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颗粒物浓度

颗粒物浓度

颗粒物浓度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699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8篇、会议论文51篇、专利文献1046165篇;相关期刊144种,包括绿色视野、气象与环境学报、气象科学等; 相关会议37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颗粒物浓度的相关文献由160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保生、杜亚举、李正强等。

颗粒物浓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8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5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46165 占比:99.98%

总计:1046404篇

颗粒物浓度—发文趋势图

颗粒物浓度

-研究学者

  • 李保生
  • 杜亚举
  • 李正强
  • 邓迁
  • 陈丽娟
  • 张友江
  • 白惠峰
  • 白慧宾
  • 闫兴钰
  • 杜永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佳音; 孙学斌
    • 摘要: 为研究沈阳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及分布特征,分析了2019年沈阳地区激光雷达组网监测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季节变化特点,探讨了不同空气质量下AOD分布特征及与颗粒物浓度、气象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沈阳地区各雷达点位AOD季节特征存在差异性,从空间分布看,市区中心AOD相对较高。在冬季重度及以上污染天中,AOD大于1.5对于颗粒物重污染过程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春季、冬季AOD与颗粒物浓度相关性最好,AOD的变化趋势对于沈阳东北部区域有更好的代表性。沈阳地区四季AOD均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春季与冬季为相关性最好的季节,城市东北、东南部AOD与湿度相关性最好。
    • 李潇潇; 赵胡笳; 马雁军; 刘晓初; 李思绪; 李晓岚; 王扬锋; 洪也
    • 摘要: 利用地面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观测资料、探空和NECP再分析资料以及地面激光雷达探测资料,对2021年3月13—15日沈阳地区污染事件过程展开分析,探讨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大气环流背景与气溶胶垂直分布等特征。结果表明:3月13日PM_(2.5)质量浓度最高值出现在06:00—07:00,约为220.0—230.0μg·m^(-3),15日12:00开始显著降低,而PM_(10)质量浓度在15:00出现显著增加,为258.3μg·m^(-3)。SO_(2)和NO_(2)浓度较高值均出现在3月13日10:00时左右,分别为40.1μg·m^(-3)和101.3μg·m^(-3)。CO质量浓度最高值出现在13日16:00—17:00,约为8.8 mg·m^(-3)。沈阳地区臭氧的最高值均出现在午后,13日和14日午后(12:00—16:00)臭氧最大值为102.4—113.7μg·m^(-3)。蒙古气旋东移过程中逐渐发展加强,其后部西北风将沙尘向东南方向输送。沈阳地区沙尘发展旺盛时存在不稳定层结,同时伴有显著的上升运动,有利于沙尘粒子的垂直混合和向下游输送。3月15日02:00(北京时间15日10:00)气溶胶消光最大值出现在0.7 km处,消光系数约为6.0 km^(-1)。近地面激光雷达退偏比显著增加至0.4—0.5,近地面以非球形粒子(粗颗粒物)为主的沙尘或浮尘。
    • 李星敏; 董自鹏; 赵奎锋; 陈闯; 彭艳
    • 摘要: 利用2016年3月至2020年2月逐时气象和PM_(2.5)质量浓度观测资料,依据《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QX/T 113—2010)》(以下简称2010行标)和《霾的观测识别》(GB/T 36542—2018)(以下简称2018国标)两种标准规定的判识方法,分析了在不同标准下陕西省霾出现频率的差异。结果表明:采用2018国标判识的霾出现频率明显多于采用2010行标的霾出现频率,若均以霾现象持续6 h及以上作为判定标准,则两者得到的霾日数相当。在80%≤相对湿度75μg·m^(-3)时,当空气污染达到中度及以上时,两者差异缩小。陕西省各地市霾发生频率的月变化均呈现出“冬高夏低”的“U型”分布,且以1月发生频率最高。除陕北的榆林、延安,陕南的商洛霾发生频率的日变化表现为单峰(09—11时)外,其余地市霾发生频率的日变化均表现为双峰分布(09—11时和20—23时)。
    • 徐进
    • 摘要: 随着国家对炉窑烟气排放的要求以及差异化指标A级企业的标准,氧化铝生产过程中焙烧炉产生大量的含尘烟气已不能达到重点控制区环保新要求,本文通过对焙烧炉收尘系统一二电场改造,三电场改换YT膜除尘器,进行设备对比设备选型,以及改造后设备的运行达标情况进行了详细论述。
    • 刘强军; 程海霞; 马龙; 赵慧琴; 张冬香
    • 摘要: 基于山西省太行山南麓晋城市5个国家气象站1960—2020年平均风速、最大风速等数据,应用线性趋势、气候倾向率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晋城市61 a风速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0—2020年晋城市的年代际和年平均风速都呈减小趋势,其变化倾向率分别为-1.3和-0.124 m·s^(-1)·(10 a)^(-1);冬、春季平均风速大于夏、秋季,春季最大,秋季最小,四季平均风速均呈震荡减小的趋势,1989年之后四季平均风速的波动幅度趋于平缓。空间上,全市年平均风速由西向东减小,各站气候倾向率为-0.21~-0.07 m·s^(-1)·(10 a)^(-1),均为减小趋势。晋城市季节平均风速空间分布为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四季风速气候倾向率均为负值。按照不同级别区间统计风频,晋城市3级和4级风出现频率最高,且呈快速增大趋势,出现频率最低的7级及以上风呈快速减少趋势;晋城市西南部小风风频大,东部大风风频大。平均风速小波周期分析发现晋城市35 a左右尺度周期显著,功率谱最强,具有全域性。晋城市大气颗粒物浓度市区大于各县(市),平均最大风速与PM_(2.5)及PM_(10)浓度均呈现明显负相关,与细颗粒PM_(2.5)及粗颗粒PM_(10)的相关系数无显著差别。最大风速在4级以下时,影响较小,从5级开始对颗粒物浓度影响巨大,晋城市常年以3~4级风为主,5级以上风快速减少,对隶属京津冀"2+26"城市传输通道的晋城市空气质量污染治理非常不利。
    • 柳孟光; 王春青; 王凯琳
    • 摘要: 本文对长春地铁1号线主要站台、站厅、近车门区域、站外四个区域颗粒物浓度水平、理化特性及其相关性进行实地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地铁站内的站台、站厅、候车门区的PM2.5浓度分别为136.9μg/m^(3)、125.9μg/m^(3)和127.5μg/m^(3),高于世卫组织为PM2.5浓度设定的24h平均限值15μg/m^(3)(GB3095-2021)。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对PM2.5浓度的影响较小,但不同粒径颗粒物之间的相关性显著。通过对站内外PM2.5的形态结构的对比发现站内外PM2.5的形态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本文为长春地铁站污染物防控和地铁场站环控系统运行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 王惠颖; 祖繁; 袁成松; 包云轩; 吴泓; 褚进华
    • 摘要: 通过在野外观测基地和能见度计量检测实验室开展的前散式和透射式能见度仪对比观测试验,获取了能见度和其他气象与环境要素的同步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大气环境条件下能见度测量值差异及其产生原因。结果表明:在能见度环境模拟舱内,两种能见度仪的测量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在自然环境中,两种能见度仪的测量值差异随能见度上升而快速增大。在不同天气现象出现时,前向散射仪与大气透射仪的测量值比值(VIS_(FS)/VIS_(T))规律性变化明显,总体呈现随能见度上升而增大的趋势。无降水时,低湿情况下大气颗粒物吸收作用明显,透射能见度仪测量值远小于前散能见度仪测量值,两者均随PM_(2.5)质量浓度的增加而下降,且其差异也随之减小;高湿情况下大气颗粒物的散射作用在大气消光中占绝对优势,两种能见度仪测量值趋近。
    • 袁亮; 韩会亮; 衡永宏; 王新勇
    • 摘要: 某炼油厂90t/h自然循环燃气锅炉燃烧器低氮改造后,运行调整总是不太理想。在40%~90%负荷工况下,出现炉膛和过热器的高温/低温段、省煤器两侧烟气温度(烟温)偏差大,NO_(x)、氧含量及颗粒物排放浓度较高的问题。经过分析,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4个燃烧器配风不均。针对此问题,对4个燃烧器配风进行了优化调整,优化后的锅炉省煤器α/β侧烟气温差较原来减少30°C,炉膛内部两侧温差较原来减少9°C,过热器高温/低温段温差较原来减少40°C/30°C,各侧点温度α侧变化较大,β侧变化较小。NO_(x)平均质量浓度下降了近100mg/m^(3);颗粒物质量浓度由16.3mg/m^(3)降低到5.8mg/m^(3)。有效地解决了锅炉两侧燃烧偏烧和氧气分布不均匀及NO_(x)、颗粒物排放浓度较高的问题。
    • 朱才华; 张辛煜; 曾明哲; 韩飞; 李岩
    • 摘要: 为了提高居民出行健康,建立了评估出行者采用不同出行方式时的PM人体摄入量估算方法体系。使用PM检测仪采集各出行方式(步行、自行车、公交、出租车、地铁)不同交通空间(包括车厢、站台、人行道等出行者在出行过程中身处的周围环境空间)的PM浓度,建立了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PM浓度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并考虑出行个体心率指标的变化建立空气吸入量模型。根据出行者的单位时间空气吸入量并结合出行时间和PM浓度,可对出行者1次完整出行中PM_(2.5)和PM_(10)摄入量进行估算。西安市的试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出租车内、公交车厢、地铁车厢的PM浓度与环境监测站(即背景环境)获得的PM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出租车停靠点、公交站台、地铁站厅、地铁站台的PM浓度则差异不显著;背景环境的PM浓度和湿度对不同出行方式交通空间的PM浓度的增加起到促进作用,温度、风速对交通空间PM浓度的增加起到抑制作用;对于本次试验路径,慢行交通中自行车出行者的PM摄入量最低,机动化交通中乘坐地铁的出行者的PM摄入量最低;步行出行者的单位时间空气吸入量低但暴露在交通空间的时间长,自行车出行者单位时间空气吸入量高但暴露在交通空间的时间短;公交的站台候车和频繁停车增加了人体的PM摄入量。研究成果可用于预测出行者完整出行的PM摄入量,为出行者选择更为健康的出行方式提供建议。
    • 高雅; 于国强; 商建
    • 摘要: 2016/2017年冬季在天津开展平流雾微物理结构特征观测试验,结合距地66 m高度处雾滴谱和255 m气象塔大气边界层资料,对重度霾后的一次平流雾过程雾体内部的微物理特征展开分析,讨论其生消演变特征,并对重度霾背景下大气颗粒物浓度与雾微物理量的相互作用进行讨论。结果表明:高空脊前的负涡度平流维持地面均压场,低层反气旋环流外围偏南气流促使暖湿空气向天津地区输送;66 m高度数浓度高值出现在雾过程成熟阶段初期,而含水量、特征直径高值出现在成熟阶段后期,对应成熟阶段后期雾滴数浓度减少、地面能见度小幅跃升;重度污染造成高颗粒物浓度导致雾滴数浓度增多,雾滴尺度偏小,平流雾对颗粒物具有明显的湿清除效应,通过不同站点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可以判断雾在水平方向有西南向东北方向的发展进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