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攻击性
内隐攻击性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1年内共计89篇,主要集中在心理学、体育、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612119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研究、心理学探新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十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与人格心理学分会2012年学术年会、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等;内隐攻击性的相关文献由153位作者贡献,包括戴春林、杨治良、吴明证等。
内隐攻击性—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12119篇
占比:99.99%
总计:612208篇
内隐攻击性
-研究学者
- 戴春林
- 杨治良
- 吴明证
- 褚跃德
- 云祥
- 兰生明
- 刘俊升
- 周颖
- 应贤慧
- 康园园
- 李小平
- 李海玲
- 杨建伟
- 汪红烨
- 沈潘艳
- 潘婷
- 苟洋
- 范丽恒
- 蒋寒
- 赵晶
- 乔梦琳
- 于珊珊
- 伍乙云
- 何亚伟
- 何珍
- 余莎
- 佟丽君
- 侯小富
- 侯美慧子
- 刘晓茹
- 刘玉玲
- 刘瑾瑜
- 刘衍玲
- 刘贺
- 卢克龙
- 叶茂林
- 吴倩
- 吴庆宏
- 吴志佳
- 吴晓薇
- 吴苗苗
- 吴阳
- 周宗奎
- 周爱华
- 周若愚
- 周莹
- 唐日新
- 唐海波
- 夏丽蓉
- 孙丽君2
-
-
程瑞;
卢克龙;
郝宁
-
-
摘要:
以两个实验考察愤怒情绪对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及作用路径,并探究调节愤怒情绪对削弱恶意创造力表现的效应。实验1比较愤怒、悲伤、中性情绪下个体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差异,发现愤怒情绪下个体生成更多、更新颖的恶意观点,情绪唤醒度和内隐攻击性中介了愤怒对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实验2探究不同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如何影响愤怒个体的恶意创造力表现,发现认知重评组和表达抑制组的恶意创造力表现比无策略的控制组水平更低,情绪唤醒度和内隐攻击性中介了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对个体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愤怒情绪通过提升内隐攻击性和情绪唤醒度进而促进个体恶意创造力表现,而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可作为削弱愤怒个体的恶意创造力表现的有效策略。
-
-
何珍;
黄海芳;
黄俊伟
-
-
摘要:
现代网络游戏为了吸引青少年群体的目光和眼球,通常采用逼真的暴力画面。大学生入学后,学业态度相对之前较松散、自我把控能力较差,倾向于迷恋或沉浸于网络游戏之中,有时不能自拔。大学生可以通过暴力网络游戏拥有丰富的刺激体验,体验超强的沉浸感,容易在潜意识中形成内隐攻击性。内隐攻击性对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抑制、攻击倾向、攻击态度表达有非常强烈的影响。发挥父母监督引导作用、发挥学校教书育人作用、加强社会立法建设、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降低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的形成。
-
-
富萌;
钟俊丽
-
-
摘要:
为探讨大学生权力感启动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使用权力感启动任务,借助E-prime2.0软件设计内隐联想测验对32名大学生进行实验。结果显示:高、低权力感启动组的大学生对攻击的内隐态度存在显著差异,相较于低权力感的大学生,高权力感大学生有更低的内隐攻击性。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上,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权力认知教育,引导大学生合理追求权力,培养大学生对消极信息的坦然心态。
-
-
-
苟洋
-
-
摘要:
采用Greenwald(1998)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程序,以从未接触过暴力网络游戏的45名大学生为被试,让其每周一次、每次练习一个小时的玩暴力网络游戏,连续追踪8周以测量被试内隐攻击性的变化,从而探讨暴力网络游戏对个体内隐攻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从未接触过暴力网络游戏的大学生同样存在内隐攻击性,暴力网络游戏对其不存在显著影响。
-
-
苟洋
-
-
摘要:
采用Greenwald(1998)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程序,以从未接触过暴力网络游戏的45名大学生为被试,让其每周一次、每次练习一个小时的玩暴力网络游戏,连续追踪8周以测量被试内隐攻击性的变化,从而探讨暴力网络游戏对个体内隐攻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从未接触过暴力网络游戏的大学生同样存在内隐攻击性,暴力网络游戏对其不存在显著影响.
-
-
邓志平
-
-
摘要:
从内隐认知的角度来探索情境线索对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的影响,进一步探测了此种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是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未观看情景线索材料的大学生和观看消极情景线索的大学生都表现出内隐攻击性,而观看中性情景线索材料的大学生和观看积极情景线索的大学生内隐攻击性表现不明显.情景线索、性别的主效应显著,同时情景线索与性别存在交互效应.这说明,在积极情景线索下女生能够有效抑制住内隐攻击性,在消极的情景线索下会促进男生的内隐攻击性.
-
-
王元;
乔梦琳;
李柯
-
-
摘要:
社会同步作为"社会粘合剂",能够对社会性产生明显的影响.本研究旨在考察社会同步对内隐攻击性弱化作用的认知机制.研究将45名内隐攻击性水平不同的被试随机分配为三组,完成在模棱两可情境下基于SIP模型的对敌意线索和非敌意线索的第一遍注视.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解释优先模型.同时也表明,社会同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高内隐攻击性个体的攻击性倾向,而不会对低内隐攻击性水平的个体产生负面影响.
-
-
李婷
-
-
摘要:
本文回顾了青少年内隐攻击性的相关研究,并对青少年内隐攻击性的成因、危害及对策做了适当的探析。总结出青少年内隐攻击性的成因主要为个体自身因素及外界环境因素。此外,内隐攻击性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学习生活及教师的班级管理均有一定程度的危害。对此,本文建议采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用亲社会性视频游戏替代暴力性视频游戏以及教授认知情绪调节技能等方法来弱化青少年的内隐攻击性。
-
-
郭双;
张美玲;
李冬
-
-
摘要:
目的:研究小学生认知风格在不同材料启动下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为预防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提供教育依据.方法:采用镶嵌图形问卷和内隐联想测验(IAT),对60名小学生进行测试调查.结果:小学生也存在内隐攻击性;男生内隐攻击性高于女生,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场独立型认知风格的小学生在材料启动后的内隐攻击性低于场依存型的小学生,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认知风格对小学生内隐攻击性存在影响.
-
-
刘瑾瑜;
张照;
夏丽蓉;
褚跃德
- 《第十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攻击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在运动领域也不例外.国内外学者从不同方面对运动员攻击性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但涉及到内隐攻击性的研究却很少,而且都集中在国内.目前,运动领域中对内隐攻击性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研究比较零散,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rn 相比其他领域的内隐攻击研究,运动领域的研究者需要更多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将年龄作为一个重要变量,具体探究同一运动员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内隐攻击性的程度、与外显攻击行为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例如曾有研究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内隐攻击的关系,发现父母教养方式的3个因子会对孩子的内隐攻击产生影响。对应到运动场,教练员的执教和管理方式对运动员的内隐攻击性有无影响?对多少岁的运动员产生的效用最大?rn 另外,内隐攻击性是特质性还是状态性;未来研究方向是否应该更多偏向应用,还是继续基础研究;是否能找到更多的干预方式等问题也有待研究者继续、深入的研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