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煤尘爆炸

煤尘爆炸

煤尘爆炸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23年内共计307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安全科学、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0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7260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煤矿安全、煤炭工程、煤炭科学技术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发电厂“超净排放”烟气治理技术及脱硫、脱硝、除尘技术改造经验交流研讨会、第十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第十二届全国高等学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与科研校际交流会等;煤尘爆炸的相关文献由53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天奇、李润之、刘贞堂等。

煤尘爆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0 占比:3.32%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7260 占比:96.44%

总计:7528篇

煤尘爆炸—发文趋势图

煤尘爆炸

-研究学者

  • 刘天奇
  • 李润之
  • 刘贞堂
  • 金龙哲
  • 张延松
  • 李雨成
  • 王杰
  • 孟祥豹
  • 宫晨琛
  • 景国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祝超; 王浩
    • 摘要: 现有关于煤尘爆炸固态残留物形貌特征的研究多为定性研究,为了定量化研究煤尘爆炸固态残留物的形貌特征,采用20 L球形爆炸系统进行了褐煤、长焰煤、气煤和无烟煤的煤尘爆炸实验,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结合Image Pro Plus软件对固态残留物的形貌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褐煤煤尘爆炸的最大爆炸压力和最大爆炸压力上升速率最大,燃烧持续时间最短;无烟煤煤尘爆炸的最大爆炸压力和最大爆炸压力上升速率最小,但燃烧持续时间最长;与原始煤尘相比,4种煤尘爆炸固态残留物颗粒直径分布范围均明显扩大;残留物在次高阶和高阶圆度区域内的颗粒数量均有所增多;形态分型维数也均有所增大;其中,无烟煤煤尘爆炸固态残留物在高阶直径区域内和高阶圆度区域内的颗粒数量占比最多,形态分布的分型维数最大;褐煤煤尘爆炸固态残留物在高阶直径区域内和高阶圆度区域内的颗粒数量占比最低,形态分布的分型维数也最小。
    • 赵懿明; 刘毅飞; 杨振欣; 张传彪; 许张归; 张欣; 周庄红; 李雯娟; 曹卫国
    • 摘要: 为了探明点火能量大小对煤尘爆炸火焰传播规律的影响,以褐煤粉为研究对象,采用哈特曼管在不同点火能量大小下对质量浓度为500 g/m^(3)的煤尘爆炸的火焰传播行为进行了实验研究.以高速摄影记录火焰传播过程,并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得到火焰前锋阵面传播距离和传播速度,以此来评估点火能量对火焰传播的影响.实验中煤尘爆炸火焰向管口和管底两个方向传播,管口方向火焰喷出管后在管口上端形成蘑菇云状火焰,管底方向火焰相较于管口方向传播速度较慢;3 J,5 J,8 J点火能量下,管口方向火焰前锋阵面最大传播距离分别为0.341 m,0.48 m,0.525 m,火焰传播速度分别在78.7 ms,62.3 ms,52.1 ms达到速度最大值4.72 m/s,5.91 m/s,5.48 m/s;管底方向火焰相较于管口方向火焰出现时间滞后,3 J,5 J,8 J点火能量下分别在140 ms,20 ms,10 ms时出现火焰,火焰前锋阵面传播距离随能量增大而增加,速度最大值分别为-1.625 m/s,-1.725 m/s和-1.75 m/s,均小于管口方向.实验结果表明,点火能大小对煤尘爆炸的火焰传播行为影响显著,同等条件下点火量能越大,火焰传播距离越远,传播速度越快,所造成的危害也越大.
    • 孙继平; 李小伟; 徐旭; 张森森
    • 摘要: 煤矿井下电缆和电气设备漏电,大功率无线电发射在金属支护和机电设备金属上感生电动势放电,均会产生电火花,进而引起矿井火灾、瓦斯和煤尘爆炸。尽早感知矿井电火花,并采取电火花防治措施,可避免或减少矿井火灾、瓦斯和煤尘爆炸。尽早感知矿井火灾及瓦斯和煤尘爆炸,及时应急救援,可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出了矿井电火花及热动力灾害紫外图像感知方法:在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和巷道,设置紫外摄像机、拾音器和空气压力传感器,实时采集矿井紫外图像、声音和空气压力;对紫外图像预处理;排除日光灯、白炽灯和LED灯干扰;判别有电火花紫外图像,进行电火花报警;判别有火灾紫外图像,进行火灾报警;有紫外图像,但判别不是电火花和火灾紫外图像,同时拾音器监测到爆炸音或空气压力传感器监测到空气压力突然升高,则发出瓦斯和煤尘爆炸报警。紫外图像受白炽灯和日光灯干扰大,受LED灯干扰小。随着LED灯在煤矿井下全面替代白炽灯和日光灯,煤矿井下各种照明和信号设备对煤矿井下紫外图像干扰小。因此,矿井电火花及热动力灾害紫外图像感知方法具有外部干扰小,可靠性高,同时感知电火花、外因火灾、瓦斯和煤尘爆炸多种灾害等优点。
    • 张浪; 姚海飞; 李伟; 杨勇; 孙喜贵; 刘彦青; 郑义
    • 摘要: 矿井通风安全是煤矿安全的核心和基础,是保障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在煤矿正常生产期间,为保证井下作业空间风量充足,防止风流中有毒有害气体浓度与粉尘浓度超标,避免火灾、粉尘灾害、瓦斯灾害事故的发生,须对通风系统进行监测与管控。在矿井发生瓦斯爆炸、煤尘爆炸、火灾、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害时.
    • 杜双利; 张玉; 张欢; 秦宇辉; 陶文飞
    • 摘要: 矿井煤尘爆炸事故往往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了防止煤尘爆炸发生,研发高效绿色的抑爆材料,整理了国内外关于煤尘爆炸的研究情况,包括煤尘爆炸机理、爆炸特性、爆炸传播规律以及煤尘的抑爆技术,并针对煤尘爆炸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结果表明,需对多因素及特殊环境下的煤尘爆炸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建立煤尘爆炸过程全景式分子作用机制的爆炸机理,并结合实际矿井环境对煤尘爆炸传播规律进行研究,结合爆炸机理研发新型抑爆材料,从本质上中断爆炸反应过程。
    • 聂百胜; 王晓彤; 宫婕; 尹斐斐; 彭超
    • 摘要: 为探究瓦斯煤尘爆炸特性及抑爆机理,本文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瓦斯、煤尘爆炸的速度和温度等特征,提出利用图像相关系数法和辐射测温原理计算火焰传播速度及温度场变化,定量分析影响煤尘爆炸的因素以及产物变化规律,揭示煤尘爆炸的宏微观机制.结果表明:火焰分形维数可以用来反应瓦斯爆炸强度,即当分形维数更接近2.2937时爆炸反应最为强烈,其爆炸过程中自由基最终生成浓度与CH4初始浓度呈倒U型关系;当量比对煤粉火焰爆炸压力及速度也有一定影响,在最佳当量比的2倍左右时可以达到最大爆炸压力和最大火焰传播速度.另外本文亦采用泡沫陶瓷对瓦斯的多次爆炸和连续爆炸进行抑爆,发现不同厚度和孔隙的泡沫陶瓷具有不同的抑制效果,孔隙较大的泡沫陶瓷对爆炸能量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 裴蓓; 张子阳; 潘荣锟; 余明高; 陈立伟; 温小萍
    • 摘要: 在全透明有机玻璃管道中,利用同步控制系统、高速摄像系统和高速粒子成像测速系统(PIV),从爆炸超压、火焰传播速度、火焰温度和复合火焰演化规律等方面研究了不同瓦斯爆炸强度条件下诱导沉积煤尘爆炸特性和复合火焰传播特性,并分析了煤尘卷扬湍流特征.实验结果表明:3种工况下,随着甲烷体积分数的增加,爆炸超压和压力上升速率明显增高,压力峰值来临时刻减小,且当体积分数超过8.5%后,压力曲线和压力上升速率曲线出现明显的振荡特征;复合火焰传播速度远大于纯瓦斯爆炸工况,且复合火焰传播速度-位置曲线均呈波动上升特征;甲烷的体积分数越接近当量比,爆炸超压、波前流速、火焰锋面温度及其温度上升速率越高;甲烷体积分数为9.5%和8.5%时,复合火焰呈"倒钩形",之后很快出现火焰加速;而甲烷体积分数降至8.5%后,复合火焰亮度降低,结构呈现破碎和不连续的形态特点.PIV测试表明:甲烷体积分数为9.5%时,初始爆炸强度高,波前流速快,煤粉可随冲击波整体快速运动,卷扬区整体湍流强度较高,大大加快了煤粉与空气的混合速度,促进了卷扬煤粉的燃烧.较高的冲击波波前流速和火焰锋面温度2种参数相结合是造成甲烷/煤尘复合火焰不断加速的原因.
    • 王毅; 王海燕; 张雷; 胡浪
    • 摘要: 煤矿采空区煤自燃高温区域可能导致甲烷/煤尘爆炸,有必要开展煤自燃诱发瓦斯/煤尘爆炸的研究.目前基于电火花诱发方式对瓦斯/煤尘爆炸特性的研究不能充分反映采空区内煤自燃诱发瓦斯/煤尘爆炸的特性,针对该问题,利用自主研制的40 L气体爆炸设备研究在高温热源表面点火方式下甲烷/煤尘爆炸特性.结果表明:①通过高温热源表面点火方式得到的甲烷/煤尘爆炸过程与甲烷/空气爆炸过程一致,均可分为3个阶段.②甲烷/煤尘的3个爆炸参数(爆炸压力、压力上升速率和爆炸温度)随甲烷浓度的变化规律一致,即先随着甲烷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达到峰值后随甲烷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当甲烷浓度小于转折浓度时,甲烷/煤尘的3个爆炸参数分别大于甲烷/空气相对应的爆炸参数;当甲烷浓度大于转折浓度时,甲烷/煤尘的3个爆炸参数分别小于甲烷/空气相对应的爆炸参数;由于煤尘的加入,甲烷/空气的3个爆炸参数的转折体积分数由11.5%分别降至9.5%,10.5%和9.5%,峰值分别增加了0.8%,6.9%和0.8%,且规律性下降.③由于点火方式不同,爆炸温度的变化规律不同:电火花引爆甲烷/煤尘后爆炸温度在下降阶段(Ⅲ阶段)再次出现升高的现象;高温热源表面引爆甲烷/煤尘后爆炸温度变化规律与未加入煤尘时保持一致.④ 对煤尘点燃温度预测函数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拟合优度提高了20.05%;结合实验数据得到了煤尘在高温热源表面点火方式下的点燃温度预测函数.
    • 祝超; 王浩
    • 摘要: 煤尘爆炸固态、气态残留物是分析起爆地点、传播路径的物证及部署救援工作的依据.采用20 L球形爆炸系统对不同浓度、不同粒径的褐煤煤尘进行爆炸实验,分析了褐煤煤尘爆炸固态残留物的粒度变化和气态残留物的可燃性.结果 表明:褐煤煤尘爆炸固态残留物的粒度范围较原始褐煤煤尘有所扩大;煤尘浓度一定时,随着煤尘粒径减小,褐煤煤尘爆炸固态残留物的D10变化率趋于负向增大,D50变化率在10%00~20%范围内波动,D90变化率趋于正向增大;煤尘粒径一定时,随着煤尘浓度增大,褐煤煤尘爆炸固态残留物的D10先减小后增大,而D50和D90不断增大;褐煤煤尘爆炸气态残留物中主要含有O2,CO,H2,CO2,CH4,C2 H6,C2 H4,C2 H2,C3 H6;随着煤尘粒径减小或浓度增大,气态残留物中O2和CO2含量不断减小,CO,H2及CH4等烃类气体含量不断增大;煤尘粒径一定时,100~200 g/m3浓度范围内的褐煤煤尘爆炸气态残留物的可燃性指数小于1,表明气态残留物不可燃,300~600 g/m3浓度范围内的褐煤煤尘爆炸气态残留物的可燃性指数大于1,表明气态残留物可燃;煤尘浓度一定时,180~250 μm粒径范围内的褐煤煤尘爆炸气态残留物的可燃性指数小于1,表明气态残留物不可燃,38~180 μm粒径范围内的褐煤煤尘爆炸气态残留物的可燃性指数大于1,表明气态残留物可燃;气态残留物中H2和CO含量是影响褐煤煤尘爆炸气态残留物是否可燃的关键因素,且H2的影响程度最大,CO次之.
    • 常小军
    • 摘要: 以同发东周窑矿为工程背景,采用实验方法研究常规湿润岩粉和表面改性岩粉对煤尘爆炸惰化效果.结果 表明:常规湿润岩粉对低煤尘浓度下的煤尘爆炸具有较好的惰化效果,而对高煤尘浓度下煤尘爆炸的惰化效果不明显.表面改性后的岩粉在两种煤尘浓度下均可对煤尘爆炸起到较好的惰化效果,且采用表面改性岩粉后,其高煤尘浓度下的煤尘爆炸可能性降低了82.8%.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