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Fe(Ⅲ)

Fe(Ⅲ)

Fe(Ⅲ)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9175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8987篇;相关期刊117种,包括检验检疫学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食品与药品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分析化学年会暨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第七届海峡两岸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等;Fe(Ⅲ)的相关文献由18201位作者贡献,包括林泽民、程敬卿、张锦胜等。

Fe(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6 占比:2.0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8987 占比:97.95%

总计:9175篇

Fe(Ⅲ)—发文趋势图

Fe(Ⅲ)

-研究学者

  • 林泽民
  • 程敬卿
  • 张锦胜
  • 赖卫华
  • 谈国强
  • 唐群
  • 罗丰华
  • 邢建东
  • 任慧君
  • 夏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乐心; 李亚男; 张国凯; 张继红; 陈梦洁; 白昀舒
    • 摘要: 分别采用Fe(Ⅱ)、Fe(Ⅲ)和Fe(Ⅵ)活化过硫酸盐(PS)氧化降解水中的菲,考察了反应pH、药剂投加量及氧化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并对比了不同价态铁活化PS对菲的氧化降解效果。在反应pH为8、n(菲)∶n(Fe)∶n(PS)为1∶2∶2的优化条件下,反应60 min后Fe(Ⅱ)-PS和Fe(Ⅲ)-PS体系对菲的去除率分别为65.11%和55.86%。在Fe(Ⅵ)-PS体系中,在Fe(Ⅵ)单独氧化时间为5 min、反应pH为7、n(菲)∶n(Fe(Ⅵ))∶n(PS)为1∶2∶2的优化条件下,反应60 min后Fe(Ⅵ)-PS体系对菲的去除率可达83.37%,优于其他两种体系和单独Fe(Ⅵ)氧化体系。Fe(Ⅵ)可有效活化PS,除自由基(SO_(4)^(-)·和·OH)作用外,高价态铁可能增加了体系的氧化能力。
    • 赵家欣; 邓仁健; 邵让; 金贵忠; 刘朝伟
    • 摘要: 为了提高Sb(Ⅴ)的吸附去除效果,考察了改性pH、Fe(Ⅲ)浓度、改性时间、改性温度等对Fe(Ⅲ)改性卡式变形杆菌吸附剂(简称为FMPAs)制备的影响,并对其改性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pH、Fe(Ⅲ)浓度、改性时间会显著影响FMPAs吸附Sb(Ⅴ)的效果,其最佳改性条件为:Fe(Ⅲ)浓度0.1 mol/L、pH=3、温度35°C、改性时间24 h。SEM-EDS、XRD和FTIR表征表明,改性后Fe(Ⅲ)成功地负载到菌体上,Fe^(3+)与多糖中Na^(+)、K^(+)发生离子交换反应产生的Polyose-Fe、非晶态无定型铁与多糖-羟基的络合作用产生的Polyose-O-Fe(OH)_(2)均有利于Sb(Ⅴ)的吸附去除。最优改性条件下制备的FMPAs在投加量为1.91 g/L时,达到最大吸附容量(q_(max))60.51 mg/g。与其他吸附材料相比,FMPAs能够更高效地去除水环境中的Sb(Ⅴ),存在潜在的推广价值。
    • 摘要: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团队构建的ZSM-5负载二核Fe位点([Fe(Ⅲ)-(μO)2-Fe(Ⅲ)-(OH)_(2)])催化剂(Fe-BN/ZSM-5),成功应用于甲烷直接转化高选择性制备醋酸。在低至30°C条件下,Fe-BN/ZSM-5具有高达89%的含氧产物选择性,且含氧产物中醋酸质量分数高达66%。若不考虑生成的CO_(2),醋酸在含氧产物中选择性可高达100%。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化学》杂志。
    • 唐帅; 罗亚雄; 李永生
    • 摘要: 以柠檬酸、乙二胺、水杨酸和Fe(Ⅲ)为原料,合成了一种对氟离子特异性响应的复合荧光碳点(RCDs-Fe(Ⅲ))。随后通过一系列实验,对碳点合成和氟离子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碳点合成最优原料配比为2 mL乙二胺、2 g柠檬酸和0.2 g水杨酸;最优检测条件:反应体系溶剂为pH 5.0的盐酸溶液,Fe(Ⅲ)浓度为150 mg/L,复合碳点浓度为0.5%,碳点激发与发射波长分别为370,460 nm。在最优检测条件下,RCDs-Fe(Ⅲ)检测氟离子的线性范围为1~25 mg/L,检出限为0.82 mg/L。复合碳点测定牙膏中氟离子的结果与对比法一致。
    • 陈庆; 张小里
    • 摘要: 针对清洁生产工艺中癸二酸裂解液Fe(Ⅲ)含量过高问题,选用LSC-500型螯合树脂,在恒温振荡器中采用间歇式搅拌法考察了树脂吸附平衡时间、溶液初始质量浓度、吸附温度等因素对吸附分离过程速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当吸附时间达60 min时,树脂的吸附率达80%,180 min时基本达到吸附平衡.此外,为了进一步探究癸二酸单钠盐体系吸附速率方程以及吸附过程中的机理,通过进行不同温度、不同初始质量浓度下吸附平衡实验,考察在规定时间间隔内树脂吸附量变化情况,选择动边界模型中的膜扩散、颗粒扩散和表面络合反应控制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 发现,该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其吸附速率的变化是膜扩散和颗粒扩散共同作用的结果.
    • 刘桂梅; 董国辉; 曾玉彬; 王传义
    • 摘要: 元素掺杂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光催化剂改性方法.已有诸多文献报道采用非金属元素(B、P、S)或金属元素(Na+,Ni3+,Co3+,Cu2+)对g-C3N4进行掺杂改性,但目前对金属掺杂的模型和影响机理尚不清晰.g-C3N4作为层状材料,它的表面和边缘有大量的胺基,它对光生载流子的传输起到重要作用.此外,胺基可以与金属通过配位键形成螯合物;与胺基螯合的金属由于其功函数较小,可以捕获半导体的光生电子,并有利于降低光生载流子的复合.本文选用Fe(Ⅲ)对g-C3N4进行掺杂改性,SEM-EDS表明,C和N元素均匀分布在g-C3N4整个骨架上,而Fe元素主要分布在g-C3N4边缘部分;FTIR结果发现,掺杂Fe后,N-Hx伸缩振动峰强度随着掺杂量的增加而降低,证明Fe(Ⅲ)与g-C3N4表面胺基之间形成配位键,即Fe(Ⅲ)掺杂为螯合掺杂.Fe(Ⅲ)螯合掺杂后的g-C3N4光催化氧化RhB和光催化还原Cr(VI)的性能都得到显著提升.这是因为螯合掺杂Fe(Ⅲ)后,g-C3N4不仅产生了更多的光生电子,而且由于产生的Fe(II)的芬顿效应产生了更多的羟基自由基,极大地提升了g-C3N4光催化氧化还原性能.但是Fe(Ⅲ)螯合掺杂后却抑制了g-C3N4光催化去除NO的性能,NO去除性能随着Fe(Ⅲ)掺杂量的增加而下降,这与Fe(Ⅲ)的螯合掺杂模型有密切关系.NO-TPD实验结果表明,Fe掺杂降低了g-C3N4对NO的吸附;但脱氨基实验证明胺基对NO吸附并无作用.通过EPR表征发现,掺杂Fe后C的Lorentzian线强度降低了2/3,说明C上的未成对电子减少.同时通过固体NMR(1H谱)中发现掺杂后N-H2减少、但C-H数量增多的规律.说明Fe(Ⅲ)与表面胺基(N-H2)螯合后,质子占据C活性位,而C活性位却是NO在g-C3N4表面的吸附位点.所以Fe(Ⅲ)的螯合掺杂会降低g-C3N4光催化去除NO的性能.综上,Fe(Ⅲ)螯合掺杂可以提高g-C3N4的氧化还原能力,但是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光催化反应.同时,关注不理想的活性变化有助于进一步挖掘改性方法对材料结构的影响,指导改性材料的使用,并可能为其它相关研究带来启发.
    • 蔡瑜; 曹成喜; 卓先义; 李红根; 樊柳荫
    • 摘要: 可疑文件中墨水笔迹的相对时间鉴定对法庭科学、刑事案件的侦破和历史文献的整理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建立了一种识别墨迹相对年代的毛细管电泳(CE)新方法.采用络合剂邻菲罗啉(1,10-phen)和反式-1,2-环己二胺四乙酸(CDTA)分别与Fe(Ⅱ)和Fe(Ⅲ)络合,然后用CE测定Fe(Ⅱ)和Fe(Ⅲ)的峰面积,通过比较从可疑笔迹中提取的Fe(Ⅱ)和Fe(Ⅲ)的峰面积比与从整个文档中提取出的Fe(Ⅱ)和Fe(Ⅲ)的峰面积比,判断整篇文字是否同时书写.实验首先对两种络合剂与两种价态铁离子的特异性络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0-phen与Fe(Ⅱ)、CDTA与Fe(Ⅲ)具有特异性络合.初步研究还表明:由于商用墨水pH值较低,墨水中的Fe(Ⅱ)在墨水瓶中比较稳定,因此Fe(Ⅱ)在墨水瓶中的氧化可以忽略不计;但当墨水书写在纸张上时,墨水中的硫酸会逐渐被纸张的纤维素所消耗,从而导致Fe(Ⅱ)在纸张中被逐渐氧化;在老化过程中Fe(Ⅱ)和Fe(Ⅲ)的峰面积比发生了变化,书写的时间越长,Fe(Ⅱ)和Fe(Ⅲ)的峰面积比就越小.该技术的成功应用依赖于找到一种合适的提取笔迹墨水的方法和CE分离测定Fe(Ⅱ)和Fe(Ⅲ)的方法.样品前处理程序如下:剪取1 cm长的墨水迹线,剪碎后放入2 mL的EP管中,加入0.5 mL 5 mmol/L的1,10-phen萃取1 min,再加入0.5 mL 20 mmol/L的CDTA振荡10min,100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清液进行CE分离检测.CE条件如下:熔融石英毛细管(40.2 cm(有效长度30 cm)×75μm i.d.),100 mmol/L硼酸-硼砂缓冲溶液(pH 9.2),压力上样(1.379 kPa,上样时间5 s),分离电压20 kV,检测波长254 nm,温度控制在25°C.最后,对两种不同的墨水进行了测定,以评价所建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所建方法对于鉴别可疑文件中真伪笔迹的相对年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江南; 李小倩; 周爱国; 黄雨榴; 潘国芳
    • 摘要: 矿山开采活动影响下辉锑矿的氧化溶解是影响岩-土-水环境介质中锑的迁移转化及其环境效应的重要过程。目前对于辉锑矿溶解的研究主要关注动力学特征,对于它氧化溶解的途径、环境因素的影响、锑的释放规律等重要问题的认识还不明确。为探究碳酸盐岩矿区地下水中锑释放过程,选取重要环境因素pH值和Fe(Ⅲ),采用单因素控制条件下的批实验方法,精细刻画避光条件下辉锑矿(Sb2S3)氧化溶解速率及Sb和S氧化产物的组成特征。研究结果表明,Sb2S3的氧化溶解是一个产酸的过程,Sb和S的释放速率、途径和产物特征受pH值和Fe(Ⅲ)的显著影响。Sb2S3的氧化溶解速率由快变慢后趋于平衡,初始反应速率的量级为10^-8 mol/(m^2·s),平衡反应速率的量级为10^-10 mol/(m^2·s)。Sb的释放氧化速率随pH值的增加而增加,强碱条件下最有利于Sb的释放和氧化。强酸条件下,H2S、SO2气体逸出和S(0)的沉淀促进了Sb2S3的溶解,Sb(Ⅲ)和S(0)为主要产物。中性条件下,溶解形成的HS-经逐步氧化生成SO2-4和少量S2O3^2-,Sb(Ⅲ)和Sb(Ⅴ)含量相近。强碱条件下,SbS3^3-和S-x的生成显著提升了Sb2S3的氧化溶解速率,Sb(V)和S2O3^2-是主要产物。Fe(Ⅲ)单独氧化作用时,Sb(Ⅴ)和S(0)是主要产物,锑释放的表观速率无显著提升,可能与SbOCl和S(0)的生成有关。研究表明,O2能够协同Fe(Ⅲ)氧化Sb2S3,但以Fe(Ⅲ)的作用为主导。本研究揭示了Sb2S3在不同pH值及氧化剂条件下氧化溶解的产物组成特征,提出了不同环境因素影响下的氧化溶解途径,证明碳酸盐岩天然缓冲地层更有利于锑的释放与氧化,岩溶地下水中锑诱发的环境效应会更为严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