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戏
侗戏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09篇,主要集中在戏剧艺术、音乐、民族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23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贵州文史丛刊、北方音乐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二届年会等;侗戏的相关文献由97位作者贡献,包括黄守斌、向娟、肖锋等。
侗戏
-研究学者
- 黄守斌
- 向娟
- 肖锋
- 吴娟
- 徐江南
- 李成
- 罗仙泗
- 蒋凌霞
- 向红
- 吴媛姣
- 吴定国
- 吴寓春
- 成荣蕾
- 李照
- 杨丹妮
- 王剑
- 粟周榕
- 赵乙嫱
- 陈来国
- Tino
- WU Jianbing
- 于耕科
- 何欣
- 傅安辉
- 刘文峰
- 刘玉珍
- 单晓杰
- 卢泳君
- 危静
- 吐尔洪·司拉吉丁
- 吴万源
- 吴建冰
- 吴文梅
- 吴新莲
- 吴正光
- 吴美莲
- 吴良明
- 吴道欢
- 周帆
- 周月梅
- 唐琼芳
- 姚仕秀
- 姚吉宏
- 庄嘉如
- 张春艳
- 张雨良
- 文社权
- 易弢
- 曾雪飞
- 朱伟华
-
-
罗仙泗
-
-
摘要:
侗戏是侗族原生态文化的真实写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柱侗戏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作和生活中创造的艺术形式,经过一代又一代侗族人民口耳相传而流传至今。2019年6月,天柱侗戏入选第五批贵州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天柱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境内有很多千年侗寨,天柱侗戏作为千百年来天柱县侗族人民一直传唱的古老戏曲,不仅蕴含了丰厚的侗族历史文化内涵,而且展示了丰富多样的天柱县地方传统艺术形式。为推动天柱县侗戏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从非遗传承的视角出发,结合笔者在天柱县的田野调查经历,以天柱县农村侗戏传承与发展的困境为研究主题,提出应对之道,以促进天柱侗戏的传承与发展。
-
-
吴新莲;
毕文君
-
-
摘要:
“车大车小都要讲规章,确保人生安全有保障……”5月16日晚,在黎平县永从镇中罗村侗家鼓楼前,侗家人围坐在篝火旁,唱着《安全生产》侗歌,动听的唱腔加上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带给大家守护平安的感动和力量。“每天得空后,大家就会聚在鼓楼一起唱安全歌。”永从镇中罗村村支书吴显艳说,这首《安全生产》侗歌是她与村里的侗族大歌歌师吴永康一起创作的.
-
-
李雪芬
-
-
摘要:
侗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现代社会的不断变革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影响,侗戏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窘困状态.在国家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通过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完善保护机制,传承戏曲文化,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剧目,融合乡风文明、古朴侗寨、侗族风情的美丽乡村建设,探索侗戏的传承与发展.
-
-
胡小东
-
-
摘要:
行当角色、音乐唱腔等表现形式的程式化是剧种走向定型与成熟的标志.侗戏虽然也在音乐唱腔、行当角色、表演动作等形式方面已具有一定的程式特点,但其行当角色及表演动作等仍然较为单一和粗糙,使得侗戏的发展仍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这看似是对侗戏发展为成熟剧种的阻碍,实则对侗戏在当代的传承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众多高度程式化的成熟剧种传承发展陷入困境的当下,侗戏因为程式方面的某些欠缺,使其能够呈现出较为强大的生命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
-
肖锋;
李成
-
-
摘要:
我国有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并且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文明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程中,产生了许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些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有些流传至今。侗戏是我国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为了阐述侗戏的起源及发展历程,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现阶段侗戏传承和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简述了侗戏的起源,第三部分就其发展历程做了探讨,以期为侗戏的传承以及发展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
-
罗仙泗
-
-
摘要:
贵州侗戏从诞生至今,已将近有两百年的历史了,至今仍保持着朴素的风格和勃勃的生命力.尽管侗戏的发展速度非常地缓慢,但是一点也不影响侗戏的原生态发展.侗戏群众基础深厚,不仅民族特色很强烈,地方特色也非常浓郁.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贵州侗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侗戏的发展地位日趋弱势.因此,要高度重视对贵州侗戏文化遗产的传承,从传统之维和创新之路来思考贵州侗戏舞台化表演发展的路径.
-
-
韦茈伊;
杨丹妮;
吴美莲
-
-
摘要:
侗戏是跨省区分布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在离开初创地贵州传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之后获得新的艺术创新和本土化再造,得到整体性的活态传承保护,形成多渠道传承发展格局,群众自觉参与侗戏保护的意识显著增强.广西三江侗戏的传承保护之路也是侗族地区在戏曲领域进行文化治理的地方经验和剧种贡献,它为新时代如何探索少数民族剧种保护传承方面提供了个案经验和生动例证.
-
-
路雪
-
-
摘要:
侗戏,侗语称“戏更”,是侗族的戏曲剧种,是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剧种,大约诞生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始创。这是一种依靠戏师师徒口传心授的民间艺术。
-
-
唐琼芳;
蒋凌霞
-
-
摘要:
高友村隶属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位于广西三江与湖南通道的交界处,是桂、湘两地侗族文化的交汇点,2012年,高友村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本文通过田野调查,走访高友村侗戏代表人物,对高友村侗戏的兴起、发展进行了梳理,并将高友村侗戏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50年代-60年代初期),繁荣期(1978年以后-80年代末),低潮期(90年代以后)。
-
-
蒋凌霞
-
-
摘要:
侗戏,侗族当地民众俗称"戏更",是侗族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侗戏大约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清朝道光年间,至今只有一百多年历史,但它的文化渊源却十分久远,主要流行于贵州、湖南、广西的侗族村寨地区。目前,侗戏生存、保护与发展的形势较为严峻。本研究针对侗戏保护与传承的种种困境,探索在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保护传承侗戏的路径。
-
-
王磊
-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二届年会》
| 2010年
-
摘要:
侗戏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侗族音乐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以浓郁的民族风情、独特的地方语言、风趣幽默的溯源传说、朴实无华的真情演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本文以三江侗戏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侗戏的概况、侗戏的艺术特色(即语言的音乐性、演出习俗的趣味性、侗戏的朴实性和多源性、表演的独特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性)来彰显侗戏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同时引发对侗戏传承和发展问题的思考,研究了原生形态基地保护、博物馆式保护以及校园教育式的保护模式,普及民族文化知识,提高民族传承意识和全民参与保护的文化自觉是侗戏发展的基石,组织各类戏曲专家、学者与侗戏地区的戏师进行交流,使其开拓眼界,博采众长,不断地创作出适应时代发展,满足青年一代审美需求的新剧目,牢牢地抓住青年观众,为侗戏续上后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