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隐性乳房炎

隐性乳房炎

隐性乳房炎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810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轻工业、手工业、遗传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0篇、会议论文47篇、专利文献24665篇;相关期刊149种,包括动物医学进展、今日畜牧兽医、中国牛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第二届全国牛奶精细化管理高峰论坛暨“金宇保灵杯”奶牛养殖效益与牛奶品质安全提升学术研讨会、第五届中国奶业大会、第四届中国奶业大会等;隐性乳房炎的相关文献由2024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庆华、何高明、郭庆等。

隐性乳房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80 占比:2.68%

会议论文>

论文:47 占比:0.19%

专利文献>

论文:24665 占比:97.14%

总计:25392篇

隐性乳房炎—发文趋势图

隐性乳房炎

-研究学者

  • 孙庆华
  • 何高明
  • 郭庆
  • 尹柏双
  • 张淼涛
  • 沙万里
  • 王秋芳
  • 胡松华
  • 杨章平
  • 毛永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秀敏; 李婷; 范秋雨; 李秀梅; 刘魏魏; 戴小枫
    • 摘要: 奶牛乳房炎是引起奶牛养殖业重大经济损失的三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高,流行性广泛,危害性极大,可影响奶牛泌乳性能,甚至使乳房丧失机能,严重影响奶牛机体健康及牛奶品质。因此,有效控制奶牛乳房炎,尤其是奶牛隐性乳房炎,对减少经济损失、提高奶牛产奶量及奶品质、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原有的抗生素治疗造成的药物残留和细菌耐药性已经无法符合奶牛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中草药来源广泛,资源丰富,具有安全、无残留、低毒性等优点,能够解决世界各国所关注的“有抗奶”问题,甚至可达到治愈隐性乳房炎的目的。因此,本研究阐述了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危害、中草药的作用机制和应用效果及防治奶牛乳房炎的应用前景,为生产实践中奶牛乳房炎的防控提供参考。
    • 李桂伟
    • 摘要: 奶牛隐性乳房炎是奶牛中的常见疾病之一,对奶牛健康生产危害很大。文章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诊断方法进行了总结,对乳汁体细胞诊断方法、酶学诊断方法和血清学炎性蛋白指标诊断方法等3种常见的诊断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可使各奶牛养殖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检测方法,更好地控制奶牛群中隐性乳房炎的发生,减少经济损失。
    • 金硕; 张益宁; 崔武超; 张为民; 王雅丽; 李志君; 范云鹏; 麻武仁; 刘迎秋; 卿素珠
    • 摘要: 为了解复方中草药添加剂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防治效果和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对陕西省某规模化牛场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奶牛群改良(DHI)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比该牛场自2016年10月使用复方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前后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305 d产奶量、日产奶量、泌乳持续力、泌乳高峰日、产犊间隔等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使用复方中草药添加剂后,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显著降低(P0.05)。说明在奶牛日粮中添加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奶牛隐性乳房炎具有一定防治效果,并能提高奶牛的泌乳性能。
    • 买买提·克玉木; 袁理星; 崔繁荣; 闫向民; 马桢
    • 摘要: 为了解中草药添加剂对泌乳后期奶牛产奶量、乳品质和隐性乳房炎的影响。本试验随机挑选了32头产奶量、体况评分、采食量、胎次、体重等指标相似的西门塔尔牛,试验分为4组,在基础日粮基础上分别添加0 g/头·d(对照组)、100 g/头·d(低剂量组)、200 g/头·d(中剂量组)、300 g/头·d(高剂量组)中草药添加剂,预试期3 d,正试期42 d。结果表明,连续饲喂3周,低剂量组和对照组产奶量差异不显著,从第4周开始,低、中、高剂量组产奶量分别显著增加,第4周产奶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6.90%、9.92%、9.07%(P<0.05),第5周产奶量分别提高了9.29%、13.27%、11.17%(P<0.05),第6周分别提高了19.94%、27.25%、25.56(P<0.05),体细胞平均数分别显著下降了37.77%、62.56%和68.40%(P<0.05),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分别下降了33.33%、50.00%和66.67%,但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乳蛋白率、乳糖含量差异不显著,高剂量组比对照组乳脂率显著提高了7.29%(P<0.05)。得出结论,中草药添加剂可以减缓泌乳后期西门塔尔牛产奶量降低速度,降低隐性乳房炎发病率,提高乳房健康程度,但对乳品质变化影响相对较小。
    • 宋淑英
    • 摘要: 研究旨在确定抚顺某规模化奶牛养殖场隐性乳房炎主要病原耐药情况。试验使用CMT检测法,对该场隐性乳房炎患病情况进行调查;采用鉴别培养基及生化反应鉴定对主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进行分离,纸片法评估病原菌分离株对临床常用2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显示,该场奶牛隐性乳房炎患病率为4.67%,乳区阳性率为1.96%。研究得到3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和31株大肠杆菌分离株,2种病原菌均对磺胺类药物高度耐药,对头孢菌素类药物敏感性较高,且病原菌多药耐药现象较为严重。研究表明,该场奶牛隐性乳房炎患病率相对较低,病原菌耐药性及多药耐药情况相对较为严重。
    • 王富伟; 梁冰纯; 赵文鹏; 朱春燕; 高健
    • 摘要: 为调查河北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病原菌的流行情况,本试验采用加州乳房炎检测法(CMT)对河北地区19个规模化奶牛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采用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染色镜检、触酶试验、生化鉴定、16S rDNA测序等方法鉴定细菌种属;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常见抗生素耐药性。结果显示,在检测的1819份乳区乳样中,隐性乳房炎样本量为266份,阳性率为15%;在隐性乳房炎样本中,95份检出CNS,检出率为36%;无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棒状杆菌和停乳链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7%、6%、6%、6%、5%和3%;CNS对青霉素耐药率高达87%,对克林霉素、头孢噻呋和头孢氨苄的耐药率分别为33%、29%和20%,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7%。结果表明,引起河北地区规模化奶牛场隐性乳房炎的病原菌主要为CNS,其对青霉素高度耐药,对克林霉素、头孢噻呋和头孢氨苄也具有较高耐药性,其中部分菌株呈现万古霉素耐药性。本试验为河北地区规模化奶牛场中隐性乳房炎的针对性防控和治疗提供了数据支持,对牛乳房炎防控及牧场管理具有参考意义。
    • 姜现垒; 苏建民; 张成图
    • 摘要: 探究双丁注射液和鱼腥草注射液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治疗效果,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防治提供依据和参考。对青海地区某规模化养殖奶牛分别进行中草药和抗生素的对比治疗,并综合评价了患病奶牛的治愈率、产奶量、体细胞数、血清理化性质、乳品质和乳酶活性。结果显示,中药组在治愈率、产奶量、体细胞数恢复上优于抗生素组;两种治疗方法对血清理化性质和肝代谢的影响总体无明显差异;在治疗6 d后,中药组在乳糖率和乳蛋白率上优于抗生素组;在治疗3 d后,中药组在N-乙酰基-β-葡萄糖苷酶、髓过氧化物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活性恢复上优于抗生素组。结果表明,双丁注射液和鱼腥草注射液联合应用在治愈率、产奶量、体细胞、乳品质和乳酶活性均优于抗生素组,对奶牛隐性乳房炎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 于浩; 宋莎莎
    • 摘要: 为研究复方中草药添加剂对围产后期奶牛泌乳量、泌乳品质、日采食量和隐性乳房炎的影响。本试验随机挑选了28头胎次、泌乳量、采食量、预产期相近且奶牛乳房诊断液检测为阳性的奶牛。试验分为4组,每组7头奶牛,试验Ⅰ组、Ⅱ组、Ⅲ组在对照组每天的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50 g、100 g和150 g的复方中草药添加剂,连续饲喂42 d(预试验期7 d+正试验期35 d)。结果表明,和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Ⅱ组、Ⅲ组日泌乳量分别提高3.00 kg、3.45 kg和3.13 kg(P0.05),乳脂率分别提高了0.19%、0.22%、0.23%(P<0.05),乳房炎发病率分别下降28.58%、42.84%和42.84%。本试验所配制的复方中草药添加剂有利于提高围产后期奶牛生产性能,降低隐性乳房炎发病率,添加量为100 g/d适宜。
    • 赵婷婷; 孙德孝; 席库; 高角齐; 郭刚; 曹杰
    • 摘要: 奶牛生产中往往通过干奶期治疗消除乳房在上个泌乳期已存在的感染、预防产后新发感染。干奶期的治疗能使乳房有机会在下一个泌乳期到来之前修复受损的乳腺组织,降低产后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率。本试验旨在比较三种不同成分的干奶药——盐酸头孢噻呋乳房注入剂(干奶期)(RC)、复方普鲁卡因青霉素-萘夫西林钠-硫酸双氢链霉素乳房注入剂(干奶期)(NF)、邻氯青霉素乳房注入剂(干奶期)(AB)的安全性、对干奶期隐性乳房炎治疗效果和产后新发临床乳房炎预防效果、弃奶期以及经济效益,以期为临床干奶药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①RC的安全性较好;②三种干奶药对干奶期隐性乳房炎治疗和细菌清除效果无显著差异;③AB预防产后新发感染效果最好;④NF弃奶期最短;⑤AB经济效益最好,对各项综合评分,RC为4分,AB为6分,NF为5分,因此在临床干奶期治疗中首选邻氯青霉素乳房注入剂(干奶期),针对提高新产牛产奶的商品率,可选用复方普鲁卡因青霉素-萘夫西林钠-硫酸双氢链霉素乳房注入剂(干奶期),针对干奶环境略差的牧场可考虑选用盐酸头孢噻呋乳房注入剂(干奶期)。
    • 杨彩莲
    • 摘要: 奶牛隐性乳房炎是奶牛养殖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对奶牛的危害较大。针对奶牛乳房炎发病率较高、预防效果不良的特点,通过对其发病原因、临床症状、检测诊断进行分析,总结出中西医防治方法,以期为广大奶牛养殖场提供技术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