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肿瘤
骨盆肿瘤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85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1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42187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国际骨科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25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暨2013年贵州省骨科年会、中华医学会第十四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七届COA国际学术大会、第12届全国骨肿瘤学术会议等;骨盆肿瘤的相关文献由510位作者贡献,包括郭卫、郭征、汤小东等。
骨盆肿瘤—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2187篇
占比:99.58%
总计:42364篇
骨盆肿瘤
-研究学者
- 郭卫
- 郭征
- 汤小东
- 燕太强
- 蔡郑东
- 徐万鹏
- 杨荣利
- 牛晓辉
- 华莹奇
- 叶招明
- 孙伟
- 张春才
- 戴尅戎
- 曲扬
- 李大森
- 李小康
- 杨毅
- 熊传芝
- 王保仓
- 胡永成
- 臧杰
- 艾松涛
- 赵凤朝
- 马超
- 卢炜
- 向阳
- 孙磊
- 屠重棋
- 张小明
- 张帆
- 朱伟
- 李伟
- 李小敏
- 李靖
- 林秾
- 梁斌
- 沈健坚
- 沈晨阳
- 焦洋
- 王臻
- 董森
- 蒋京军
- 马小军
- 丁焕文
- 万业达
- 万智勇
- 付军
- 何伟伟
- 俞光荣
- 俞猛
-
-
董森;
尉然;
杨毅;
王军;
梁海杰;
郭卫
-
-
摘要:
目的:对于髋臼转移癌的外科治疗方法尚缺乏统一的认识,本研究旨在提出了改良Harrington髋臼转移癌分型系统并基于此提出新的髋臼转移癌外科治疗策略。方法:本研究回顾性选取2003年6月至2021年9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外科治疗的283例髋臼转移癌患者,其中男性146例、女性137例,平均年龄(56.2±12.4)岁。283例髋臼转移癌患者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肺癌(68例)、肾癌(43例)与乳腺癌(38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诊疗中心为针对性地规划髋臼转移癌的外科治疗方案,在传统Harrington分型的基础上对Ⅲ型病灶进行了细化分类,基于骨内病灶累及范围与软组织包块情况将其进一步分为Ⅲa型(骨破坏范围在骶髂关节平面以下且不伴巨大软组织肿块)、Ⅲb型(骨破坏范围超过骶髂关节平面以上且不伴巨大软组织肿块)与Ⅲc型(骨破坏伴巨大软组织肿块)。对Ⅲa病灶与部分Ⅲb病灶仍采用传统的瘤内手术联合斯氏针/空心钉骨水泥髋臼成型+全髋关节置换,而对于Ⅲc病灶与部分Ⅲb病灶则采用肿瘤整块切除联合假体重建。对HarringtonⅠ、Ⅱ、Ⅳ型病灶患者的外科治疗仍按传统Harrington分型进行。结果:283例患者中4例截肢,279例患者行基于改良外科分型系统的手术治疗。平均手术时间(218.6±82.4)min,平均出血量(1593.0±1162.5)mL,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4.0%。术后随访期平均为(19.6±13.1)个月。术后MSTS 93功能评分平均(18.3±5.2)分,其中HarringtonⅢ型髋臼周围转移癌中,采用斯氏针骨水泥髋臼成型+全髋置换患者术后MSTS93评分平均为(18.6±5.8)分,而采用肿瘤整块切除联合假体置换的患者术后MSTS93评分平均为(19.3±4.9)分。15例(5.3%)患者在生存期内出现肿瘤局部复发,其中4例为采取整块切除的病例,余11例均为刮除病例。结论:对于骨盆转移癌导致严重疼痛和行走困难的患者,外科治疗可以缓解症状。本研究提出的改良Harrington外科分型能够有效地指导髋臼转移瘤外科治疗方案制定,在不增加手术风险的前提下具有针对性地提高了外科治疗的效果。
-
-
李琪;
赵红;
燕太强
-
-
摘要:
骨盆环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肿瘤,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但由于该部位解剖复杂,毗邻重要的血管、神经和内脏器官,且肿瘤发病相对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就诊时通常肿瘤体积巨大,需要外科医师和麻醉科医师及护理团队等多学科合作。术中大量出血为肿瘤切除术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时会引起失血性休克、凝血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同时还会导致手术野不清,影响手术进程。腹主动脉内球囊临时阻断的应用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改善了患者预后,减轻疾病负担。为了更好地配合手术团队,同时促进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的临床推广和应用,麻醉科医师需准确掌握骨盆和骶骨肿瘤切除术的术前评估及准备、应用球囊引起的术中特殊病理生理改变、处理原则及术中术后管理要点。
-
-
-
张腾姣
-
-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措施的有效应用对于改善骨盆肿瘤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根据排便功能障碍的发生及恢复情况进行评价.方法 将76例骨盆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38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尿管拔除时间[(11.94±1.85)d<(18.79±2.61)d,t=5.067]、自行排便时间[(13.87±2.63)d<(21.59±3.76)d,t=5.491]相对更短(P<0.05),残余尿量[(149.86±12.94)ml<(346.79±15.89)ml,t=5.258]相对更低(P<0.05),康复优良率(94.74%>76.32%,x2=5.208)相对更高(P<0.05).结论 骨盆肿瘤患者的治疗恢复期间,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改善其术后排便功能,减少排便功能障碍对于日常生活的困扰.
-
-
姜晓东;
余志平;
丛海波
-
-
摘要:
cqvip:骨盆恶性肿瘤因位置深在,周围解剖结构复杂,涉及多个重要脏器及血管、神经组织,一直是外科临床的一个棘手难题。精细的术前规划是影响手术成败的重要因素。伴随着数字骨科的发展,3D打印技术可以帮助术者制定个体化、精准化的手术方案,将肿瘤病灶及周围组织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直观地展示给术者,对于骨盆恶性肿瘤的精准切除和切除后骨盆环个体化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告1例应用3D打印技术成功完整切除巨大软骨肉瘤患者。
-
-
赵志庆;
董森;
石惊天;
梁海杰;
燕太强;
郭卫;
杨荣利;
汤小东;
张学民
-
-
摘要:
目的 探讨骨盆、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应用腹主动脉球囊发生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8年8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接受腹主动脉球囊阻断下骨盆、骶骨肿瘤切除术的825例患者中,发生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15例,年龄(37.0±16.2)岁(范围:15~65岁).骶骨肿瘤20例,骨盆肿瘤3例;右侧股动脉穿刺17例,左侧6例,均使用直径为11~12F(1F≈0.33 mm)的动脉鞘管置入腹主动脉球囊.分析患者术后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情况.结果 共18例患者术后出现急性股动脉血栓,占2.2%(18/825).2015年前收治的349例患者在股动脉鞘管拔除后采用按压止血,其中12例(3.4%)发生急性股动脉血栓;2015年后手术的476例患者使用血管缝合器闭合股动脉伤口,6例(1.3%)发生急性股动脉血栓.18例患者均在48 h内行急诊切开取栓后治愈.术后发生腹膜后血肿和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各1例,均通过再次手术治愈.术后随访(40±18)个月(范围:13~108个月),随访期间发现下肢动脉慢性缺血3例,其中2例股动脉侧支循环代偿良好,患者症状不明显,未予处理,另外1例症状较重,行股-股动脉耻骨上人工血管旁路术,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急性股动脉血栓是常见的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优化腹主动脉球囊置入技术、使用血管缝合器闭合股动脉伤口,有可能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发生.术后严密随访观察,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以改善患肢功能,利于该技术的临床推广应用.
-
-
蔡青;
党竞医;
付军;
刘冬;
朱东泽;
张昭;
刘鑫成;
范宏斌
-
-
摘要:
目的 比较单纯使用导板和导板联合导航技术辅助骨盆肿瘤切除术后钉棒-髋臼支架重建定位的效果和肢体功能,探讨导板联合导航技术用于髋臼重建定位的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骨科治疗的29例骨盆原发恶性肿瘤患者.将患者分为两组:导板组13例,女5例,男8例;平均年龄(40.4±7.6)岁;其中骨肉瘤4例,未分化多形性肉瘤3例,尤文肉瘤1例,软骨肉瘤5例.导板联合导航组16例,女8例,男8例;平均年龄(35.6±5.6)岁;其中骨肉瘤4例,软骨肉瘤11例,未分化多形性肉瘤1例.术前根据患者骨盆薄层CT三维重建骨盆结构,模拟手术切除并设计和3D打印重建导板.导板组术中使用导板辅助髋臼定位和钉棒-髋臼支架重建骨盆环、全髋关节置换;导板联合导航组在使用导板初步定位后再使用导航进行校对和微调,随后进行重建.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肢体功能、肿瘤控制效果和重建后髋臼的影像学测量数据.结果 导板组手术时间(5.5±0.8)h,术中出血量(4800±580)mL;导板联合导航组手术时间(4.7±0.6)h,术中出血量(4600±477)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导板联合导航组肢体功能按照国际肌肉骨骼肿瘤学会评分(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为(22.5±2.7)分,比导板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术后X线及CT测量结果显示,无论是髋臼旋转中心与身体中线距离还是髋臼安放角度,导板联合导航组较单独使用导板组更接近于生理性重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导板联合导航用于骨盆肿瘤切除术后髋臼定位既避免了单纯使用导航的费时和繁琐,又避免了单独使用导板造成的误差,该方法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
谈维
-
-
摘要:
目的 总结3D打印技术辅助下人工半骨盆置换治疗骨盆肿瘤的手术配合.方法 对21例患者实行3D打印技术辅助人工半骨盆置换治疗骨盆肿瘤,同时加强心理护理、手术配合及护理.结果 通过医护的共同配合,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术后观察随访,效果基本满意.结论 3D打印技术辅助下,可以在术前对患者评估、对内固定植入数字化方案进行了解,充分的手术术前准备,密切的医患沟通与配合,准确的术中配合与观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
-
邓继财;
周瑞仁;
唐小曼;
卢昭燚;
李洁
-
-
摘要: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低位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在骨盆肿瘤或股骨巨细胞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5例骨盆肿瘤或股骨巨细胞瘤患者均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下行低位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球囊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尿量、血制品输注情况等;比较患者腹主动脉球囊开放前、开放后5 min、开放后10 min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变化情况,术前、腹主动脉球囊开放后1 h、术后24 h的动脉血pH值及乳酸,以及术前、术后24 h的肾功能指标.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低位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并完整切除肿瘤;手术时间为210.0(91.5)min,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时间为69.0(39.5)min;术中尿量800.0(850.0)mL,术中出血量为800.0(1650.0)mL,12例患者术中接受输血治疗.术后72 h内患者均未出现穿刺点局部血肿、下肢血栓、动脉损伤、肾功能衰竭等情况.患者腹主动脉球囊开放前、开放后5 min、开放后10 min的平均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主动脉球囊开放后5 min的心率较开放前上升(P0.05);患者术前、腹主动脉球囊开放后1 h、术后24 h的动脉血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主动脉球囊开放后1 h、术后24 h的动脉血乳酸均高于术前(均P0.05).结论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低位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治疗骨盆肿瘤或股骨巨细胞瘤,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对患者循环系统及肾功能影响较小.
-
-
沈启玲;
楚月月;
李伦兰;
胡勇
-
-
摘要:
目的:分析总结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在骶骨、骨盆肿瘤切除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球囊相关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对20例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评估、出血量、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手术时间、大小便及下肢功能、伤口及球囊置入相关并发症等资料进行观测分析.结果:20例患者均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下顺利完成手术.通过手术治疗及良好的围手术期康复护理,疗效满意,无护理及球囊阻断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是安全有效的术中控制出血的方式,良好的围手术期康复护理对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有着重要作用.
-
-
-
林秾;
叶招明;
李伟栩;
陶惠民;
杨正明;
杨迪生
- 《中华医学会第十四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七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2012年
-
摘要:
目的:探讨骨盆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的治疗方法及其近期疗效.rn 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0月至2011年5月间接受手术的5例骨盆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都采用了同侧股骨近端截骨上移的重建骨盆环方法,并以肿瘤型的股骨近端假体重建髋关节.5例患者中软骨肉瘤3例,原始神经外胚层瘤2例,3例肿瘤累及骨盆Ⅰ+Ⅱ区,2例累及Ⅱ+Ⅲ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采集患者的肿瘤学预后、并发症及MSTS功能评分.rn 结果:至末次随访时5例患者中1例死亡,1例带瘤生存,其余3例无瘤生存.主要并发症包括肿瘤局部复发、假体松动、植骨不愈合、浅表感染、坐骨神经麻痹.1例患者因假体松动术后26个月行翻修手术,1例患者术后6个月肿瘤局部复发改行截肢手术.MSTS评分平均为19.2分.rn 结论:同侧股骨近端上移重建骨盆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是一种有效的重建骨盆的方法,既适用于骨盆Ⅱ+Ⅲ区的缺损,也适用于骨盆Ⅰ+Ⅱ区的缺损.这一复杂的术式仍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其近期效果与骨盆假体类似,远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
-
-
-
-
徐建强
- 《2009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学术年会》
| 2009年
-
摘要:
骨盆肿瘤的治疗是一个困难的问题,骨盆肿瘤切除后的复发,转移等治疗的失败,以至于得出骨盆肿瘤倾向于保守治疗的悲观结论,骨盆截肢大行其道,术后假体脱位和肢体不等长是手术医生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本文通过研究指出我们在手术时,通过导航辅助技术,精准按计划切割完全按设计要求精确到位,避免了假体放置不良的弊病。,按设计要求安放假体。假体与切割面精确匹配,克服了以往凭主观经验产生的误差。具有一定的临床手术的指导意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