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高速摄影

高速摄影

高速摄影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9篇,主要集中在一般工业技术、力学、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7篇、会议论文163篇、专利文献124612篇;相关期刊333种,包括农机化研究、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等; 相关会议90种,包括第十届全国风能应用技术年会、第十一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第十四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等;高速摄影的相关文献由244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剑、尚长水、畅里华等。

高速摄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7 占比:0.63%

会议论文>

论文:163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124612 占比:99.24%

总计:125572篇

高速摄影—发文趋势图

高速摄影

-研究学者

  • 李剑
  • 尚长水
  • 畅里华
  • 刘宁文
  • 汪伟
  • 肖正飞
  • 金山
  • 汤铁钢
  • 张德胜
  • 谭显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银
    • 摘要: 基于华为Mate30智能手机的高速摄影功能,通过在机构基座和动作部件上粘贴标志,加装刚分刚合时刻检测回路等辅助措施,对弹簧机构断路器动作过程进行高速拍摄,然后通过对视频图像进行位置标记识别和刚分刚合点的时间标记识别,分析获得的断路器分合闸位移过程曲线,并进一步求导得出速度。
    • 薛冰; 唐运彬; 赵静; 张永明; 蒋耀港; 马宏昊; 林谋金
    • 摘要: 为研究单基发射药孤石爆破特性,利用直径和高度均为50 cm的水泥砂浆试块模拟孤石,开展了0.05~0.25 kg/m^(3)单耗的单基发射药和乳化炸药孤石爆破实验,统计并分析了单基发射药和乳化炸药爆破试块的块度分布、破碎能及能量利用率随单耗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乳化炸药爆破孤石的最大块度随单耗的增加,但能量利用率变化不大。结合高速摄影观察对比单基发射药和乳化炸药爆破孤石的表面裂纹分布与扩展结果,发现单基发射药破岩模式与乳化炸药存在显著差异,其破岩模式是通过在炮孔内快速燃烧产生的高压气体使试块发生轴向和环向的拉伸破坏,而当试块完全开裂后剩余的发射药不再提供破岩能量。
    • 郭洪福; 韩旭东; 豆永鹏; 彭军; 李鹏飞
    • 摘要: 为研究环三亚甲基三硝胺(RDX)在低温环境下的撞击敏感性,设计了低温环境下的可视化落锤试验装置,研究了RDX粉末炸药在低温环境、不同落锤高度下的力-化学响应特征及相应的点火概率,并进行点火机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RDX粉末炸药的点火概率随环境温度的降低而降低,在-50°C和-100°C时,RDX粉末炸药很难发生点火;RDX粉末在落锤撞击过程中经历缓慢的径向扩散、融化、快速流动以及溅射或者点火燃烧,其点火机理主要是粘性热。
    • 赵懿明; 刘毅飞; 杨振欣; 张传彪; 许张归; 张欣; 周庄红; 李雯娟; 曹卫国
    • 摘要: 为了探明点火能量大小对煤尘爆炸火焰传播规律的影响,以褐煤粉为研究对象,采用哈特曼管在不同点火能量大小下对质量浓度为500 g/m^(3)的煤尘爆炸的火焰传播行为进行了实验研究.以高速摄影记录火焰传播过程,并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得到火焰前锋阵面传播距离和传播速度,以此来评估点火能量对火焰传播的影响.实验中煤尘爆炸火焰向管口和管底两个方向传播,管口方向火焰喷出管后在管口上端形成蘑菇云状火焰,管底方向火焰相较于管口方向传播速度较慢;3 J,5 J,8 J点火能量下,管口方向火焰前锋阵面最大传播距离分别为0.341 m,0.48 m,0.525 m,火焰传播速度分别在78.7 ms,62.3 ms,52.1 ms达到速度最大值4.72 m/s,5.91 m/s,5.48 m/s;管底方向火焰相较于管口方向火焰出现时间滞后,3 J,5 J,8 J点火能量下分别在140 ms,20 ms,10 ms时出现火焰,火焰前锋阵面传播距离随能量增大而增加,速度最大值分别为-1.625 m/s,-1.725 m/s和-1.75 m/s,均小于管口方向.实验结果表明,点火能大小对煤尘爆炸的火焰传播行为影响显著,同等条件下点火量能越大,火焰传播距离越远,传播速度越快,所造成的危害也越大.
    • 叶海旺; 余梦豪; 雷涛; 王其洲; 严立德; 李兴旺; 李宁; 王炯辉; 高玉文
    • 摘要: 为分析不同品位对晶质石墨矿石拉伸力学特性的影响,以黑龙江省萝北云山石墨矿为研究对象,基于矿物成分磨片分析,开展室内巴西圆盘劈裂试验,同时采用高速摄影机记录裂纹扩展过程。按照矿石品位分级进行4组试验,平均品位分别为3.28%、8.24%、13.41%、19.11%。研究结果表明:晶质石墨矿石加载过程可分为原生缺陷压密、弹性变形、微裂隙发育、宏观裂纹扩展4个阶段,随着品位升高,初始压密阶段所产生的变形量逐渐减小;其抗拉强度、平均单位体积累计吸收能随矿石品位升高逐渐降低;同时结合高速摄影图分析发现晶质石墨劈裂试件破坏过程中裂纹扩展速度随着品位升高呈下降趋势,整体上岩石由脆性转为延性。
    • 李洪伟; 黄昕旭; 吴立辉; 杨赛群; 管月强; 吴延梦
    • 摘要: 为研究直眼掏槽爆破掏槽孔与辅助孔间延期时间对掏槽爆破效果的影响,通过电子雷管的模型试验对不同延期条件下的槽腔形成过程和特点进行了研究。试验采用高速摄影仪对试块槽腔的形成过程进行观测,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LS-DYNA对槽腔裂纹扩展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①在本模型试验条件下,延期时间为1~3 ms时掏槽孔与辅助孔之间的爆炸能量相互作用最紧密,并为辅助孔起爆提供了新自由面,降低了辅助孔起爆受到的夹制作用,爆破效果最佳。②同时起爆时,相邻掏槽孔与辅助孔之间的岩体比掏槽孔包含的槽腔岩体破碎更充分。延期1 ms起爆时,掏槽孔与辅助孔之间的岩石受辅助孔爆炸冲击波作用瞬时移动速度达到最大,辅助孔起爆产生的裂隙范围也最大,掏槽效果最佳。③掏槽孔起爆超过1 ms后对槽腔岩体的影响逐渐消失,此时起爆辅助孔不利于掏槽孔与辅助孔之间爆炸能量相互叠加,降低了掏槽爆破效果。
    • 王耀; 张洁琦; 顾小燕
    • 摘要: 为了得到稳定的激光双电弧复合焊接过程,采用空间重构技术对不同焊丝间距下焊接过程特征电流最大李雅普诺夫指数(LLE)进行了数值计算,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取得了不同焊丝间距焊接电流的LLE和标准偏差数据。结果表明,激光位于两弧中心,LLE小于0.61、间距为3mm~9mm时,热源耦合良好,焊接过程稳定;焊丝间距为7mm时最佳,焊缝表面平整光滑且熔深最大;LLE可以作为焊接稳定性的判据,且与电信号、电弧形态和熔滴过渡的观察结果吻合度较高。这一结果对保证焊接过程的稳定和安全是有帮助的。
    • 张世文; 金山; 陈艳; 郭昭亮; 但加坤; 刘明涛; 汤铁钢
    • 摘要: 采用多普勒光纤探针测速技术(Doppler pins system,DPS,又称全光纤位移干涉测速技术)和高速摄影技术,研究装配垫片对金属柱壳膨胀断裂的影响,获得了有无垫片对应柱壳外表面位置的速度曲线和垫片对柱壳膨胀断裂影响明显的高速摄影图像。实验结果表明:与无垫片区域相比,垫片区域的柱壳外表面经历了先凸起后内凹的过程,导致垫片对应柱壳的径向运动位移发生反复错位,最终低于无垫片区域约0.34 mm,该位移差可能导致柱壳发生径向剪切断裂;实验结果还表明,在垫片与间隙交界处两侧(沿垫片方向约7.5°、沿间隙方向约9°)处各增加了一条裂纹,该断裂模式既不同于环向拉伸断裂,也不同于45°的剪切断裂,而是由垫片/间隙边界产生的两束稀疏应力波传到柱壳外表面引起的扰动影响所致,这个新的断裂模式与柱壳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密切相关。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装配垫片对柱壳断裂机制影响不仅包含该处附加的质量效应,还应考虑炸药通过垫片后作用在柱壳上的冲击加载幅值变化、冲击加载时序与其他部位不同步的差异,以及垫片/间隙交界处引起的表面波传播对柱壳断裂模式的后续发展行为的影响。
    • 张宇宁; 张潇飞; 裘勖
    • 摘要: 基于空化膜清洗实验系统,本文采用高速相机对弹性膜附近的空化泡溃灭过程开展了可视化研究,阐明了空化泡与弹性膜间的无量纲数L*(在0.44到0.94范围内变化)与弹性膜厚度对空化泡动力学及膜清洗机制的影响规律。通过对比不同参数下空化泡的泡壁演变规律与弹性膜的形变情况,本文获得如下三点发现:(1)在一定范围内,无量纲数L*可显著影响空化泡的溃灭过程及其引起的弹性膜形变;(2)当无量纲数L*较小时,膜表面可能因空化射流而受损,其破损程度与膜厚度有关;(3)当污染物颗粒较小时,空化泡的动力学行为几乎不受弹性膜表面污染物的影响。
    • 赵婷; 高雄发; 叶晓琰; 张德胜; 施卫东; 段军利; 王家斌; 施亚
    • 摘要: 【目的】探究旋流式固液两相流泵内流动特征。【方法】基于CFD-DEM(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Discrete Element Method)耦合模型,选用油菜籽颗粒,在不同流量工况和颗粒体积分数下对旋流泵固液两相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研究旋流式固液两相流泵的内部流动规律及颗粒分布特征。【结果】小流量工况下循环流漩涡特征较明显,进口旋转回流长度较长,对进口来流扰动较大,随着流量增大,循环流影响范围减小;泵内颗粒受到贯通流和循环流的共同作用。管壁中心颗粒受贯通流的影响较大,颗粒穿过无叶腔直接进入叶轮,而靠近管壁的颗粒受循环流的影响较大;叶轮内沿着轴向3个截面处颗粒分布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从叶轮前端面到后盖板,颗粒数量逐渐增多;蜗室内存在一对旋转方向相反的漩涡,在第Ⅴ断面之后前侧涡束逐渐消散,后侧涡束一直旋转至第Ⅷ断面处;在贯通流和循环流的作用下,油菜籽颗粒被旋转回流沿着管壁面带入到进口区域。【结论】循环流的存在导致旋流泵效率较低,但在输送颗粒时循环流起到较大的作用,使得泵输送性能较强;模型泵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模拟的可靠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