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163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儿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5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77065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中国妇幼健康研究、医疗装备、全科护理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2013年福建省医院药学年会、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等;儿童重症监护病房的相关文献由412位作者贡献,包括钱素云、刘春峰、许煊等。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5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7065 占比:99.79%

总计:77228篇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发文趋势图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研究学者

  • 钱素云
  • 刘春峰
  • 许煊
  • 闫钢风
  • 陆国平
  • 张育才
  • 王莹
  • 孙慧
  • 崔云
  • 张晨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林晶; 刘晓金; 陈丽容; 黄晓琳
    • 摘要: 目的:探究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机械通气患儿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护理。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1年8月医院PICU收治的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机械通气患儿140例为调查对象,统计肠内营养不耐受患儿例数,借助一般资料量表统计患儿相关信息,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ICU机械通气患儿肠内营养不耐受的独立危险因素,确定预防护理策略。结果:共54例患儿出现肠内营养不耐受;单因素分析显示,PICU机械通气患儿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有年龄、胖瘦情况、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首次肠内营养时间、白蛋白、前白蛋白、腹内压、使用抗生素、使用镇静剂、早期使用促胃动力药(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ICU机械通气患儿肠内营养不耐受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消瘦、APACHEⅡ评分≥20分、首次肠内营养时间≥48 h、白蛋白<28 g/L、前白蛋白<100 mg/L、腹内压≥15 mmHg(1 mmHg=0.133 kPa)、使用抗生素≥2种、早期未使用促胃动力药(P<0.05)。结论:PICU机械通气患儿可能出现肠内营养不耐受,且多集中于肠内营养支持后2~3 d,临床应加强对PICU机械通气患儿肠内营养不耐受风险的识别,并采取相应护理干预措施。
    • 卿璐; 李德渊; 罗黎力
    • 摘要: 心肺复苏术虽然已经是基本临床抢救技能之一,但心肺复苏指南仍定期更新,足见其在急救医学中的重要性,也是所有医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及重要的急救技能。在儿科规范化培训中,开设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心肺复苏培训课程,不仅注重课堂教学及情景模拟教学,更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利用抢救现场教学,让每一位轮转的规范化培训学员都熟练地掌握CPR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自信而精准地抢救生命,为规培结束后能独当一面奠定坚实的基础。
    • 张艳芳; 许惠敏; 胡青青; 李海啸; 高凯杰
    • 摘要: 目的:分析本院住院危重儿童的细菌感染分布和药物敏感性变化情况。方法: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所有临床分离细菌的特征、主要病原菌5年内的耐药性总体变化趋势。结果:PICU共送检样本7301例次,共检出非重复菌株2577株,主要来自呼吸道(63.17%)、血液与骨髓(13.89%)。2577株菌株中,72.56%为革兰阴性菌,以鲍曼不动杆菌(30.50%)、肺炎克雷伯菌(10.28%)为主;27.44%为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7.68%)为主。2577株菌株中,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ESBLKPN)、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ESBL-ELO)的检出率较高,且多重耐药菌出现率均较高。鲍曼不动杆菌对氯苄西林、哌拉西林、复方磺胺甲唑片的耐药率较高;肺炎克雷伯菌对氯苄西林、哌拉西林、氯苄西林/舒巴坦等的耐药率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结论:住院危重儿童的细菌多发呼吸道感染中,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多重耐药菌检出率较高,主要病原菌5年内的耐药性总体无明显变化,但耐药情况严重,临床中应加强细菌检测及合理用药。
    • 辛美云; 吴敬芳; 王小双; 韩蕾
    • 摘要: 目的 对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暴发前后2年内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s,PICU)住院患儿疾病谱的变化。方法 收集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PICU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COVID-19疫情前组)和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COVID-19疫情后组)所有住院患儿的疾病诊断相关信息,对2组患儿的疾病谱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OVID-19疫情前组纳入2 368例患儿,COVID-19疫情后组纳入1 653例患儿。COVID-19疫情后组住院人数较COVID-19疫情前组减少了30.19%。COVID-19疫情前后2组年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VID-19疫情前组病例数居前10位的疾病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脓毒症、危重症、循环系统疾病、神经外科重症、消化系统疾病、意外伤害、内分泌系统疾病、肿瘤。COVID-19疫情后组病例数居前10位的疾病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脓毒症、循环系统疾病、意外伤害、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外科重症、急腹症、创伤外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COVID-19疫情后组呼吸系统疾病、危重症、神经外科重症占比低于COVID-19疫情前组(P<0.05),而意外伤害、急腹症、内分泌系统疾病、创伤外科疾病、脓毒症占比高于COVID-19疫情前组(P<0.05)。结论 COVID-19疫情后PICU住院患儿数量明显减少,疫情前后2年疾病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COVID-19疫情期间采取的相关防控措施可减少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危重症等的发生,但需加强疫情期间意外伤害的预防和慢性病管理。
    • 张弦; 罗丹; 李开梅; 陈泽琼; 安文洪; 薛健
    • 摘要: 目的 了解贵州省遵义市某三甲医院2018-2019年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分离所得病原菌的耐药性,为细菌耐药性监测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对贵州省遵义市某三甲医院PICU 2018-2019年分离所得病原菌的类型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8-2019年PICU分离所得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12.5%、12.7%)和流感嗜血杆菌(9.5%、16.7%)为主,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8.3%、19.4%)和肺炎链球菌(11.6%、10.5%)为主.结论 PICU分离所得病原菌耐药性较强,PICU应进一步强化无菌操作意识,重视细菌培养结果,有效控制细菌耐药率.
    • 李佳佳
    • 摘要: 目的识别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常见护理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以降低后续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方法选择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75例住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常见护理风险,根据常见护理风险问题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对比实施应对策略前后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管理能力评分、护理技能评分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结果75例患儿中,共有22例患儿发生护理风险,护理风险发生率为29.33%,患儿常见的护理风险事件类型有非计划拔管、感染、压疮、误吸、窒息、意外损伤。实施风险应对后,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管理能力评分、护理技能评分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应对策略前,差异显著,P<0.05。结论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较高,需护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护理安全管理能力,并全面分析和总结各种类型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原因,然后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才能预防和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 牛聪聪
    •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措施对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患儿的干预效果,为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9年1 月到2020年12月在我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治疗患儿9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前馈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 护理,前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护理后,比较分析两组护理满意度及感染发生率。结果 前馈组信息获取、专 业态度、治疗照护、父母参与方面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馈组的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措施应用于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患儿能有效提升患儿护理满意度,并降低感染发生率,值 得应用推广。
    • 高恒妙; 樊超男; 陈雪婷; 苏国云; 钱素云
    • 摘要: 目的 了解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内不同基础性疾病并发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SS)患儿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北京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SS患儿病历资料,按照有无基础疾病、基础疾病种类进行分组,总结不同基础疾病条件下SS的临床特征、预后及病原分布情况.结果 研究期间共收治218例SS患儿,总病死率为21.6% (47/218);合并基础疾病者141例[64.7% (141/218)],病死率24.1%(34/141);处于化疗骨髓抑制期的恶性血液病和肿瘤患儿病死率最高(17/45,37.5%),无基础性疾病者病死率最低(13/77,16.9%).合并基础性疾病的SS患儿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63.1%,41/65),恶性血液病及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患儿革兰阴性菌感染最高(80.0%,20/25).革兰阳性菌感染在无基础疾病组最高(52.1%,25/48).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在恶性血液病及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期者的发生率最高(95.6%,43/45),无基础疾病组最低(59.7%,46/77).结论 伴发基础疾病,尤其是血液肿瘤的患儿化疗后发生SS时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最常见,病死率和MODS发生率高;无基础疾病者以革兰阳性菌最常见,病死率和MODS发生率相对较低.
    • 郭洁; 马洁; 金志鹏
    • 摘要: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应用于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患儿行电子支气管镜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河南省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儿107例,均符合行电子支气管镜术指征,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6例).两组患儿在行电子支气管镜术的过程中,均给予心电监护、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镇痛镇静.对照组以临床经验判断麻醉深浅程度指导用药;观察组持续行BIS监测,根据BIS监测数值判断麻醉深浅程度并指导用药.记录两组患儿术前、术中及操作结束后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比较两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及呛咳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T1、T2时间点SpO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因低氧血症导致的操作中断、引起二次进镜操作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丙泊酚药物用量上,观察组也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危重症患儿行电子支气管镜术中,BIS监测能够有效监测患儿的麻醉深浅程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保障患儿能够安全顺利地完成电子支气管镜术.
    • 赵晓玲; 金丹群; 许愿愿; 李敏; 童文佳
    •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白色念珠菌血流感染暴发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控制措施等,为预防和控制院内白色念珠菌血流感染暴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8年7月我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发生的4例白色念珠菌血流感染暴发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患儿临床情况、临床特征、危险因素、暴发原因以及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结果:4例医院感染暴发白色念珠菌血流感染患儿均存在基础疾病、有机械通气史、存在中心静脉或动脉置管、静脉或动脉置管前后均使用碘伏消毒、曾使用广谱抗生素、输血制品,白色念珠菌血流感染后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均是发热.药敏方面,医院感染暴发的4例白色念珠菌感染患儿对唑类及5-氟胞嘧啶均耐药,但对两性霉素B均敏感.经拔除血管置管、减少或者避免广谱抗菌药的应用,根据药敏使用卡泊芬净及两性霉素B抗真菌等积极治疗,1例患儿放弃治疗后死亡,3例患儿顺利出院.通过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可知,留置中心静脉或动脉置管是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发生医院感染暴发白色念珠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留置中心静脉或动脉置管是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发生医院感染暴发白色念珠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医院感染暴发白色念珠菌血流感染患儿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唑类及5-氟胞嘧啶耐药的患儿使用卡泊芬净及两性霉素B可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