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程式

程式

程式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3年内共计3840篇,主要集中在戏剧艺术、绘画、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39篇、专利文献2901篇;相关期刊580种,包括大众文艺、文艺生活·文艺理论、人民音乐(评论版)等; 程式的相关文献由6450位作者贡献,包括易迪华、王金龙、汪永嘉等。

程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39 占比:24.45%

专利文献>

论文:2901 占比:75.55%

总计:3840篇

程式—发文趋势图

程式

-研究学者

  • 易迪华
  • 王金龙
  • 汪永嘉
  • 靳普
  • 周金龙
  • 崔天祥
  • 刘明辉
  • 杨兴旺
  • 金硕
  • 韩群山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梁文艳; 郭兴
    • 摘要: 山歌是一种民间口头传统文学,具有显著的口头文学的特征。本研究旨在借鉴口头程式理论的方法和观点,从词语、句式、数字、主题等方面探究广西传统礼仪山歌的口头程式特征。
    • 邓翔鹏; 贾荣林
    • 摘要: 中国传统服饰纹样丰富多彩,内涵厚重深远,是华夏礼仪文化的物化和外显,它展现了华夏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呈现出井然有序的风貌。这些传统服饰纹样具有鲜明的程式化特点,在纹样布局和构成上体现出显著的秩序和规律;而这一切的来源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息息相关,是人类构建秩序化文明社会的直观反映。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服饰纹样这一形态特征,积极探究其形成原因、规律特点、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
    • 冯文开
    • 摘要: 汉调二黄是陕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程式和典型场景是汉调二黄唱念的建筑部件,构成了汉调二黄唱念文本的基本形态。它们遵循着固定框架,又在限度之内变异,体现了汉调二黄唱念的基本结构法则,保证了汉调二黄作为口头艺术的传承具有相对稳定性,使汉调二黄的唱念始终处于流动易变的状态,保持着旺盛的艺术活力。要完成一次实际的演出,汉调二黄的艺人仅掌握充足的程式、典型场景是不够的,还需要根据演出的现场情况相应地丰富剧情的内容,在程式和典型场景建构框架的基础上添加血肉。但不管如何,大脑中存有足够的程式和典型场景是汉调二黄演出的关键,汉调二黄的艺人掌握它们可以在演出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贺晨; 韩露
    • 摘要: 近年来英语当中的程式语现象已被国内外学者所认可并深入探讨,而翻译程式语这一现象极少受到关注。为探讨医学科普文本的汉英翻译是否存在程式以及翻译程式的具体表现,本研究提出了“翻译程式语”的概念,并根据医学科普文本的语言特点对其翻译程式语进行了分类。之后选取源自国内外权威网站的医学科普文本为语料,结合源文本的主题进行汉英对比分析,发现短语和句子框架层面均存在翻译程式语现象,并重点阐述了5种主要的句式翻译程式。本研究是对新一类别程式语即翻译程式语的尝试性探索,以期为今后各种体裁的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视角。
    • 周兴泰
    • 摘要: 以往学界对荷马史诗等作品的研究,多立足于书面文学的立场,相对忽视对它本身“口头性”的分析.帕里、洛德师徒长期致力于研究口头文学传统,并创造性地提出“口头程式理论”来理解口头诗歌的构造法则.以此观照中国古典诗歌,发现它与口头传统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关联:首先,中国早期诗歌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重著”现象,正如西方史诗中的“程式”,是诗歌口头传统向书面创作过渡的鲜明遗痕;其次,主题作为一种固定的套语创作方式与观念群,需要从听众那里得到本能的反应与期待,所以起到了导引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中关于人物服饰装扮的主题,程式化铺衍的特征异常鲜明,但在中国文学强大的抒情传统中,它却往往被视为一种描绘技巧.若以西方文学为参照,我们毋宁将其当作一种叙述方式,是对主叙事的补充或辅助.这些重复性、稳定性的程式和主题,大大帮助歌手在现场表演的压力下快速流畅地叙事,这为中国文学存在抒情叙事两大传统的共生景象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 倪文华
    • 摘要: 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创造的载歌载舞的传统戏剧样式,它卓然特出,雅俗共赏,既古老又现代.作为传统的姊妹艺术,中国画自有其独特魅力.二者呈现方式不一样,表现手法不一样,工具材料不一样.戏曲是三维呈现的空间艺术,国画是二维呈现的平面艺术.戏曲是集众智众美众力而成的大综合艺术,国画是集个人之力而完成的小综合艺术.但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样式,二者又有许多相通之处,那就是历经数百年无穷变化,也始终坚持不变的以程式规范为本体的表现方式和传神写意的美学特征.
    • 贺礼江
    • 摘要: 湖北房县是《诗经》的编撰者、西周太师尹吉甫的故里,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房县民歌传承久远、类型众多,是湖北省省级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口头程式理论"的指导下,探析房县民歌在"引子"、时间顺序、句法、数字、方位、韵律、主题上存在的口头程式特征.
    • 贺礼江
    • 摘要: 湖北房县是《诗经》的编撰者、西周太师尹吉甫的故里,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房县民歌传承久远、类型众多,是湖北省省级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口头程式理论"的指导下,探析房县民歌在"引子"、时间顺序、句法、数字、方位、韵律、主题上存在的口头程式特征。
    • 傅谨
    • 摘要: 关于戏曲现代戏创作的理论与实践得失,“分工论”“话剧加唱”“程式程式化”是相关讨论中最复杂的三个理论问题.在戏曲现代戏创作领域建议京剧等古老剧种和新兴剧种有所分工的“分工论”,实际上是为了避免戏曲的工具化而提出的,却低估了京剧等成熟剧种的题材适应性.对现代戏成为“话剧加唱”的批评,代表了要求戏曲坚守本体的理念.认为戏曲的程式不能很好地表现现实生活及英雄模范人物的观点,混淆了戏曲具体程式程式化原则之间的区别.在现代戏创作表演中,所有传统程式都可以舍弃,但如果背离了程式化原则,就离开了戏曲本体,因此应该是“不要程式,要程式化”.
    • 孔祥翔
    • 摘要: 在死亡这一人生的最终话题面前,民众以自己独特的诗性幻想去克服恐惧,维持身体、精神与秩序的平衡。挽联,不仅是丧葬民俗中的应用文体,更是民众在丧礼上的传统仪式。文章以帕里-罗德理论分析了丧葬民俗应用文体从形式发展、内容实质、仪式过程三方面,发现了丧歌、挽词到挽联清晰的历史文脉,并且具体分析出其中存在着的字象避讳、意象指代等显著的口头程式特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