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耦合反应

耦合反应

耦合反应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32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冶金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225471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曲靖师范学院学报、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石油化工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2013年北京土壤学会年会、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第九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等;耦合反应的相关文献由66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有智、王公应、刘中民等。

耦合反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3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25471 占比:99.95%

总计:225582篇

耦合反应—发文趋势图

耦合反应

-研究学者

  • 刘有智
  • 王公应
  • 刘中民
  • 刘绍英
  • 王建国
  • 秦张峰
  • 纪红兵
  • 陈清林
  • 张巧玲
  • 成尚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明; 邵明飞; 刘清雅; 段雪
    • 摘要: 无机金属碳酸盐是一类具有高附价值和地球储量丰富的矿物质资源,且碳酸盐热分解是制备金属氧化物的主要途径。但是,该类反应通常需要在高温、氧气气氛下焙烧获得,从而造成大量二氧化碳排放,与其相关的碳排放总量超过了全国工业碳排放的50%。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无机金属碳酸盐加氢热分解逐渐引起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碳酸盐加氢热分解的研究进展,进一步结合本文作者课题组近期关于电解水制氢和碳酸盐加氢还原的最新成果,提出电解水制氢耦合碳酸盐还原的观点,其有望成为制备金属氧化物的新型技术路线,对我国重排放过程工业的减排增效具有借鉴意义。
    • 陈望松; 罗兰; 刘玉广; 周华; 孔祥贵; 栗振华; 段昊泓
    • 摘要: 生物质醇/醛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基平台化合物,通过催化氧化重整可将其进一步转化为高值含氧化学品或燃料.太阳能驱动的光电催化技术是实现生物质醇/醛氧化最为绿色高效的途径之一.与传统光电解水制氢相比,利用生物质醇/醛氧化来替代阳极析氧过程不仅可以提高阳极产物的附加值,同时可以提升太阳能到氢能的转化效率.因此,光电解水制氢耦合生物质醇/醛氧化对绿氢提效降本和高值化学品合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评述了光电解水制氢耦合生物质醇/醛的氧化反应机理,总结了目前光电催化技术在生物质醇/醛氧化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对该领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展望.
    • 申娟; 周博文; 陈静; 李山峰
    • 摘要: 以氢燃料电池低温启动过程模拟为依据,设计微反应器的氢氧催化反应,对氢空混气催化过程状态进行分析。氢燃料电池的低温启动问题体现在:在冰点以下环境中,电池内部的液态水发生冻结,造成启动缓慢甚至启动失败。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通过气体流动过程分析反应情况,调节反应中氢空参数,考察上述参数对反应过程和反应效率的影响,用研究数据验证反应状态下的效应分析,对耦合效应中氢空混气状态进行实验验证,研究了低温下的热量供给规律,为耦合效应中氢空混气状态提供数据验证,为氢安全管理提供技术基础。
    • 摘要: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发现引入CO可以提升轻质烷烃芳构化反应制芳烃的选择性,并基于表征手段揭示反应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体即甲基取代的环戊烯酮,提出耦合反应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化学·催化》杂志。
    • 周紫璇; 高鹏
    • 摘要: 借助可再生能源获取电能分解水制得的氢气,将CO_(2)转化为大宗化学品和液体燃料,不仅能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而且有助于解决对化石燃料的过度依赖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存储等问题.目前,实现CO_(2)转化工业应用的最大障碍之一是缺乏高效稳定的催化剂.此外,将CO_(2)分子转化为更高附加值的C_(2+)(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碳原子的烃)产物比转化为简单的碳一分子产品更加困难.本文系统介绍了本课题组开发的CO_(2)加氢制甲醇、低碳烯烃、芳烃以及汽油与航空煤油馏分烃等高效多相催化剂的设计与合成思路,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研究相结合,深入探讨了这些催化剂的结构-性能关系、活性位点的性质和反应机制.期望进一步推动CO_(2)加氢制大宗化学品和液体燃料的多相催化剂的基础研究和工业应用.对于CO_(2)加氢制甲醇,传统催化剂面临活性不高、逆水煤气变换反应使得选择性偏低、副产物水易导致纳米颗粒烧结失活等问题,以高铜含量碱修饰水滑石材料为前驱体,创制了纳米限域结构铜基催化剂,在5000吨/年CO_(2)制甲醇装置上完成了该催化剂的工业测试;由于氧化铟(In_(2)O_(3))催化剂具有更高的甲醇选择性,近年来备受研究者广泛关注,本课题组研究表明In_(2)O_(3)在CO_(2)加氢反应中对晶相和暴露面的结构敏感性,并创制了一种主要暴露(104)面的六方相材料,当反应温度为360°C时仍有利于甲醇合成.基于反应耦合策略,在多功能催化剂上可以将CO_(2)加氢制甲醇与甲醇制烃类反应耦合,或者将RWGS与费托合成以及烯烃异构/环化/芳构反应耦合,由此可实现CO_(2)加氢直接合成各种C_(2+)产品.多功能催化剂开发过程中也面临着与CO_(2)加氢制甲醇反应类似的问题,但反应网络更加复杂.本文阐明了不同功能组分的结构与物化性质以及不同组分的耦合方式对催化剂上CO_(2)加氢反应性能的影响规律与影响机制,并揭示了不同耦合反应的中间物种的演化与反应机制.另外,对该领域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与各类催化剂的工业应用前景也进行了讨论,以期为更高效催化剂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并加深对CO_(2)加氢反应网络的理解.
    • 金润泽; 代成义; 马晓迅
    • 摘要: 根据我国化石能源赋存现状和煤化工产业发展需要,甲醇制烯烃或芳烃等高附加值化学品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由于甲醇反应的放热特性与含碳化合物反应的吸热特性,甲醇与各类含碳化合物共进料制高附加值化学品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甲醇与含碳化合物共进料制高附加值化学品的相关研究进展,分别介绍了甲醇与C_(1)分子(CO,CO_(2)和CH_(4))、C_(2)^(+)分子、生物质等共进料制高附加值化学品的技术。相对于单一含碳化合物反应,甲醇耦合共进料在反应过程中由于体系物种浓度和反应温度等的变化,使得深入研究各过程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开发新的反应工艺及与之匹配的多功能催化剂,有利于扩展原料来源、丰富产品链,并提高反应原子利用率,将成为未来研究甲醇耦合共进料制高附加值化学品的重要方向。
    • 贾献彬; 孙艳平; 李新娟
    • 摘要: 合成在水相反应中具有高活性、易分离、能重复使用的催化剂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我们首先通过部分离子交换的方式,合成了同时具有亲疏水阴离子、具有两亲性的聚离子液体共聚物.该共聚物中咪唑基团提供卡宾配体,进一步与Pd(OAc)2通过络合作用形成稳定的聚合物交联网络,将金属催化剂稳定地固定在网络内部,形成固载Pd(OAc)2的纳米催化剂.该催化剂具有两亲性,有助于在水相中富集反应底物,有效催化水中Suzuki耦合反应.更为重要的是,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催化稳定性,循环使用10次,其催化活性没有明显降低.这种基于聚离子液体固载催化剂的合成方法为环境友好型催化剂的设计和水中绿色反应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 程相文; 刘丽智; 魏荣
    • 摘要: 为研究下吸式固定床气化炉内多相反应流场对气化过程的影响,基于Fluent软件,建立欧拉-拉格朗日模型追踪秸秆颗粒运动,P1模型模拟气化过程的辐射传热过程,同时耦合化学反应,对下吸式秸秆气化炉气化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燃料系数0.26,秸秆颗粒粒径13 mm,在距离燃烧器底部出口 4.85 m处,秸秆挥发分开始与气化剂发生燃烧反应,气化炉中心位置处的火焰温度升高,随后随着挥发分燃烧耗尽温度逐渐下降.秸秆颗粒粒径从10 mm增加到30 mm时,产生的H2、CO和CH4可燃气摩尔分数逐渐降低,但差距不大;颗粒粒径为40 mm时会出现秸秆颗粒未完全燃烧现象,导致可燃气体产量严重下降,气化炉内的温度分布不稳定.
    • 田海锋; 何环环; 廖建康; 查飞; 郭效军; 唐小华
    • 摘要: 丙烷脱氢制丙烯为吸热反应,同时伴随氢气的生成,而CO2加氢制低碳烯烃为放热反应,因此,将这两个反应耦合,可打破单一反应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的平衡限制,提高丙烯的产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不同晶型分子筛(HZSM-5、SAPO-34和Al-SBA-16)对丙烷与CO2耦合制丙烯反应性能的影响.通过XRD、SEM、NH3-TPD、N2吸附-脱附、TG等手段对不同晶型分子筛的性质进行表征,并在固定床反应器上考察了三种分子筛在丙烷和二氧化碳耦合制丙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HZSM-5分子筛弱酸位点含量较高、比表面积大,且展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当丙烷与CO2的体积比为1:4,反应压力为0.1 MPa,反应温度为580°C,催化剂用量为0.2 g,空速为6000 mL/(gcat·h)时,丙烷转化率为10.5%,CO2转化率为3.0%,丙烯选择性为38.4%、产率为4.0%.
    • 梁军灵; 孙萍
    • 摘要: 文章以“铁的转化”为例,介绍基于价-类-耦合反应的思维方式在元素及其化合物学习中的应用.在元素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建立价-类二维认识模型的转化观,以耦合作用为载体,引导学生利用化学热力学理论理解复杂化学反应中的耦合反应,帮助学生建立分析复杂反应的热力学模型,发展学生的模型认知素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