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肾病综合征
儿童肾病综合征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12篇,主要集中在儿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57277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母婴世界、护士进修杂志、护理实践与研究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第三十一次学术大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第三十次学术大会、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肾脏病前沿论坛、第十三届华北地区暨北京市肾脏病学术年会等;儿童肾病综合征的相关文献由214位作者贡献,包括俞建、刘夕莲、宋佳希等。
儿童肾病综合征—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57277篇
占比:99.93%
总计:157389篇
儿童肾病综合征
-研究学者
- 俞建
- 刘夕莲
- 宋佳希
- 宋章琴
- 康倩
- 康国贵
- 曾海江
- 朱小石
- 朱永琴
- 李琪
- 李素芬
- 李运璧
- 汪俊军
- 盛丽先
- 莫长凤
- 赵淑英
- 陆兆美
- 陈丹飞
- 陈维娟
- Chen Danfei
- Sheng Lixian
- Zhang Yuan
- Zhu Yongqin
- 丁家意
- 丁立
- 于亚平
- 于力
- 于瑞杰
- 伏洁
- 何艳
- 余建莉
- 侯加平
- 倪珠英
- 冯桃花
- 刘俊朝
- 刘忠惠
- 刘文康
- 刘晓鹰
- 刘梦琼
- 刘玉娇
- 刘玉娇1
- 刘相均
- 刘菁
- 刘雁凌
- 卢洁
- 印中鹏
- 危正南
- 叶尚文
- 叶艳
- 吕庆鹏
-
-
熊华莹;
杨琴;
钟诚;
石咏琪;
王墨
-
-
摘要: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 NS)是儿童常见肾脏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水肿、低蛋白血症及高脂血症。血栓形成作为NS患儿的四大并发症之一,因危害性较大,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NS患儿由于独特的发病机制,体内更容易发生血栓,尤其是在肾静脉、下肢深静脉等部位,如果延误了治疗时机,重者可阻碍肢体循环引起肢端功能损害,甚至形成肺栓塞导致死亡。
-
-
王雅文;
王雪峰;
马明星;
宋洁
-
-
摘要:
目的: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1990年1月—2020年5月收录的中医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探求证治方药规律.方法:使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同时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收集整理的药物、方剂及证候数据进行频次统计及药物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34篇,涉及中药207味,共19类,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和清热药为主要种类,茯苓、黄芪、白术、泽泻、山药等为常用药,并得出5个聚类方;共得方剂171首,其中成方53首,自拟方118首,二者以补益剂、祛湿剂、理血剂为主;通过整理,共得出26种证候,其中以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虚湿困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蕴结证居多.虚性要素分别为脾虚、肾虚、气虚、阴虚、阳虚,实性要素分别为湿(毒)热、水湿、血瘀、外感,病位要素主要为肺、脾、肾.结论:儿童PNS的中医基本病机为肺脾肾亏虚,湿热瘀阻,具有虚实夹杂的特征;治疗以补肾健脾益肺、清热利湿活血为原则,用药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及活血药为主.
-
-
李亚美;
李荣贞;
陈乃清;
温晓莹;
张丽娇;
曾维嘉
-
-
摘要:
选取2012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儿科住院部采用中药治疗的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型肾病综合征的有效病案,建立中医药治疗FSGS型肾病综合征的文献研究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频数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关联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中药治疗FSGS型肾病综合征的用药规律进行挖掘.结果共得到中药治疗FSGS型肾病综合征的处方299首,中药129味;药物主要可归为补虚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温里药、清热药等类别.药物的五味以甘、辛、苦为主,药性多温、平、寒;归经以肺经、脾经为主.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得到8个聚类组合;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频数在60次以上的药物组合共17组,置信度大于0.8的药物关联规则11条.结果提示中药治疗FSGS型肾病综合征患儿,药物五味以甘、辛、苦为主,药性多温、平、寒;归经以肺经、脾经为主;核心药物为甘草、白术、茯苓、玉米须、白芍等.临床治疗原则遵循急则治其标,以宣肺解表祛邪、利尿渗湿消肿为主;缓则治其本,宜健脾为主,佐以温升、理气之品.
-
-
尹瑞
-
-
摘要:
目的:探究健康教育在儿童肾病综合征临床护理中的效果与价值.方法:将我院儿科2020年12月~2021年4月接诊的132例儿童肾病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的入院时间均分为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对照组接受优质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护理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两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在儿童肾病综合征临床护理中效果显著,有助于提升患儿的护理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
-
雷颖
-
-
摘要:
目的:评价防己黄芪汤联合西医治疗儿童肾病综合征的效果。方法:收集肾病综合征患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泼尼松治疗并对症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之上予以防己黄芪汤治疗,治疗共维持3个月。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统计治疗前后两组24 h蛋白尿、肌酐(Creatinine,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尿酸(Uric Acid,UA)和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ALB)的含量。记录治疗后两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并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43)。治疗后治疗组24 h蛋白尿、肌酐、尿素氮、尿酸和尿微量白蛋白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24 h蛋白尿、肌酐、尿酸和ALB也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24 h蛋白尿、肌酐、尿素氮、尿酸和ALB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和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中的TG和TC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各指标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均出现少量皮下瘀斑和纳差等不良症状,治疗组总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2)。结论:防己黄芪汤联合西医干预治疗儿童肾病综合征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
-
刘相均;
滕羽鸥;
王耀献
-
-
摘要:
目的基于近现代医家验案,挖掘儿童肾病综合征中医用药规律,并探讨高频药物的配伍应用思路。方法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医学数据库(Wan Fang Data)、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建库至2020年4月有关中医药治疗儿童肾病综合征的文献为数据源,进行药味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探讨高频药物的应用思路。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116首方剂、212味中药中,以补虚药居多,用药频次较高的有茯苓、黄芪、泽泻、白术等,药物归经以肺、脾、肾居多,特点为寒温并用,且用药剂量偏低。结论儿童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应重视儿童生理特性,用药以扶正补虚为主,常与利水祛风解表、清热活血、收敛固涩等治法相结合使用。
-
-
-
-
蔡怀仁;
李瑞玲
-
-
摘要:
目的:分析针对实施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治疗的儿童肾病综合征患儿开展护理的有效性.方法:以单双日收住院作为随机分组原则将我院收治的实施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治疗的147例儿童肾病综合征患儿分成两组,针对常规组73例患儿实施基础性护理,针对观察组74例患儿实施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儿童肾病综合征患儿的护理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儿童肾病综合征患儿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治疗护理依从性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等明显优于常规组儿童肾病综合征患儿(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开展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治疗的儿童肾病综合征患儿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十分显著,利于患儿治疗依从性和家长满意度的提高,减少患儿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现象,提高治疗有效性,促进患儿预后及康复.
-
-
丁家意;
欧阳文殊
-
-
摘要: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儿童肾病综合征患儿负性情绪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儿童肾病综合征患儿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实施以家庭为中心护理,干预时间为3个月,比较干预前、干预后两组患儿负性情绪、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焦虑情绪评分、抑郁情绪评分及消极应对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积极应对方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家庭生活、同伴交往、学校生活、生活环境、自我认识、抑郁体验、焦虑体验、躯体情感、认知水平、情感水平及生活质量总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儿童肾病综合征患儿不良情绪,促使患儿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
-
Chen Danfei;
陈丹飞;
Zhu Yongqin;
朱永琴;
Zhang Yuan;
张源;
Sheng Lixian;
盛丽先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34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大会暨2017年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术交流会》
| 2017年
-
摘要:
转化医学又称转换医学,是近几年来国际医学领域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新思想,被认为是连接学科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桥梁,特别是基于转化医学在儿童肾病综合征的防治研究中,由于基础研究对儿童疾病特别是肾病综合征研究方法和理论的相对缺乏,迫切需要新理念指导儿童肾病综合征的有效防治,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可以为治疗和防护儿童的肾病综合征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随着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及代谢组学等基础医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而诞生的转化医学,将医学基础研究成果快速、高效地转化为可运用到临床实践中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故以转化医学为突破口,推进儿童肾病综合征防治研究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就转化医学在儿童肾病综合征的中西医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以促进转化医学理念在儿童肾病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
-
夏正坤
-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2015年儿科分会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肾病是儿科最常见的肾系疾病,介绍了儿童肾病综合征的定义,介绍了其临床表现,凡具有前述四大特征,其中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为必备条件,排除紫癜肾炎、狼疮肾炎、乙肝病毒相关肾炎等,即可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而后进行临床分型及并发症的诊断,对激素治疗不敏感者应进行肾活检以明确病理类型,指导诊断和治疗,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口服糖皮质激素一直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公认的一线治疗方法。由于85%甚至更多儿童PNS的肾脏病理改变为微小病变,因此对GC治疗敏感,80%—90%的患儿初始激素治疗可获缓解,但76%—93%的患儿复发,其中45%—50%为频复发或激素依赖,因而在肾病综合征(NS)中合理、规范与耐心使用糖皮质激素是非常必要的。
-
-
陈丹飞;
梅永红;
朱永琴
-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2015年儿科分会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肾病综合征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内大量蛋白质从尿中流失的临床综合征,是儿童肾脏疾病中发病率仅次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疾病,严重威胁到儿童的生命健康.本文就转化医学在儿童肾病综合征的中西医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首次综述,推动转化医学理念在儿童肾病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转化医学作为医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分支,已逐渐地被广大医学工作者所重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发展了诸多转化医学平台,开展了相关研讨会,积极培养临床医学科学家。在儿童肾病综合征的防治方面,从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双向转化也逐渐得到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具有中医特色的儿童肾病综合征的防治模式,推动转化医学理念在儿童肾病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
-
-
刘俊朝;
俞建;
时毓民
- 《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第三十次学术大会》
| 2013年
-
摘要:
免疫功能异常在儿童肾病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转归中起着重要作用.作者通过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对儿童肾病综合征中80%的微小病变、90%以上对激素敏感,和70%出现复发患儿,利用Clq、HLA、Treg、Th17以及IL-4、IL-14、IL-18等细胞因子在儿童微小病变、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中对发病机制的作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儿童肾病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转归都与免疫功能的紊乱密切相关,不仅适应性免疫参与其中,而且固有免疫在其发病过程中亦不可忽视的理论.
-
-
罗芯怡;
常克;
李明权
- 《第十七届四川省中医儿科年会》
| 2018年
-
摘要:
肾病综合征在儿童与成人肾病中常见,且多迁延难愈或反复发作,西医治疗不容忽视,但仍存在一些治疗的局限性,如显著的毒副反应.中医药辨治体系的介入为相关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而儿童与成人肾病综合征在治疗时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因此用药也有差别,疗效亦会因用药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临床当对比思考,从两者病因病机,临床分型等不同比较,探究两者不同的治疗重点,以期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
-
盛丽先
-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2015年儿科分会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儿童肾病综合征(NS)在中国儿科住院泌尿系统疾病中约占21%~31%,认为频复发肾病综合征病理特点是本虚标实,正虚为本,主要表现在肺、脾、肾三脏不同程度的虚损,邪实为标,主要是外感、水湿、湿热、瘀血等病理产物。肺虚感邪、脾虚湿困、肾虚水泛,日久化热致瘀,可谓“因虚致实”;邪实又反过来进一步耗伤脏腑之气,使正气更虚,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表现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病情反复、迁延不愈的临床特点。 通过二十余年临床,逐渐总结运用固元汤从脾治肾、防治肾病频复发取得良好疗效。它化裁于李东垣从脾治肾的升阳益胃汤和董宿补土伏火之封髓丹。由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防风、甘草、黄柏、砂仁、玉米须等组成。全方健脾升清降浊,补土伏火制水,使五脏六腑之精气纳归于肾,水火相济,肾中精气方可固摄有度不致外泄,充分体现了从脾治肾的治疗大法。
-
-
-
-
宋少娜;
张碧丽
- 《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肾脏病前沿论坛、第十三届华北地区暨北京市肾脏病学术年会》
| 2012年
-
摘要: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NS)合并尿路感染(UTI)的菌群及其药物敏感性特点,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对2011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的97例NS患儿合并UTI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药敏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NS患儿合并UTI的发生率为36.4%,初发与复发患儿UTI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26,P<0.05),其临床表现基本以无症状为主;初发与复发NS患儿革兰氏阴性菌(G-)、革兰氏阳性菌(G+)的发生率无差别(x2=0.303,P>0.05);与以往不同时期、同地区及异地区有关NS合并UTI的报道相比较,其菌群分布发生了变迁,病原菌分布特点示革兰氏阳性菌所占的比例较高(52.3%),肠球菌占主导地位,分别为屎肠球菌(56.1%)、粪肠球菌(40.4%),革兰氏阴性菌仍以大肠埃希菌为首(32.7%),肺炎克雷伯菌次之(30.8%);革兰氏阳性菌对呋喃妥因、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的敏感性较高,而对四环素、莫西沙星的敏感性较低,其中屎肠球菌对青霉素G、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及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大于粪肠球菌.结论:复发NS患者尤应注意UTI的潜在发生。肠球菌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了解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其药物敏感性特点,可更好的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