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
愤怒的相关文献在1966年到2022年内共计2391篇,主要集中在心理学、中国文学、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7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8篇;相关期刊1095种,包括党建文汇:下半月版、南方人物周刊、幸福:悦读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及换届选举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届中医方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等;愤怒的相关文献由2209位作者贡献,包括乔明琦、毕淑敏、张惠云等。
愤怒
-研究学者
- 乔明琦
- 毕淑敏
- 张惠云
- 佚名
- 刘川
- 羽毛
- 马德
- 魏盛
- 黄小平
- 古保祥
- 武志红
- 长平
- 于丹
- 余丛
- 刘胜利
- 王海
- 王玉红
- 王芳
- 王萌
- 琴台
- 蔡成
- 詹向红
- 贲晛烨
- 丁当
- 刀尔登
- 刘平
- 刘惠军
- 刘晓伟
- 刘正权
- 吴春晓
- 吴波
- 周海亮
- 夏爱华
- 大将军郭
- 姬中宪
- 孙鹏
- 孟宪华
- 小安
- 张卓
- 张建中
- 张红梅
- 张蕾
- 张静
- 徐玮玮
- 徐贲
- 曲宏达
- 曹林
- 本刊编辑部
- 李勇辉
- 李静
-
-
-
-
-
摘要:
无论多大的人物,过小人物的生活,就会超脱。小人物的标准是什么呢?不仅要蛰伏得低,还要在乎得少。其中,情绪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比如,愤怒。大人物是不能愤怒的,一愤怒就没法超脱了。小人物也有愤怒,但愤怒完了觉得没用,也就不愤怒了。你看,最好的超脱,其实就是让自己安静下来得更快。
-
-
谷红丽;
潘军武
-
-
摘要:
在琴凯德的半自传体小说《露西》中,主人公露西背诵《水仙花》诗歌和想象砍断水仙花的情节展现出强烈的个人情动因素,非常耐人寻味。但这两处水仙花书写往往被批评者解读为作者对殖民地体制的反抗,其中蕴含的个人情绪或被忽略,或被误读。借助情动理论关于羞耻和愤怒的论述重新解读该小说可发现,水仙花书写不仅是由其自恋含义而衍生出的对于母女关系的表征符号,更与耻辱感和愤怒这两种情动息息相关。露西是私生女,对亲英派的母亲有异乎寻常的自恋之爱,但是后来觉得被母亲轻视,故而母女关系破裂。露西由此感受到强烈的羞耻,并衍生出自恋性愤怒,以及前反省型自聚焦和他聚焦型愤怒,与母亲有关的人或物都会触发她的滔天怒火。水仙花是露西情动的客观对应物,砍死水仙花的想象其实是她耻辱感和愤怒的情绪宣泄。
-
-
-
-
摘要:
愤怒的情绪大家都有,区别在于有人能控制,有人只会发泄,抑制不住怒气。建议不妨学几招制怒办法,先灭灭火。1.从1数到10。当你感到情绪升级到危险程度时,就通过做深呼吸和数数来控制情绪。在说话或反应之前冷静下来,是应对愤怒的最重要的一步。
-
-
丁璐璐
-
-
摘要:
隐喻是人的基本思维方式,与人的认知密切相关,“愤怒”作为人的主要的情绪之一,它是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也与人的认知联系紧密。本文结合认知语言学最新理论成果从“体认”角度出发对俄语“愤怒”情感进行概念隐喻分析,阐释以人的生理结构、人体体验、空间位置感知为基础的“愤怒”情感概念隐喻,旨在探讨“愤怒”情感背后的体认机制。
-
-
丁倩;
罗星雨
-
-
摘要:
为了考察愤怒在歧视知觉与留守青少年自伤之间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以体验回避模型和性别角色理论为基础,采用歧视知觉量表、愤怒分量表、青少年自我伤害量表对662名留守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歧视知觉、愤怒、自伤间两两显著正相关;(2)歧视知觉不仅直接影响留守青少年自伤,还通过愤怒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留守青少年自伤,且该中介作用的后半路径受到性别的调节,愤怒对女生自伤行为的作用比对男生的更强。研究认为愤怒和性别在歧视知觉与留守青少年自伤之间起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
-
-
王晶晶;
杨奇伟
-
-
摘要:
目的探究与当前决策无关的偶然情绪对公平决策的影响。方法64名被试分别完成不同效价的情绪视频观看任务后,被安排完成最后通牒博弈任务(UG)。结果回应者在愤怒视频条件下比数字填充(非情绪诱发)条件下会拒绝更多的不公平提议(P0.05);提议者在愤怒视频条件下比愉悦视频条件下提出更不公平的分配方案(P<0.05)。结论偶然情绪,尤其愤怒是人们维持公平决策的重要原因,对公平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
-
沈铭
-
-
摘要:
人们在遇到让自己愤怒的事情时,有些人为了摆脱怒火,会向外发泄情绪或是习惯性压抑,可这些都不是最好的宣泄愤怒的途径。那么面对这种不良情绪,我们应该怎样处理更恰当呢?做深呼吸当人在生气时,生理上会呈现出极度激动、兴奋的状态,主要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为了降低兴奋度,建议做深呼吸,吸入新鲜空气,然后在心里默默计数,从1数到10。
-
-
丁倩;
罗星雨
-
-
摘要:
为考察歧视知觉对留守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对662名留守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歧视知觉、抑郁、愤怒、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两两显著正相关。(2)歧视知觉不能直接影响留守青少年攻击行为,但存在四条显著的间接路径:愤怒的简单中介作用;道德推脱的简单中介作用;抑郁和道德推脱的链式中介作用;愤怒和道德推脱的链式中介作用。因此,抑郁、愤怒和道德推脱在歧视知觉与留守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起多重中介作用。
-
-
高杰;
郭英慧;
宋春红;
徐凯勇;
张惠云
-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第五届学术年会》
| 2011年
-
摘要:
目的:检测γ-氨基丁酸B2受体(GABABR2)在愤怒、郁怒模型大鼠海马中的表达情况,为探索愤怒、郁怒病机和调肝方药作用靶点提供线索.rn 方法:运用社会隔离和居住入侵法制备愤怒、郁怒大鼠模型,并分别用调肝方药经前平颗粒和经前舒颗粒进行灌胃.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GABABR2在5组大鼠(正常、郁怒、郁怒用药、愤怒和愤怒用药)海马中的mRNA和蛋白水平.rn 结果:GABABR2 mRNA和蛋白水平在愤怒组大鼠海马内极显著性下降(P<0.01),在郁怒组大鼠海马中显著性增高(P<0.05),上述改变在模型用药组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基本可恢复到正常水平.rn 结论:GABABR2是愤怒/郁怒的密切相关基因,海马内GABABR表达水平可区分愤怒、郁怒,也是调肝方药的作用靶点.
-
-
-
王枭宇
-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及换届选举会议》
| 2016年
-
摘要:
本文对中医七情之一的"怒"的概念研究做了简要梳理,明确了怒作为正常情绪、致病因素、疾病症状和易怒体质的四层概念.同时,概述了国内外对怒的亚型的研究情况,多数学者认为怒按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愤怒和郁怒两种.最后提出了笔者对中医怒概念的现代研究的看法.中医学里的“怒”在不同的语境下有着不同的含义。首先,怒作为七情之一,为正常的情志活动和情绪体验。其次,怒作为“七情内伤”的致病因素之一,在超过了人体耐受程度和调节能力的情况下,对人体身心造成伤害,这时的“怒”是为病因。同时,许多情志病会有怒的表现,如经前期综合征的典型表现就是在晚黄体期会出现急躁易怒的精神障碍,这时的“怒”为疾病的症状。此外,还存在易怒体质的概念,是指“个体本身所特有的气血潜在不畅的生理基质及社会、生活事件的刺激,使个体的愿望受阻或行为受挫而产生怒情绪,因这种长期的情绪波动而逐渐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体征状态”,这里的怒属于体质学范畴。明确“怒”的四层含义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避免概念混淆。rn 现代研究认为怒情绪的调控在脑中枢,心理应激的物质基础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多种神经递质和雌激素、雄激素、孕酮、泌乳素等多种激素均参与怒的调控。同时,已有学者开始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探索怒的中枢神经机制,比较愤怒、郁怒中枢机制的不同,试图揭示更多的中医情志的内在生物机制。值得注意的是,如何利用最新的科研手段为中医服务,仍有待深入探讨和达成共识。笔者认为,这首先要求我们明确“体”与“用的”关系,在研究中坚持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避免产生不中不西的成果,甚至“中医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