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甲烷转化

甲烷转化

甲烷转化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65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36187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石油化工、石油炼制与化工、石油与天然气化工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二十届全国大型合成氨装置技术年会、中国化工学会2010年年会暨第二届石油补充与替代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论坛、第十四届冶金反应工程学学术会议等;甲烷转化的相关文献由497位作者贡献,包括倪向前、刘全杰、尹泽群等。

甲烷转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0 占比:0.36%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6187 占比:99.61%

总计:36329篇

甲烷转化—发文趋势图

甲烷转化

-研究学者

  • 倪向前
  • 刘全杰
  • 尹泽群
  • 张信伟
  • 李杰
  • 王保伟
  • 王熙庭
  • 约翰·亨利·科茨
  • 钱伯章
  • 许根慧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丛蓉(摘译)
    • 摘要: 据报道,蒸汽甲烷转化(SMR)是吸热反应,通常在装有陶瓷颗粒催化剂的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由于颗粒尺寸和随机放置,反应器传热效率低。ZoneFlow反应器技术公司开发了结构化催化剂技术,可提高SMR效率并增加氢气产量。该技术已开始在试验装置上进行中试,解决了传统工艺主要传热效率低的问题。SMR反应器传热主要取决于原料气撞击管壁流体边界层,但由于反应器中颗粒随机堆积并且尺寸相对较大,反应器管中传热机制没有优化。反应器内出现随机气体流动模式,反应器热传递不理想,反应器内压力下降,大量高温甲烷蒸汽沿管壁绕过催化剂未能进行反应,导致结焦。ZoneFlow结构化催化剂具有精确设计的管道,可使甲烷接触管壁,同时将压降降至最低。管道几何结构保持催化剂涂层套管与管壁连续接触,是甲烷与催化剂接触。
    • 摘要: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和英国卡迪夫大学等研究人员,在甲烷选择性氧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开发了金(Au)负载的ZSM-5分子筛(Au/ZSM-5)催化剂,实现了在氧气条件下催化甲烷高选择性氧化为甲醇和乙酸的催化反应过程,并对其催化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作为最清洁、最丰富的天然碳资源,甲烷分布于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甲烷水合物等中,可以作为生产高价值化学品的重要C1资源。因甲烷储藏的地区偏远,因此在开采现场将甲烷转化为可运输的含氧化合物(甲醇、甲酸、乙酸等)对甲烷的高效利用具有重大意义。
    • 摘要: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团队构建的ZSM-5负载二核Fe位点([Fe(Ⅲ)-(μO)2-Fe(Ⅲ)-(OH)_(2)])催化剂(Fe-BN/ZSM-5),成功应用于甲烷直接转化高选择性制备醋酸。在低至30°C条件下,Fe-BN/ZSM-5具有高达89%的含氧产物选择性,且含氧产物中醋酸质量分数高达66%。若不考虑生成的CO_(2),醋酸在含氧产物中选择性可高达100%。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化学》杂志。
    • 吕希蒙; 陈锰寰; 谢朝龙; 钱林平; 张丽娟; 郑耿锋
    • 摘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迅速提高以及对可再生能源利用能力的大幅增强,以燃料电池和电解池为代表的电化学技术已经逐渐在能源的存储、转化和利用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其中,固态氧化物电解池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装置成本和工作效率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储能转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潜力.与此同时,伴随着《巴黎协定》签订以来各国的“碳中和”路线图逐渐出台,利用相对廉价易得的可再生电能,将二氧化碳(CO_(2))和甲烷(CH_(4))等碳-(C1)分子电解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可再生燃料(如水煤气、乙烯等),对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C1分子电化学转化的研究成为了当下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步在过去几年中不断涌现.固态氧化物电解池作为一种代表性的C1分子电解和转化平台,也日渐引起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和兴趣.与传统的C1分子催化转化方法相比,基于固态氧化物电解池的电解转化技术具有两个重要优点:高能量转换效率与体系抗中毒能力.这两个特性作为体系稳健性的基石,保障了C1分子转化为可再生燃料的反应过程的长期可持续性.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固态氧化物电解池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并从电解池系统分类、反应体系的特征和反应体系发展的前景与挑战这三个方面,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基于固态氧化物电解池体系的C1分子电化学转化的代表性工作.CO_(2)与CH_(4)作为廉价易得的C1分子的代表,其转化因其反应分子惰性及反应过程不可控性而广受研究者关注,本文重点关注了在固态氧化物电解池中CO_(2),CO_(2)/H_(2)O和CH_(4)三个体系的电化学反应过程和近期研究进展,希望可为相关研究人员未来设计更合适的催化剂和构建更优的电解池结构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还针对目前固态氧化物电解池体系在C1分子转化领域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未来的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期助力研究者在不远的将来实现C1分子电解生产可再生燃料的实用化.
    • 摘要: 近日,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和英国卡迪夫大学在甲烷选择性氧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团队开发了Au负载的ZSM-5分子筛(Au/ZSM-5)催化剂,实现了在氧气条件下催化甲烷高选择性氧化为甲醇和乙酸的催化反应过程,并对其催化机制进行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催化》。由于甲烷C—H键能较大,通常需要苛刻的条件(高温和高压)才能将其转化,如工业上高能耗间接转化过程是先将甲烷转化成合成气,再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
    • 黑雪婷; 高远; 窦立广; 李江伟; 陈根永; 邵涛
    • 摘要: 开发非合成气路线的 CH-CHOH 直接制取高碳液态化学品转化技术可有效规避传统工业中面临的高危反应条件、废水排放、原子经济性低等问题。该文以 CH、CHOH 为原料,采用纳秒脉冲放电等离子体驱动 CH-CHOH 直接合成 C-C液态产品,主要探究了 Ar 添加和脉冲上升沿、下降沿对 CH-CHOH 放电中电学特性和转化特性的影响,并进行机理探究。实验结果表明,CH-CHOH-HO 体系实验的主要气态产品为 H、CO、CH和 CH,主要液态产品为 CHOH、CHOH。总流速固定时,Ar 添加后产生的彭宁电离有利于液态产品的生成,总液体选择性最高为 16.4%;在电压和频率固定时,变化六种不同的上升沿、下降沿条件,发现较大的上升沿、下降沿有利于液态产品的生成,当上升沿、下降沿为 500ns 时,总液体选择性为 14.7%。
    • 许建耘(摘译)
    • 摘要: 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实验室规模的反应器,用于选择性地将甲烷转化成更有价值的化合物而不产生CO_(2)。新的反应器配置使用了一种称为甲烷直接非氧化转化(DNMC)的工艺。新型DNMC反应器由多孔锶铈锆氧化物空心管组成,覆盖着一层25μm厚的掺杂铕离子的膜。该管中装有铁硅催化剂,可裂解甲烷中的初始C-H键。由此产生的甲基基团结合生成乙烯、苯、萘和其他碳氢化合物。
    • 摘要: 2022年6月20日,韩国LG化学公司表示:计划在韩国大山建一座制氢工厂,预计将于2023年上半年开工,目标是在2024年第二季度完工并投产,届时每年生产5万氢。LG化学表示:新工厂预计将采用在高温蒸汽下通过化学反应将甲烷转化为氢气的技术,将成为LG化学首个生产纯氢的工厂。
    • 甘海波; 叶枫; 吕义辉; 樊栓狮; 郎雪梅; 王燕鸿; 姚晔; 李刚
    • 摘要: 甲烷无氧芳构化(MDA)是甲烷直接转化和利用的重要途径,高性能催化剂的制备是MDA研究的重点。在无模板剂的含氟合成液中,通过添加晶种成功合成出了一种束状多级孔ZSM-5分子筛,然后基于该分子筛采用浸渍法制得Mo/HZSM-5-H催化剂,并对其在MDA中的反应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Mo/HZSM-5-H的介孔孔容为0.09 cm^(3)/g,其总酸量达到176.03μmol/g,且Brönsted酸量和Lewis酸量之比为0.822,表明Mo/HZSM-5-H具有明显的介孔特征和较为理想的酸位分布。Mo/HZSM-5-H的甲烷转化率最高为14%,苯产率最高为6.8%,反应过程中无甲苯和二甲苯生成。与常规的微孔Mo/HZSM-5-C和球形多级孔Mo/HZSM-5-S相比,Mo/HZSM-5-H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和非常狭窄的芳烃产物分布,在高效制备苯这一重要大宗化学品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曹东学; 王杰广; 纪中海
    • 摘要: 介绍了低碳烷烃脱氢及轻烃芳构化技术的最新研究和技术进展,概括了相应技术的工艺特点及其改进措施,以某炼油厂为例,预测了增上丙烷/异丁烷脱氢装置的效果。C_(1)~C_(5)低碳烷烃是石油天然气开采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氢元素含量最高的组分,其优化利用日益受到重视。低碳烷烃脱氢工艺一方面可以获得低碳烯烃或芳烃等初级化学品,另一方面可以获得低成本的副产清洁氢气。该工艺已经成为新建炼油化工企业资源优化和高效利用、构建炼油化工一体化新优势的重要路径,也是传统炼油企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提升产品附加值、优化氢气平衡、减少化石能源制氢碳排放的重要选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