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交通流模型

交通流模型

交通流模型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261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3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223235篇;相关期刊116种,包括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第十一届海峡两岸智能运输系统学术研讨会、2010年中国计算力学大会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2009海峡两岸智慧型运输系统学术研讨会等;交通流模型的相关文献由463位作者贡献,包括史忠科、刘通、吴正等。

交通流模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3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23235 占比:99.91%

总计:223432篇

交通流模型—发文趋势图

交通流模型

-研究学者

  • 史忠科
  • 刘通
  • 吴正
  • 梁新荣
  • 刘慕仁
  • 孔令江
  • 徐建闽
  • 谭惠丽
  • 孙立军
  • 毛宗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刘张琦; 谢耀华; 李宝路; 刘志广; 徐志刚
    • 摘要: 为检验最新的S3交通流模型和多个经典交通流模型对交通状态的描述精度和对不同国家交通流数据的适应性,利用模型分别对中国西安市长安大学CHD数据集、德国HighD数据集和美国PeMS数据集进行参数拟合和特性分析,利用流量、速度和密度作为输入参数,采用最小二乘方法拟合,并利用均方误差指标(MSE)对参数拟合后的模型进行性能评价。试验结果表明,S3模型在针对中、德、美三国实测数据条件下,其MSE v值分别为69、86、61,显著低于其他4种经典交通流模型(Greenshields、Greenberg、Underwood和Newell模型),S3模型可以更好地表达自由流、饱和、拥堵交通状态下流量、速度和密度三者之间耦合关系。
    • 邵长桥; 郭杰; 刘小明
    • 摘要: 为了提高交通流模型整体估计精度,对交通流模型参数估计方法进行了研究.针对密度-速度、密度-流量以及速度-流量模型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交通流观测数据分布特征对模型估计精度的影响,提出了联合模型参数估计方法,并给出了联合模型参数估计优化目标函数的表达形式及约束条件.以Castillo-Benítez和Van Aerde模型为例,基于北京市二环快速路实测数据对联合模型参数估计方法可行性及参数估计效果进行了验证;构建了加权判定系数,并结合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和平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评价联合模型估计效果.结果表明,对Castillo-Benítez模型而言,由单一模型计算的速度、流量估计MAPE分别是19.8%和18.7%,基于联合模型计算的速度、流量MAPE分别下降为10.0%和10.0%,模型总体判决系数由0.913变化为0.910;对Van Aerde模型而言,由单一模型计算的密度、流量估计MAPE分别为16.4%和16.3%,基于联合模型计算的密度、流量MAPE分别为14.2%和14.2%,模型总体判决系数由0.732变为0.749.
    • 廖杰
    • 摘要: 为了降低城市交通拥堵程度、减少交叉口交通事故和为城市交通规划提供重要依据,对于城市交叉口的交通间断流的研究尤为重要,间断流是指在有外部固定因素影响的周期性中断交通流。本文基于对目前道路间断流研究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关于间断流所建立的模型、算法、拥堵原理和相应解决方案的优缺点,明确了间断流研究的核心问题是间断交通流阻塞程度的量化及其计算方法,评述与研究间断流联合参数模型的难点和挑战,并提出了研究展望:建立一种宏观和微观相结合、能够较为直观的描述城市道路交通流的现状和准确预测交通量的间断流模型。
    • 祝会兵; 张鹏; 陈健; 于颖; 沈翔; 郑哲溢; 尤哲楷; 钱发胜; 李青松
    • 摘要: 在杭州湾跨海大桥道路交通流实测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开放式边界的单向三车道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考虑了小车和大车的不同运动性能,并区分激进型司机与谨慎型司机的不同驾驶特征,根据杭州湾跨海大桥不同时段的实测车流量,对模型中开放式边界的进车率进行了识别.依据提出的模型模拟得到杭州湾跨海大桥路段不同密度时的车流量,经与实测数据比较,两者吻合良好,表明本文提出的交通流模型符合杭州湾跨海大桥交通流的实际情况.同时,通过展示车辆的时空演化图,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杭州湾跨海大桥路面交通流所表现出的宏观特征,有望为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交通优化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 郭宇奇; 侯德藻; 李一丁; 衣倩; 黄烨然
    • 摘要: 提出了基于动态图混杂自动机与改进的元胞传输模型相结合的建模方法.通过对不同自动驾驶车辆混入率下路段的流量和密度进行三角基本图拟合,讨论了临界拥堵密度、通行能力、反向波速等主要参数的变化规律,并基于此改进了传统的元胞传输模型;利用动态图混杂自动机表征路网分层递阶的拓扑结构,并将改进的元胞传输模型嵌入动态图混杂自动机来建立异构场景下的宏观交通流模型.利用OpenModelica搭建了仿真平台,验证了该建模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随着自动驾驶车辆混入率的增加,路段的临界拥堵密度、最大通行能力和反向波速等都有较为显著的变化.
    • 田钧方; 朱陈强; 贾宁; 马寿峰
    • 摘要: 随着轨迹收集技术与数据分析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车辆行驶轨迹被采集并用于交通流研究.车辆轨迹数据主要包括车辆运行的位置与时间等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推算出车辆的速度、加速度及其与前车之间的空间和时间距离等驾驶行为参量.通过研究轨迹数据可以揭示车辆自身的运行规律,车辆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道路环境对车辆的作用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宏观、微观交通流现象,因此,轨迹数据研究受到日益重视.本文简要回顾了与轨迹数据收集相关的历史,介绍了自然场景下采集的Next Generation SIMulation(NGSIM)数据及实验场景下采集的车队轨迹数据,并梳理了近几年基于车辆跟驰轨迹的理论研究.首先,分析以交通振荡、交通回滞为代表的交通流关键实测现象研究工作;整理跟驰行为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不对称跟驰行为、稳定跟驰行为的存在性、跟驰行为的记忆效应、任务难度、随机性、异质性.之后,介绍基于跟驰行为分析成果而构建的仿真模型.最后,从3个方面评述现有基于轨迹数据的研究,并提出未来展望:交通流关键实测现象方面,应收集更多不同条件下的数据,并尝试构建更加普适性的理论或模型解释交通流现象;跟驰行为分析方面,可结合数据挖掘技术或生理、心理理论,量化驾驶员跟驰特性与生理、心理特征,并将两者结合深入分析跟驰行为的机理;仿真建模方面,可更多考虑驾驶员生理和心理变量,使模型更具人性化特征,并关注模型的评价方法,注重模型对实际交通流的解释能力.
    • 雷旭; 李立; 李光泽; 汪贵平
    • 摘要: 为了深入了解多车道交通流特性对道路设施高效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从理论研究、技术发展和工程应用等角度回顾了近年来多车道交通流理论和应用研究.介绍衡量多车道交通流纵向通过能力和横向分布状况的量化指标及其影响因素,说明其与宏微观交通流特性的关系;从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次阐述了多车道交通流建模方法和代表性研究;按照智能化等级分类,介绍了传统和新型多车道交通流控制技术.基于对现有研究的分析和讨论,从多车道交通流状态监测、模拟和控制等方面提出了此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表明:该领域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研究多源数据驱动的多车道交通流状态监测技术;提出减少交通分布不均衡的交通设计方法;合理平衡换道模型的通用性和个性化;提升考虑换道车流及个体车辆随机运动的宏观交通流模型性能;开展微观、中观、宏观建模方法的借鉴和融合;加强车道级交通信号控制、动态车道分组等传统多车道交通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拓展智能网联背景下的多车道交通流控制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范畴等.
    • 尹月华; 于晗正男; 王金刚
    • 摘要: 以北京市行政区内全路网交通系统为研究对象,以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交通流大数据为基础,对VAN AERDE交通流模型进行了分析研究和对比标定.分道路等级、工作日节假日、季节性对城市道路交通流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为进一步进行北京市行驶工况和汽车用户出行规律研究奠定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