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弥尔顿

弥尔顿

弥尔顿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421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1篇、相关期刊304种,包括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青年记者等; 弥尔顿的相关文献由388位作者贡献,包括徐莉华、郝田虎、吴玲英等。

弥尔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1 占比:100.00%

总计:421篇

弥尔顿—发文趋势图

弥尔顿

-研究学者

  • 徐莉华
  • 郝田虎
  • 吴玲英
  • 刘立辉
  • 崔梦田
  • 杜艳红
  • 戴尔·卡耐基
  • 晏奎
  • 李敖
  • 肖四新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林卫健
    • 摘要: 在英国诗人弥尔顿的长篇史诗《失乐园》中,夏娃的诞生被描述为是由亚当被抽出的“左侧肋骨”创造出来,而英文单词“left”在《圣经》与《失乐园》中,都与绝对的负面含义相联系,通常意味着“罪恶”。同时,夏娃与诗中另一位女性角色“罪”彼此互成镜像,二者自诞生起便命运重叠,并经历了类似的文学变形。由此可以看出,尽管作为一名人文主义者,诗人对夏娃进行了歌颂,但17世纪“厌女主义”的论调依然不可避免地成为启蒙诗歌《失乐园》中的一道杂音。
    • 叶友珍
    • 摘要: 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发表于英国共和革命时期,在后世影响巨大,尤其在19世纪的欧洲革命中备受关注。小册子的写作刻意披上古希腊文学的外衣--标题化用伊索克拉底的《城邦议事会辞》,题词引用古希腊肃剧诗人欧里庇得斯的《乞援人》,弥尔顿把自己塑造为一位古典演说家,试图以置身教派之外的立场来论述一个和宗教、政治密不可分的问题。通过对小册子与两部古希腊作品隐含关联的梳理,本文发现弥尔顿在言论自由和言论限制这一矛盾中,将出版自由这一公民权问题推向对政体问题的探讨,即民主雅典是英国在内战胶着状态下,面对政体选择时应该效仿的对象。
    • 张佳玮
    • 摘要: 按七年前《纽约时报》的说法,@巴尔扎克出了名的每天工作12小时——但他每天晚上六点到凌晨一点睡觉。睡七小时。弥尔顿,晚上九点到凌晨四点。七小时。富兰克林,晚上十点到凌晨五点。七小时。卡夫卡有段时间凌晨只睡两小时,但他下午会睡四小时,加上打个盹什么的,还是有六七个小时。
    • 摘要: 我相信,我们内心的平静和我们在生活中所获得的快乐,并不在于我们身处何方,也不在于我们拥有什么,更不在于我们是怎样的一个人,而只在于我们的心灵所达到的境界。在这里,外界的因素与此并无多大的关系。大约300年前,当弥尔顿双目失明后,他就发现了这一真理:“思想运用以及思想本身,能将地狱变为天堂,抑或将天堂变为地狱。”
    • 吴雅丽
    • 摘要: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约翰·弥尔顿与约翰·邓恩都曾为悼念亡妻创作过十四行诗.弥尔顿在《梦亡妻》中通过奇幻的梦境再现了圣徒般纯洁的妻,而邓恩的《第十七首神圣十四行诗》则倾诉了他对亡妻无限的思念与渴求.本文通过介绍这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分析并比较了其中的宗教特色与思想情感,深入探讨了弥尔顿与邓恩两位诗人的悼亡思想.
    • 美爱默生
    • 摘要: 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所确认的东西众人也会承认--这就是天才。尽管语言平易无奇,摩西、柏拉图、弥尔顿之所以成为伟人,其最杰出的贡献乃在于蔑视书本教条,摆脱传统习俗,说出他们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思想。一个人应学会更多地发现和观察自己心灵深处那一闪即过的火花,而不只限于仰观诗人、圣者领空里的光芒。可惜的是,人总不留意自己的思想,不知不觉就把它抛弃了,仅仅囪为那是属于他自己的。
    • 吴雅丽
    • 摘要: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约翰·弥尔顿与约翰·邓恩都曾为悼念亡妻创作过十四行诗。弥尔顿在《梦亡妻》中通过奇幻的梦境再现了圣徒般纯洁的妻,而邓恩的《第十七首神圣十四行诗》则倾诉了他对亡妻无限的思念与渴求。本文通过介绍这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分析并比较了其中的宗教特色与思想情感,深入探讨了弥尔顿与邓恩两位诗人的悼亡思想。
    • 郝田虎; 崔梦田
    • 摘要: 弥尔顿研究历史悠久,近年来仍不断有力作问世,呈现出新的阐释空间.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传统与现状,分别就弥尔顿代表性版本和译本、国外研究文献、国内研究文献、世界传播史、中国传播史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骘,细数其中得失.评述试图于时间向度呈现弥尔顿批评传统的主要发展脉络,于空间维度覆盖国内及全球弥尔顿研究的最新成果.最后,基于综合评述指出未来的方向,致力于开拓国内的弥尔顿版本、翻译、传播史研究.
    • 郝田虎
    • 摘要: 中文资料对莎士比亚在中国早期接受史的研究固然重要,但在上海出版的英文报刊如《字林西报》和《教务杂志》等资料同样不可或缺,可惜长期不为研究者所重视。根据近年来新发现的中英文资料,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早期接受史需要重写,同时,也可解释为何弥尔顿先于莎士比亚进入中国、为何弥尔顿的中译也比莎士比亚更早的问题。进而,由于莎士比亚译介和演出在话剧的萌芽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校园莎剧表演活动是孕育话剧雏形的关键一环,莎士比亚晚清接受史是中国早期话剧史的有机组成部分,笔者认为中国话剧1907年滥觞于日本的传统观点需要重审。
    • 金涛
    • 摘要: 约翰·厄普代克的《纽约》是一首语象诗.诗人用语言再现当下纽约城市地景和城市人生存状态时,把弥尔顿《失乐园》的地狱场景以及堕落天使修筑"万魔殿"密谋推翻上帝的语象并置其中.诗歌重复了相似的地狱物理结构,改写了"精神地狱"的道德秩序.《纽约》诗对弥尔顿《失乐园》地狱语象的改写本质上是诗人长期以来对纽约城市多元文化弊端的批判.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