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高腔

高腔

高腔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194篇,主要集中在戏剧艺术、中国文学、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7篇、专利文献17篇;相关期刊120种,包括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北方音乐、黄梅戏艺术等; 高腔的相关文献由185位作者贡献,包括曾智、张扬明、李秀伟等。

高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7 占比:91.24%

专利文献>

论文:17 占比:8.76%

总计:194篇

高腔—发文趋势图

高腔

-研究学者

  • 曾智
  • 张扬明
  • 李秀伟
  • 景安东
  • 朱小明
  • 李丙玉
  • 王晓东
  • 颜昌翔
  • 马平
  • 丁慧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吴宗辉
    • 摘要: 《曲海总目提要》著录的清初传奇《铁冠图》原本久佚,仅清初刊本《昆弋雅调》存有散出《白氏尽节》。而在川剧高腔、北京高腔、调腔、岳西高腔、衡阳湘剧高腔、辰河高腔的《铁冠图》当中,实有《曲海总目提要》著录的古本《铁冠图》的遗存。通过挖掘高腔本《铁冠图》,有助于探讨古本《铁冠图》原貌,并能补正前人相关研究,借以推知曹寅《表忠记》(《虎口余生》)之《询图》《观图》《刑拷》当据古本《铁冠图》改编删润而成,《烧宫》《借饷》是曹寅在吸收《观图》之后的新构出目,《刺贼》(《刺虎》)则为改换人物和新编曲文的重编出目。遗民外史《虎口余生》大致为曹寅原作的删节本,而昆曲《撞钟》《分宫》《归位》三出非曹寅所作,其故事虽源于古本《铁冠图》,但情节有所改动,曲文也做了新编。
    • 蒋燕; 陈全辉; 吴方玉
    • 摘要: 2019年,资阳市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守河》斩获国际纪录片大奖。“资阳河”流派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度。但是,“资阳河”虽然作为“非遗”音乐文化,却因各种原因没有在当地学校的音乐课堂中进行可持续的推广与传承。
    • 贾平凹
    • 摘要: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别的剧种可以各省走动,唯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严重的乡土观念,也使其离不了窝:可能还在西北几个地方变腔走调的有些市场,却绝对冲不出往东南而去的潼关呢。
    • 郭娟
    • 摘要: 以贾达群教授于2000年创作的民乐实验性作品:《秋三阕-为九位民乐演奏家而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对声景构建、音响探索、文化阐释多维度的解析,论述作品中川剧韵腔材料、民乐音色的开拓方式以及先锋音色中国化特点,梳理他西中融汇的写作路径,从而给作曲家以创作启示。
    • 王晓明; 严立新; 彭先国;
    • 摘要: 源远流长,融会贯通婺剧是流传在金衢一带的六种戏曲声腔(高腔、昆曲、乱弹、徽调、滩簧、时调)之合称,过去称为"金华戏",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正式叫响"婺剧"这一名称。中国最早的成熟戏曲形式"南戏"诞生于温州。作为温州通向内地的要道关口,金华的土地上早早回响这些戏文。弋阳腔从西边流进,昆腔从东边涌入,徽调尾随徽商从北边势不可挡地南下.
    • 摘要: 南陵目连戏是安徽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明代嘉靖年间即已流行,晚清达到鼎盛。流布区域以皖南为中心,辐射至江浙赣等地。以高腔演唱,锣鼓伴奏。清中叶,改"其节以鼓"为"其节以板",形成了"清槌慢板""阳腔广调"和双声部演唱的独特艺术风貌。
    • 李秀伟
    • 摘要: 明清时代的"弋阳腔"一词大多只是作为除昆腔外的南北曲声腔乃至其他民间声腔的泛称;清代文人虽多将高腔称作"弋阳腔",但高腔"一唱众和"的重要特征并不始于"弋阳腔"。20世纪上半叶,各地高腔并无弋阳地方特色,普通艺人也没有"弋阳腔"的相关记忆。1949年前后,在包括弋阳在内的赣东北地区,高腔已式微。因偶然的契机,江西省文化部门发现了赣东北的高腔,将其认定为"弋阳腔",并在新组建的赣剧中突出"弋阳腔"的地位,从而改变了赣剧的声腔构成。作为学术概念与文化遗产的"弋阳腔",实际上是现代戏曲研究与地方文化意识共同作用的产物。
    • 李秀伟
    • 摘要: 弋阳腔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近百年来有关弋阳腔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仍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明代的弋阳腔不是单一的声腔,主要作为昆腔的“他者”而存在;清代“弋阳腔”一词的指义更加混乱.被视为弋阳腔当代遗存的高腔,其“一唱众和”特征并不始于弋阳腔;20世纪中叶包括江西在内的各地高腔艺人间并无弋阳腔的有关记忆;不同地区的高腔间除了一唱众和外并无更多共性.作为戏剧文体的明清传奇与戏曲音乐之声腔分属不同层面,并不存在所谓“弋阳腔”剧目.
    • 吴京尧
    • 摘要: 在我的老家江西,有一种古朴的旋律,几乎每个江西人都会一两句,不少公园里也都能听到。它融会在江西人的血脉里,交织在江西人的生活中,是江西人的共同记忆。它就是赣剧,江西省地方传统戏剧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高腔、乱弹和昆曲三者合流,形成了赣剧。
    • 李秀伟
    • 摘要: 弋阳腔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近百年来有关弋阳腔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仍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明代的弋阳腔不是单一的声腔,主要作为昆腔的"他者"而存在;清代"弋阳腔"一词的指义更加混乱。被视为弋阳腔当代遗存的高腔,其"一唱众和"特征并不始于弋阳腔;20世纪中叶包括江西在内的各地高腔艺人间并无弋阳腔的有关记忆;不同地区的高腔间除了一唱众和外并无更多共性。作为戏剧文体的明清传奇与戏曲音乐之声腔分属不同层面,并不存在所谓"弋阳腔"剧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