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舞台化

舞台化

舞台化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146篇,主要集中在戏剧艺术、舞蹈、电影、电视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66133篇;相关期刊109种,包括贵州民族研究、宁波教育学院学报、大众文艺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三届旅游高峰论坛暨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2014学术年会等;舞台化的相关文献由151位作者贡献,包括余碧玲、哈斯德尔·卡依木拉提、崔珊珊等。

舞台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5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66133 占比:99.97%

总计:566279篇

舞台化—发文趋势图

舞台化

-研究学者

  • 余碧玲
  • 哈斯德尔·卡依木拉提
  • 崔珊珊
  • 杨屹
  • 杨柳
  • 杨秀敏
  • 肖南
  • 赵鸿
  • 陈尚平
  • 陈殷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伟策; 侯文雄
    • 摘要: 设计说明:动画短片《“票”友记》这个故事主要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类票据进行拟人化情景演绎,“粮票”、“布票”、“油票”、“车票”等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述自己的光辉历史。各类票据在我国不同时期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在经济运行发展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既是“朋友”也是“战友”。同时,引出“发票”这个主角,介绍了从手写发票到机打发票,再到全天候、网络化、平台化电子发票的发展进程。在角色设计时,先进行三维建模,再从真实的票据中提炼花纹、图饰作为模型的贴图,最后绘制动态卡通表情。角色的语言风格参考小品的特点,使之舞台化、幽默化,既可以满足角色定位,又符合动画风格。
    • 杨柳
    • 摘要: 民间艺术逐渐舞台化后,为了迎合大多数观看者的需求,改变了本身的意义。尤其是数字媒介的介入,让本雅明关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成为现实,更让关于“灵韵”的存在与否进入论争的前沿。正如韩炳哲在《美的救赎》中所言:“数字化之美排除了他者的否定性。因此,它非常平滑,不会有裂隙。”[1]正是在这种趋于“完美”,致力于满足观众爱好的舞台化改造,让民间艺术的当代创化陷入了争议。一种观点认为,这样的舞台化,让民间艺术失去了“本真性”。作为西北民间艺术的代表,“花儿”因其典范性的地域文化色彩,首当其冲地实现了舞台化,也就产生了“原汁原味”与“创新”的争议。有学者就“花儿”“逐渐远离‘民间’”的民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构提出了忧思[2]。也有学者认为,“没有一成不变的本真性,也没有唯我独真的唯一性,只要是区域民众或部分群体认可的,就应该受到尊重”[3]。
    • 吴垠翰
    • 摘要: 印度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电影中的歌舞元素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这是深藏在印度民族中的文化基因。从印度歌舞文化出发,探析歌舞文化如何从民间走向电影媒介,逐渐成为印度电影中的典型意象,以及其如何在电影中发挥舞台化表演、戏剧化呈现和情绪化描绘等功能。歌舞如何成为印度电影中的典型意象民族传统与歌舞发展印度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 熊姜怡
    • 摘要: 海阳秧歌舞台化创作在近年呈现井喷式发展,其中以田露的海阳秧歌作品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田露多年来持续对山东海阳秧歌进行舞台化创作,打破了原有创作观念和表达模式的桎梏,裹挟着更具意象化、感染力和冲击性的全新创作理念,不仅始终伫立于山东地域属性、民族性格、文化底蕴的基调上,也极具强烈的主体意识和时代精神。本文通过剖析田露创作的海阳秧歌作品,以其为基点,诠释海阳秧歌创作作品的原生动态、传统文化的根基延展、舞台结构的创作构思、民族意识的凝练升华等形而上与形而下层次的思辨,旨在厘清当代海阳秧歌舞台化创作的理念、价值取向和编创方法论,从而洞悉民族民间舞创作如何借动态语言与符号表征,最大程度地呈现原生文化属性的具体方法。
    • 胡晓丽; 万晨
    • 摘要: 永新“盾牌舞”作为江西地区的“非遗”文化,缺乏舞台艺术的提炼与升华,故永新“盾牌舞”的舞台艺术作品创作迫在眉睫。永新盾牌舞舞台作品创作元素应创新动作元素、“阵”形元素、音乐元素的运用,要让时代性与传承文化相得益彰。
    • 盛超
    • 摘要: 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具有集体性的特点。民俗文化舞台化,在增强民族认同感的同时,也强化了民族的集体精神。区域民俗文化舞台化,能够起到传播文化艺术、提升区域形象、发展社会经济、提升综合实力等作用。并且,这也可以让区域民俗文化与时代潮流互相融合,促进文化与时俱进,丰富民俗文化的时代内涵。
    • 罗仙泗
    • 摘要: 贵州侗戏从诞生至今,已将近有两百年的历史了,至今仍保持着朴素的风格和勃勃的生命力.尽管侗戏的发展速度非常地缓慢,但是一点也不影响侗戏的原生态发展.侗戏群众基础深厚,不仅民族特色很强烈,地方特色也非常浓郁.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贵州侗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侗戏的发展地位日趋弱势.因此,要高度重视对贵州侗戏文化遗产的传承,从传统之维和创新之路来思考贵州侗戏舞台化表演发展的路径.
    • 王占龙
    • 摘要: 乡村旅游的异化和旅游乡村的"伪乡村"化发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以真实性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北京门头沟爨底下村、河北张家口暖泉镇、河南郭亮村进行调研,从舞台化真实的视角深入探讨乡村旅游的异化问题,提出"产品—动机—形象—认知"的异化模型,发现乡村、资本、游客、媒体一同异化现象,并为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重构建议.
    • 谭慕华
    • 摘要: 2018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标志着文化和旅游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新时代。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是一个以文化带旅游、以旅游促文化的过程。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为了迎合旅游者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旅游开发商将民间习俗、民间歌舞搬上舞台,建构了一种“舞台化的”旅游场域,以集中展示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然而,民族文化在被“他者”凝视的同时,也引发了“我者”与“他者”在文化保护与传承上的冲突和矛盾。文化保护与传承多数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主要包括非遗传承方式、传承路径以及非遗与人、社区的互动联系,思考如何将非遗融合到现代社会中以及非遗对民族、国家的文化精神价值等方面;二是关注少数民族村寨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问题,孙九霞、廖冬梅等将旅游作为经济综合体来阐发对文化传承的影响;赵红梅等从文化商品化角度来阐发东道主社区文化保护的问题。而随着旅游活动的参与和渗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出现了自然发展路径之外的方式,即通过构建舞台化的方式对当地社区文化经戏剧化的处理进行集中展示,这一旅游场域的文化再现与东道主社区原生态的文化是什么关系,对文化保护和传承最终起到怎样的影响,都是关系到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文章以“舞台真实”为基础,以实景演出《鄂尔多斯婚礼》为例,从“我者”与“他者”的视角深入分析旅游发展过程中“舞台展演”的真实性及其对文化传承的影响,以期对当地社区文化传承提供一些建议。
    • 查龙浩
    • 摘要: 文章以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历程,即“传统——学院——舞台”为切入点,归纳并浅析了当今中国舞台民族民间舞的几种主流创作形式,简述了笔者对于未来中国舞台民族民间舞的发展设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