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冷却水套

冷却水套

冷却水套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3年内共计606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公路运输、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3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508386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机械、机械设计与制造、车用发动机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第29届全国炭素技术暨节能减排交流大会、中国内燃机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201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学会年会等;冷却水套的相关文献由1370位作者贡献,包括雷基林、何海潮、毕玉华等。

冷却水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3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08386 占比:99.96%

总计:508567篇

冷却水套—发文趋势图

冷却水套

-研究学者

  • 雷基林
  • 何海潮
  • 毕玉华
  • 王淳德
  • 申立中
  • 谭礼斌
  • 李明军
  • 袁越锦
  • 陈群
  • 刘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蕊; 刘方圆; 许庆峰; 李志丹; 酒建刚; 冯存光
    • 摘要: 为保证柴油机可靠性和耐久性,必须进行有效冷却。冷却水套作为传热过程中的重要结构,直接影响柴油机的冷却效率和高温零部件的热负荷。本文对某四缸柴油机冷却水套进行了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数值模拟,分析了缸体和缸盖的关键区域流场状况,针对冷却液流速偏低的区域进行了优化,在不提高冷却水套整体压损的情况下,使流场得到较大改善。
    • 谭礼斌; 袁越锦; 徐英英; 袁月定
    • 摘要: 对某双缸发动机冷却水套内部冷却液流动及其传热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对冷却水套排气侧及鼻梁区等高温区域的冷却液流动均匀性及流速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表明,该冷却水套左缸鼻梁区流动分布较差.冷却水套结构改进后左右两缸流动均匀性得到改善.利用共轭传热分析方法搭建了冷却水套和发动机固体间的流固耦合模型,同时考虑了沸腾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沸腾传热的发动机固体最高温度与不考虑沸腾传热的温度结果低6°C,高温区域局部沸腾传热可有效强化该区域的换热,从而降低发动机缸头的高热负荷.
    • 谭礼斌; 袁越锦; 黄灿; 唐琳; 何丹
    • 摘要: 为研究某发动机冷却水套结构设计的合理性,采用STAR-CCM+软件对该冷却水套流场进行了CFD分析。分析结果为:缸垫方案一和缸垫方案二下冷却水套排气上鼻梁区的冷却液流速都较低;缸垫方案一下冷却水套性能较差,存在速度死区;缸垫方案二下冷却水套流场分布略优于缸垫方案一。在选择缸垫方案二的基础上,对冷却水套整体性能进行了优化,采用增加过流面积和开槽导流的方法,对缸头水套进行了改进,改进后冷却水套排气上鼻梁区的冷却液流速有所提升,且开槽导流方案中冷却水套排气上鼻梁区冷却液流速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从砂型工艺和水套内部各截面流量变化情况考虑,缸头水套改进方案一比缸头水套改进方案二可行。研究结果能为冷却水套冷却性能评估及结构改进提供参考。
    • 张天峰; 周功杰; 黄晔晖; 王正祎; 何丰硕
    • 摘要: 为满足大功率高背压舰船柴油机的紧凑性和冷却需求,避免排气温度超过限制、动力性不足和排气管产生热疲劳引起开裂等故障,本文基于GT-POWER软件对柴油机开展一维性能仿真建模,得到高背压环境下排气温度限制的边界条件,并通过FLUENT软件建立冷却水套仿真模型,分析比对不同冷却水套流动层和壁面厚度的冷却效果及传热规律。研究表明顺流冷却、14 mm的水流层和4 mm的空气层满足限制外壁和冷却水温度的冷却水套设计要求。本文研究为高背压工作环境下的柴油机排气冷却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 孙绍东; 方存光; 刘杰
    • 摘要: 针对发动机水套冷却不足和不均匀的问题,捉出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分析改进方法。使用UG软件对原发动机结构进行三维建模;利用Hypermesh进行网格划分;采用Fluent软件进行仿真分析,得到冷却水的流量分布、温度分布和压力损失等;结合仿真结果对原发动机结构进行改进,并将分析结果与原结构分析结果对比,验证改进方案的优劣性。研究结果表明,原发动机第三、四气缸存在较为严重的回流与冷却不足现象,改进后的结构对此具有明显的改善,更大程度.上满足了水套的冷却要求。
    • 黄灿; 谭礼斌; 袁越锦; 王萍; 唐琳
    • 摘要: 为避免某摩托车车用发动机耐久性试验过程出现发动机气缸盖排气鼻梁区因冷却不足产生热疲劳而开裂的问题,以某发动机冷却水套为研究对象,采用流体仿真软件STAR-CCM+对该发动机冷却水套进行CFD流场分析,通过对原冷却水套结构的缸体水套流速分布、缸头水套流速分布、缸孔流动路径分析,发现缸头水套排气侧区域速度较小,流量分配不合理,进排气鼻梁区存在流动死区,原水套结构设计存在不足之处。针对此问题,通过局部调整缸头水套结构、缸垫分水孔布局及大小等参数对水套进行优化设计。仿真结果表明:优化设计后的冷却水套整体流速分布得到明显的改善,缸头水套鼻梁区流速及换热系数明显提升,换热系数满足高温区域需大于5000W/(m^(2)·K)的设计要求,整体水套水流分配更加均匀,流动死区面积减小。该研究可为冷却水套的设计优化提供仿真数据支撑。
    • 黄灿; 谭礼斌; 袁越锦; 王萍; 唐琳
    • 摘要: 为避免某摩托车车用发动机耐久性试验过程出现发动机气缸盖排气鼻梁区因冷却不足产生热疲劳而开裂的问题,以某发动机冷却水套为研究对象,采用流体仿真软件STAR-CCM+对该发动机冷却水套进行CFD流场分析,通过对原冷却水套结构的缸体水套流速分布、缸头水套流速分布、缸孔流动路径分析,发现缸头水套排气侧区域速度较小,流量分配不合理,进排气鼻梁区存在流动死区,原水套结构设计存在不足之处.针对此问题,通过局部调整缸头水套结构、缸垫分水孔布局及大小等参数对水套进行优化设计.仿真结果表明:优化设计后的冷却水套整体流速分布得到明显的改善,缸头水套鼻梁区流速及换热系数明显提升,换热系数满足高温区域需大于5000 W/(m2·K)的设计要求,整体水套水流分配更加均匀,流动死区面积减小.该研究可为冷却水套的设计优化提供仿真数据支撑.
    • 王萍; 谭礼斌; 黄灿
    • 摘要: 选取CFD流体分析软件STAR-CCM+对摩托车发动机冷却水套进行流场数值模拟及结构改进研究.结果表明,水套原方案缸孔布局不合理,导致冷却水套冷却液流动均匀性较差,排气侧及火花塞侧高温区域冷却较差,不利于高温区域冷却.在水套原方案上减小进气侧缸孔流通面积后,排气侧及火花塞侧冷却液流速明显提升,冷却液利用率提高,保证了高温区域的有效冷却.实验测试结果显示冷却水套结构改进后发动机的缸温降低8°C,表明冷却水套改进结构有效,冷却性能提升明显.研究方法及结果可为摩托车发动机冷却水套的结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 T.WAGNER; H.ROTTENGRUBER; F.MANDL; M.GRILL; 范明强
    • 摘要: 通过对复杂的热管理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出精度更高且动态效果更佳的发动机热量分布系统,从而进一步提高发动机效率.在德国内燃机研究联合会(FVV)的"精确热管理"项目(FVV-Nr.1266)框架中,奥托·冯·格里克马格德堡大学和斯图加特大学的研究人员针对发动机水套开展了相关研究.通过应用模拟技术来优化冷却效率,其中重点关注了比三维(3 D)模拟更经济的一维(1 D)模拟.
    • T.WAGNER德; H.ROTTENGRUBER德; F.MANDL德; M.GRILL德; 范明强(译)
    • 摘要: 通过对复杂的热管理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出精度更高且动态效果更佳的发动机热量分布系统,从而进一步提高发动机效率。在德国内燃机研究联合会(FVV)的“精确热管理”项目(FVV-Nr.1266)框架中,奥托·冯·格里克马格德堡大学和斯图加特大学的研究人员针对发动机水套开展了相关研究。通过应用模拟技术来优化冷却效率,其中重点关注了比三维(3D)模拟更经济的一维(1D)模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