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低血容量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35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外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5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7022篇;相关期刊216种,包括工企医刊、当代护士(学术版)、齐鲁护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6年《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五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等;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相关文献由696位作者贡献,包括于学忠、刘宁、王大明等。

低血容量性休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5 占比:1.19%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7022 占比:98.78%

总计:27357篇

低血容量性休克—发文趋势图

低血容量性休克

-研究学者

  • 于学忠
  • 刘宁
  • 王大明
  • 项炜
  • 吴江洪
  • 孙明
  • 张彩玲
  • 思永玉
  • 王小衡
  • 万林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沈晓峰
    • 摘要: 休克是院前急救常见的危重病,病因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低血容量性休克、血管扩张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等,但在院前由于条件所限,往往难以立即诊断明确,尤其是孕妇的休克受妊娠状态的影响,更加难以鉴别和处理。我中心日前遇到休克孕妇1例,现报道如下.
    • 杨萌; 刘文操
    • 摘要: 过敏性休克是一种发生于对某些特定变应原有超敏反应的个体的突发且危及生命的急诊重症,特征是血管屏障破坏及血浆外渗。过敏反应及过敏性休克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清除过敏原、动态监测生命体征、抗休克治疗(肾上腺素、液体复苏、控制血压)、抗过敏治疗。在人体内全身性过敏反应发生后10 min内血浆外渗可使全身循环血容量损失35%左右,直接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发生,并可进一步损害全身器官功能。近年来对于血管渗漏相关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广泛,通过研究以期未来能够为过敏性休克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金伟伟; 吴静燕; 徐伟才; 杨晓亮; 潘功茂
    • 摘要: 目的:分析钝性腹外伤并下腔静脉塌陷征的CT征象,探讨这些征象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我院诊治的23例有钝性腹外伤病史并出现下腔静脉塌陷征的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和CT征象。结果:23例患者有2例死亡。腹部增强CT发现肝脾强化程度减弱16例,“休克肠”9例,肾延迟强化7例,肾上腺强化延迟6例,肾上腺强化增强3例,对比剂外渗2例。结论:下腔静脉塌陷征可能是早期预测血流动力学失稳和需要进一步手术干预的重要指标;同时,认识其伴发CT征象对判断失血性休克具有一定提示作用,对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 吴江洪; 翟冬妍; 张彩玲; 徐奕锋; 吴钊帆; 王兰
    • 摘要: 目的 分析超声测量下腔静脉塌陷指数(IVC-CI)在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5例在本院重症医学科(ICU)治疗的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对其均实施500 ml生理盐水液体复苏治疗,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记录,并采用床旁超声对心脏参数进行测量.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及经济性因素.结果 患者实施超声检查的时间为(8.65±5.14)min,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时间为(29.26±8.12)min.治疗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IVC-CI、中心静脉压(CVP)、呼气末下腔静脉最大直径(IVCe)、呼气末下腔静脉最小直径(IVCi)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采用超声测量IVC-CI在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应用,入住ICU时间减少了2~3 d,将抢救成功率至少提高95% 以上,降低患者ICU的医疗费用至少10%.结论 超声测量IVC-CI在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应用能反映血容量状态,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小,治疗费用低,用时更短.
    • 陈雪冰; 劳瑞莲; 伍冰冰
    • 摘要: 目的:探讨中重度烧伤继发低血容量性休克患儿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1日~12月1日收治的102例中重度烧伤患儿病例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烧伤继发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因素,并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纳入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确定影响烧伤继发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危险因素,探讨其护理对策.结果:102例烧伤患儿中有47例患儿出现容量性休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烧伤患儿的年龄、就医总时间、总烧伤面积与Ⅲ度烧伤面积是影响小儿是否发生继发低血容量性休克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中重度烧伤后易发生继发性低血容量性休克,针对其主要影响因素给予有效的护理对策,帮助患儿平稳度过烧伤危险期,预防感染的发生,提高预后生活质量.
    • 蔡雪敏; 郑伟浩; 张爽; 李超梁
    • 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休克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PASP)评估PASP对休克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55例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休克类型分为感染性休克组(93例)、心源性休克组(21例)、低血容量性休克组(41例).检测患者的血乳酸(LAC)、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白细胞计数(WBC)的水平以及PASP的数值.结果 感染性休克组PASP、NT-proBNP、死亡率高于低血容量性休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 显示,休克患者PASP死亡预测价值优于LAC及NT-proBNP(P<0.05).结论 PASP是休克患者有效的死亡预测指标,可以更好地识别休克的发生与发展,提高重症医学科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运用.
    • 吴江洪; 翟冬妍; 张彩玲; 徐奕锋; 吴钊帆; 王兰
    • 摘要: 目的 探讨动脉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在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重症医学科(ICU)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根据疾病转归情况将其分为死亡组(10例)和存活组(30例),选用创伤严重程度(ISS)评分和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对患者受到损伤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采用生化分析仪分别对患者入院时和入院经治疗6 h后的动脉血乳酸浓度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动脉血乳酸浓度和乳酸清除率,分析早期动脉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对低血容量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存活组患者在进入ICU时、治疗6 h后的动脉血乳酸浓度分别为(5.26±1.21)、(4.25±1.15)mmol/L,均低于死亡组患者的(6.23±1.34)、(5.72±1.23)mmol/L,乳酸清除率(32.58±2.42)%高于死亡组的(16.52±2.1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动脉血乳酸浓度对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0.00%、83.33%、77.50%、54.55%、86.21%,乳酸清除率对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00%、90.00%、87.50%、72.73%、93.10%.结论 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的早期动脉血乳酸水平越高,乳酸清除率越低,患者的预后效果越差,并且通过患者早期动脉血乳酸水平和乳酸清除率临床可以对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进行有效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 王伟; 涂汉坤; 张得胜
    • 摘要: 目的:探讨快速输注冷沉淀对低血容量性休克并发DIC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低血容量性休克并发DIC患者40例,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输血手段;观察组使用快速输注冷沉淀的输血手段.比较两组患者血液成分输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血液成分输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输注冷沉淀对低血容量性休克并发凝血障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能够给予患者更好的补充治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张彩玲; 陈锋玉; 陈莲娣; 吴江洪
    • 摘要: 目的 评价链式无缝隙一体化护理在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英德市中医院收治的75例创伤后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75例创伤后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液体复苏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链式无缝隙一体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复苏开始时间、复苏达标时间和休克纠正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值均<0.05),术前输液量和术后72 h日均输液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值均<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33%(7/75),低于对照组的28.00%(2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创伤后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实施链式无缝隙一体化护理可改善复苏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急诊抢救中予以推广实施.
    • 陈旭; 朱华; 顾翔; 徐文俊
    • 摘要: 对3例在低血容量状态下仍常规服用降压药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及急性肾功能损伤的高血压患者资料作回顾性分析.例1在腹泻呕吐期间常规服用降压药缬沙坦,入院时血压78/46 mmHg,肌酐明显高于正常值,少尿.例2在腹泻期间常规服用降压药缬沙坦、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入院时血压80/50 mmHg,少尿.例3腹泻伴呕吐期间常规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少尿,肌酐异常增加.3例均给予抗感染保护脏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处理.例1因多器官衰竭,要求自动出院,另2例症状好转出院.应加强对高血压患者用药教育,注意血压的监测和根据血压及时调整药物剂量.预防人体失水时,降压药品引起的严重后果的发生,促进降压药的合理使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