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环境
道德环境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306篇,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道德哲学)、中国政治、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27008篇;相关期刊252种,包括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人民论坛、求索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十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国际继续医学教育与继续职业发展大会等;道德环境的相关文献由324位作者贡献,包括朱巧香、孟桂英、李建华等。
道德环境—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7008篇
占比:99.76%
总计:127314篇
道德环境
-研究学者
- 朱巧香
- 孟桂英
- 李建华
- 任建东
- 何三畏
- 屈培恒
- 左其沛
- 张志伟
- 焦爱民
- 王晓燕
- 程秀波
- 葛晨虹
- 葛金国
- 谢桂山
- 贺善侃
- 邢文增
- 郑宝霞
- 闫慧
- 陈理得
- 陈继会
- 顾亦兵
- 魏永田
- 鲁芳
- 丁启亚
- 于景艳
- 任科硕
- 任言实
- 何云伟
- 何光沪
- 何建华
- 何春兴
- 余强基
- 佚名
- 俞璐
- 傅志红
- 关丽征
- 冀连成
- 冯世则
- 冯寿怡
- 冯美华
- 冼为广
- 刀尔登
- 刁军
- 刘佳林
- 刘军宁
- 刘国英
- 刘培军
- 刘家义
- 刘少梓
- 刘德敏
-
-
-
-
摘要:
沈光银、尹弘飚在《全球教育展望》2022年第2期撰文指出,德育的活动课程是指学生在道德环境中身体主动参与的各种感性活动,是旨在增进学生道德理智和道德实践能力、提升学生道德品质、改善学生道德生活的德育计划。首先,德育的活动课程是一系列外部性的感性活动。人类活动总是从外部的、感性的活动开始,由此构建社会生活的世界,并抽象出一定的道德规范,然后经由内部的意识活动调控自己的道德行为。
-
-
王慧敏
-
-
摘要:
“恶之花”形象是中西方文学中由来已久的一类文学典型,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以恶抗恶”,以利己的方式来反抗这个社会的不公。从审美角度来看,这类形象是以“丑”来实现审美,具有不可替代的悲剧美感。究其成因,基于中西方道德环境、审美趣味以及文艺理论发展的不同,作品中的人物也呈现出不同的类型。此外,性别视角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
-
夏镇龙
-
-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说:"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民心"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稳定的基石;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社会向善有序的根本保证和"最强的力量"。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目标和价值,就是建立一个人民群众具有安全感、获得感、正义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公平正义的美好生活社会。而这一目标和价值的实现,最根本的还是要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良好的道德环境、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
-
李泽泉
-
-
摘要: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道德环境建设双向互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必将作用和影响社会道德环境建设,蕴含一定的道德秩序;而社会道德环境建设的有效加强,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情感纽带、精神支撑和价值导向。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社会道德环境建设的对象是人的社会关系,主要内涵为公共意识、诚信意识、规范意识、文明意识等现代公民意识的培育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社会公益文化环境建设。社会道德环境建设是系统工程和长期工程,确立多元主体、全员协同,增强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实效性,推进道德制度化和制度道德化。
-
-
孙超
-
-
摘要:
道德效力是评价道德有效性的重要标准,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影响道德效力实现的因素,既有内在的道德需要、道德能力、道德内容,也有外在的道德环境、道德教育,只有从内外两方面共同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才能更好地促进道德效力的实现.
-
-
孙斌1
-
-
摘要:
道德信仰的建立,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是由作为个体的内在因素和与个体所处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道德培育的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对道德信仰的培育会产生强化或者削弱作用。当道德环境与道德信仰价值相对抗时,道德信仰的坚定性会受到抑制甚至削弱,从而使道德信仰教育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道德信仰培育过程中,重视道德环境的建设,是道德信仰建设的应有之义,必须从各个角度构建好道德环境,才能使道德信仰培育达到效果。
-
-
王铭铭
-
-
摘要:
本文据作者2017年11月18日在北大文研院“纪念涂尔干逝世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的口头发言整理而成,述及年鉴派汉学成就、“道德环境”(社会)、文明论及学派形成等,夹叙作者个人在其学术实践中如何体会涂尔干相关思想的启迪.作者指出,涂尔干逝世百年了,但我们的处境(尤其是个体-实利主义和排他的国族主义制造的“氛围”)并没有产生根本改变;“重新发现”这位前辈的教诲,学习其思想,对于我们更务实地看现实出现的问题及我们对它担当的责任,都深有启迪.
-
-
闫慧;
张志伟
-
-
摘要:
任何道德规范和原则的形成及其构建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是社会道德体系转变的根本原因.现代中国社会道德环境较之于传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传统道德与现代社会存在着诸多不适应,应该认真分析这些冲突的实质,以此确定中国传统道德向现代道德转换的途径.
-
-
徐中良
-
-
摘要:
国家教育部、中共中央明确指示:"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德育作为一种教育,它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
-
闫慧;
张志伟
-
-
摘要:
任何道德规范和原则的形成及其构建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是 社会道德体系转变的根本原因.现代中国社会道德环境较之于传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 传统道德与现代社会存在着诸多不适应,应该认真分析这些冲突的实质,以此确定中国传统道德向现 代道德转换的途径.
-
-
王晓燕
- 《第二届中国国际继续医学教育与继续职业发展大会》
| 2012年
-
摘要:
随着B市建设世界型城市的进程加快,处于国际性大都市中的三甲医院其医务人员的服务语言必须引起重视和关注,它是医患交往的重要桥梁,也是伦理学必须研究的领域。2010年《医院细节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作用研究》课题对B市五家三甲医院的调查结果显示,医患双方均把"医务人员语言不当"放在了影响医患关系的医方因素的首位。这证实了2008~2009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论:城市规模越大,医患之间交流、沟通、解释的水平越差,并且级别越高的医院医患之间的沟通越不充分。患者对医患沟通程度的感知与患者满意度密切相关。在医院的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特定的言语主体)与患者(特定的言语客体)发生的语言活动和现象蕴含着丰富的伦理内涵。本文介绍了医务职场语言所处的道德环境,分析了医务职场语言凸显的伦理问题及原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