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体认

体认

体认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56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9篇、专利文献238篇;相关期刊265种,包括贵州社会科学、江汉论坛、社会科学家等; 体认的相关文献由634位作者贡献,包括高桥健太、今泉敦博、绪方日佐男等。

体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9 占比:58.02%

专利文献>

论文:238 占比:41.98%

总计:567篇

体认—发文趋势图

体认

-研究学者

  • 高桥健太
  • 今泉敦博
  • 绪方日佐男
  • 比良田真史
  • 青木隆浩
  • 三浦直人
  • 松田友辅
  • 藤冈敏则
  • 长坂晃朗
  • 三村昌弘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林正军
    • 摘要: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习者习得英语语言知识和学会使用英语,学习者对语言学习材料的体验和认知是习得英语的根本路径。体认语言观强调语言兼具体验性和认知性,体验是基础,认知是对体验的高级加工。鉴于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学段学生的体认能力和特点存在差异,中小学英语教学要依此安排教学内容和运用教学方法。小学英语教学要让学生更多地体验语言本体和语言使用,获得对英语的感性认识;初中英语教学要基于对英语语言本体和语言使用的体验,帮助学生形成语言知识,学会使用英语;高中英语教学要加强学生对英语语言本体和使用的认知,探索其中的理据性。
    • 苏琴琴
    • 摘要: 入选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是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的典范之作,是古代先贤知识世界与情感、审美、价值世界的整体呈现,肩负着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育人使命。聚焦语文核心素养之落实,从古诗词的文体特征及育人使命来看,“体认”是从整体上有效理解、认同和传承古诗词中传统文化基因的认知思维方式,在教学实施中呈现为共情体认、对比体认和价值体认三种教学策略。基于体认的古诗词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具备三种素养:扎实的学养积累、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 童志国
    • 摘要: 散文阅读教学往往停留在对所写内容的概括和所抒发情感的印证性梳理上,不能经由作者精妙的语言表达和突破常态的独特审美体验,去深入文本,走近作者构造的心灵世界。可行的思路是,通过体味散文精准的言语表达,体认与分享作者丰富、细腻、独特的人生感受。落实到《故都的秋》学习中,即在理解文本准确的言语表达中,体认与分享郁达夫以“悲凉为美”独特的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 张凌
    • 摘要: 人主要借助概念进行交际,概念是含有概率的观念,是从具体事物经由体认、概括、抽象获得的。体认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对事物进行分类,从分类形成范畴;从具体走向抽象,从抽象诉诸表征的过程。在体认过程中,思维层面是从概念的形成,判断的表述,到推理的深化;在语言层面,体现为字词、句子和语篇的形成。思维和语言层面都存在概率或随机现象。因此,体认世界就是富含概率或随机的活动与过程。人类形成概念,进行判断,诉诸推理就是使用字词、句子和语篇,不断追求知识的、含有概率的、从有形到无形、从已知到新知的过程。因此,人类的思维是一种体认概称思维,人类的语言是概称性的语言。体认概称思维对语言文字来源的体认性、语言文字功能的概称性、语言文字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的必要性都能做出有效阐释,有利于加强不同国家或地区各个民族的语言文化建设,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冷光明
    • 摘要: 在教学大面积单位“公顷”中,教师有“痒”点,学生有“痛”点。教师的“痒”在于学生没有真实体验,不能体会公顷之“大”。学生的“痛”点是,好不容易记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公顷”和平方米的进率却是10000,难记又难算。
    • 丁璐璐
    • 摘要: 隐喻是人的基本思维方式,与人的认知密切相关,“愤怒”作为人的主要的情绪之一,它是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也与人的认知联系紧密。本文结合认知语言学最新理论成果从“体认”角度出发对俄语“愤怒”情感进行概念隐喻分析,阐释以人的生理结构、人体体验、空间位置感知为基础的“愤怒”情感概念隐喻,旨在探讨“愤怒”情感背后的体认机制。
    • 张德海; 林冬梅
    • 摘要: 我国英语教学的宗旨是帮助学生习得英语语言知识和学会使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学生对语言材料的体验和领悟是习得英语的基本路径。体认语言观的语言特点具有体验性认知性,体验是根基,认知是对体验的深加工。高中英语教学应重视学生对英语语言本体使用的认知,对其理据性进行探索。
    • 钱金涛
    • 摘要: 设计背景用“动物人格”和“植物人格”来观测经典人物,一定会天然带有一种让人亲近和兴奋的诱惑。事实上,陶渊明更接近于“植物人格”,但是,在这首《归园田居》诗里,他用了动物来物喻自己。先从陌生和刺激的“动物人格”的角度深入这首诗,体认他这个人后,再从“植物人格”的角度认识这首诗,体认这个人时,学生会产生怎样的激荡呢?
    • 裴圣愚
    • 摘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是高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渠道。基于循证的理念和方法,运用系统评价能够获得已有研究成果中关于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型证据,运用问卷调查能够获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教学典型个案的实践型证据。通过对两类证据的合成可以为改进课程教学实践的效果、环节、能力和资源四个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从而促进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体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普正芳; 赵勇
    • 摘要: 移就XY是属性X转移而相随于Y的辞格。以事件域认知模型和心智哲学(ECM+PM)为理论框架,以流程图的形式分析了移就的心智加工机制,揭示和阐释了其无意识生成、分布律和体认性。移就的生成始于感受主体的意向态度“打破常规而转移属性”,意向态度决定了事件域中相邻事体的选择,或基于相似联想的事体选择,即意向内容的选择。心理属性和物理属性的选择遵循“自主—依存”原则,心理属性的选择还遵循心智哲学的“心物随附性”,这从心智上解释了移就的分布律“移人于物>移物于物>移物于人”。移就的生成过程充分体现了体验哲学的核心原则“心智的体验性”和“认知的无意识性”以及心智哲学的心物相随性,体认特征突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