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降凝剂

降凝剂

降凝剂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224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6篇、会议论文63篇、专利文献634282篇;相关期刊231种,包括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精细石油化工、精细石油化工进展等; 相关会议44种,包括中国润滑技术论坛(2015)暨中国内燃机学会油品与清洁燃料分会第五届学术年会、2014中国油气论坛——油气管道技术专题研讨会、2011年润滑油技术经济论坛等;降凝剂的相关文献由2248位作者贡献,包括韩生、薛原、蔺华林等。

降凝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6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6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34282 占比:99.88%

总计:635061篇

降凝剂—发文趋势图

降凝剂

-研究学者

  • 韩生
  • 薛原
  • 蔺华林
  • 殷素雅
  • 杨太顺
  • 解麦莹
  • 陈凤飞
  • 李欣
  • 袁铭霞
  • 周嘉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高志敏; 全青
    • 摘要: 含蜡原油在管道输送过程中会面临原油流动性降低、管壁结蜡等问题,使得管输工艺的动力费用增加、清管周期缩短,严重时会造成管道堵塞风险。向含蜡原油中添加一定剂量的降凝剂,可适当改善原油流动性,减小管道沿程摩阻损失,有助于降低管道运行风险、减小投资。针对管输原油工程添加降凝剂的应用及研究现状,简述了含蜡原油降凝剂的主要类型及作用机制,论述了降凝剂在工程实例中的应用效果,比较了加剂与加热、掺混油综合运行的方案,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降凝剂稳定性不足、原油对所加剂的感受性不强等问题,最后提出了降凝剂需向新型材料、普适性方向发展,管输应用方案需由单一化向综合化转变。
    • 赵光辉; 金书含; 高萌; 杨春基; 曾群英
    • 摘要: 以十四醇、十六醇和甲基丙烯酸为原料,通过酯化反应合成了甲基丙烯酸混合酯。采用自由基溶液聚合法制备了甲基丙烯酸混合酯-苯乙烯-油酸丁酯三元共聚柴油降凝剂,以正交实验法确定的最佳聚合条件是:n(甲基丙烯酸混合酯)∶n(油酸丁酯)∶n(苯乙烯)=8∶1∶1、引发剂加量1.0%、反应温度80°C、反应时间3 h。评价结果表明,加剂量500μg/g时,对大庆石化0#柴油的凝点降低15°C,冷滤点降低6°C。
    • 吕志凤; 王黎明; 高瑞美; 刘骁; 徐佳慧; 牟国毅
    • 摘要: 以富马酸、苯乙烯、十八烷基伯胺为单体,采用先聚合再酰胺化的方法合成了富马酸-苯乙烯共聚物酰胺化合物型降凝剂。较佳的制备条件是:富马酸与苯乙烯的物质的量比为3∶1,引发剂用量0.9%,聚合时间5 h。针对非洲某区块原油,当降凝剂与渗透剂TX-4的复配比例为10∶3、降凝剂添加量为0.2%时,原油降凝幅度达到14.5°C。
    • 夏雪; 杨飞; 李传宪; 窦泽康; 代抒彤; 孙广宇; 姚博
    • 摘要: 含蜡原油中蜡分子的结晶析出会使原油的低温流变性显著恶化,降低原油管输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添加少量的聚合物型降凝剂能够改变蜡分子的结晶习性,改善原油的宏观流动性。加降凝剂原油的凝点越低、低温黏度越小,意味着输送的能耗越低、安全性越高,因此人们对原油降凝剂的降凝降黏效果追求是无止境的。利用不同的微纳米颗粒,研制高效的聚合物/微纳米复合原油降凝剂已成为近年来石油化工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复合降凝剂的开发仍存在盲目性。基于降凝剂的发展历程、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对以不同微纳米基材制得的聚合物/微纳米复合降凝剂的结构、效果与机理进行了综述。分析表明,微纳米颗粒的引入使传统聚合物降凝的作用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聚合物/微纳米复合原油降凝剂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 卢雄辉
    • 摘要: 本文针对海上油田某平台高凝点管输原油开展降凝研究,经过凝点值、粘度值及屈服值测定数据对比,筛选出适合的降凝剂,使原油凝点由27°C降低至8.5°C,并对降凝剂进行了环道试验,验证了降凝剂在降低原油凝点、改善原油流动性方面效果显著,对台风期间海上油田更安全、经济、高效进行远程控制模式生产及海管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 钱劲军
    • 摘要: 石油管道是现代石油工业的动脉,连接油田、码头、储罐以及炼厂。工业上在使用管道输送含蜡低凝原油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流动性减弱、管壁结蜡等问题,轻则使动力费用增加、清管周期缩短,重则造成管道堵塞等后果。在管道输送低凝原油的过程中加入一定剂量的降凝剂(PPD),可有效改善原油流动性,减小管道摩擦阻力损失,降低运行风险。本文针对管输含蜡低凝原油过程中添加降凝剂的应用及研究现状,简述原油降凝剂的作用机理及其在石油储运工业中的应用效果,比较了加剂与加热减粘、掺混油稀释等多个方案,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降凝剂稳定性不足、不同原油对所加剂的感受性不强等问题,最后提出了降凝剂需向普遍适应性方向发展,管输应用方案需由单一化向组合方案转变的策略。
    • 杜洋; 孙然; 刘进博; 石薇薇; 韩冬云
    • 摘要: 降凝剂可以有效地改善生物柴油的低温流动性,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备了甲基丙烯酸十六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和马来酸酐的共聚物(AHM),并考察了AHM对生物柴油降凝效果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IR)对甲基丙烯酸十六酯和AHM进行了表征。通过单因素实验的方法确定了AHM的最佳反应条件:n(甲基丙烯酸十六酯)/n(甲基丙烯酸羟乙酯)/n(马来酸酐)=2∶1∶2,引发剂质量分数为3.0%,溶剂质量分数为65%,反应时间为3 h,反应温度为85°C。当AHM质量分数为0.7%时,生物柴油的凝点降低12°C。采用偏光显微镜观察了加入降凝剂后生物柴油在低温下析出的蜡晶形态,其形态更加均匀致密。
    • 余博; 舒锐; 李敏; 舒福昌
    • 摘要: 针对西非ZD原油饱和烷烃含量高且碳链长的特点,采用长碳链醇合成了丙烯酸酯,并将其与乙酸乙烯酯、苯乙烯、马来酸酐进行四元共聚得到降凝剂,对合成的JC2降凝剂进行了表征和性能评价,并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偏光显微镜(POM)等手段探讨了其降凝机理.结果表明,加量为2000 mg·L-1时,JC2降凝剂使ZD原油凝点降低8°C;JC2降凝剂较EVA、T801等常规降凝剂能更好地改善ZD原油的流变性能.
    • 庞海明; 赵会军; 于鹏飞; 邹伟东; 丁翔; 李宏恩
    • 摘要: 合成了单体配比不同的丙烯酸十八酯-苯乙烯共聚物(OAS)降凝剂,采用实验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降凝剂的性能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OAS降凝剂的降凝减黏性能随丙烯酸十八酯比例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2000 mg/kg加剂量下,苯乙烯与丙烯酸十八酯摩尔比为1:3的降凝剂OAS-4能使含蜡原油凝点降低4°C,降凝效果最好,并能有效改善原油的黏度和屈服值.模拟结果表明,加入OAS降凝剂能有降低石蜡体系和沥青质-胶质体系的平均密度,提高体系的势能与非键能;OAS降凝剂的加入能有效阻止蜡晶形成三维网状结构,拆散沥青质和胶质的堆砌结构;加入OAS-4的体系平均密度最低、势能上升最多,效果最佳.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
    • 徐妍; 龙小柱; 高鹏飞
    • 摘要: 针对150SN润滑油高凝点问题,合成一种三元共聚物降凝剂.在实验过程中对该降凝剂进行工艺条件优化,并对影响降凝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测试,确定最佳降凝条件为:α-甲基丙烯酸、混合醇的物质的量的比为1.2∶1,携水剂甲苯用量为45%、催化剂用量为1.5%,α-甲基丙烯酸混合醇酯与富马酸及苯乙烯的摩尔比为1∶1∶4,聚合温度为90°C,引发剂用量为0.6%,聚合时间为4 h.该降凝剂具有重复性优良,降凝效果稳定的特点.当降凝剂加剂量为0.8%,加剂温度为70°C时可以达到最佳降凝效果.通过红外表征分析,其合成的目标产物与设计的分子结构相吻合.该降凝剂使150SN润滑油的凝点降低10°C.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