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昆腔

昆腔

昆腔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2篇,主要集中在戏剧艺术、中国文学、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2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故宫博物院院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等; 昆腔的相关文献由110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朔方、洛地、黎国韬等。

昆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2 占比:100.00%

总计:122篇

昆腔—发文趋势图

昆腔

-研究学者

  • 徐朔方
  • 洛地
  • 黎国韬
  • 丁汝芹
  • 周佩文
  • 小月
  • 张小鹏
  • 戴维娜
  • 朱建明
  • 李真瑜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关键词

    • 杜竹敏
    • 摘要: 充满舞台的大型纯白色块,空中若有若无飘落星星点点的残红,飘渺的昆腔从远处传来,听不真切,穿着白衣的女子结队匆匆走过,面目模糊,不辨彼此。极简、空旷的舞台上演绎的是一场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红楼绮梦。这就是话剧《红楼梦》(全本)带给我的第一印象,虚无缥缈,似乎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
    • 陆茗
    • 摘要: 明末昆腔传入贵阳,以黔中士绅阶层为中心展开活动。在贵阳昆班消亡后,昆腔又以一种声腔的形式保存在贵阳川戏、京戏的舞台上,并发展出自己的风格。贵阳曲台上不乏曲人的活动,不少筑籍曲家还在曲界有相当的影响。抗战以来,西迁曲人又给贵阳曲界注入了新的活力。贵阳虽地处偏远,但无论是舞台上还是曲台上都不乏精品之作。
    • 洛地
    • 摘要: 昆腔,与高腔并为南北曲腔两大宗,自明中叶至清中叶曾达到当时的民族艺术的高峰,在我国民族戏剧音乐史上始终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昆腔在“韵”“板”“腔”“调”四个方面皆有其特点。
    • 贾海建
    • 摘要: 梅鼎祚万历十二、十三年的苏州之行与《玉合记》的创作有密切的关系,以此为契机,重新审视《玉合记》的成书时间、刊刻时间以及创作时所依声腔等学术界尚存在分歧的问题,得出以下结论:《玉合记》成书于万历十三年三四月间,刊刻于万历十四年秋冬时节;《玉合记》只能是为昆腔而作,权威学者认定其为海盐腔而作的观点不确。
    • 周静
    • 摘要: 来自梦境深处的花朵,以最柔软的姿势,定格了时光。乘一叶扁舟,静静地随着历史的长河任意漂流,一段婉转的昆腔随风飘人耳中,我不由心头一颤,久久伫立。你袅袭停婷地移着碎步,走进我的梦境。1937年7月7日夜,日军的枪声响起,战争拉开了序幕。此时,尚未被战火波及的安远县仍是一片祥和。县上有一条老街,青石板沿着街道铺开,被时光打磨得平整光滑。
    • 王凤杰
    • 摘要: 据谢三秀《远条堂草》编年及收诗情况看,其《听卢姬歌二首》诗确应作于贵州,但诗中并无明确的昆腔演唱指向.首先,以"串珠"喻指歌声并非昆山腔专利,而是单纯对特定音声效果的形象性表达.除昆山腔外,海盐腔、弋阳腔、北曲与弦索新声等唱腔皆可以珠喻之.其次,"文莺百啭"及"箜篌十五弦"句指向弦索弹唱的可能性更大,从乐器配奏习惯辨,这恰是与昆腔唱法相对的曲唱形式.故单就诗歌本身提供的信息,并不能简单推测卢姬所歌为昆腔,相应地亦不宜将此诗作为万历年间昆腔入黔的证据.
    • 李文军
    • 摘要: 本文通过笔者对收集到的昆腔酬神戏徽州民间抄本在剧目来源、音乐本体特征以及徽州抄本的戏曲功能等方面的讨论,以期为《齐天乐》敷衍于当下昆腔舞台的活态搬演提供"有谱可依"的重要参考.
    • 董学民
    • 摘要: 潮剧源于南戏,在发展过程中曾受到其他声腔、剧种的影响。昆腔唱词典雅、声腔细腻,在中国戏曲史上影响深远。作为地方剧种,潮剧在与其他戏曲的交流中,移植其中的昆腔剧目。通过一系列音乐上的比较和分析,可以看出潮剧巧妙地吸收其曲牌作为伴奏音乐;在唱法上,吸收其赠版的演唱方式,从而使潮剧唱腔具有细腻、委婉的特色,这种特点在潮剧的头板曲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使潮剧艺术表现力得到加强。
    • 王艺播
    • 摘要: 伴随着西方戏剧与歌剧传入中国,东方戏曲与西方歌剧之差异问题热度不减.梅兰芳在上海第一次看到“文明戏”就萌生了创演“新戏”的想法.戏曲与歌剧都经历了时代更迭、历史兴衰,因而不论是以歌舞演故事还是以音乐承载剧情,都离不开其本源之“戏”.文章以贾达群的昆风歌剧《梦蝶》为研究对象,以戏剧关联性的分析方式,以剧场和声腔为切入点,探究中国原创歌剧实践中的戏剧性问题.
    • 解玉峰
    • 摘要: 南戏、传奇演唱究竟使用了哪些声腔,这应该是无法有确切答案的.古人、今人提及者至少有三十余种,但理论上我们实际可将其分为两大种类:即方言入唱、“一唱众和”的“高腔”和官语入唱、“依字声行腔”的“昆腔”.各种声腔与作家剧作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浣纱记》等不一定是专为“昆腔”而作,同一文本可为不同声腔共享.反过来,同一声腔也可演唱结构体制完全不同的剧作.近百年来、特别是近六十年来,我们可能过高估计了“声腔”研究在整个南戏、传奇乃至整个中国戏剧研究中的意义,其根本原因在于近六十年来普遍流行的“声腔剧种”观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