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出生体重
低出生体重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53篇,主要集中在儿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妇产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8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139939篇;相关期刊240种,包括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中国初级卫生保健、中国生育健康杂志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1年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第六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第九届全国环境与职业医学研究生学术研讨会等;低出生体重的相关文献由1245位作者贡献,包括冯玲英、彭咏梅、任爱国等。
低出生体重—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9939篇
占比:99.69%
总计:140372篇
低出生体重
-研究学者
- 冯玲英
- 彭咏梅
- 任爱国
- 刘湘云
- 张蕴晖
- 李竹
- 林玲
- 郭志平
- 严双琴
- 刘建蒙
- 李松
- 许红
- 郑俊池
- 颜虹
- 于冬梅
- 叶荣伟
- 张荣莲
- 李丹
- 李雯
- 王娟
- 王晟
- 甘德坤
- 谢宗德
- 陈烈平
- 陈起燕
- 陶芳标
- 韩京秀
- A.
- C·R·马廖拉
- F·哈施克
- 丁国芳
- 丁霞
- 于文涛
- 何晓光
- 何永贵
- 储小军
- 党少农
- 关明杰
- 刘培兰
- 刘岩
- 刘晖
- 刘爱东
- 刘绍基
- 刘芳
- 刘蓉
- 包海婷
- 华家才
- 单晓益
- 吴涤
- 吴白燕
-
-
张浔;
姚娟娟;
彭红梅;
刘慈娣;
贺继琴
-
-
摘要:
目的探讨韶关地区足月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本院出生的3708名足月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84例低出生体重儿作为实验组,3 624例正常体重儿作为对照组。通过调查分析比较孕期两组母体因素以及新生儿情况。结果 3 708名新生儿中,足月低出生体重儿84例,发生率为2.3%。实验组孕晚期产检次数少于对照组,且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贫血、胎膜早破及羊水过少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孕妇年龄、胎次、分娩孕龄、脐带异常及胎儿窘迫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出生体重及身长均低于对照组,窒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高危因素是导致低出生体质量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加强相关围生保健,及时发现并治疗孕妇妊娠期合并症,提升足月胎儿生长受限诊断率及提高新生儿的出生体质量。
-
-
林靖靖;
尤珊珊
-
-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集束化联合全程化肠内营养干预对先心病新生儿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在本院进行手术的86例先心病低出生体重新生儿,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全程化肠内营养支持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改良集束化护理干预,均持续干预1个月。观察患儿呼吸机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及经鼻喂养持续时间,记录患儿的转铁蛋白量(TRF)、ALB、TP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呼吸机置管时间、经鼻喂养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集束化护理联合全程化肠内营养支持干预可提高先心病低出生体重新生儿术后血清ALB、TP水平,有利于改善营养状况,缩短住院时间。
-
-
王晓敏;
孙琳
-
-
摘要:
目的分析低出生体重(lowbirthweight,LBW)的早产儿与足月儿生长状况。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出生于江都妇幼保健院辖区管理的158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LBW的早产儿52例为早产儿组,LBW的足月儿29例为足月儿组,其余77例为足月且具有正常出生体重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所有新生儿均于1、3、6、8、12个月时实施系统体格检查,对比3组婴儿患病情况、出生后生长速率、出生时情况及1周岁时情况。结果出生后LBW早产儿、足月儿头围均出现追赶性增长,增值分别为(4.96±1.59)、(4.62±1.33)cm;与足月儿组比较,早产儿组月龄为0~1个月体质量增值更低,1~6个月体质量增值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身高、体质量均是对照组>早产儿组>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LBW的足月儿,LBW的早产儿的生长潜能更大,临床需加强孕期保健,以降低LBW发生率。
-
-
韩晓晖
-
-
摘要:
目的:观察强化母乳喂养对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出院后追赶性生长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低出生体重早产儿100例为观察对象,按照计算机随机分配法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纯母乳喂养,观察组给予强化母乳喂养。比较两组不同时间体重、身长、头围、运动能力、智力发展情况。结果:出生6、12个月后,两组体重、身长、头围均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6、12个月后,两组精细运动发展指数、智力发展指数评定均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出院后,开展强化母乳喂养,对早产儿生长发育有利,可达到早产儿出院后追赶型生长,避免发育迟缓等现象出现。
-
-
林英;
叶茹明;
李丹;
邓秋园;
谢娜妹;
黄湘晖
-
-
摘要:
目的总结2例严重皮肤真菌感染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治疗与护理经验。方法对2例严重皮肤真菌感染的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给予保护性隔离和接触性隔离,采取标准性预防措施,严防医院感染;采用5%碳酸氢钠湿敷,涂抹硝酸咪康唑乳膏和百多邦抗真菌药膏进行皮肤护理;降低暖箱湿度等护理措施。结果2例患儿的皮肤创面均愈合,恢复良好。结论加强护理可以有效控制早产儿皮肤真菌感染,特别是最大限度降低暖箱湿度,可提高抗真菌效果。
-
-
黄琼辉;
刘捷;
曾超美;
严荔煌;
秦炯
-
-
摘要:
背景高尿酸血症(HUA)患病率逐年增高,不仅与痛风、尿酸盐肾病和肾结石有关,还与内分泌代谢、心脑血管等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目的探讨孕母妊娠晚期血尿酸水平与不良妊娠结局、新生儿尿酸水平及新生儿合并症的关系。设计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2020年1~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检的孕母为队列人群,根据孕母妊娠晚期血尿酸水平分为HUA组和非HUA组,比较两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临床结局。根据孕母妊娠晚期血尿酸水平(μmol·L^(-1))分为低浓度(420),采用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母血尿酸水平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的关系。孕母妊娠晚期尿酸值及新生儿生后24 h尿酸值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主要结局指标孕母血尿酸水平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和小于胎龄儿的关系。结果共纳入孕母2397例(新生儿2581例),HUA组216例(9.0%),非HUA组2181例。HUA组孕母所生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非HUA组(2925 g vs 3260 g,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早产(18.5%vs 8.9%)、低出生体重(23.1%vs 7.1%)、小于胎龄儿(29.2%vs 10.6%)和转儿科比例(19.9%vs 11.1%)均高于非HU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尿酸水平高浓度组孕母分娩的新生儿出生体重较低浓度组低54.0 g(95%CI:-106.5~-1.6,P=0.043),发生早产的风险增加74%(OR=1.74,95%CI:1.08~2.8,P=0.023),发生小于胎龄儿的风险增加85%(OR=1.85,95%CI:1.26~2.73,P=0.002)。新生儿生后24 h内尿酸水平与孕母妊娠晚期尿酸水平呈中等相关(r=0.613,P=0.000)。两组早产儿合并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母体妊娠晚期HUA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的发生相关。
-
-
游晓青;
邱少锋;
郑丽芬
-
-
摘要:
目的 分析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异位的影响因素,并探究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福州市第一医院行PICC置管的92例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发生PICC置管异位的27例早产儿作为异位组,未发生PICC置管异位的65例早产儿作为未异位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发生PICC置管异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出生胎龄、出生体重、置管时日龄、置管部位、置管静脉以及置管前机械通气均为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发生PICC置管异位的相关因素(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胎龄<32周、出生体重<1 500 g、置管时日龄为1 d、置管部位为左上肢、置管前有机械通气及置管静脉为颞浅静脉均为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发生PICC置管异位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基于低出生体重早产儿PICC置管异位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出生胎龄<32周、出生体重<1 500 g、置管时日龄为1 d、置管部位为左上肢、置管前有机械通气及置管静脉为颞浅静脉,护理人员需予以针对性的干预。
-
-
吴晓霞;
任红霞;
詹江华;
靳园园
-
-
摘要:
目的 探讨早产儿和/或低出生体重儿消化道手术后非计划二次手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吸取教训,降低非计划二次手术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省儿童医院2008年1月至2018年5月行消化道手术治疗的214例早产儿和/或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患儿胎龄范围为26+3?39+2周;出生体重范围为0.93?4.80 kg.其中,12例早产儿和/或低出生体重儿行非计划二次手术(男6例,女6例),出生体重为(2.19±0.26)kg,手术时体重为(2.14±0.31)kg,胎龄为(35.43±1.94)周,手术时年龄为(3.87±3.66)d.非计划二次手术发生率为5.61%(12/214),发生原因包括吻合口漏3例、粘连性肠梗阻3例、肠闭锁术后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例、肠穿孔2例、肠坏死1例、造瘘口切口裂开1例.结果 12例行非计划二次手术的患儿中7例痊愈出院,4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后失随访.1例胎粪性肠梗阻患儿因合并胆道闭锁于2个月龄行葛西手术;余6例随访3?12个月生长发育基本正常.结论 合理的术式选择、术中精细操作可以降低早产儿和/或低出生体重儿非计划二次手术发生率.加强早产儿和/或低出生体重儿围手术期监管,早期发现术后并发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
-
罗梅娟;
胡家奇;
魏颖;
欧巧群;
王丽娜;
张又祥
-
-
摘要:
目的 观察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应用抗生素后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7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10名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在出生时、出生后1~2周、出生后2~3周、出生后3~4周、出生后4~5周、出生后5~6周时分别收集粪便样本,通过16s高通量测序检测患儿粪便菌群变化并统计分析.结果 应用抗生素后的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肠道菌群α多样性(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ACE指数和PD_whole_tree指数)下降(P均<0.05),肠道菌群结构在门、科、属水平均发生改变,其中Alistipes、Bacte-roides、Lactobacillus、unidentified_Lachnospiraceae、unidentified_Ruminococcaceae、Alloprevotella、unidentified_Cyanobac-teria、Bacillus、Stenotrophomonas和Acinetobacter菌属相对丰度减少(P均<0.05).结论 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应用抗生素后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并在抗生素停用后仍持续,针对性补充益生菌或益生元可能有助于肠道菌群恢复稳态.
-
-
程黎
-
-
摘要:
目的:研究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接受母乳及母乳强化剂联合喂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早产低出生体重儿7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单纯接受母乳喂养,观察组接受母乳及母乳强化剂联合喂养,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喂养后头围、体长、体重、免疫功能相关指标水平改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后机体发育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住院时间和体重水平达标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对喂养干预方案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接受母乳及母乳强化剂联合喂养,可以大幅度改善头围、体长、体重,提升机体免疫力水平,减少出院后机体发育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使家属对喂养模式的满意度得到显著提高.
-
-
林玲;
张蕴晖;
顾曰萍;
汪洁云;
宋伟民
- 《2010第五届环境与职业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0年
-
摘要:
目的:探讨母亲和新生儿对氧磷酶2[二乙基对硝基苯磷酸酯酶2基因(PON2 148)]多态性位点对低出生体重的影响.rn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使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于2006年全年在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对入院分娩孕妇及其单胎、活产的低出生体重儿和正常出生体重的对照新生儿进行调查.rn 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突变纯合子基因型,杂合子基因型与野生纯合子基因型比较,PON2 148多态性位点导致低出生体重的危险性增加(OR=2.494,95%CI为1.044~5.957).rn 结论:PON2 148多态性位点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相关.
-
-
-
-
于冬梅;
赵丽云;
刘爱东;
于文涛;
贾凤梅;
张继国;
翟凤英
- 《2007年全国肿瘤流行病学和肿瘤病因学学术会议》
| 2007年
-
摘要:
目的:分析2006年中国活产儿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及影响因素。rn 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确定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3个城乡调查点.调查对象是2006年5-10月内出生的活产新生儿,按规范称量出生体重.利用问卷调查获得活产儿的信息,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rn 结果:共调查活产新生儿18554名,2006年中国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为4.6%;东、中、西部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分别为3.2%、4.4%、6.3%;城市为3.9%,农村为4.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文化程度(OR=1.48;95%CI:1.181~1.861)、母亲孕前体质指数(BMI)(OR=1.52;95%CI:1.229-1.876)、孕期增重(OR=1.57;95%CI:1.246~1.965)、孕周(OR=20.16;95%CI:15.456~26.297)、多胎(OR=12.11;95%CI:9.229~15.893)、妊娠并发症和接受孕期营养指导(OR=0.66;95%CI:0.550~0.798)与低出生体重的发生有关.rn 结论:母亲文化程度、母亲孕前BMI、孕期增重、孕周、妊娠并发症和孕期是否接受营养指导是我国新生儿发生低出生体重的主要影响因素。
-
-
-
王颀
- 《第六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
| 2010年
-
摘要:
利用2007年广东某市所有助产机构围产保健数据库,获得新生儿出生病例资料,从广东某市气象局获得气象资料,大气污染资料来源于广东某市环境监测站.采用Poisson广义可加模型进行广东某市大气污染与新生儿低体重出生率的回归分析,同时控制气象因素、时间趋势、工作日效应混杂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广东某市大气NO2、PM10、SO2污染对新生儿低体重出生率具有潜在的影响.
-
-
-
-
林玲;
张蕴晖;
陈秉衡
- 《第五节全国环境与职业医学研究生学术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近年来,人们逐渐注意到大气污染对生殖健康的影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国内外对大气污染对人群生殖健康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如导致低出生体重、早产、宫内发育迟缓、出生缺陷等,及可疑危险因素的探讨,并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做了简要的阐述.期望能为决策者制定宏观调控措施降低人群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