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自伤行为

自伤行为

自伤行为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93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教育、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1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5846篇;相关期刊132种,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代特殊教育、中国特殊教育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十届学术交流会、第9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2014感染伤口的防治与修复研讨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安全与健康分会烧伤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年会、华北地区烧伤与整形外科学术年会、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烧伤整形外科专科分会年会、包头市医学会烧伤整形分会年会暨《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4年全国编委会议等;自伤行为的相关文献由404位作者贡献,包括姚应水、张珊珊、张野等。

自伤行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1 占比:0.70%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5846 占比:99.27%

总计:26037篇

自伤行为—发文趋势图

自伤行为

-研究学者

  • 姚应水
  • 张珊珊
  • 张野
  • 王金峰
  • 金岳龙
  • 张烨
  • 段滢
  • 王俊
  • 王艳秋
  • 邵义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金健; 王梦倩; 李桂莉; 陈红
    • 摘要: 目的:考察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动态发展轨迹及性别效应,为大学生自伤行为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江苏省某高校2016级新生追踪4年进行问卷调查,得到有效数据5372份。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CSMHSS)的自伤行为量表进行追踪调查,采用潜变量混合增长模型(LGMM)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单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自伤行为测量时间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83.57,P<0.001),大一阶段均分最高,大四阶段均分最低。LGMM结果显示,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发展轨迹可分为缓解组(91.3%)和恶化组(8.7%)2个类型。同时,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发展轨迹有性别效应,恶化组的男生偏多(OR=1.56,95%CI:1.12~2.17)。结论:大学生自伤行为具有群体异质性和性别效应,高校要根据不同类别采取不同的干预策略。
    • 李普霞
    • 摘要: 抑郁症是抑郁障碍的一种典型情况,显著持久的兴趣减退、情绪低落是抑郁症的主要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自杀、自伤行为,伴有妄想、幻觉等精神性症状,严重者可能发生抑郁性木僵,表现为面部表情固定、话少甚至不言语、少动甚至不动、对刺激缺乏反应等,当被确诊为抑郁症时,需要及时应用就医,遵医嘱用药物来进行调理等。
    • 陈先琼; 张珊明; 张晓露; 罗匡
    • 摘要: 自伤行为指不以自杀为目的、直接故意损伤自己身体组织的行为,当前,青少年自伤行为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青少年自伤行为的主要风险因素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根据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风险因素,从家庭、学校和社会视角提出预防路径,即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创设和谐有爱的校园环境以及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
    • 吴洁
    • 摘要: 以抑郁为个体特征变量,分析童年虐待对自伤行为产生影响的内部机制,为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758名中国香港地区某中学初一到高三年级6个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儿童期创伤经历问卷(CTQ-SF)、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DASS-21)和自伤行为问卷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自伤行为检出率为16.85%;自伤个体在童年虐待和抑郁上得分显著高于非自伤个体;童年虐待和抑郁与自伤行为均呈显著正相关;抑郁在童年虐待对自伤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5。教育和临床工作者应对青少年自伤行为保持一定的敏感性和警惕性。学校的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危机预防应相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 陈楠
    • 摘要: 一位来自重组家庭的初一女生,自述失眠加重,她母亲经常给予说教,母子关系紧张;觉得自己不被父母喜欢,不被家庭成员接纳,有被抛弃的感觉,出现自我伤害行为。心理老师通过空椅子技术、焦点解决短期疗法,辅以认知疗法和放松训练,引导来访学生发现成功的“例外”,帮助学生驳斥并放下不合理信念,重燃对生活的信心。同时与家长积极沟通,家校合作,辅导后学生的心理状况逐渐稳定。
    • 陈涛
    • 摘要: 目的:探讨用心理动力学疗法联合文拉法辛治疗伴自伤行为抑郁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期间在阳泉市第五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70例伴自伤行为的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35例患者采用文拉法辛进行治疗,干预组35例患者采用心理动力学疗法联合文拉法辛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自伤行为问卷(SBQ)的评分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评分。结果:治疗12周后,干预组患者的HAMD评分和SB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心理动力学疗法联合文拉法辛对伴自伤行为的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减轻其抑郁情绪,改善其自伤行为
    • 林桂
    • 摘要: 目的:分析亲子团体联合心理辅导护理对青少年抑郁发作伴自伤行为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玉溪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62例青少年抑郁发作伴自伤行为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亲子团体联合心理辅导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汗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和汗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接受、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关注、理性分析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青少年抑郁发作伴自伤行为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亲子团体联合心理辅导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及心理状态,提升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 王琪
    • 摘要: 自伤行为已经成为当前社会青少年群体中较为流行的一种压力应对方式,是许多班主任头痛的班级管理难题。DBT疗法(辩证行为疗法)以生物社会理论和辩证法为基础,是一种适用性极强的综合性心理治疗方法,可以用于应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共有的特殊情绪与行为问题。以来访学生的自伤行为个案研究为参考,分析青少年自伤现象的表现形式,并采用DBT疗法进行辅导,希望可以寻找一套适用于初中适龄阶段青少年自伤行为的解决方法。
    • 黄文武; 山赟; 唐伟
    • 摘要: 目的:了解2020~2021年期间温州市中学生自伤行为的发生率及相关特征。方法:随机抽取8所中学初中或者高中一、二年级学生共计483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中学生自伤行为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编一般情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自伤行为发生率为10.35%,其中初中生占68%,高中生32%,两组具显著性差异(p < 0.05),女生(74%)明显多于男生;自伤行为发生形式以1种自伤方式(26例,52%)为主,部分采取2~4种(19例,38%);伤害程度以轻度(30例,60%)为主,部分中度(15例,30%),除伤害皮肤以外,大部分(62%)否认有伤害其他部位;在发生伤害是会寻求谁来帮助自己这项上,有一半学生(25例,50%)不愿意找别人帮忙,有28%学生,会找朋友或者同学,而找父母、老师、心理老师的只有小部分。对比自伤组与非自伤组,发现自伤行为与校园欺凌、父母教育方式、SCL-90中人际敏感、敌对因子评分明显相关。结论:1) 温州市中学生自伤行为低于国内其他地区调查结果;2) 温州市中学生自伤行为主要为伤害皮肤,方式较简单、伤害程度为轻到中度为主,有50%学生在其自伤发生时不愿意找人帮忙,其寻求帮助对象大都为朋友或者同学(28%);3) 自伤行为可能与童年创伤以及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有关。
    • 赵秀珠
    • 摘要: 通过对中学生自伤行为的特点及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学校对中学生自伤行为的干预策略。学校要注意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策略,预防其他学生出现模仿行为,从而有效地应对学生的自伤行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