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切除术
食管癌切除术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45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2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700027篇;相关期刊220种,包括基层医学论坛、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河南外科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国际微创心胸外科学会2011冬季学术研讨会、肺癌综合治疗基础与临床研讨会、胸外科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研讨会、第二届全国食管外科并发症防治研讨会等;食管癌切除术的相关文献由111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强、孙超、石维平等。
食管癌切除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00027篇
占比:99.94%
总计:700471篇
食管癌切除术
-研究学者
- 李强
- 孙超
- 石维平
- 陈利华
- 韩泳涛
- 吕小夏
- 方强
- 束余声
- 金卫国
- 陆世春
- 何明
- 傅俊惠
- 展晖
- 张宇峰
- 张振法
- 张艳艳
- 方文涛
- 李佳杰
- 李军
- 李刚
- 杜泽森
- 林涛
- 汪灏
- 王霄霖
- 胡述提
- 赵建强
- 邹辉
- 郑春鹏
- 郑浩胜
- 金冰
- 陈伟
- 乔学英
- 付东宏
- 付金书
- 任光国
- 任杰
- 何靖康
- 刘佳
- 刘建斌
- 刘晋
- 刘曙光
- 刘芳
- 刘荣婷
- 向家勇
- 吕俊杰
- 吴功志
- 吴旭辉
- 周云
- 孙德富
- 左传田
-
-
周燕;
尚自强
-
-
摘要:
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术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行食管癌切除术治疗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后1年内的预后情况,分析预后不良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术后1年内,62例患者中有5例死亡,死亡率为8.06%。单因素分析显示,食管癌切除术患者预后不良可能受吸烟史、TNM分期、手术方式及术后辅助治疗的影响(P1,P<0.05)。结论吸烟史、TNM分期高、手术方式为胸内吻合手术、术后未行辅助治疗是食管癌切除术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临床可据此进行早期针对性干预,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
-
梁春艳;
汪梅
-
-
摘要:
目的分析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24例食管癌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并发AKI分为AKI组(12例)、非AKI组(112例)。统计两组一般资料、合并症、围手术期指标等。分析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AKI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AKI组合并高血压、合并T2DM、术后肾外器官衰竭、术后肺部感染患者占比高于非AKI组,AKI组患者年龄大于非AKI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合并T2DM、术后肾外器官衰竭、术后肺部感染、年龄为影响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合并高血压、合并T2DM、术后肾外器官衰竭、术后肺部感染及年龄为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AKI的危险因素,应该针对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严密监测,加强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降低AKI发生率。
-
-
段海玲;
曲洪澜
-
-
摘要:
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世界范围内,它的发病率占第七位,死亡率占第六位。早期食管癌较中晚期食管癌生存率明显升高,足见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早期食管癌治疗方法有:内镜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疗等。后期随访工作能监测治疗疗效及复发情况。
-
-
-
何兰英;
余虹
-
-
摘要:
目的探讨主动呼吸循环训练在食管癌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86例食管癌切除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进行传统呼吸训练)与干预组(进行主动呼吸循环训练),每组各43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肺功能恢复情况和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各项肺功能指标改善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的肺部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33%,低于对照组的20.93%(P<0.05)。结论指导食管癌切除术患者进行主动呼吸循环训练,有助于患者术后肺功能恢复,预防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
-
李军红
-
-
摘要:
目的探讨询问—建议—评估—帮助—随访干预策略在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对自我管理效能及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方法收集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00例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研究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管理组50例,以常规护理干预,5A管理组50例以询问—建议—评估—帮助—随访干预策略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感受负担(SPBS-CP)、自我管理效能(SUPPH)、应对策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SPBS-CP评分低于常规管理组,干预后5A管理组SUPPH评分高于常规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5A管理组面对评分高于常规管理组,屈服和回避评分低于常规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A管理组护理满意度(96.00%)高于常规管理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询问-建议-评估-帮助-随访干预策略可减轻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提升其自我管理效能感,改善其应对策略,增强护理满意度。
-
-
王学中;
刘志广;
杜亚龙
-
-
摘要: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治疗食管癌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60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传统开胸食管癌切除术的3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接受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的3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手术情况、术后疼痛评分、术后炎症因子指标、免疫功能指标、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ORR为83.33%(25/30),对照组为80.00%(24/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引流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第1、2、3天,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的CD3^(+)、CD4^(+)/CD8^(+)水平均较术前降低,观察组的CD3^(+)、CD4^(+)/CD8^(+)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均P<0.05)。出院前1 d,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较术前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26.67%)(P<0.05)。结论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治疗食管癌的近期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手术创伤、术后疼痛感、术后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患者术后康复,进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
-
葛姣姣;
马可;
王帅;
汪灏
-
-
摘要:
目的:探讨细管状胃与宽管状胃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收治的行微创食管癌切除术的520例临床早期食管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宽(5 cm宽度)管状胃组(n=260)和细(3 cm宽度)管状胃组(n=260),分析其围手术期外科效果指标.采用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EO R T C)生活质量评分量表(Q L Q C-30和O ES-18量表)对2组患者的术前和术后3、6、9、12个月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合并疾病指数、麻醉风险分级、肿瘤部位和术后病理分期等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细管状胃组的相关手术耗材费用较高[(0.79±0.04)万元v s(0.58±0.05)万元,P=0.000].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在术前基线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术后有不同程度的恶化,但均随时间延长而逐渐改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时间效应外,细管状胃组术后在整体状况评分、呼吸不适、反流症状、咳嗽等4项指标方面明显优于宽管状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细管状胃的食管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更好.
-
-
刘祥
-
-
摘要:
目的 探究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后颈部吻合口瘘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的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住院期间的相关临床资料,比较颈部吻合口瘘发生率,并分析肿瘤发生位置、肿瘤分期、合并糖尿病等因素对颈部吻合口瘘的影响,比较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临床治疗情况.结果 150例患者中,颈部吻合口瘘14例,发生率为9.33%.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后颈部吻合口瘘的发生与肿瘤位于食管上段、肿瘤分期偏晚、合并糖尿病等因素呈正相关(P<0.05).有颈部吻合口瘘患者的住院时间为(22.25±7.48)d,无颈部吻合口瘘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8.23±5.4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0,P=0.035).本研究未出现二次手术及死亡患者,经有效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已顺利出院.结论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后,由于肿瘤靠上、肿瘤分期偏晚、基础疾病较多等因素的影响,会使患者出现颈部吻合口瘘,为促进颈部吻合口瘘快速愈合,避免发生其他术后并发症,应及时予以患者通畅引流、营养支持、抗感染、呼吸道干预等针对性治疗.
-
-
王艳;
汤华军;
程艳
-
-
摘要:
目的 观察SBAR沟通模式对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肿瘤科收治的拟择期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手术的患者2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SBAR组,每组10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术前沟通访视模式,SBAR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以SBAR沟通模式和术前访视.对比2组护理干预前后的负性心态评分、生命质量评分、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率.结果 干预前2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的SAS、SDS评分分别为(49.32±4.96)、(55.95±5.32)分和(50.93±4.74)、(56.33±5.89)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9.115、-7.142,P<0.01).干预前2组的世界卫生组织生命质量简表(WHOQOL-BREF)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SBAR组的WHOQOL-BREF评分分别为(12.27±1.39)、(16.13±1.51)、(16.13±1.95)、(15.09±1.81)、(18.11±1.82)、(14.09±1.61)分,对照组分别为(9.18±1.24)、(12.48±1.22)、(12.71±1.28)、(13.08±1.48)、(13.51±1.47)、(12.98±1.28)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397~19.662,P<0.01).SBAR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0%(3/100),少于对照组的18.00%(18/1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为11.971,P<0.01).SBAR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为100.00%(100/100),高于对照组的84.00%(84/1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为17.391,P<0.05).结论 在食管癌患者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手术治疗中,采取SBAR沟通模式运用于患者的术前访视,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前焦虑、抑郁的负性评分,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效果理想.
-
-
杨瑞森;
刘曙光
- 《全国食管癌诊断与治疗新技术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瑞典医生Jacobaeus首次在局麻下使用膀胱镜完成了肺结核的手术治疗,传统胸腔镜手术由此诞生,并在以后二、三十年内迅速推广.1940年以后,随着链霉素的临床应用,结核病治疗有了特效药物,人工气胸疗法治疗肺结核空洞逐渐被淘汰.传统的胸腔镜手术的发展进入停滞时期.在此后一段时间内胸腔镜主要用于诊断性检查.20世纪80年代,随着光学技术的发展和微型摄像系统的应用,给内镜外科带来新的生机.1991年Nathanson和Lewis分别报道了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肺大疱和胸水,这是现代胸腔镜手术的开端.1993年1月首届世界胸腔镜外科学术会议在美国SanAntonio市召开,会议广泛讨论了胸腔镜在各领域的应用,对世界电视胸腔镜外科(video-assistedthoracicsurgery,VATS)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电视辅助的胸腔镜外科,既现代胸腔镜外科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本文对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进行了介绍.
-
-
张明
- 《全国第十九届肝胆胰外科学术交流会》
| 2006年
-
摘要: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thoracoscopicsurgery,VATS)治疗食管癌的可行性和手术技巧.方法:2002年10月~2005年10月,应用电视胸腔镜行食管癌切除术20例,部位:中段癌13例,中下段癌7例;病理:高分化鳞癌10例,中分化鳞癌9例,低分化鳞癌1例.TNM分期:T12例,T29例,T39例.Ⅰ期2例,Ⅱ期12例,Ⅲ期6例.结果:胸部手术时间平均100min.清除纵隔淋巴结6~14枚,平均7.3枚.无一例中转开胸手术,近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VATS治疗食管癌技术上是可行的,手术适应证应掌握在Ⅰ~Ⅲ期,且无明显外侵(≤T3)的食管癌.
-
-
-
-
张逊;
徐医军;
韩洪利
- 《第二届全国食管外科并发症防治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食管癌切除术中如果损伤了胸导管,造成乳糜渗漏到胸腔,即为乳糜胸。乳糜胸是食管癌切除术后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正确治疗,往往因大量体液丧失,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低蛋白血症等,导致呼吸循环障碍,甚至全身衰竭而死亡。作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和近5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复习,对食管癌切除术后乳糜胸的发生率、发生乳糜胸的影响因素以及乳糜胸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
-
-
陈利华;
方强;
韩泳涛;
肖文光
- 《全国食管癌诊断与治疗新技术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目的:发展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食管癌外科微创小切口技术.方法:52例食管癌病人接受了我们设计的小切口IvorLewis径路食管切除术,并与同期52例传统IvorLewis径路手术病人的手术时间、清除淋巴结数量、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剂使用频率、胸引时间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小切口组无手术死亡,无术中大出血、意外损伤等术中并发症.小切口组在手术时间、清除淋巴结数量、术中出血量、胸引时间及术后并发症上与传统组无明显差别,而术后镇痛剂使用频率明显较传统组减少,差别具显著性(P=0.007).结论:小切口IvorLewis径路食管切除术明显减轻了对病人的创伤,且安全、可行,对设备和器械要求不高,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食管癌外科治疗微创技术.
-
-
任光国;
庄翔;
陈利华;
李强;
韩泳涛
- 《肺癌综合治疗基础与临床研讨会、胸外科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目的:探讨经右胸上腹手术的手术技术与术后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的关系。rn 方法:从1998年2月到2008年10月,我科共行右胸上腹食管癌手术2582台,把行根治性手术和姑息手术的2565例病人根据术中对胃的操作方式分为,A组:未做特殊处理组713例;B组:固定胃于膈肌组397例;C组:对折缝合缩胃组426例;D组:管胃成形组1029例。比较各组胃排空障碍、吻合口瘘和胃瘘的发生情况。rn 结果:(1)右胸上腹食管癌术后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方式和技术有较密切关系。(2)管胃成形手术是预防右胸上腹食管癌术后胃动力障碍的较好的术式。rn 结论:通过改进手术技术可以降低右胸上腹食管癌术后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的发生率。
-
-
任光国;
庄翔;
陈利华;
李强;
韩泳涛
- 《肺癌综合治疗基础与临床研讨会、胸外科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目的:探讨经右胸上腹手术的手术技术与术后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的关系。rn 方法:从1998年2月到2008年10月,我科共行右胸上腹食管癌手术2582台,把行根治性手术和姑息手术的2565例病人根据术中对胃的操作方式分为,A组:未做特殊处理组713例;B组:固定胃于膈肌组397例;C组:对折缝合缩胃组426例;D组:管胃成形组1029例。比较各组胃排空障碍、吻合口瘘和胃瘘的发生情况。rn 结果:(1)右胸上腹食管癌术后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方式和技术有较密切关系。(2)管胃成形手术是预防右胸上腹食管癌术后胃动力障碍的较好的术式。rn 结论:通过改进手术技术可以降低右胸上腹食管癌术后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的发生率。
-
-
任光国;
庄翔;
陈利华;
李强;
韩泳涛
- 《肺癌综合治疗基础与临床研讨会、胸外科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目的:探讨经右胸上腹手术的手术技术与术后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的关系。rn 方法:从1998年2月到2008年10月,我科共行右胸上腹食管癌手术2582台,把行根治性手术和姑息手术的2565例病人根据术中对胃的操作方式分为,A组:未做特殊处理组713例;B组:固定胃于膈肌组397例;C组:对折缝合缩胃组426例;D组:管胃成形组1029例。比较各组胃排空障碍、吻合口瘘和胃瘘的发生情况。rn 结果:(1)右胸上腹食管癌术后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方式和技术有较密切关系。(2)管胃成形手术是预防右胸上腹食管癌术后胃动力障碍的较好的术式。rn 结论:通过改进手术技术可以降低右胸上腹食管癌术后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的发生率。
-
-
任光国;
庄翔;
陈利华;
李强;
韩泳涛
- 《肺癌综合治疗基础与临床研讨会、胸外科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目的:探讨经右胸上腹手术的手术技术与术后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的关系。rn 方法:从1998年2月到2008年10月,我科共行右胸上腹食管癌手术2582台,把行根治性手术和姑息手术的2565例病人根据术中对胃的操作方式分为,A组:未做特殊处理组713例;B组:固定胃于膈肌组397例;C组:对折缝合缩胃组426例;D组:管胃成形组1029例。比较各组胃排空障碍、吻合口瘘和胃瘘的发生情况。rn 结果:(1)右胸上腹食管癌术后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方式和技术有较密切关系。(2)管胃成形手术是预防右胸上腹食管癌术后胃动力障碍的较好的术式。rn 结论:通过改进手术技术可以降低右胸上腹食管癌术后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