗歌创作之中亦多悼亡之作.朱熹悼亡诗创作情感蕴含丰富,不仅体现为对悼亡之悲、亦有感时伤事的情感体现、吾道益穷的深沉感慨.其悼亡诗的创作不仅有着一定的史实价值,亦具有颇高的艺术成就.对朱熹悼亡诗的研究,对于还原朱熹的人生经历细节、窥探其思想交流承受皆有一定积极作用.
    • 吴雅丽
    • 摘要: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约翰·弥尔顿与约翰·邓恩都曾为悼念亡妻创作过十四行诗.弥尔顿在《梦亡妻》中通过奇幻的梦境再现了圣徒般纯洁的妻,而邓恩的《第十七首神圣十四行诗》则倾诉了他对亡妻无限的思念与渴求.本文通过介绍这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分析并比较了其中的宗教特色与思想情感,深入探讨了弥尔顿与邓恩两位诗人的悼亡思想.
    • 华珉朗
    • 摘要: 路内是势头正劲的70后作家,蛰伏五载后,他于2020年推出了第七部长篇小说——《雾行者》,小说以铁井镇开发区的文学青年和普通工人两大形象序列为经,以1998—2008十年时间为纬,勾画了这座江南小镇的社会变迁史,洋洋570多页,为当代文坛奉献了一部具有分量的力作。
    • 吴雅丽
    • 摘要: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约翰·弥尔顿与约翰·邓恩都曾为悼念亡妻创作过十四行诗。弥尔顿在《梦亡妻》中通过奇幻的梦境再现了圣徒般纯洁的妻,而邓恩的《第十七首神圣十四行诗》则倾诉了他对亡妻无限的思念与渴求。本文通过介绍这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分析并比较了其中的宗教特色与思想情感,深入探讨了弥尔顿与邓恩两位诗人的悼亡思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