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歧视知觉

歧视知觉

歧视知觉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2年内共计99篇,主要集中在心理学、教育、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15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国特殊教育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儿童早期发展前沿研究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utting-edge research of Early Child Development)、第二届中部心理学高峰论坛等;歧视知觉的相关文献由24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霞、傅王倩、冯媛媛等。

歧视知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6 占比:23.19%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72%

专利文献>

论文:315 占比:76.09%

总计:414篇

歧视知觉—发文趋势图

歧视知觉

-研究学者

  • 刘霞
  • 傅王倩
  • 冯媛媛
  • 尚光辉
  • 师保国
  • 申继亮
  • 赵建彬
  • Guangzhen Zhang
  • Ning Jiang
  • 丁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林琼芳; 何维维; 侠牧
    • 摘要: 本文采用方便抽样法,通过问卷测量了广西南宁市某中学437名流动儿童,探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以及心理弹性中的个人力和支持力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对心理弹性和社会适应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心理弹性可以显著正向预测社会适应;2) 心理弹性中的个人力调节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间的关系。具体来说,歧视知觉只在儿童具有中等以下个人力水平时才对其社会适应有显著的消极影响。而当儿童具有高个人力时,歧视知觉不再能显著预测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支持力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这提示在提高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中,应该充分重视对流动儿童个人力的培养。
    • 崔丽莹; 卜炜玮; 高权丽; 吴琴; 黄瑶; 韩宪国; 罗俊龙
    • 摘要: 本文通过两个研究揭示歧视知觉对初中生合作倾向与行为的影响,研究1采用问卷法对752名初中生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运用潜变量交叉滞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歧视知觉与合作倾向之间的纵向预测关系;研究2采用动态公共物品困境实验考察歧视知觉对合作行为的影响,以及群体类型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初中生的歧视知觉与合作倾向存在显著负相关;T1合作倾向可负向预测T2歧视知觉, T2歧视知觉可负向预测T3合作倾向;(2)在公共物品困境前三轮投资比和贡献率上,歧视知觉和群体类型的交互效应显著;而在后三轮仅发现歧视知觉在投资比和贡献率上的主效应,以及群体类型在贡献率上的主效应。以上结果表明,歧视知觉与合作倾向之间存在纵向螺旋式影响;歧视知觉对前期合作行为的影响受到群体类型的调节,但随着互动时间延长,该调节作用消失。
    • 范航; 薛璐璐; 陈立鹏
    • 摘要: 为探究歧视知觉与内地新疆班学生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通过方便取样法,使用个体歧视知觉问卷、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高中生学校适应量表对405名内地新疆班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内地新疆班学生的歧视知觉整体水平较低,学校适应水平良好,并且歧视知觉与学校适应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2)人际疏离感在歧视知觉与学校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教师支持调节了歧视知觉与学校适应的直接关系,同伴支持调节了人际疏离感中介效应的后半路径。研究有助于揭示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对内地新疆班学生学校适应的作用路径,保障少数民族人才教育的成效。
    • 欧琪雯; 杨敏; 朱玮玮
    • 摘要: 目的:探讨宿舍人际关系和核心自我评价在歧视知觉与贫困生心理健康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以270名贫困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歧视知觉量表、宿舍人际关系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SCL-90量表进行测试。结果:①相关分析显示歧视知觉、贫困生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相关(γ=0.17,p<0.05)。②宿舍人际关系(γ=0.40,p<0.05)和核心自我评价(γ=0.19,p<0.05)分别在歧视知觉和贫困生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宿舍人际关系和核心自我评价在歧视知觉和贫困生心理健康间起链式中介作用(γ=0.12,p<0.05)。结论:歧视知觉除了可以直接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外,还可以通过宿舍人际关系和核心自我评价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
    • 丁倩; 罗星雨
    • 摘要: 为了考察愤怒在歧视知觉与留守青少年自伤之间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以体验回避模型和性别角色理论为基础,采用歧视知觉量表、愤怒分量表、青少年自我伤害量表对662名留守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歧视知觉、愤怒、自伤间两两显著正相关;(2)歧视知觉不仅直接影响留守青少年自伤,还通过愤怒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留守青少年自伤,且该中介作用的后半路径受到性别的调节,愤怒对女生自伤行为的作用比对男生的更强。研究认为愤怒和性别在歧视知觉与留守青少年自伤之间起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 欧贤才; 黄欢; 李金德
    • 摘要: 对广西368名4—6年级的壮族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基于形成性测量的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壮族流动儿童的社会排斥感低,城市融入高,市民身份认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部分流动儿童存在城市融入与市民身份认同不同步的分离现象;(2)社会排斥感对壮族流动儿童城市融入和市民身份认同都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且城市融入在社会排斥感与市民身份认同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壮族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和市民身份认同都存在时间效应,且呈倒U曲线,但市民身份认同的发展变化比城市融入慢;(4)流动时间调节了社会排斥感与城市融入的关系以及城市融入在社会排斥感与市民身份认同之间的中介作用。
    • 丁倩; 罗星雨
    • 摘要: 为考察歧视知觉对留守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对662名留守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歧视知觉、抑郁、愤怒、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两两显著正相关。(2)歧视知觉不能直接影响留守青少年攻击行为,但存在四条显著的间接路径:愤怒的简单中介作用;道德推脱的简单中介作用;抑郁和道德推脱的链式中介作用;愤怒和道德推脱的链式中介作用。因此,抑郁、愤怒和道德推脱在歧视知觉与留守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起多重中介作用。
    • 杨彩云
    • 摘要: 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疏离关乎个体发展和社会稳定,是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2019年S市社区矫正对象的调查数据,从身份认同整合和社会支持视角,探究歧视知觉对社区矫正对象社会疏离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歧视知觉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疏离既存在直接影响,也通过身份认同整合和社会支持两个中介变量产生间接影响。身份认同整合和社会支持在歧视知觉与社会疏离之间起到自我转化和外在保护的作用。因此,在外在歧视无法完全消除之下,为了缓解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疏离,应注重提升个体的自我身份认同整合,增强社区矫正对象的有益支持,从而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
    • 宋文莉; 高叶淼; 刘霞
    • 摘要: 目的:探究留守初中生自伤行为及其与歧视知觉、希望感的关系。方法:选取1452名初中生(留守组780名,非留守组672名),采用自伤行为量表(DSHI)、歧视知觉量表和希望感量表(CHS)进行测查。结果:有自伤行为史的初中生391名(占26.9%)。留守初中生CHS得分低于非留守初中生;男生CHS得分高于女生,而DSHI得分低于女生。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留守类型(留守和非留守)和性别的初中生中,歧视知觉与自伤行为正向关联(β=0.14、0.15、0.12、0.20,均P<0.01)。希望感调节歧视知觉与留守男生自伤行为之间的关系(β=-0.12,P<0.001)。结论:歧视知觉是初中生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希望感是留守男初中生的歧视知觉与自伤行为关系中的保护性因素。
    • 庾泳; 孙寅萌; 常子珏; 刘秀雅; 卢宇
    • 摘要: 目的 调查艾滋病患者HIV感染结果告知现状,并分析HIV感染结果告知在患者歧视知觉、社会支持间的中介作用,为今后艾滋病患者疾病告知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0年6—12月对某省会城市1 276名艾滋病患者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艾滋病患者HIV感染结果告知现状、社会支持与歧视知觉水平,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及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IV感染结果告知、歧视知觉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采用逐步检验对HIV感染结果告知在歧视知觉与社会支持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 (1)HIV阳性确诊至今,艾滋病患者家人、朋友及伴侣告知率分别为52.6%(671/1 276)、49.3%(629/1 276)、39.3%(502/1 276)。(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歧视知觉与家人告知(OR=0.48,P=0.003)、朋友告知(OR=0.48,P=0.003)/(OR=0.69,P=0.003)、伴侣告知(OR=0.46,P=0.001)/(OR=0.71,P=0.007)呈负相关;社会支持与歧视知觉(OR=0.34,P0.05)。(3)家人告知(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0.3%)、朋友告知(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8.9%)在艾滋病患者的歧视知觉与社会支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歧视知觉直接影响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支持,亦可通过家人告知和朋友告知间接影响其社会支持。在协助和促进艾滋病患者实现HIV感染结果告知的干预工作中,还应特别关注患者的伴侣告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