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食管癌切除术

食管癌切除术

食管癌切除术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45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2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700027篇;相关期刊220种,包括基层医学论坛、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河南外科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国际微创心胸外科学会2011冬季学术研讨会、肺癌综合治疗基础与临床研讨会、胸外科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研讨会、第二届全国食管外科并发症防治研讨会等;食管癌切除术的相关文献由111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强、孙超、石维平等。

食管癌切除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2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00027 占比:99.94%

总计:700471篇

食管癌切除术—发文趋势图

食管癌切除术

-研究学者

  • 李强
  • 孙超
  • 石维平
  • 陈利华
  • 韩泳涛
  • 吕小夏
  • 方强
  • 束余声
  • 金卫国
  • 陆世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燕; 尚自强
    • 摘要: 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术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行食管癌切除术治疗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后1年内的预后情况,分析预后不良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术后1年内,62例患者中有5例死亡,死亡率为8.06%。单因素分析显示,食管癌切除术患者预后不良可能受吸烟史、TNM分期、手术方式及术后辅助治疗的影响(P1,P<0.05)。结论吸烟史、TNM分期高、手术方式为胸内吻合手术、术后未行辅助治疗是食管癌切除术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临床可据此进行早期针对性干预,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 梁春艳; 汪梅
    • 摘要: 目的分析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24例食管癌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并发AKI分为AKI组(12例)、非AKI组(112例)。统计两组一般资料、合并症、围手术期指标等。分析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AKI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AKI组合并高血压、合并T2DM、术后肾外器官衰竭、术后肺部感染患者占比高于非AKI组,AKI组患者年龄大于非AKI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合并T2DM、术后肾外器官衰竭、术后肺部感染、年龄为影响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合并高血压、合并T2DM、术后肾外器官衰竭、术后肺部感染及年龄为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AKI的危险因素,应该针对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严密监测,加强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降低AKI发生率。
    • 段海玲; 曲洪澜
    • 摘要: 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世界范围内,它的发病率占第七位,死亡率占第六位。早期食管癌较中晚期食管癌生存率明显升高,足见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早期食管癌治疗方法有:内镜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疗等。后期随访工作能监测治疗疗效及复发情况。
    • 段海玲; 曲洪澜
    • 摘要: 食管癌被诊断时多已处于局部晚期。单独手术的最佳效果较差,综合治疗已被确立为食管癌II~III期的标准治疗。这篇综述重点关注食管癌管理的最新证据,集中描述局部晚期食管癌的各种不同治疗方法的不同差异。主要区别在于诱导治疗的选择。大多数证据支持新辅助放化疗后进行手术治疗鳞状细胞癌和腺癌。
    • 何兰英; 余虹
    • 摘要: 目的探讨主动呼吸循环训练在食管癌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86例食管癌切除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进行传统呼吸训练)与干预组(进行主动呼吸循环训练),每组各43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肺功能恢复情况和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各项肺功能指标改善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的肺部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33%,低于对照组的20.93%(P<0.05)。结论指导食管癌切除术患者进行主动呼吸循环训练,有助于患者术后肺功能恢复,预防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 李军红
    • 摘要: 目的探讨询问—建议—评估—帮助—随访干预策略在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对自我管理效能及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方法收集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00例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研究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管理组50例,以常规护理干预,5A管理组50例以询问—建议—评估—帮助—随访干预策略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感受负担(SPBS-CP)、自我管理效能(SUPPH)、应对策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SPBS-CP评分低于常规管理组,干预后5A管理组SUPPH评分高于常规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5A管理组面对评分高于常规管理组,屈服和回避评分低于常规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A管理组护理满意度(96.00%)高于常规管理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询问-建议-评估-帮助-随访干预策略可减轻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提升其自我管理效能感,改善其应对策略,增强护理满意度。
    • 王学中; 刘志广; 杜亚龙
    • 摘要: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治疗食管癌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60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传统开胸食管癌切除术的3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接受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的3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手术情况、术后疼痛评分、术后炎症因子指标、免疫功能指标、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ORR为83.33%(25/30),对照组为80.00%(24/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引流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第1、2、3天,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的CD3^(+)、CD4^(+)/CD8^(+)水平均较术前降低,观察组的CD3^(+)、CD4^(+)/CD8^(+)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均P<0.05)。出院前1 d,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较术前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26.67%)(P<0.05)。结论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治疗食管癌的近期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手术创伤、术后疼痛感、术后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患者术后康复,进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 葛姣姣; 马可; 王帅; 汪灏
    • 摘要: 目的:探讨细管状胃与宽管状胃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收治的行微创食管癌切除术的520例临床早期食管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宽(5 cm宽度)管状胃组(n=260)和细(3 cm宽度)管状胃组(n=260),分析其围手术期外科效果指标.采用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EO R T C)生活质量评分量表(Q L Q C-30和O ES-18量表)对2组患者的术前和术后3、6、9、12个月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合并疾病指数、麻醉风险分级、肿瘤部位和术后病理分期等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细管状胃组的相关手术耗材费用较高[(0.79±0.04)万元v s(0.58±0.05)万元,P=0.000].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在术前基线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术后有不同程度的恶化,但均随时间延长而逐渐改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时间效应外,细管状胃组术后在整体状况评分、呼吸不适、反流症状、咳嗽等4项指标方面明显优于宽管状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细管状胃的食管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更好.
    • 刘祥
    • 摘要: 目的 探究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后颈部吻合口瘘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的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住院期间的相关临床资料,比较颈部吻合口瘘发生率,并分析肿瘤发生位置、肿瘤分期、合并糖尿病等因素对颈部吻合口瘘的影响,比较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临床治疗情况.结果 150例患者中,颈部吻合口瘘14例,发生率为9.33%.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后颈部吻合口瘘的发生与肿瘤位于食管上段、肿瘤分期偏晚、合并糖尿病等因素呈正相关(P<0.05).有颈部吻合口瘘患者的住院时间为(22.25±7.48)d,无颈部吻合口瘘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8.23±5.4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0,P=0.035).本研究未出现二次手术及死亡患者,经有效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已顺利出院.结论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后,由于肿瘤靠上、肿瘤分期偏晚、基础疾病较多等因素的影响,会使患者出现颈部吻合口瘘,为促进颈部吻合口瘘快速愈合,避免发生其他术后并发症,应及时予以患者通畅引流、营养支持、抗感染、呼吸道干预等针对性治疗.
    • 王艳; 汤华军; 程艳
    • 摘要: 目的 观察SBAR沟通模式对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肿瘤科收治的拟择期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手术的患者2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SBAR组,每组10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术前沟通访视模式,SBAR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以SBAR沟通模式和术前访视.对比2组护理干预前后的负性心态评分、生命质量评分、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率.结果 干预前2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的SAS、SDS评分分别为(49.32±4.96)、(55.95±5.32)分和(50.93±4.74)、(56.33±5.89)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9.115、-7.142,P<0.01).干预前2组的世界卫生组织生命质量简表(WHOQOL-BREF)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SBAR组的WHOQOL-BREF评分分别为(12.27±1.39)、(16.13±1.51)、(16.13±1.95)、(15.09±1.81)、(18.11±1.82)、(14.09±1.61)分,对照组分别为(9.18±1.24)、(12.48±1.22)、(12.71±1.28)、(13.08±1.48)、(13.51±1.47)、(12.98±1.28)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397~19.662,P<0.01).SBAR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0%(3/100),少于对照组的18.00%(18/1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为11.971,P<0.01).SBAR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为100.00%(100/100),高于对照组的84.00%(84/1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为17.391,P<0.05).结论 在食管癌患者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手术治疗中,采取SBAR沟通模式运用于患者的术前访视,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前焦虑、抑郁的负性评分,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效果理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