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套语

套语

套语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143篇,主要集中在常用外国语、中国文学、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1篇、专利文献2篇;相关期刊124种,包括北方论丛、世纪桥、西域研究等; 套语的相关文献由145位作者贡献,包括杨雪静、丁文英、付伊等。

套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1 占比:98.60%

专利文献>

论文:2 占比:1.40%

总计:143篇

套语—发文趋势图

套语

-研究学者

  • 杨雪静
  • 丁文英
  • 付伊
  • 刘陈艳
  • 史晓南
  • 周琳
  • 周震
  • 孔祥翔
  • 王慧
  • 米玉婷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一
    • 摘要: 套语在语言系统中具有特殊地位。在分歧认识基础上,对套语开展全面研究,应该从多个维度认识其二重性,并建立套语化、去套语化概念,分别探讨动因与机制。套语具有“语域性与普遍性”“典范性与刻板性”“定型性与能产性”“传承性与时代性”“互文性与仿效性”。套语化由典范性引发,以趋同心理、顺应心理为动因,在隐喻、互文、模因机制作用下演化传承。去套语化由对“刻板性”“仿效性”的负面感受引发,以克服语用惯性、语用惰性的求新心理为动因,利用基于相关性的转喻机制和基于互文性的创新机制,体现出语言系统自组织过程中对能产性和创造性的维护。
    • 陈秀婕
    • 摘要: 童话不是儿童文学的专属,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一直处于一种被低估的研究状态.安徒生的童话是一种混融的综合体,不仅有异域风光和丹麦特色景观的融合,更有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本文从东西两大视角来审视安徒生童话,既将作品归还到丹麦的原生环境中去,又能够关注到外来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
    • 孔祥翔
    • 摘要: 在死亡这一人生的最终话题面前,民众以自己独特的诗性幻想去克服恐惧,维持身体、精神与秩序的平衡。挽联,不仅是丧葬民俗中的应用文体,更是民众在丧礼上的传统仪式。文章以帕里-罗德理论分析了丧葬民俗应用文体从形式发展、内容实质、仪式过程三方面,发现了丧歌、挽词到挽联清晰的历史文脉,并且具体分析出其中存在着的字象避讳、意象指代等显著的口头程式特征。
    • 陈彩云
    • 摘要: 南岭走廊民间卖田契是一种珍贵的民间历史文献,主要由契约套语组成.套语在南岭走廊民间契约语言中使用广泛,而且不可随意更换,因为套语浓缩了契约当事人重点关注的立约意识.契约套语的立约意识不仅体现在契约文本中,还体现在契约自身的话语事件中和整个立契活动的社会环境中.南岭走廊民间卖田契套语的翻译不能局限在字、词、句的字面意义对等,而应该运用"文本—话语者—社会"三维立体翻译策略.对契约套语中隐含的立约意识进行分析和转换,不仅要翻译出南岭走廊民间卖田契套语的文本字面意义,还要翻译出契约套语的话语实践意义和社会实践意义,才能更好地表达出南岭走廊民间卖田契的真实内容,从而提升南岭走廊民间文化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效果.
    • 孔祥翔
    • 摘要: 在死亡这一人生的最终话题面前,民众以自己独特的诗性幻想去克服恐惧,维持身体、精神与秩序的平衡.挽联,不仅是丧葬民俗中的应用文体,更是民众在丧礼上的传统仪式.文章以帕里-罗德理论分析了丧葬民俗应用文体从形式发展、内容实质、仪式过程三方面,发现了丧歌、挽词到挽联清晰的历史文脉,并且具体分析出其中存在着的字象避讳、意象指代等显著的口头程式特征.
    • 紫馨月
    • 摘要: 文章对"很好"与"挺好"这两个词的意义与用法进行了探析,重点关注了如何立足语境来选用二者.文章对二者的使用条件及情况做出了假设,并验证了假设:在评判某个人或某件事物时,如果对评判者本身是完全有利的,起到了毫无疑问的促进作用,就应当选用"很好";而当被评判者对评判者来说起到的是勉强的、凑合的促进作用,不是完全有效的帮助,或是好的程度次于"很好",则应选用"挺好";此外,还应考虑日常用语习惯,即套语和语境对二者选用的影响.一般来说,当对被评判者没有任何意见时,我们多用"很好"来形容被评判者,而"挺好"则多用于单说,用来形容某人、某事或近况等.文章对如何正确选用二者进行了分析,针对外国汉语学习者的偏误给出了具体的对策.
    • 贺雯婧
    • 摘要: 由美国哈佛大学古典文学教授米尔曼?帕里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后由其学生阿伯特?洛尔德发展扩充为一套完整批评体系的口头程式理论,对研究口头文学有着非凡的意义和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诗经》和藏族"拉伊"中套语的分析,了解口头传统的语言特色和内在模式,希望为二者口头传统的解读提供一个全新视角和研究领域.
    • 亓晴
    • 摘要: 《诗经》燕飨乐歌为充分实现其仪式功用而具备了非常鲜明的仪式化书写特色。首先,《诗经》燕飨乐歌虽然表面看来采用了个体言说的口吻,但并没有明确的言说主体,而只有主人或嘉宾或第三方的言说立场,实际上就是在程式化地表达某一立场所应表达的内容。主人立场是欢迎祝颂嘉宾,嘉宾立场则感谢祝颂主人,第三方立场则旁观式描述颂赞燕饮情况、祝福颂赞燕饮双方。其次,乐歌的典范言辞都是套语化的,即程式化言说仪式所需的套语,主要表现为大量内涵相同或相近的言辞反复出现在不同乐歌中。《诗经》燕飨乐歌所展现出的仪式化书写特色是由其乐歌本质和实际功用共同造就的,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这种书写特色又对后世的燕飨乐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 范烟桥1
    • 摘要: 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