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氮钢
高氮钢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82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冶金工业、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561551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经济技术协作信息、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材料导报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2015年全国特钢年会、第十七届(2013年)全国冶金反应工程学学术会议、北京金属学会第六届冶金年会等;高氮钢的相关文献由63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克鸿、姜周华、王书桓等。
高氮钢—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61551篇
占比:99.98%
总计:561674篇
高氮钢
-研究学者
- 王克鸿
- 姜周华
- 王书桓
- 王星星
- 李花兵
- 刘凤德
- 张宏
- 李帅
- 赵定国
- 冯浩
- 杜全斌
- 周琦
- 彭勇
- 刘双宇
- 崔博
- 何鹏
- 宋晓国
- 刘佳
- 刘新生
- 孔见
- 杨东青
- 王淮
- 刘福斌
- 孙岩铎
- 张树才
- 彭进
- 朱红春
- 潘健生
- 焦卫超
- 石岩
- 石磊
- 耿鑫
- 蔡雅君
- 周春东
- 周灿栋
- 孙宏宇
- 李光强
- 白頔
- 陈咨伟
- 龙伟民
- 丁伟
- 丁伟中
- 万鹏
- 冯和永
- 冯文韬
- 刘吉猛
- 刘怀卿
- 刘燕林
- 吴广华
- 孙虎
-
-
汤荣华;
冯曰海;
刘思余;
陈琪
-
-
摘要:
针对等离子单填丝增材制造电弧热量利用率低和熔丝效率低,容易造成增材金属过热的问题,以高氮钢丝材为熔化材料,采用单电弧双填丝共熔池的等离子弧增材制造工艺制备了高氮钢直壁体试样。采用游标卡尺、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力学性能试验等手段,分别对单填丝和双填丝两种工艺增材直壁体的成型尺寸、熔敷效率、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断裂形式进行了对比检测分析。然后详细考察了丝材熔敷量增加对试样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双填丝等离子弧增材制造高强高硬高氮钢构件的组织变化规律和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对于单填丝增材工艺,在同样的增材电流下,双填丝增材工艺中总填丝速度可以成倍增加,分层更加清晰,平均有效熔敷效率提高92%。试样的显微组织大部分为平行增材方向奥氏体柱状树枝晶,存在少量的δ铁素体和弥散分布的氮化物,少量奥氏体树枝晶生长的方向出现不一致。在同样的电弧进行速度下,双填丝等离子弧增材制造的试样的抗拉强度均有明显提升,最大提升可达到44 MPa;断后伸长率均有增加,最高提升了9.4%。试样的显微硬度比单填丝增材试样的显微硬度略有提高。
-
-
杨虎;
张文虎;
谢鹏飞;
郑金涛;
张松
-
-
摘要:
利用DEFORM有限元软件对某型号双列调心滚子轴承外圈感应淬火进行模拟,采用响应曲面法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根据优化后工艺参数得到深冷处理前后滚道中心和密封槽底淬硬层深度以及滚道中心次表面残余压应力.结果表明:二次响应曲面能够很好地拟合外圈感应淬火模拟结果,淬硬层深度各影响因素显著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电流频率、电流密度和线圈转速,残余压应力各影响因素显著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线圈转速、电流密度和电流频率;最优工艺参数为线圈转速0.049 r/min、电流频率246.667 kHz和电流密度6.5×107 A/m2;深冷处理后,滚道中心淬硬层深度、密封槽底淬硬层深度、滚道中心次表面残余压应力以及滚道表面硬度分别为1.642 mm,0.608 mm,120 MPa和62.5 HRC;深冷处理能够有效增加淬硬层深度,降低残余压应力并提高淬火硬度;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相比,误差在13%以内,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
-
宁小智;
邢长军;
雍歧龙;
吴林
-
-
摘要:
为了研究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的加工硬化和退火软化的现象,设计并冶炼了氮质量分数为0.02%~1.20%的无镍奥氏体不锈钢,通过力学性能测试、SEM、EBSD等显微组织观察,分析氮含量对加工硬化和退火软化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氮元素的添加大幅提升了加工硬化速率,氮质量分数从0增加到1.2%,加工硬化率提高了7.06 MPa/%.氮能够促进再结晶形核,有效细化晶粒尺寸,氮质量分数为0.4%~1.2%时晶粒细化达60%,但会阻碍晶粒动态回复.
-
-
芮蔚;
白頔;
齐彤;
杜劭峰;
杨炙坤;
刘凤德;
张宏
-
-
摘要:
采用电化学腐蚀方法研究了不同焊接参数对堆焊表层腐蚀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堆焊层耐蚀性随堆焊电流I、激光功率P、堆焊速度v的增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I=220 A,P=3.2 kW,v=0.8 m/min时,焊缝氮含量较高,试样表面钝化膜稳定性较好,抗点蚀能力最强.观察试样腐蚀形貌发现,I=260 A或v=0.6 m/min时,焊缝表面点蚀坑大而密集,并形成腐蚀沟,焊缝中的树枝晶有连续生长并向外扩展的趋势;P增至3.2 kW时,焊缝中的粗大柱状树枝晶变为均匀细小的条状枝晶,改善了耐蚀性.
-
-
-
-
孙跃;
冯曰海;
刘思余;
王克鸿
-
-
摘要:
以自研的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焊丝为增材丝材,采用等离子弧成功堆敷了25 mm大厚度高氮钢构件.采用X射线检测、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和机械试验机对增材构件的缺陷、成分、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检测分析,详细考察了堆敷速度对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揭示了大厚度多层多道增材制造的组织变化规律和性能增强机制.结果表明:大厚度高氮钢增材构件内部存在少量气孔,并且构件内合金元素分布均匀.试样的组织大部分为奥氏体,还有少量的δ铁素体和弥散分布的氮化物,层间和道间均分布着铁素体带.当堆敷速度由30 cm/min下降到18 cm/min时,上下两层相邻焊道交界处铁素体带的宽度由160μm降低到35μm,每层热输入量由1.275×104 kJ降到1.042×104 kJ;试样的横向和纵向平均抗拉强度分别提高90 MPa、76 MPa,横向和纵向平均延伸率分别提高6.5%、7.0%,横向和纵向平均冲击韧度分别提高12.07 J/cm2、4.02 J/cm2,试样的平均显微硬度提高了22.2HV.
-
-
杨东青;
王小伟;
王奕楷;
范霁康;
王克鸿
-
-
摘要:
针对电弧增材制造成形问题,提出基于三维表面粗糙度参数的零件表面质量评价方法.以高氮钢为例,采用CMT工艺进行多道搭接试验,通过三维扫描设备提取零件表面信息,计算表面轮廓均方根偏差Sq和轮廓偏斜度Ssk,对比计算所得数据与实际表面成形情况,并利用所提出的方法研究了增材制造过程中电弧摆宽对多道搭接表面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此评价方法所得数据规律与实际成形情况基本吻合,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科学性.根据数值Sq和Ssk大小可将成形表面质量由优到差分为A,B,C,D 4个等级.电弧增材制造的热输入和电弧摆宽对成形表面质量影响较大.在热输入较大时,电弧摆宽为15和10 mm时,熔敷焊道余高小、宽高比大,搭接成形更好.
-
-
-
刘香军;
杨吉春;
贾桂霄;
杨昌桥;
蔡长焜
-
-
摘要:
基于第一性原理研究M(M=Ti,V,Cr,Mn,Co和Ni)掺杂α Fe(N)的结合能、电子结构及力学性能.计算结果表明,Ti和V优先占据晶胞的顶角位置,Cr和Mn优先占据晶胞的体心位置,Co和Ni与N不相邻时结构最稳定.Ti与V的掺杂加强了晶胞的稳定性,Cr,Mn与Ni的掺杂削弱了晶胞的稳定性,Co的掺杂不影响晶胞的稳定性.这些过渡金属在α-Fe晶胞中均存在金属键和离子键的共同作用,成键轨道主要来自M3d,Fe4s3p3d与N2p.与纯α-Fe体系相比,掺杂体系刚性均变强,经计算可得α-Fe(N)-V体系的弹性模量E、剪切模量G和体积模量B均为最大值,即掺杂V可显著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V是最有效的固氮元素,与高氮钢冶炼的实验结果相吻合.
-
-
黄俊;
宋恺;
陈雨昕;
刘其蒙;
江俊龙;
王克鸿
- 《IFWT 2018焊接国际论坛》
| 2018年
-
摘要:
提出了一种修正的曲线峰值递减锥体热源+峰值递增柱状热源的复合式热源模型,采用该热源模型进行高氮钢激光-电弧复合焊温度场数值模拟,获得高氮钢激光-电弧复合焊焊接过程温度分布.结果表明,修正的热源模型能够对高氮钢激光-电弧复合焊焊缝成形进行较好的表征,模拟计算得到的熔池轮廓与实际测量值吻合较好.由于电弧减缓了材料的冷却速度,熔池呈现泪滴状拖尾,可以较好地表征熔池移动行为.采用模拟计算分析得到的优化工艺参数进行焊接试验,焊后接头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焊缝最高抗拉强度为1049MPa,达到母材的95.4%,焊缝冲击吸收功可达母材的87.5%,为高氮钢激光-电弧焊接工艺的制订提供了指导.
-
-
Tang Xuwei;
汤旭炜;
Zhu Rong;
朱荣;
Zeng Xiangqun;
曾祥群;
Ma Guohong;
马国宏
- 《2015年全国特钢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对Mn18Cr18N高氮钢进行不同温度下的固溶处理,通过扫描电镜SEM对组织进行观察和分析.验结果证明高氮钢固溶处理中,该材料的组织形态主要取决于热处理温度.当高氮钢固溶处理温度低于1150°C时,钢中组织为铁素体+奥氏体,在1150°C和1200°C下铁素体组织基本消失.因此,为了避免铁素体的产生,高氮钢固溶处理中温度应不低于1150°C,以确保实现钢中的全奥氏体组织.同时,对高氮钢铸锭、电渣锭以及锻件进行室温下拉伸试验,电渣重熔后高氮钢的延伸率、Rm和RP0.2均有较大提高,说明电渣重熔对高氮钢的组织致密性、成分均匀性及性能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经热锻后,Rm和RP0.2稍有降低,但延伸率和材料的塑性均有提高.断口形貌分析可知断口都由韧窝组成,为典型的韧性断裂纤维区特征,高氮钢铸锭中微孔与电渣锭相比尺寸较大,数目较多;锻件断口形貌中微孔细小且分布均匀,具有良好的塑性与韧性.
-
-
-
赵定国;
吕晓芳;
王书桓;
白艳江
- 《北京金属学会第六届冶金年会》
| 2010年
-
摘要:
阐述了高压-底吹氮法精炼高氮钢的特点.在实验室进行了小型热态正交试验,通过分析试验数据,确定了各因素对钢中氮含量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压力、合金Cr含量、合金Mn含量和温度.根据试验数据和热力学数据,采用回归系数法,建立了钢液中氮含量的计算式,利用公式可以计算不同压力、合金元素含量和温度下钢中的氮含量.
-
-
- 《第十一届冶金反应工程学学术会议》
| 2007年
-
摘要:
以18Cr18Mn钢为对象,对高压-底吹氮法高氮钢冶金动力学机理进行实验研究。温度分别为1860,1890,1920K时测得氮在18Cr18Mn钢中的表观传质系数分别为3.809×10-3,4.061×10-3,5.743×10-3m/min;温度为1890 K、压力分别为0.5,1.0,1.5 MPa的情况下,底吹40 min后钢中的氮含量基本达到饱和。实验结果表明,增氮反应既不是一级反应也不是二级反应,而是由界面化学反应及液相边界层扩散混合控制的反应。
-
-
- 《第十一届冶金反应工程学学术会议》
| 2007年
-
摘要:
保持恒定的底吹N2流量,在高温高压反应釜内对高氮钢的精炼进行了热力学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正交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影响高氮钢氮溶解度的因素中压力影响最大,氮溶解度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增大;合金组分(Cr,Mn)的影响次之且Cr的影响大于Mn,氮溶解度随着Cr,Mn含量增加而增大;温度的影响最小,氮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
-
储少军;
马绍华;
翟丹;
季爱兵
- 《第八届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
| 2007年
-
摘要:
近年来,高氮钢(HNS)已成为新一代资源节约型钢铁材料开发的方向之一.生产实践证明,采用增压冶金(MP)大规模生产高氮钢时,廉价氮气的使用仍不足以抵消其他消耗的附加成本.本文根据AOD工艺的技术特点,提出了钢液-气相界面可能发生的NH3与O、S等表面活性元素的耦合反应:NH3+3/2[O]=[N]+3/2H2O和NH3+3/2[S]=[N]+3/2H2S,该界面反应过程提高了钢液气相增氮效果,同时又利用了AOD工艺冶炼未期钢液中残留的O、S等有害杂质元素,可以取消常规钢液吹N2增[N]工艺中,为提高增氮效果而采取的钢液预脱氧、脱工艺环节.在吹NH3冶炼高氮钢的实验研究基础上,本文对钢液吹NH3增[N]的宏观动力学表征和氢合量的控制问题进行了讨论.
-
-
王力锋;
刘凤德;
刘薇娜;
田淼磊
- 《第二十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
| 2015年
-
摘要:
本文从电弧能量、激光功率和施加机械振动方面为切入点,研究了接头组织与拉伸、冲击性能.研究表明:焊缝组织为奥氏体+少量δ铁素体,焊缝中析出的δ铁素体随热输入加大而增多,机械振动能够使δ铁素体细化;不同焊接工艺时的拉伸断裂位置均在焊缝区,焊接电流为200A时,平均拉伸强度最高,达到967.58MPa;焊缝冲击功随激光功率和振动频率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但随电流的增大其变化趋势相反;热影响区的冲击功随着焊接参数的变化,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与焊缝的冲击性能相比,热影响区的最大平均冲击功高达79.25J,而焊缝的最大平均冲击功为58.45J;拉伸和冲击的断裂形式均为韧性断裂.
-
-
- 《第17届全国铁合金学术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长期以来,氮一直被当作是冶金行业的一种有害元素.直到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美国的Pickering才认为是“特别重要的元素”。从而引起了现代工业的高度重视,使“氮元素”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显示出卓越的优势。2000年12月4日-8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召开的国际先进材料加工、生产和技术会议上,高氮钢被当作独立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与会专家和企业巨头一致认为:高氮钢的生产和应用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介绍了现代工业中使用氮化合金的原因,阐述了氮在钢中的主要作用,浅谈了高氮钢(HNS)的确切定义和氮的限定范围,探讨了氮化合金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
-
-
甄亚伟;
高爱民;
刘新生;
王书桓
- 《2008年全国冶金反应工程学术交流会》
| 2008年
-
摘要:
在高压釜内对18Cr18Mn钢进行了底吹氮气的增氮实验研究。实验条件下,钢中增氮速率随时间减小,底吹增氮效果在前20 min较好;在0.5 MPa压力下,底吹流量为0.12,0.18,0.24 m3/h时,钢液中的表观传质系数βN分别为1.690×10-3,3.201×10-3和5.765×10-3m/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