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及换届选举会议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及换届选举会议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及换届选举会议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南昌
  • 出版时间: 2016-11-04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及换届选举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发现肝郁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认知功能损伤的客观证据,探讨疏肝解郁方药从肝论治肝郁型MCI疗效及疗效机制.rn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考察肝郁型MCI患者及正常对照者ERPs失匹配负波(MMN)和新异P300(P3a)成分,比较两组被试认知功能的脑电差异,并观察疏肝解郁方药对肝郁型MCI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rn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CI患者MMN成分潜伏期及波幅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P3a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P3a波幅增大,差异呈边缘显著性(P=0.079);相关分析显示P3a潜伏期和P3a波幅与MCI得分负相关.应用疏肝解郁方药十二周后,患者认知功能明显改善,认知评估得分显著提高(P﹤0.05);MMN波幅及潜伏期无明显变化(P﹥0.05),但P3a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rn 结论:肝气郁结型MCI患者总体认知功能的下降可能与其注意力朝向困难有关.疏肝解郁法能够改善肝气郁结型MCI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患者的注意力朝向困难是其可能的机制之一.
  • 摘要:历代医家对脾的外观实体的描述集中在西医学的脾脏和胰腺,而脾的大小和重量的关系却不一致,与现代任何脏器都不相匹配,至今并无人纠正.中医脾病辨证诊断等远远超越了解剖实体的概念,与其他四脏相比,脾的实体定位最模糊,抽象性和综合性更强.本文通过梳理历代医著中脾脏的实体与功能,从而考证“脾”脏实体与西医脏器的联系。历代医家对脾的解剖实体有具体描述,但其主运化、主统血、为后天之本的功能并非一个形态器官所能支撑,中医学考察人体的生命活动时,以功能活动的动态形象为本,而形体器官和物质构成为从,当涉及“器”与“象”的关系时,着重的不是器,而是其“象”,并且以功能之象来界定其器。所以,脏象则以象为本,据象定脏,因而形成了中医独具特色的脾脏象理论。从现代脾脏象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来看,中医学的脾的功能包含了西医学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造血系统、免疫系统、运动系统等的功能,是一个多系统、多功能的概念,因此,不难理解切除西医的脾脏,而“后天之本”的脾依然存在,生命活动可正常进行。
  • 摘要:《四圣心源》是清代医学家黄元御总结前人、医学著作,并结合自身经验所作的关于中医思想、中医临床的书.全书分十卷,学术思想源于"四圣",重视脾胃之气的升降合宜,脏器的升降功能均取决于中气,主张"中气之治",并将人体气机围绕中气升降总结为枢轴运动:一气周流,土枢四象.中气为枢纽,左升右降转动,成为一气;情志的产生亦与脾胃升降相关.现代研究颇有从脾胃枢轴运动入手者.黄氏重脾胃升降之思想,脾胃作为后天之本,不仅在气血化生方面起决定作用,在脏腑的发生、情志的调节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故在临床上调理脏腑发生异常尤其小儿五软五迟,可从调理脾胃升降气机及其功能入手;再者,情志病历来多从肝主疏泄、肺主气调节,然亦不排除脾胃虚弱、脾胃升降失常而致情志异常,故亦可指导情志病的治疗。
  • 摘要:"因地制宜"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西北与东南治法的差异是"因地制宜"在临床运用中的主要体现.本文通过古今文献的检索分析,归纳得出西北与东南地域治法的主要差异,为"因地制宜"治则提供例证.西北与东南治法的主要差异为西北宜用重剂,东南宜用轻剂;西北多驱风寒,东南多清湿热;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
  • 摘要:遵从中医的整体观思想的"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最大特色,中医思维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取象比类的直觉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发源于远古时期,古人对天、地、人的思考,是古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产物,如果脱离中医的思维模式阐述中医的治病理论和原则,都是不可取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医,也值得人们思考.人们常说的疾病的病机是针对疾病的整个过程而言的,而对于证候当中的小病机是属于疾病的病机当中的一部分,辨证论治主要辨识患者当下的病因来治疗疾病。证候病机传化趋势即病势,其实也属于疾病的病机当中的一部分,每个人体质的不同和环境的不同,其疾病发展、变化的途径是不同的。rn 中医治疗疾病的思维体系是系统分析法,它的本质是宏观的、整体的、模糊的,和西医的元素分析法有很大的区别。它来源中国古代的先人在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哲学思考,同时中医的系统整体观思想里面包含了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思想,这些思想充分体现在中医的阴阳理论当中,而阴阳理论源自中国最古老的哲学理论体系,而这个理论体系的形成性标志就是《周易》这部被孔子列为六经之首的经典著作,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所有科学之母”,《周易》的整体、恒动、阴阳的哲学思想包罗宇宙万物,它同时也主宰了中国医学发生和发展数千年,固然中西医结合需要两种思维体系的结合,但是结合不等于融合,传统中医的传承是首位的,只有将传统中医传承下去,突出中医的特色,才能发挥中医的优势。
  • 摘要:本文基于血脉理论探讨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认为火热为高血压颈动脉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并从整体认识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火热证的病机特点,指出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位在血脉,关乎五脏,以心肝为主,胃火炽盛是关键环节,气阴亏虚是病理基础.
  • 摘要:情绪的常与异维系着健康与疾病,情绪异常本身即为病态,而且是精神障碍的核心,它具有个性特征且表现多样,引起躯体病变时常自内郁发.一般来说,良陛情绪反应是心身健康的组成要素之一,能够促进健康,促使疾病康复。劣性情绪反应易导致情绪障碍而促发疾病。情绪异常有时可以是单纯精神障碍的表现之一,属于精神心理病变的范畴。由于个体的人格气质、意志勇怯、社会文化负荷等的差异及性别、年龄之不同,同一类心理刺激或同一类情绪反应常表现不一,体现出鲜明的个体特征。中医理论认为异常的情绪变化可导致多种躯体障碍,对这一病理过程,多立足于内伤七情后干扰气机,损伤脏腑和耗伤精血进行分析。然而,情绪异常引起的躯体病变,与其他致病因素相比又有其自身特点。
  • 摘要:理论规范化与技术标准化是每一个学科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现代科学的基本特征,没有规范的理论最多只能称为学说,因为规范是对学科共性问题的归纳;没有标准化技术就无法推广,标准化是对专业技术的应用规范.任何学科、任何时期,理论的传承和技术的推广都离不了规范化和标准化,但规范的理论和技术又必须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否则理论只能是臆想或假说,技术也不能应用.中医也不例外,回顾《黄帝内经》和《难经》(简称《内》《难》)等中医经典,不难发现,无论中医理论或临床的很多规范和标准都源于当时的医学实际,也正因为有《内》、《难》等经典的规范和标准,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医理论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从这个层面来说中医的科学属性十分明显.中医是将理论标准放在首位,在理论规范,说理清楚,逻辑严谨的前提下再来讨论和制定技术规范。当然,这样建立的规范必然具有临床普遍性意义,也为技术规范的修订、发展提供了合理路径。
  • 摘要:荨麻疹是一种以疹块时隐时现,并伴有瘙痒为主的过敏性皮肤病,其发病受季节气候的影响.本文从"五脏应时"角度出发探讨荨麻疹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防治三方面内容,认为季节气候与荨麻疹发病密切相关,这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荨麻疹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当自然界气候发生异常变化时,人体内在脏腑生理调控功能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肝应春”、“心应夏”、“脾应长夏”、“肺应秋”。荨麻疹在不同季节发病,与各脏腑调控失常有关。
  • 摘要:情志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和现象所做出的情感反应,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正常的情志不会产生异常,而情志不调则易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妊娠期妇女情绪复杂多变,母亲孕期情志容易失调,孕期母亲情志不调不仅影响自身健康,而且对胎儿产生一定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医情志的认识,从孕期母亲情志不调和情志调和两方面,探讨孕期母亲情志对胎儿的影响.预防妊娠期母亲情志过激,避免孕期情志过激对妊娠结局及子代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达到优生优育目的,孕期胎教胎养、调和母亲情志尤为重要。
  • 摘要:祝由疗法起源甚早,有关祝由疗法的应用和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黄帝内经》的成书为祝由疗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祝由疗法有着独特的东方文化背景,她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中孕育出来的智慧结晶,独特的东方文化背景,使其更加容易被中国人民所接受。如祝由疗法中的情志相胜与精神转移法,它利用中医五行相克等概念,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以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干预,与西方心理学中的心理暗示疗法相比,更加符合我国人群的意识形态,其作用机理的解释根植于中医学相关基础理论,有着更加突出的效果。祝由疗法独特的东方文化背景使其更加符合我国国民心理特点,可以为人们发展属于自己的心理学理论体系提供许多宝贵的经验。
  • 摘要:中国文化儒道二家之学为两大主流,直至后汉佛法陆续输入,儒道佛文化分别400从不同角度为中医"治未病"理论提供了智慧与养料.中医学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双重属性,将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三家的养生学术思想与中医"治未病"理念进行纵向的陈述和横向的比较,梳理博采儒道佛众家之精的中医"治未病"文化价值,进而让更多的年轻学者认识到实欲医者兼修文化,自能于医学登峰造极之理,从而传承、弘扬中医"治未病"理论,促进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进一步复兴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 摘要:中老年关节痹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属中医学"痹证""骨痹""痿症"范畴,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素问·痹论》首先提出了风寒湿邪与机体"外内相合"致痹的观点,强调了营卫之气与痹证发生的密切关系.在治疗中老年的关节痹中应重视调和营卫,意在营卫为邪入之所,又为邪出之途.营卫调和则气血畅通,筋脉得以濡养,通则不痛.针对顽痹(下肢关节痹)患者,建议进行祛风湿,化癖血,强腰肾,和营卫治疗,运用黄精20g,荷叶15g,佩兰10g,乳香10g,没药10g,生杜仲10g,桑寄生10g等方药,服七剂后疼痛缓解,继服十四剂后,疼痛缓解约90%,生活能自理,嘱注意保暖,忌久住潮湿之地,忌冒雨涉水,忌重体力活,勿过劳,以减少疾病复发。针对虚痹患者,建议进行补肾通络,祛邪止痛治疗,采用二仙汤加减,服十四剂后晨僵缓解,脚不凉,继服两剂,手指肿胀缓解,肩关节及膝关节未表现疼痛,情绪稳定,偶见潮热出汗。嘱其注意保暖,勿过劳或贪凉,保持舒畅心情,适当运动,以减少疾病复发。
  • 摘要:本文结合现代医学与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整理癫狂病的病因病机,并分析各自差异与共性.同时整理了治疗癫狂病的相关文献,分析了中、西医在各自领域治疗癫狂的优劣势,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癫狂等精神疾病会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癫狂大致等同于现代医学中的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由一组症状群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它是多因素的疾病。虽然中医治疗癫狂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但上面通过研究病因病机我们发现,气、痰、火、瘀作为病理因素通常两种或三种以上相兼致病,病情复杂,易复发,效果不稳定,证型不规范,治疗较为困难等劣势,而西医方面毒副作用大、治疗方法缺少人性化为主要特点。而通过文献整理我们发现,在临床上中西医联合用药往往比单用中医或西医能取得较好的疗效。虽然,在精神疾病方面,中医的癫狂、郁证等之类的病名并不能同一些西医的病名直接画上等号。但是,可以通过“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这两大优势思想,以及《内经》中提到的针刺疗法、情志疗法等,配合西医联合用药,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应更多地从中西医结合治疗考虑,而不应中医只用中药,西医只用西药,所有好的方法、思路都应为我所用。
  • 摘要:本文笔者对其国内外所首次提出藏象脏腑组成新论,即"五脏、六腑、两个奇恒之腑与一个大脑之主论"、及其二十余载之前国内外首次提出"精室当为奇恒之腑"论说,从奇恒之腑的定义、生理功能等进行了再次分析论述;大力倡导只有女子胞、精室两个奇恒之腑.又提出男科"壮阳"有广义、狭义之论,狭义又有狭义之狭义"壮阳"之论说;认为《黄帝内经》等经典论著,绝对不可认为是千古不变之定律,旨在倡导众多全国诸多中医药专家学者,敢于大胆地解脱束缚、跨越围栏,克服固步自封、思想狭隘之不足;善于从临床实践经验之中反复地提炼中医基础理论等内容,勤求、勤悟,勤奋、探索,大脑思维应灵悟变通,不断地继承、发展和创新,以冀使之升华而促进中医药理论与实践水平日益提高.并且叙说了多年来对中医男科基础理论、实验研究与临床论治之经验感悟等。
  • 摘要: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子代罹患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精神分裂症、孤独症等情志、认知障碍疾患可能与母孕期心理应激存在着极大关联,传统中医的孕期情志致病理论与当代学者提出"DOHaD"学说对其进行了理论探讨,而HPA轴宫内编程被认为是其重要的生物学机制,本文对情志、认知障碍患儿与母孕期心理应激关联性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引起相关学者的重视,为进一步研究其内在联系和病因机制探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孕期的生活事件应激与14-19个月幼儿的精神发育呈显著负相关,孕期孕母遭受的各种负性应激刺激强度越大,幼儿的适应能力、社交能力等表现就越差。子代的生长发育及情绪、认知等的养成与母孕期的精神调养息息相关。rn 母乳喂养对儿童神经精神发育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者因此提出孕期心理应激改变产后母乳喂养行为假说。目前,其中较为被学者认可的是胎儿HPA轴宫内编程假说。研究发现,心理应激状态下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存在显著改变,而HPA轴是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重要通路,心理应激会导致孕母HPA轴功能紊乱,引起孕期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增高,高水平的GC通过胎盘屏障对胎儿的HPA轴的编程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子代的脑发育及HPA轴功能。应激激活HPA轴,使其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hormone,ACTH)增加,而ACTH分泌与合成对HPA轴的调控有重要意义。血清皮质醇(Cortisol,COR)是HPA轴的最终产物,体液中COR的水平是反映肾上腺皮质功能的重要指标。孕期应激可导致胎儿暴露于高水平的GC中,高水平的GC可影响胎儿多个器官的发育编程,并永久影响子代的神经与内分泌功能。这被称为胎儿的“GC编程效应”,是孕期心理应激致子代情志、认知发育的重要生物学机制。孕期心理应激如何导致宫内环境中GC水平的改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本文简要综述了近十多年来,本项目组探索金属硫蛋白(MTs)在肝癌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发现,MTs对于肝癌细胞恶性增殖是必要的,在不同应激状态下肝癌细胞MT2A表达会显著增加,MTs可能通过上调肝癌细胞核糖体蛋白等基因的表达发挥促进其恶性增殖的作用.MTs在肝癌细胞中的过表达,可能直接改变了细胞核内离子的平衡,并通过与多基因的互作用,发挥其对那些促进肝癌细胞恶性增殖基因表达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具有补肾填精功效的地黄饮子治疗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disease,AD)的作用机制.rn 方法:运用中药脑脊液药理学的方法把PC12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VitE对照组、地黄饮子脑脊液低、中、高剂量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生存活力,运用生物化学方法检测SOD、MDA等含量,尼氏染色观察细胞的形态学改变,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比较中药治疗后蛋白质组图谱.rn 结果:地黄饮子能有效改善PC12细胞生存状态,提高细胞生存活力.地黄饮子能提高培养液中SOD、CAT和GSH-Px等抗氧化酶活性,提高对自由基清除能力.应用药物蛋白质组学的技术观察地黄饮子对Aβ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干预作用,分析比较在药物作用后找出差异表达的蛋白质.rn 结论:地黄饮子对Aβ损伤后的PC12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蛇床子素(Ost)对体外培养的睾丸间质细胞雄激素合成与分泌的影响.rn 方法:以TM3小鼠睾丸间质细胞为实验对象,采用1~320μmol·L-1Ost处理TM3细胞24h、48h和72h,MTT检测细胞增殖,采用5~80μmol·L-1Ost处理TM3细胞24h和48h,RT-qPCR方法检测雄激素合成酶相关基因mRNA表达,采用80μmol·L-1Ost处理TM3细胞15min~12h,RT-qPCR方法检测即刻早期基因mRNA表达,并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YP17A1蛋白表达,ELISA方法检测细胞分泌液睾酮含量.rn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60~320μmol·L-1蛇床子素作用48h和72h均显著抑制TM3细胞增殖(P<0.01).不同浓度蛇床子素治疗TM3细胞24h和48h后,与对照组比较,40μmol·L-1和80μmol·L-1蛇床子素显著促进类固醇急性调节蛋白(Star)基因表达(P<0.05);80μmol·L-1蛇床子素显著促进胆固醇侧链裂解酶(Cyp11a1)基因表达(P<0.05);大于20μmol·L-1蛇床子素显著增强细胞色素P45017α1羟化酶(Cyp17a1)基因表达、尤其是干预48h上调幅度更大(P<0.05),但是对CYP17A1蛋白表达无明显作用;也显著促进3β类固醇脱氢酶(Hsd3b2)基因表达(P<0.05);大于10μmol·L-1蛇床子素治疗24h可显著促进黄体生成素受体(Lhr)基因表达(P<0.05).此外,80μmol·L-1蛇床子素治疗12h可显著促进Star和Nr4a2基因表达(P<0.05),干预15min~1h即可显著增强Nr4a1基因表达(P<0.05).且蛇床子素可升高TM3细胞睾酮水平.rn 结论:蛇床子素具有促进小鼠睾丸间质细胞雄激素合成与分泌的药理作用.
  • 摘要:痰湿体质是目前国人中较为常见的偏颇体质类型,它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保健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就近10年来有关痰湿体质的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并指出目前痰湿体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痰湿体质理论能更好的指导疾病诊治及预防,更为今后的偏颇体质研究指明方向.痰湿体质是由于生活习惯、后天饮食、疾病等因素引起的体内水液代谢失常、痰湿凝滞以口黏、身重、体型偏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偏颇体质类型。利用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对痰湿体质进行了分析。 痰湿体质作为一种偏颇体质类型,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某些疾病发病的内在基础。痰湿体质作为一种偏颇体质类型,有其相对应的调治方法,“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对于痰湿体质应重在“祛湿化痰”,从而达到“阴平阳秘”。徐学功等人认为,生活行为方式的指导加行气化痰功效的中药调理能够降低痰湿体质者的体质证候量化评分,同时还有调脂的作用。董静提出调理痰湿体质的中药主要有苍术、茯苓、薏苡仁等,并且认为可以把祛湿化痰方作为基础调理方。沈翠珍等发现,中医食疗可以调理痰湿体质的高血压病人,有助于控制血压,提高生存质量;其常用食谱包括:陈醋花生、腌大蒜、山楂木耳冬瓜汤等。同时亦有报道称,气功、针灸等方法对于调理痰湿体质也具有重要作用。
  •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对"脑"的认识十分超前,早在殷商时期对脑就有初步的认识,认为脑与神志有关.随着历史的推进,学术思想的不断活跃,由于学术派系的不同,对脑理论的发展有了不同的发展方向,而尤以道家与医学的发展最为突出.中医对"脑"范畴的理解也不断发展,自《黄帝内经》成书后,中医"脑"范畴基本确立,之后有关"脑"的内容逐渐丰富.本文从历史角度入手,探讨各阶段社会背景对"脑"的影响,以及中医"脑"的流变过程.从文字产生古人对脑即有初步认识,认为脑与神志有关,但《内经》并未对这一思想予以继承,《内经》成书则有了明确指出,脑实指颅骨及脑髓,属于奇恒之腑,而并非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实质大脑。脑髓发生于先天,滋养于后天,喜盈恶亏,脑的功能主要为髓海,并且与视觉、听觉有关。而后的脑概念基本延续了《内经》的理论,在病因症候学和方剂学上有一定的发展。魏晋时期受道教的影响,把“脑”与“泥丸宫”归为一体。隋唐时期,医学主流思想仍然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丰富了病因症候学与方剂学内容。但“心主神明”仍是主流理论。明清时期,由于西方医学开始传入中国,同时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脑主神明或成为主流,认为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皆由脑所主,此与西医脑的功能基本一致,己不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脑学说了,近现代谁主神明这个争论逾千年的问题至今仍未解决。
  • 摘要:目的:研究R-(α)-甲基组胺(R-(α)-MeHA)对AtT20垂体瘤细胞Pomc及其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rn 方法:以小鼠垂体瘤细胞(AtT20)为实验对象,分别采用0.02μM~12.5μMR-(α)-MeHA干预AtT20细胞24h,通过MTT检测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0.1μMR-(α)-MeHA干预AtT20细胞30min、1h、2h、4h、8h和12h等相应时间,运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分泌至培养液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量,RT-qPCR方法检测相关基因mRNA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rn 结果:0.02μM~12.5μM的R-(α)-MeHA对AtT20细胞的增殖无抑制作用更无毒性作用.0.1μM R-(α)-MeHA对AtT20细胞ACTH分泌功能无明显作用.与对照组比较,0.1μM R-(α)-MeHA干预AtT20细胞4h后,可促进增强阿片促黑素皮质素原(Pomc)基因表达、0.5μM R-(α)-MeHA促进Pomc蛋白表达;此外0.1μM R-(α)-MeHA干预AtT20细胞30min~12h不同时点后Pou1f1基因表达均显著上调,其中以4h最为明显(P<0.05);同样,0.1μM R-(α)-MeHA作用4h也显著促进Egr1基因表达(P<0.05);作用1h显著增强了Prop1基因表达(P<0.05);干预4h、8h均显著上调Foxl2基因表达(P<0.05),对Neurod1、Pitx1和Tbx19基因表达无明显影响.rn 结论:R-(α)-MeHA具有促进Pomc基因以及其转录因子Pou1f1、Egr1、Prop1和Foxl2的表达作用.
  • 摘要:狂躁一证,从古至今一直困扰着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降低了生活质量.究其病位,主要在心与脑,心不宁则发狂,脑不休则烦躁,然深入探究,治疗狂躁从中焦阳明入手,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本文在研究古今中代著名医家观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研究成果,探讨狂躁的病因病机以及治法,望能指导临床.狂躁治疗总不离中焦阳明,通过药物针灸,膏膜推拿,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阳明通利,则火自降,痰自消,癖自化,全身气机升降出入正常,则神明清,精神宁,狂躁愈。
  • 摘要:本文综述了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闭经病机、中医治疗的研究发展.病机主要为正气亏虚(脾肾气虚、肝血虚、阳虚等)不能濡养胞宫导致闭经,以及邪气盛实(六淫之邪、七情、痰湿、瘀血等病理因素)导致机体脏腑功能、气血津液失调,从而引起闭经.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是闭经发展的萌芽时期,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学大发展时期,妇产科成为一门独立的专科,明清时期是闭经发展的鼎盛时期,不同时期中医治疗闭经的方法也逐渐丰富.
  • 摘要:痰热作为一种病理产物性病因作用于机体,可诱发糖尿病、中风、焦虑症、失眠等多种疾病,成为现代临床常见的证候类型.现代社会因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等变化,加之吸烟、饮酒、精神紧张等因素,导致体内痰湿积聚,郁热内生.本文以糖尿病为例,探讨痰热病机的形成因素与辨证要点等,并追踪其现代研究进展,以期为揭示糖尿病痰热病机的实质提供思路和理论依据.目前痰热证已成为糖尿病的最主要证候类型,亦是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常见证型。糖尿病痰热病机的形成与膏粱厚味、嗜食烟酒、情志郁怒等因素密切相关。糖尿病痰热互结证的辨证要点主要体现在形体肥胖以及舌脉特征,临床研究表明糖尿病痰热证患者体内糖代谢、脂代谢严重紊乱。目前对糖尿病痰热互结证的微观研究多集中在临床研究,尚未开展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因此,从动物造模、病理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糖尿病痰热病机的本质,为进一步提高中医学防治糖尿病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 摘要:《黄帝内经》为中医脾胃理论之渊薮.运用发生学方法,探讨脾的生理功能、脾之外象、脾的生理特性,以及其发生的社会、文化、哲学背景和构建思维方法,旨在阐明内经脾藏象理论发生的内在规律,挖掘该理论背后的深层次内涵,以提升对中医生命观的认知思维能力.借鉴中国古代精气、阴阳五行哲学思想、道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古代封建社会的官衔制、农耕制,以及对人生命活动的粗浅认知,内经采用司外揣内、取象比类思维方法,从脾的生理功能、脾之外象、脾的生理特性三个方面,初步构建了脾藏象理论体系。而该理论体系在构建过程中所反映和折射出的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形神一体、中土调平、中庸合和、以及恒动不息的思想理念,也体现了中医对天地四时,以及对人生命价值、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思维模式。故思考内经脾藏象理论体系及其构建思维方法,将有助于提升中医对生命、病疾、健康及其防治的认知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把握好中医学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研究中医理论,从其发生的社会、文化、哲学背景中去探讨和挖掘理论背后的深层次内涵,这也是提升中医理论水平的重要方法和路径之一。
  • 摘要: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发展所必经的过程,衰老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为了延缓衰老,人们自古以来就着力于探究抗衰老的方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录了大量具有轻身延年功效的药物,根据这些药物所发挥的疗效,从而进一步推断衰老的机制.经过分析轻身延年药物功效,判断得出人体衰老主要由虚损所引起,同时,又有气滞血癖和痰浊阻滞等协同作用,导致人体日益衰老。分析得出衰老机制,那么延缓衰老就应从这几方面入手,以补虚为主,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加以行气活血或运化痰浊药物。延缓衰老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医学的重要话题与研究方向,现代社会人们也普遍比较关注自身衰老状况,中医药在抗衰老研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并将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医人任重而道远。
  • 摘要:从中医基础理论和现代医学的角度来探析"肾主骨"的理论,有助于系统的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骨骼发育、成长、退化等规律,有助于在"肾主骨"的理论下建立"肾病及骨"、"骨病及肾"等治疗原则,实现中医"肾主骨"理论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创新与发展.rn 肾对骨髓的生成和发育有着促进作用。肾精能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在骨髓的发源方面有起着重要的作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五脏所主》曰:“肾藏精,精生髓。”《素问·痿论》曰:“肾主身之骨髓。”肾主骨生髓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肾促进骨髓的生成,然后骨髓濡养骨骼,使骨骼能够生长充实,之所以骨骼的生长充实,有赖于骨髓所提供的营养。“肾主骨,生髓。”肾精若充足,那么骨髓生化有源。骨髓生化有源,从而使骨骼得到髓的滋养,骨骼才能够生长发育充实。骨骼有力,则人体运动正常。从药物实验可以看出,补肾中药对防治骨质疏松有一定的作用,但其是否通过全身整体调节、多环节、多渠道共同起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rn 肾主骨、生髓,肾虚则骨痿。无论是先天肾精不足还是后天肾精自衰、房劳伤肾、邪毒犯肾、他病及肾,都可以引起肾病及骨。现在临床医家发现,长期的肾性尿毒症可引起骨质软化症、纤维性骨炎和骨质硬化症。另外,骨病也可以影响到肾的正常功能。临床观察常发现青年男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后会发生遗精,长期的骨折卧床可以引起大小便不调甚至不通,女性骨折后常出现月经不调。所以现在临床上多从补肾的角度防治骨质疏松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 摘要:本研究采用音乐治疗的方法和手段对临终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情志干预治疗,探索音乐治疗在我国临终关怀领域中对情志病症的影响作用.接受式音乐治疗和再创造式音乐治疗中的部分技术,对临终患者心理和生理的作用比较明显。歌曲讨论可以很快的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而且从他们喜欢的歌曲里,经常发现与其人生有着重要关系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处理,能够帮助临终患者重新梳理自己人生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影响患者的认知,从而降低了负性情绪的作用。
  • 摘要:目的:分析青年抑郁与中老年抑郁的病机差异.方法:以年龄44岁为分界点,从丁元庆教授门诊病例中随机选取青年抑郁患者130例,中老年抑郁患者130例,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证候分布、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青年组以瘀热证、痰热证、阳气郁结证为主;中老年组以阴虚血瘀证、痰热证、瘀热证为主.结论:卫气困遏,神机不振是抑郁症的基本病机,其中青年抑郁以邪盛壅卫为主;中老年抑郁重在卫虚邪滞.
  • 摘要:通过对中国古代医学文献的系统整理,探讨抑郁症与之相关的中医病证在病因病机和理法方药方面的特点,以期为抑郁证在今后的诊断标准的制定、辨证的规范化、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不断推动中医对抑郁症乃至精神心理疾病的深入研究.中医古籍对抑郁症相关精神类中医病证的详细记载,丰富的理论对现今抑郁症的治疗仍具有主要的指导作用。同时,根据本研究显示,抑郁症与相关的精神类中医病证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上既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差异。病因病机上,抑郁症中医认为其主要病因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且与肝、脾、心3个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这与古代医家对郁证、百合病、癫证、脏躁、梅核气以及奔豚等疾病的发病因素有着相同之处。而抑郁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其治法方药在多种精神类中医病证的文献记载中均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说明现代医学所定义的抑郁症与中国古代医家记载的相关精神类中医病证具有相似之处,但又不是简单的对等关系,但古人对本病在理法方药等方面的相关认识至今仍符合临床实际,故通过对抑郁症相关精神类中医病证的古代文献的系统研究,可为今后制定中医抑郁症的诊疗标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摘要:湿疹是临床最常见的皮肤科疾病之一,是一种累及全世界数百万人的慢性炎性疾病,多与变态反应有关.中医中药治疗湿疹具有独特优势,疗效明显.本文从体质学说与"治未病"理论为切入点,探讨了运用"肤-体相关论"指导湿疹防治的重要临床意义,指出中医体质学说与"治未病"理论对于与体质密相关的湿疹的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 摘要:焦虑症为西医心理性疾病,临床表现与中医情志病有相似表现.本文探讨心理学焦虑症与中医心理情志病的相关联系,用中医理论阐述焦虑症发生的病因病机,为焦虑症在预防,辩证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方法和思路.中医学有关情志的论述分为“五志”与“七情”。五脏化五气,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宋代陈无择首次把“喜、怒、忧、思、悲、恐、惊”概括为“七情”,书中明确指出七情过极致病,因其为“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其中与焦虑症最为密切的当为“恐志”。焦虑症患者中惊恐障碍者必定出现不能自已的心悸症状;广泛性焦虑障碍者平日则多数伴有一定的心悸胸闷等症状。不寐是焦虑症并发症最明显的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或入睡后易惊醒,严重影响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酸枣仁汤有显著疗效。焦虑症与百合病临床表现有诸多相似之处,焦虑属阴虚内热者,可参照百合病辨证论治,百合地黄汤为主方,临床上亦治疗神经官能症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而致的焦虑症,效果显著。奔豚气病患者去甲肾上腺素与肾上腺浓度与应激反应有密切关系,而焦虑症患者在生化试验测试中体内的去甲肾上腺素较正常人高,表明奔豚气与焦虑有密切关系。仲景奔豚汤可对抗治疗焦虑情绪,杨晓等运用此方加裁,治疗30例焦虑症病人,痊愈20例,好转10例,总有效率100%。
  • 摘要:发源于新安江流域古徽州地区的新安医学,肇始于晋、形成于宋、鼎盛于明清,流传至今而不衰,以历史悠久、医家众多、医著宏富著称于世,是我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徽学特色明显、学术成就突出、历史影响深远的地域性、综合性中医学术流派,其学术内涵丰富,学说纷呈、学派林立,传承有绪、发明众多,创下了许多中医之最.rn 新安医家重传承、重著述,历史上新安地区书院林立,教育大兴,文化昌盛,尤其私人刻书业兴盛,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医学著作。派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新安医家创新意识强烈,思维活跃,敢于突破,创新发明众多,理论学说纷呈。他们在探研中医学术的过程中,参古博今、融会贯通,结合临床、大胆创新,或“推求阐发”,“驳正发明”,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科学价值的学术观点和理论创见,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些学说己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rn 富有创新精神的新安医家不仅在理论上领先,而且在诊疗技术上也达到了当时医学的最高水准,临床上具体发明创新也很多,与创新学说相辅相成。在诊断上,新安医家尤为注重“察色按脉”功夫,在望诊、脉诊运用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临床各科疾病的防治中,新安医家还创造性地提出了预防天花的新安种痘法、“胎教”概念、脐带护理方法“小儿烧针法”治疗小儿惊风等急症,至今仍为临床所用。新安医家在理、法、方、药各个环节都有发明,自然也少不了创立新方、化裁古方,流传至今的很多经典名方都出自新安医籍,内外妇儿各科均有涉及,目前统计不少于百首,现代历版方剂学教材均收录有20多首。rn 在800多年延续不断的进程中,新安医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名医世家薪火相传,学术流派绵延有序,不断呈现出持续发展和学术繁荣的景象。主要表现在名医世家,薪火相传。新安医学之所以源远流长,繁荣昌盛,得益于名医世家的代代相传、除世医传承外,新安医家在医学经典、本草方剂、临床各科和知识普及等各方面均有卓越建树,或广征博引,或推陈出新,在新安医学内部又形成众多的分支学派两方面。
  • 摘要:"肾主水"理论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基石中的一部分,经历代医家对其运用发挥,使之其理论更趋完善。"肾主水"是肾脏的一个重要生理功能,从古至今我们用其指导临床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本文立足于阐述"肾主水"的理论内涵与外延,并结合历代医家的阐释,来分析"肾主水"这一概念,进而能全面而深入地掌握"肾主水"的含义,更好地指导临床。“肾主水”的生理病理是相互关联的,生理是肾脏病理之基础。“肾主水”之生理包括肾主藏精,即“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主全身津液,即“肾者水脏,主津液”两方面。吴谦《医宗金鉴·中册·删补名医方论》中说:“是以肾主五液,若阴水不守,则真水不足;阳水不流,则邪水泛行”。静而不走的阴水即为生理所需之水(真水),动而不居的阳水指体内代谢过后的水(客水)。生理之水让其流失则易造成阴液不足;代谢所产之客水若让其储留于体内则易生它变。若“真水”流失,会出现阴液不足之症。若客水不得正常排泄,则会出现水液停聚成痰成饮、或泛至肌肤之症。
  • 摘要: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机升降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中阴阳学说的具体运用.升降学说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试述气机升降学说在脏腑经络和中药方面的体现.中医学的观点,人体每一脏腑都发出一条经脉,十二脏腑共发出十二经脉,而这十二经脉中的每一条经脉都按其所属本脏腑的特性在一定部位分布、向一定方向延伸,并又在一定部位和另一条经脉相交接,构成一个经脉循环系统,营运血气,把人体各部组织联结成一个以脏腑为中心的统一的整体。中医学脏腑经络的气机升降,是在一定范围内按照阴阳事物的对立统一完成的这一方面下降,另一方面则上升,这是升降运动在脏腑经络中的总规律。药物的偏性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升浮药能向上向外,有升阳举陷、解散表邪、托毒排脓、涌吐、开窍、散寒等作用,病变部位在上在表、病势下陷的适宜用升浮药;沉降药能下行向里,有泻下通便、清热降火、利水消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止呃、平喘、收敛固涩等作用,病变部位在下在里、病势上逆的宜用沉降药。
  • 摘要:情志致病学说作为中医病因病机学说重要内容之一.情志活动是通过“五脏化五气”所化生出来的气血津液精等营养物质来实施的,若五脏精气虚损及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则可情志的异常变化。情志过激扰乱阴阳平衡、直接伤及内脏布影响脏腑气机,耗伤脏腑正气。探讨中医情志致病学说对现代诸多疾病具有积极意义.
  • 摘要:经脉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经脉是对针灸治疗规律性的重要表达手段,从经脉的数量、走向以及彼此联系方面,建立经脉理论的主要模式.十二经脉理论体系具有十二经脉依次流注,气血营卫循环,如环无端,将全身脏腑、肢体、五官等组织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经脉-脏腑相关主要体现在经脉与相应脏腑的联系(经脉所属,主治所及);经脉与所过脏腑的联系(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膀肤经背俞穴与内脏的联系;表里经脉的联系;经脉脏腑相关与脑联系五个方面,这些联系对于指导临床对证选穴具有重要的意义。针灸治疗疾病,是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运用四诊八纲的辨证方法,明确疾病的部位,进而或针或灸,或补或泻,以达到通其经脉,调其气血的目的,使脏腑功能处于和调,进而防治疾病。
  • 摘要:本文对中医情志及情志病概念进行了简要阐释,分析了情志产生的生理基础,认为情志病是机体内外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平衡是人体维持健康态的重要保证.从中医五脏精气阴阳理论阐述了情志病症的致病机理,并引用了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不良情绪刺激可导致机体内环境的失衡,而良好的情绪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利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恢复.由鉴于此,临床上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积极治疗情志病,辨体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以便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促进情志病的早日康复.
  • 摘要:抑郁状态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负性认知偏向、负性自动思维、内向性格、消极应对方式和性别等.抑郁状态可归属于中医"郁证"范畴.情志活动与肝、心、脾、肺、肾五脏有密切关系,五脏藏神,故曰五神脏.五脏气血不和,会造成情绪变化,调节五脏气血,可以起到调节情志的作用.
  • 摘要:生物节律是现代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而中医学对时间因素与人体生命健康相关性的重视由来已久,其中的许多理论和经验都体现出中医先贤对人体生物节律的认识.通过对《黄帝内经》及相关文献的研读梳理,从中医时间医学角度,阐释中医基础理论里的时间属性,通过举例阐明中医学对年节律、月节律、日节律的认识,并对中医时间医学的应用前景进行探讨,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助益.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梳理,可以发现,中医的整体观念构建在天人相应的基础上,重视对天时的把握,在许多基础知识和关键问题上,都有着时间的烙印。如阴阳学说的构建就是从时间属性上出发而中医五运六气理论更是中医基础理论时间属性的具体体现。在临床应用方面,中医时间医学对失眠、精神情志疾病、心脏病、糖尿病、癌症、关节炎、月经失调、痛症、咳喘、疲劳、发热等病证的诊治以及择时用药、针灸应用、中医护理等方面的应用都有相关文献报道。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物节律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中医学在生物节律方面的理论和经验也必能通过科学合理的不断实践和验证,对时间医学的发展产生积极重要的作用。
  • 摘要:元神是人最本原、最深层部分的存在,与生俱来,可视为人类适应自然、适应社会进化过程中获得的精神印记,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之神,是生命活动自存的内在机制及规律.从中医学角度来看,人类的遗传物质是元精,气化生元神。无论中医理论还是道家,都认同元神的先天属性。元神根植于精气,也能作用于精气.生理上元神驾驭精气调节各脏腑的功能,心理上,元神促进五脏神的形成和对五脏神进行有统管作用,还发挥元气与天地之气相通,使机体能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作用.
  • 摘要:从中医基础理论来探析老年痴呆症,希望能对本病的研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祖国传统医学中无老年痴呆病名,属"呆证"、"郁证"等范畴.中医基础理论将脑称为奇恒之腑,是贮藏精气的脏器.本文将老年痴呆的病因病机从肾阴亏虚,脑髓失养;肝肾不和,气机失滞;心肾不交,气血亏虚;脾肾阳虚,痰瘀阻窍;肺肾失调,津液失布五个方面进行概述.老年痴呆的基本病机是髓减脑消,神机失用,病位在脑。与五脏关系密切(肾精不足、肝血亏虚、心神不主、脾失健运、肺气虚衰、五脏功能减退)。肾主藏精,主骨生髓,脑有思维、记忆等功能,脑的这些功能依赖于脑髓的充养才能正常发挥,而髓海又依赖于肾精的化生、充实。所以在治疗上要补肾生髓,同时兼顾调护其他四脏。总之,人们要从整体水平出发多角度分析老年性痴呆的病因病机,既要抓住重点,又要掌握脏腑之间的联系。
  • 摘要:本文作者认为:在建立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健康服务体系中,传统中医理论认知的创新发展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长期临床实践经验事实证明,中医药有确实可信的医术和效用,能得以生存和发展,正是由于有中医理论作为法理依据.已积累了较好的基础.中医科学蓄势待发,但培养科学精神必不可少,原始创新是更高目标,而以临床实践需求为主体的研发体系,适用于诊疗技能而不适用于中医科学理论;中医理论要求人们,理性的选择,至关重要,是充分发挥中医理论的资源优势和特点,为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既着眼于健康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需求,也要鼓励和支助标新立异的自由探索.使传统中医理论认知成为科学思想的发源地.
  • 摘要: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自2011以来有关案例教学在医学中应用报道计281篇,发455现在我国医学高等院校中,案例教学已普遍在医学基础课、临床课、公共课等课程中开展,诸多医学专业均普遍采用,所采用的案例教学方式主要是案例导向教学(case-basedteaching),案例教学的引入对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加强知识的融会贯通与应用、满足医学教育实践性强的要求等均有所帮助.而如何准确把握案例教学等不同教学方法的理念和方法、加快教师角色的转变和锤炼高品质的案例等成为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 摘要:中医学经古代先哲们的不断探索、研究和实践,至今仍巍巍屹立于世界民族医药之林,并将不断发扬光大,造福全人类.在每个学科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基础理论、基本规律、基本知识都被视为学科的奠基石.而如今在中医相关学科高等教育体系当中,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教学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现代教学还需要不断改进、发展和完善.在高等教育中,运用一些高科技手段,辅助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这是时代的需求,可以帮助人们更高效更清楚地理解专业知识。同时针对方法的不足,要采取多种方法弥补,注重加强学生“气-阴阳-五行”传统哲学及儒释道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充分重视并借鉴古人在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理念指导下通过修炼传统气功等“内证实验”的方法对宇宙本原“气”的认识,重视古人对经络、藏象、命门、三焦、元气等中医学重要概念、学说的认识方法和成果,并与临床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
  • 摘要:系统生物学是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新型科学发展基础上整合而成的,与中医的"整体观念"相似.人类的基因等存在个体差异性,对其研究等同于中医的"辨证论治".本文将基于系统生物学的特点及研究方法,以期对中医脾藏象研究取得的成果进行论述与思考. 采用系统生物学等前沿科技研究中医学基础理论,是构建中医药学术发展体系、保障中医药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脾藏象的研究,从基因水平探讨,可以忽略具体组织、器官的解剖定位,更符合中医学整体观的特征;从转录组学探讨,可以对整体的基因相互作用网进行描绘,有助于系统地了解机体对疾病状态或环境挑战的应答;从蛋白质水平探讨,可以得到无法只从基因水平上得到的信息,是对基因组学研究的一种完善和补充;从代谢组学探讨,可以研究中医病证所引起的代谢物组变化,促进脾藏象的深入研究,推进中医辨证论治的定量化和科学化。
  • 摘要:目前研究指出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共同维持着人类肠道内稳态,并且与机体各个系统均有关联.肠道微生物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其所在的消化系统,还可以与肠外其他系统发生联系.肠道微生态紊乱可造成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结直肠癌等肠道疾病,还与肥胖、肝炎、糖尿病、关节炎、哮喘、心脑血管疾病等肠外疾病密切相关.这一特点,符合中医所谓后天之本脾的论述.脾处中央,以灌四旁,充分发挥着其核心作用.脾脏联系着其它各个脏腑,脾脏受损,则其它四脏皆有影响.由此体现出后天之本在机体生长发育中的重要性.rn 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先天精气。研究指出,肠道微生物除了受到饮食等非遗传因素的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除遗传理论之外,脾肾生理上的联系主要为先天促后天,后天资先天。肾主骨生髓,藏先天之精,赖脾胃化生的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从中医角度审视肠道微生物,并不能把它视作一个新的“脏腑”,而是应当结合中医中土五行思想以及藏象学说,把它视为后天之本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研究与剖析。
  • 摘要:目的:探讨"生长壮老取决于肾"理论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层面的现代生物学基础,比较"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相关指标在"生长壮老"不同年龄段健康志愿者的变化规律,深入阐明其基本科学内涵.rn 方法: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时间从2011冬季开始到2013年夏季结束.1-70岁健康人群,经各医院体检中心常规体检检查无异常者.检测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23个相关指标.rn 结果:"生长壮老取决于肾"的生物学机制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密切相关,尤其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相关指标与生长发育期肾中精气充盛、衰退老年期肾中精气虚衰变化颇为一致,主要体现在神经系统的多巴胺、血管活性肠肽;内分泌系统的生长激素、雌二醇、睾酮、β-内啡肽、白介素-2、B细胞具有明显由低到高、由盛而衰的变化规律.随着人体生长壮老的变化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各指标有着不同的变化规律,有呈现递增者如血管活性肠肽、促肾上素皮质激素、皮质醇、CD4+/CD8+、NK细胞、白介素-1,有呈现递减者如五羟色胺、β-内啡肽、CD3+、CD8+、B细胞,说明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各个系统之间呈现相互调节的整体观.rn 结论:"生长壮老取决于肾"理论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层面的有相关的现代生物学基础.
  • 摘要:河南中医药大学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特点,遵循"厚基础、重经典、早临床"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出"一点二案三经典"情境教学模式,即指以"知识点"为中心,以"医案"为线索,以"经典"为基石,在丰富的情境中开展教学的一种综合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 摘要:中医从古发展至今,历经千载,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是人类共有的非物质财富.可惜的是,缺乏系统有效的整理,许多宝贵的知识并未能流传下来,而流传下来的海量信息资源和现有信息又多以纸质资料为载体,缺乏有效的整合,多闲置在侧,令人痛心.如今的计算机技术能够客服纸质资料的短板,和临床诊断的主观性,本文将从文字整理和临床诊断两个大方面浅谈计算机技术在中医基础研究中的应用.rn 中医古籍的整理发掘、提纯创新乃是大势所趋。将中医古籍文献数字化,建立大数据库,挖掘古代医学典籍的宝贵信息,是现代中医药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数据库系统的研制成功为我们研究中医古籍提供了快捷的浏览和检索手段,方便了我们对中医古籍的研究及病症分类。计算机的易操作性和易查询检索性使得中医病案的管理比较用纸张记录,减少了出错的几率,提高了工作效率。国内外研究中,多位专家学者已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分析统计对已有方剂进行了再开发,通过适度的药物加减替换和药量改变,极大地发挥了原有药效,对症下药更为完善.rn 中医诊断精髓在于“辨证论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是其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四诊知识与计算机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四诊更为客观、数据化,对于发扬祖国医学特有的诊断技术,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 摘要:随着现代城市生活节奏不断地加快,人们压力越来越大,抑郁症的发病率也在逐年递增.然而抑郁症的研究面临着很多未知的挑战以及前所未有的难度.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预计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第二大疾病.207如何应对抑郁症带来的严峻挑战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应该关注的问题.疾病研究以及新药开发依赖于有效的实验性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因此本文针对抑郁症这一当前人们所面临的挑战分析了在动物模型研究上的研究思路.动物模型的制作无论对于新的抗抑郁药物开发还是对于抑郁症发病神经病理学方而研究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目前制作抑郁动物模型有多种方法,但都只能表现抑郁症某一方而的症状,如利血平等药物模型,可信性较差别。然而近年来随着医学各学科的发展,一些新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如分子生物学、神经影像学等研究技术)正被应用于抑郁模型的制作中,Pepin等学者己通过质粒转染的方法制造了一种类似“抑郁”的转基因动物,虽然这种模型的有效性、准确性尚待检验,但可以预见的是,基因科学的新技术、新方法在抑郁模型研究中的应用,必将给抑郁症问题的研究带来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 摘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情绪与认知功能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并且有着广泛的神经生理学基础.情绪对学习记忆能力影响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而负性情绪对学习记忆能力影响一直是脑科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研究的重点.加强对负性情绪与学习记忆能力之间关系的研究,对揭示精神心理性疾病的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单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负性情绪和学习记忆的研究成果,并着重讨论负性情绪在学习记忆过程中的作用、影响记忆的途径以及参与二者交互作用的脑区.发现,负性情绪作为情绪类疾病的主要诱因,一直是情绪影响学习记忆研究的重点.深入研究负性情绪影响学习记忆的脑对中枢机制,揭示情绪及认知功能的生理机制或脑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记忆的心境一致性效应表明,情绪不仅能够影响记忆的编码和提取过程,还能够在记忆的重现阶段起作用。且大量研究报道还显示,情绪和动机在知觉、注意、执行控制和决策中也都起着关键的作用。焦虑或恐惧被认为是负性情绪对于工作记忆最具影响的核心情绪,该理论认为,焦虑情绪的产生会占用工作记忆资源,能够减少个体进行认知操作的工作记忆资源。
  • 摘要:从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背景和视野中俯瞰中医学的整个发展历史进程,中医理论的体系存在着固有的内在结构特征,其发展存在着一个有结构的动力学进程.建立在经验逻辑和辩证逻辑基础之上的中医学,把经验概念转换成实体概念的桥梁是形式逻辑和数学逻辑,对中医理论内容进行形式逻辑表达与推理过程的数学表征是其动力学进程的矢量指向,是中医理论变革迷失的内动力.在中医理论演进的动力学进程中,脱离内在结构特征的研究,只能是漫无目的的;缺乏形式逻辑推理的研究,最终只能走入死胡同;而没有临床经验和疗效基础的研究,终究会是落入到自我意想的空洞.中医学的变革将不会是单一的某方面的进展,而是由前后一系列相继的诸多事件构成的一个历史进程。中医学理论整体、宏观、模糊,缺少分析、具体、精准;中医理论的数学化表征,并不是把中医理论肢解掉,而是为中医理论的精准表达与应用提供新的说理依据和方法,同时又中医理论能得到修正或扩展。未来中医学发展出现第二次飞跃的标志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理法方药知识内容的形式逻辑化表达及其推理过程的数学表征,这也恰好是中医理论演进动力学进程的矢量指向,是未来变革绕不开的基本路径。
  • 摘要:通过对新安医家医论、医案的整理和分析,探讨新安医家治疗癫狂特色.新安医家认为,癫狂多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及先天禀赋不足等所致心神失常密切相关,累及心、脾、肝、胃等脏腑以及气血阴阳失调.新安医家治疗癫狂,则重视清心泻热、涤痰醒神、清泻阳明腑实、降浊升清、补益心脾、补泻兼施、善用针灸,镇静安神等,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整理新安医家的著作,总结了其治疗癫狂的特色有:①对于痰蒙心窍所致的癫狂,提倡先祛痰,后安神定志。②治疗痰火俱盛所致的癫狂,善用清热泻火,涤痰开窍。⑧治疗足阳明胃经经气异常致癫狂,从阳明经脉入手,用三化汤、栀子仁汤等清泻阳明,通腑降浊。④治疗阳盛热实而致的癫狂,在前人“夺其食”治癫狂的基础上,结合临床观察,主张“先夺其食,后降其火”。⑤因禀赋不足,心气之虚所致的癫狂,则提倡补脾养心,收敛神气,兼以清痰治疗。⑥对于虚实夹杂的癫狂,重视温补培元,补泻兼施。擅长去性取用,以灵活的配伍去除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在温补的同时,注重清热泻火。⑦善用针灸,镇静安神。在选取常用穴位的基础上,重视分经选穴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滋补脾阴方药(ZBPYR)对脾阴虚大鼠血清VIP,胃sIgA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饮食不节加劳倦过度结合耗伤阴液的方法建立脾阴虚证的动物模型,采用ELISA法检测VIP,sIgA含量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脾阴虚组模型大鼠VIP显著升高(P<0.05),sIgA显著降低(P<0.001);与脾阴虚组比较,脾阴虚+滋补脾阴方药治疗组明显降低VIP(P<0.001),及升高sIgA水平(P<0.001).结论:VIP和sIgA的紊乱很可能是脾阴虚证的重要病理生理学改变之一,ZBPYR治疗脾阴虚证的一条重要途径可能是通过171调节胃肠激素和免疫功能实现的.
  •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NF-κB通路,温阳化饮方干预支气管哮喘寒饮蕴肺证大鼠气道重塑的机制.rn 方法:采用卵蛋白致敏,加冰箱冷冻、冰水饲养、水中游泳等方法,建立支气管哮喘寒饮蕴肺病证结合大鼠模型,分别用1,25-(OH)2-VD3、小青龙汤、温阳化饮方和六君子汤进行干预,观察NF-κB p65、IκBα的蛋白表达情况.rn 结果:造模较为成功,温阳化饮方组大鼠肺组织中IκBα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增高(P〈0.05),NF-κB p65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rn 结论:支气管哮喘寒饮蕴肺证的气道重塑与NF-κB信号通路有着密切的关系,温阳化饮方对支气管哮喘寒饮蕴肺证确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温阳化饮方的温补肺阳、温化寒饮及改善肺通气的作用,与其调控肺组织NF-κB信号通路的基因表达有关.
  • 摘要:《中医基础理论》首次课作为高等院校中医专业学生的开学第一课,对其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学科组就如何讲授第一堂课展开探讨,并达成共识.在充分备学生、备学情的前提下,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和内容,以故事导入,以视频动画作调节剂,以互动作暖场,以设疑作结尾,使整堂课高潮不断,气氛生动活泼,这样能很快凝聚学生的学习氛围,提升其对课程的好感度,顺利达到教学目的。在连续三年的教学实践中收效良好.
  • 摘要:目的:探讨焦虑性眩晕的病机与证候分布.方法:分析102例焦虑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年龄、性别、症状、证候进行统计学描述.结论:焦虑性眩晕病位在心,为形神共病.邪扰神躁,清窍不利,形神失和为主要病机;阳躁不宁,火热内扰是其发病基础.常见证候分布中,阴虚血瘀证最多,其次是瘀热证、痰热瘀结证、痰热证.
  • 摘要:总结丁元庆教授辨治焦虑性失眠阴虚证的经验.认为阴虚之因有久病不愈、五志过极、禀赋阴虚、年老体弱、饮食不节等,病因不同,阴虚所夹病邪亦不同.病机主要责之阴虚邪扰,形神不安.治则为养阴祛邪,和形安神,详细介绍了麦冬、百合、郁金、川贝母、桔梗、炙甘草的用药特色.
  • 摘要:七情内伤作用于人体后,可使心、肝、脾胃、肾等脏腑功能失常,而引起带下病、月经病、妊娠病、产后病等诸多妇科疾患.因此,对于诊治妇科疾病,笔者认为应多从情志因素考虑,调理相应的脏腑功能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 摘要:目的:通过脾阳虚大鼠回肠组织中GSH-Px、MDA,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Ⅳ和Na+-K+-ATP酶、Ca2+-Mg2+-ATP酶的检测,及经附子理中汤干预治疗后三对指标变化情况,探讨脾阳虚证状态下大鼠脂质过氧化损伤及能量代谢障碍的机制,及附子理中汤改善脾阳虚证的作用机理.rn 方法:采用经典复合因素造模方法塑造脾阳虚大鼠模型,将42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脾阳虚模型组、中药反证组,用ELISA检测大鼠回肠组织中GSH-Px、MDA,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Ⅳ和Na+-K+-ATP酶、Ca2+-Mg2+-ATP酶的表达水平.rn 结果:脾阳虚状态下,大鼠回肠组织中GSH-Px、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Ⅳ和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P<0.01),而MDA含量呈上升的趋势(P<0.01);经附子理中汤中药治疗后,其活性均有所回升,但仍低于正常组(P<0.05,P<0.01),MDA含量也有所下调(P<0.05).rn 结论:脾阳虚证状态下及中药治疗后,抗氧化酶与能量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变化,脂质过氧化损伤及能量代谢障碍的影响,提示可能与脾阳虚证的病理机制及附子理中汤的作用机理有关.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理脾阴正方对脾阴虚证大鼠回肠组织中MDA含量、GSH-PX以及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Ⅳ活性的影响,探讨其对脾阴虚证大鼠自由基代谢和细胞能量代谢的恢复机理.rn 方法:以复合因素损害大鼠,对正常对照组、脾阴虚模型组、脾阴虚中药反证组用比色法检测回肠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以及回肠组织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Ⅳ活性.rn 结果:(1)脾阴虚模型组MD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GSH-Px、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Ⅳ活性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2)脾阴虚中药反证组MDA含量低于脾阴虚模型组(P<0.05)、GSH-Px、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Ⅳ活性活性高于模型组(P<0.05).rn 结论:理脾阴正方能提高大鼠回肠组织中GSH-Px、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Ⅳ的活性,降低大鼠回肠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MDA的含量,这可能是理脾阴正方对脾阴虚证大鼠自由基修复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的保护机理.
  • 摘要:目的:探讨脾阴虚证大鼠心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及滋补脾阴方药干预(ZBPYR)的作用.rn 方法:采取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和伤阴药结合的方法建立脾阴虚模型.166造模成功后,给予滋补脾阴方进行干预.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OPA1、Mitofusin-2、DRP1蛋白含量的表达.rn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脾阴虚组大鼠中,心肌组织内OPA1和Mitfusin-2表达明显降低,DRP1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脾阴虚组比较,滋补脾阴方给药组OPA1、Mitfusin-2表达明显提高,DRP1表达显著降低(P<0.01).rn 结论:脾阴虚可能引起大鼠心肌线粒体结构的改变,影响线粒体表达,滋补脾阴方对脾阴虚证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化痰通瘀解毒方(Huatan-Tongyu-Jiedu Decoction,HTJD)水提取物对胃癌细胞SGC-7901侵袭转移能力及其E-钙黏蛋白(Epithelial cadherin,E-cad)、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表达的影响.rn 方法:分别用化痰通瘀解毒方水提取物5μg/mL、10μg/mL、20μg/mL、30μg/mL、40μg/mL干预人胃癌SGC-7901细胞24h后,采用划痕实验检测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侵袭迁移能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SGC-7901细胞E-cad和MMP-2的表达水平.rn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HTJD10μg/mL、20μg/mL、30μg/mL、40μg/mL剂量组划痕愈合距离△d明显减小(P<0.05orP<0.01),SGC-7901细胞E-cad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orP<0.01),MMP-2的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orP<0.01);各剂量组间呈现一定剂量依赖性(P<0.05).rn 结论:化痰解毒方可抑制人胃癌细胞SGC-7901侵袭迁移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下调MMP-2表达水平、上调E-cad的表达水平有关.
  • 摘要:早年不良经历可导致成年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易感性,母婴分离是研究早年不良经历的主要造模方法.动物研究结果表明,母婴分离等早期应激事件可诱发成年后的行为学改变,如焦虑抑郁样行为和成瘾行为等.在这些行为学改变的背后是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以及神经可塑性等神经生物学机制的变化.而早年逆境对整个生命周期产生的影响则很有可能归因于基因表达的改变,特别是表观遗传学机制的改变.
  • 摘要: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脾在体合肉主四肢,脾的运化功能与肌肉的壮实及其功能的发挥有着密切联系.线粒体是细胞能量代谢的工厂,是产生ATP的重要场所,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95%是由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提供.现代医学认为肌肉收缩舒张需要消耗ATP.因此,本文以脾主运化为桥梁探索脾主肌肉与线粒体供能关系,为丰富脾藏象理论提供基础.脾主肌肉,是因为肌肉的营养是要依靠水谷精微的供给,而精微的来源,主要是靠脾胃的受纳、消化、输布等正常活动,才能起到营养肌肉的作用。故脾虚时将会出现肌肉的病变。线粒体功能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吸收,因此认为中医学脾主运化功能可能与线粒体功能密切相关,线粒体可能是发挥脾主运化功能的重要功能单位。研究表明脾虚证会出现细胞线粒体数目减少,线粒体肿胀,基质变淡,嵴断裂,膜缺损等变化。将线粒体作为“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较确切地解释中医“脾”的机能,也能有效地解释“脾主肌肉”的生理学基础。
  • 摘要:中医学认为湿邪为六大致病因素之一,近年来,关于"湿邪致病"的研究备受关注。本文分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盆腔炎、流行性感冒等常致相关疾病的湿邪致病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以发掘所致不同疾病潜在的共性规律,既有利于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创新发展,亦有望为临床相关疾病的防治开拓新思路。
  • 摘要:燥邪,属六淫之一.关于其阴阳属性,高等中医院校《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没有明确提出燥邪属阴、属阳,笔者认为,燥邪属阳邪.不管是为感燥邪,或内生燥邪,临床表现多见津液阴血耗伤,以致化火、生风的证候。既然燥邪伤耗,都是人体属于阴的物质,而所表现出的证候又属于阳证,故可云燥属阳邪。《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者润之”,即以柔润、滋润的方药治疗燥证。外燥系外感燥邪,燥伤津液所致,治宜轻宣润燥。方如清燥救肺汤、桑杏汤等。内燥系内脏阴液亏损所致,治宜甘寒滋润。内燥剂如百合固金汤、养阴清肺汤等。无论内燥、外燥均是以阴柔之品治之,故燥邪当属于阳邪。
  • 摘要:《金匮要略》中有很多神志问题的论述,如百合病、脏躁、梅核气、奔豚、狐惑等病证.但从中医形气神合一的角度来讲,多是心身的综合问题.本文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的相关认识来入手,希望能得出一些启示.人的神、魂、魄、意、志的情志活动是在脏腑精气的基础上产生的,脏腑精气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情志活动是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情志活动对于脏腑功能又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主要是心神对脏腑功能起着主导的作用。当人体脏腑功能失常或脏腑精气衰少时,可直接影响五神的活动,产生异常的情志表现;同样,当人情志过激时,也可损伤心神,使心神失去其主导脏腑作用而产生脏腑功能失常、气机紊乱诸种病证。《金匮要略》中情志变异诸病症的病机,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脏腑功能失常后,常产生虚、实两方面的病变。《金匮要略》治疗情志病,药均不过数味,且多系平淡清和之品,便于较长时期调服,这是一大特色。如百合地黄汤,药仅二味。甘麦大枣汤,药只三味。前者中百合乃药膳之品,润肺、营养皆可,后方中小麦及大枣均为日常食品,可于进食同时而收润脏安神去燥之功,这种药膳相合的治法尤其宜于情志病虚证患者长期服用。
  • 摘要:中医学是一个汲取了诸多科学知识的体系,天文学作为古代自然科学的代表也融入其中."天人相应"的集体表象是古天文学渗透于中医理论的基础,象思维是天文学知识在中医学中得以运用的基本思维模式.中医学中的天文知识是经过改造的,剥离了人文影响和神话色彩,并对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概念的形成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为中医学术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基础,中医学立足于“天人合一”的观点,汲取了古天文学的自然观、方法论和概念系统,加以改造,来建立医学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其将天地之道的阴阳五行等学说引入医疗体系,作为医学纲纪,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摘要:目的:探讨心主血脉失常与中风发病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以心脑一脉相承,共主神明认识为理论基础,分析中风发病机理,结合当代研究进展,阐述心主血脉与中风病机的相关性.结果:心主血脉失常是中风发病的基本病理损害,其中主要涉及心脏病变,心率、心律、心脏瓣膜病变及其形态学改变、血压、血流动力学、血液、血脂、血管特别是动脉病变.凡此均可归咎于心主血脉失常,终致血脉损伤,血行不利,痰浊瘀血阻滞,脑脉闭塞或血溢脉外,发生中风.结论:(1)心脑一脉相通,心主血脉失常是中风发病基础.(2)维护心主血脉结构完整与功能正常应该是预防中风的着眼点.
  • 摘要:《黄帝内经》提出了"形与神俱"的理论,认为精气血等是机体精神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肾主藏精,精能生髓,髓又通于脑"因此,肾精充足,髓生化有源,脑得所养则精神健旺,思维敏捷,聪明多智."肾藏精、精舍志"是"形与神俱"命题的具体体现,精神意识活动虽由心所主,但分属五脏,是谓五神藏,志为肾所藏,是人的精神、意识的表现形式.中医学认为,"肾藏精、精舍志",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肾中精气相关.在"肾藏精、精舍志"理论的指导下,本文认为老年精神疾病如老年痴呆症、抑郁症等病的发病,与年老肾精虚衰,髓源亏乏密切相关.痴呆是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所致。老年抑郁症病机与五脏虚衰及五脏郁滞均有关系,多以虚实并见。虚为脏腑虚损,其中以肾精不足、髓海空虚为主;实则多为肝郁气滞、痰疲胶结。
  • 摘要:脾胃脏腑相合关系理论是中医学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燥湿相济方面探讨"脾合胃"的生理意义、病理变化及治疗方法.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以膜相连,且能为之行津液,故而可以调节燥湿.脾性湿而喜燥,胃性燥而喜润,脾胃湿燥属性虽相反,然其功能的发挥则须湿燥相济.脾属阴,性湿而恶湿,胃属阳,性燥而恶燥,燥湿相济方能阴阳既济,保证脾胃升降纳化协调.脾湿太过、胃燥伤阴或脾阴不足、胃阳不振,则燥湿失济,中气不运.治疗当健脾养胃,润燥兼顾,从脾胃特性出发,顺其喜恶,使脾胃和合.
  • 摘要:中医病因学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病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情志过极对于人体的危害有着非常深入的认识.在治疗生活方式病的过程中,应注重将"审证求因"和对患者生活方式的指导相结合,如此,将大幅度提高中医治疗疾病的远期疗效.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使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方面,由于饥饿、寒冷、卫生条件差、医疗水平低所引起的疾病逐渐减少甚至绝迹;而另一方面,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及行为方式使得某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逐年攀升.如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糖尿病以及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发生以及发展过程中,不良的生活方式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这些疾病也被称为生活方式病.目前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中医或西医更多地着眼于治疗现症,这会导致患者的症状虽借助于药物得以改善,而疾病的本质却由于病因不除而得不到最终解决.中医医家自古非常重视病因,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曾明言"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又言"凡治病,先须识因;不知其因,病源无目";徐灵胎也曾在《兰台轨范·自序》中言"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之名,而后求其病之所由生.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状所由异,然后考其治之之法."笔者以为,若能将"审证求因"和对患者生活方式的指导相结合,则是对中医个体化治疗的进一步发展,并将大幅度提高中医治疗疾病的远期疗效.
  • 摘要:泄泻是内科常见疾病,许多患者因感受外泄、饮食不洁、劳累病后、情志异常等而诱发泄泻,长期迁延不愈,可导致久泄.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对腹泻的影响意义深远.从脾胃论治泄泻,防治慢性腹泻是中医学"治病求本"思想的体现,也是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相结合的反映.辨对泄泻的治疗,首先应辨清病机的寒热虚实,并注重治病求本。寒泻者,理中丸主之。热泻者,五苓散调六一散主之。湿泻者,胃苓汤主之。积泻者,丁香脾积丸下之。积不去,泻不止也。风湿泻则五苓散合小建中汤加羌、防、苍术。若兼脓血者,胃风汤主之。胃泻者,理中丸主之。以上药剂无不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且很注重脾胃调理,泄泻越久越需护及脾胃。同时特别推崇理中丸及白术散。泄泻的辨证论治与临床紧密联系,对现在临床治疗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黄帝内经》是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医学典籍,它奠定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体系,其学术体系以研究人的健康、疾病为主,形成有关397人的生命规律及其医学应用的知识和理论,本文从医学理论和医学基础两方面阐述《内经》学术体系在在其俄译实践中的意义,并得出结论:应从整体上把握《黄帝内经》的学术体系,提纲挈领,才能去伪存真,更好地将其蕴含的智慧传播到国外,促进世界医学的进步.
  • 摘要:目的:用哲学的观点研究《周易》理论特性及其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探索规律,对生命现象的诠释,深入探讨《黄帝内经》的理论源泉,发掘二者的血缘性,为《黄帝内经》源于《周易》做理论性铺垫.rn 方法:通过对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藏象学说、气化学说、运气学说六个方面来分析《周易》与《黄帝内经》理论的相关性研究,综合其理论基础和时光年轮,进行二者的言语碰撞和词汇融通,来进行其相关性研判.rn 结果:通过对《周易》和〈黄帝内经〉理论相关性比较和系统性分析,说明《黄帝内经》理论之源确系《周易》.rn 结论:《周易》不单单是中国古哲学的源头活水,是中华古先人文化集大成,它也是中医巨著《黄帝内经》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源泉,只不过是《黄帝内经》结合了人们在与疾病作斗争中经验,开拓和发扬了《周易》理论,并将其实际运用到了防病治病中去,为中医药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 摘要:远古神农发明中医药,创造农耕史.古代神农华佗是外科之鼻祖.当代神农袁隆平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医神魂派创立者、远程医疗"微诊丹"发明人——孙宏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医化之先河.中医是华夏文化高度科学的身份证,其价值就在于不断地完善自我,发现客观规律,利用客观规律,科学改造世界,服务人类健康,永葆安宁幸福.中医的本能是悬壶济世,病魔的本能是同流合污;马克思主义的本能是解放人类,癌魔的本能是分裂神魂.而马克思主义中医学及其神魂合一法(派)则是战胜痼疾癌魔的科学武器.
  • 摘要:目的:分析采用补肾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临床实验结果,探讨基于肾主骨理论指导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可行性.rn 方法:选取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病例5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29例与对照组25例.两组治疗时间均由立冬节气至大寒节气共75天,其中治疗组使用二仙汤加减自拟方配合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右腕部骨密度(BMD),血清钙(Ca)、血清磷(P)水平.rn 结果:治疗后两组BMD下降速率、血清Ca含量均得到改善,且治疗组治疗情况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P升高值,与对照组升高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基于肾主骨、肾应冬理论,冬季使用补肾养精中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具有一定疗效,另将本项目研究数据与相关文献数据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择时服药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作用.
  • 摘要:王键教授临床诊治疑难杂症的经验.根据"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久病入络"的核心病机,强调辨主证,辨病因,辨病性,辨部位,辨个体.以调理气血为本,从痰、瘀论治,善用虫类药,扶正与祛邪并举,重视情志因素对于人体的影响.法随证转,法中寓方,方中有变,灵活施治.3个案例分别是颈动脉炎、三叉神经痛、烟雾病案。虽然疾病病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但都取效甚佳。王师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和核心,辨证要和辨病相结合,才能使患者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三则医案实虚差异个体均不同,选方各异,体现了中医同病异治的原则;而当中均有虫类药的使用,这一点又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王师倡导主证主方主药,主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王师常说,用药如用兵,处方如布阵。疑难顽怪之疾,常虚实夹杂,证明则方清,只有透过表象,审证求因,方证结合察其源流,定其方略,可以起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对于虫类药用之得心应手,息风解痉之僵蚕、蝉蜕,活血化瘀之地龙、土鳖虫,平抑肝阳之石决明、牡蛎,搜风解毒之露蜂房、全蝎等血肉有情之品,“顽疾痼疾非虫蚁搜剔,探其幽隐则断难奏功”,对经络痹阻的久治不愈之症颇有良效,祛邪不伤正,效捷不过猛,中病即止。此外,王师重视心理疏导,一些患者由于长期患病,容易产生急躁、焦虑、恐惧等心理,介绍一定的医学常识,解除其精神的负担,嘱咐其注意起居饮食,做到“宽心、舒心、放心”。正如《寿世青编》云;“唯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是犹舍本而逐末也,不穷其源而攻其流,欲求疾愈,安可得乎?”如此辨证准确,再精选方药方可获得卓效,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
  • 摘要:对情志的致病机制进行理论探讨。情志属于人类正常生理活动,是对外界刺激和体内刺激的保护性反应,有益于身心健康,而当代社会由情志因素引起的身心疾患已普遍存在,情志与健康、疾病的关系,以及情志致病的病机是现代医学研究热点,因此,深入研究情志致病机制以及调摄情志进行养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理论思维为指导,通过文献疏理、临床医案分析对情志致病机制进行探讨,并对情志学说发展创新提出见解。情志不调破坏阴阳平衡,情志不节影响脏腑气机,情志不畅扰乱气血运行,最后某些情志刺激又可直接耗伤精血,情志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侵袭人体多从肌表或口鼻而入,病发初期兼有表证,而情志致病,从内而生,直接伤及脏腑,气血失调而发病。
  • 摘要:目的:观察逍遥丸对肝气郁结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情绪状态、肝郁程度和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rn 方法:用国际MCI诊断标准和肝气郁结证症状筛选标准筛选40~65岁的肝气郁结型MCI患者,用Beck抑郁量表(BDI)、Beck焦虑量表(BAI)、肝气郁结证症状程度计分表对肝气郁结型MCI患者的情绪状态、肝气郁结程度进行评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患者用药前后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肾上腺糖皮质激素(GC)和去甲肾上腺素(NE)进行分析.rn 结果:与用药前相比,患者用药后的BDI、BAI、肝气郁结证症状程度计分降低(P<0.05),ACTH水平降低(P<0.05),NE水平升高(P<0.05),GC值无明显变化(P>0.05).rn 结论:逍遥丸能够改善肝郁型MCI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和肝气郁结症状,ACTH浓度降低、NE浓度升高是其可能的原因.
  • 摘要: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丹参酮胶囊体内外抗肝癌作用,阐述可能的作用机制.rn 方法:采用皮下接种人肝癌Bel-7404细胞悬液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采用Westernblot(WB)等方法和技术,观察As2O3和丹参酮胶囊联用对肿瘤生长、肿瘤细胞凋亡及其相关蛋白表达的作用;采用CCK-8法、激光共聚焦等方法和技术,观察As2O3联合丹参酮胶囊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Bel-7404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信号转导机制.rn 结果:两药伍用可显著抑制肝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抑制肿瘤组织p-STAT3及其下游抗凋亡蛋白XIAP、survivin的过表达,促进Cleaved-Caspase3、9等的表达和肿瘤细胞凋亡.rn 结论:As2O3联合丹参酮胶囊在体内外均具有协同抗肝癌作用;该作用与激活线粒体、p38MAPK凋亡相关信号通路,抑制STAT3的磷酸化有关.
  • 摘要:本研究查阅了国内外关于述情障碍研究的资料和成果,总结了述情障碍的历史与发展状况,探究了述情障碍的研究领域,探讨了述情障碍现有的研究方法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等等.多方面的来展示现在述情障碍的研究动态.在述情障碍的结构中反应了认知加工过程和情绪调节过程存在着缺陷。前人的研究已经表明述情障碍和情绪调节失调、情绪智力低下、大脑两半球的传输缺陷和快速眼动的睡眠的缺失存在着关系。虽然其中的联系还没有明确,但是最少表明述情障碍是存在着一定的生理学基础的。研究表明述情障碍是一个相对的稳定的人格特质,在成年人的人群中存在着正态分布,10%至15%的人存在着显著水平的述情障碍。我国对述情障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军事、教育、身心疾病等领域。在目前经过实践并且证明它有效果的方法有日记法、阅读、心理疗法、放松训练、团体心理疗法等。
  • 摘要:本文由历代医家对积聚病机的论述进行考略,宋元以前主要从肝郁气滞、食滞痰阻、瘀血内结等着眼,随着临证经验的积累,金元以后在正虚邪结积聚发病的两个基本方面的认识基础上,逐渐确立了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治疗原则。对于积聚病机的认识,无论是《黄帝内经》还是历代医家,都丰富了积聚的辨证论治,也为后世把握积聚的证治法则等方面,提供了颇为深刻的指导意义:积聚总属本虚标实之候,病程中每见虚实夹杂之证,如脾虚兼湿热者有之,血癖兼气血亏虚者亦有之等等。治疗中当以辨证为主,权衡轻重、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不可拘于一隅,其早期多以湿热、痰癖,治以祛邪为主,晚期则脾肾阴阳气血俱虚,治当以扶正固本为主。
  •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温补肾阳中药有效成分对小鼠内分泌腺细胞增殖的作用.rn 方法:以小鼠AtT20垂体瘤细胞、Y1肾上腺皮质瘤细胞、TM3睾丸间质细胞为实验对象,采用0.2~640μM淫羊藿苷、仙茅苷、松脂醇二葡萄糖苷、金丝桃苷、补骨脂素、松果菊苷、耐斯糖、蛇床子素干预各细胞24h、48h和72h,以MTT检测细胞增殖.rn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淫羊藿苷、蛇床子素、补骨脂素可显著抑制AtT20、Y1和TM3小鼠内分泌腺细胞增殖,且随药物作用延长至72h呈现显著的量效抑制作用.金丝桃苷、耐斯糖对AtT20、Y1和TM3小鼠内分泌腺细胞增殖无影响.仙茅苷干预24h对AtT20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干预72h对TM3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而对Y1细胞增殖无作用;高浓度松果菊苷作用72h可抑制AtT20、Y1和TM3细胞增殖;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对AtT20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明显、干预72h后也抑制Y1和TM3细胞增殖.rn 结论:相同治法的不同温补肾阳中药有效成分对内分泌腺细胞增殖作用具有差异性,发现淫羊藿苷、蛇床子素、补骨脂素对AtT20、Y1和TM3小鼠内分泌腺细胞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预知子对HepG2肝癌细胞恶性增殖的影响、以及Integrin所介导的细胞通路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并初步观察该通路上最高差异表达SEPP1基因RNAi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rn 方法:1)设置不做处理对照组,中药组,G418组,以及联合用药组,MTT检测药物作用后24h、48h、72h对肝癌恶性增殖的影响;2)采用Affymetrix HuGene1.1SenseTarget Array检测以上相应组别Integrin介导的细胞黏附通路基因表达量的变化;3)设计SEPP1基因的shRNAi干扰序列,构建表达载体,并采用脂质体转染HepG2细胞,MTT检测72h后细胞生长增殖情况.rn 结果:(1)MTT结果显示中药作用后24h,48h、72h,肝癌细胞的恶性增殖被不同程度的抑制;(2)基因芯片结果显示,中药作用后Integrin所介导的细胞通路基因表达活跃,SEPP1为该通路最高表达基因且下调显著;(3)初步结果显示SEPP1基因RNAi后,细胞增殖较不做处理对照组出现抑制,但和阴性质粒间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rn 结论:中药预知子作用后能抑制肝癌细胞性增殖,并影响SEPP1基因所在Integrin介导的细胞黏附通路,但SEPP1基因在其中的作用及机制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 摘要:本文拟基于弗洛伊德和杨春时的心理结构理论,阐释情绪致病机制.文中对比了关于情绪致病的中医学解释、神经生物科学解释,继而阐释了心理结构理论对于情绪致病机制的认识,以飨同道.情绪致病机制涉及多个学科,心理结构理论为其研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情绪致病机制是涉及医学、心理学、神经生物科学的跨学科课题,中医中七情致病多从“气”的宏观角度论说。现代科学迅速发展,脑科学等学科关于情绪致病则从神经一内分泌的微观角度阐释。中医学中没有情绪这一概念,常用“七情”、“情志”等提法,中医学中的七情、五志更多偏重于心理中的情绪范畴。心理学中情绪和情感并没有划分的很清楚,杨春时心理结构中可以看出情绪和情感分属于意识的不同方面,前者属于感性方面,后者属于知性方面。传统中医学中的“恬淡虚无”等精神养生的指导应该属于知性方面,“志意者,所以御精神,和喜怒者也”,其中的志意也是高于情绪的心理层次。作为复杂的情绪致病机制尚有众多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如认知、记忆、情感意志等,在大面积开展心理实验不人道、不现实,脑科学又没有质的飞跃的前提下,借助系统学的研究方法、传统中医学整体观的思维方式,基于心理结构理论去探讨情绪致病机制的可取的。
  • 摘要:肝在对情志活动变化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在五神脏的相互平衡协调中具有重要作用.肝是在中枢系统调节下多器官、多靶点的自适应调节系统,肝主疏泄的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是在整体上与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及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PT)轴相关.正确理解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内涵对情感活动障碍性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与预防养生,都具有指导意义.笔者认为,中医肝不是一个孤立的器官,是在中枢系统调节下多器官、多靶点的自适应调节系统,肝主疏泄的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是在整体上与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及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PT)轴相关,具体而言,可能与调节心理应激反应过程中中枢多种神经递质及其合成酶、神经肤、激素、环核普酸系统以及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等的变化有关,表现出多层次、多靶点以及多环节的作用特点;作用的脑区涉及到下丘脑(包括不同核团)海马、杏仁核等。因此,对于情感活动障碍的疾病治疗可以从肝论治为主,辅以调节他脏。分而言之,对于疏泄不及的情感活动障碍,可在疏泄、调畅肝脏气机的基础上,辅以活血、清热、滋阴等法,使脏器相平,则气血和调,情感障碍则可望治愈;对于疏泄太过所致的情感活动障碍,则可以重镇潜阳之法为主,辅以他法,以使肝气平复。
  • 摘要:中医治疗抑郁症在临床中被广泛使用,且具有良好疗效,其中从脾胃论治尤其重要,笔者从脾胃升降功能对于情志的影响,过度思虑影响脾胃正常升降,脾胃病和抑郁症之间的相关性,及肠道菌群对抑郁症发生的影响四个方面从理论上对从脾胃论治抑郁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脾胃为调节升降之枢纽,思则气结为抑郁症发病之源.抑郁症患者经常伴有各种脾胃病的症状,同时,各种慢性消化道疾病也比较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抑郁的表现,如慢性胃炎、慢性肠炎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抑郁症和脾胃病之间主要存在2种病理情况:一是脾虚出现不耐思虑,思维的效率偏低,记忆力减退等精神情志方面的表现;二是思虑太过,相思苦思不解,容易伤及脾运,表现为纳呆、不思饮食等抑郁症方面的表现。抑郁症是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并伴有患者自身兴趣和主动性下降等精神运动迟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类心境障碍综合征,多数患者还会伴随食欲下降、暴饮暴食、大便时干时溏、脘腹胀满、消瘦、疲乏无力、失眠等躯体抑郁的临床症状.中医自身并没有抑郁症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的特点,可以属于中医"郁证""胃痞""泄泻""便秘"等范畴.并且抑郁症患者往往还存在一个自身的诱发原因,即心思过于细腻,对事物极其敏感.综合抑郁症整体病症特点,和中医"思伤脾","思则气结"的关系十分密切.
  • 摘要:近年来,随着红外热成像技术迅速发展,体质的量化研究不断深入.本文对近年来红外成像技术在九种体质成像、体质辨识、体质干预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体质在红外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思路.国人体质分为九类: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癖质、气郁质和特禀质。各种体质反映了人体气血阴阳的不同偏颇程度,因此其在红外成像图上必然有着不同的热像反应。通过深入分析和解释这些红外成像图的差异,可以指导中医体质的现代研究。
  • 摘要:老年痴呆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病因复杂,病机多样;中医学认为老年痴呆是一种本虚标实之症,文章就从五脏、痰两个方面浅析老年痴呆的病因病机.老年痴呆是一种缓慢进展的,以“本虚标实”为病因病机的疾病,人体衰老的过程中,气血不断被消耗,五脏虚损而病理产物如痰癖等不断增加。老年痴呆症是以智能衰退为主要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老年痴呆症病位在脑,与五脏相关,且与痰瘀阻窍关系密切。五脏功能失调、痰浊及老年痴呆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因此,探讨此病时,应通观全局从整体出发,把握五脏的相互影响及其与痰与痴呆发展的关系,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落脚于每一脏腑功能与痰与痴呆的联系。
  • 摘要:过敏性疾病的中医分类及认识过敏性疾病西医又称变态反应性疾病,是指由变态反应机制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炎、过敏性紫癜、过敏性肠炎、过敏性休克等.中医虽无"过敏性疾病"之称,但自古已有相关的记载,如"鼻鼽"、"咳嗽"、"哮病"、"瘾疹"、"紫斑"等.中医对于过敏性疾病早有研究,对其认识多归于风邪致病,在治疗上也常以祛风解表为治则。具体分析了针刺、灸法、中药外洗、穴位贴敷、注射、埋线、汤药口服疗法。过敏煎是当代名医祝谌予所制,由防风、银柴胡、乌梅、五味子、生甘草各lOg组成。功效解表和里,主治各种过敏性疾病。
  •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三十年来现代文献中的骨质疏松症相关病案类文献进行检索,运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和关联规则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探讨从肾论治骨质疏松症的用药规律和证型分布特点.本文主要探讨从肾论治骨质疏松症高频药物与证型的关系.其中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熟地、当归、山药、淫羊藿、杜仲、枸杞、鹿角、牛膝、山茱萸,并分别与不同的证型具有关联.希冀为临床辨治骨质疏松症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 摘要:中医象思维是中医药学的原创性思维,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创新的根柢.中医象思维的基本模式,以形象思维为根本,以意象思维为特征,以应象思维为法则,对中医药学认识世界、认识人体、认识疾病等起到重要指导作用.现代,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杨振宁提出"唯象理论"又称"唯象论";著名哲学家刘长林提出"中国象科学观",中医学是"象科学"的代表. 中医象思维对临床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并贯穿于预防与康复等医疗保健实践的过程。中医学辨证论治的过程可概括为:“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取象比类”。中医象思维是启发中药学命名、性能、归经和炮制等的重要思维模式。中医学是“象科学”的代表。中医学关于气、阴阳、五行的哲学基础,与天地相应的心身理论,精、气、神的人身结构模型,藏象、经络的生命本质和时间本质,治身、修道、经世三统一等,皆体现出以“象”为认识层面的思维。因此,发展中医学的原则,是在保持人之生命作为自然的整体的前提下,利用和创造各种现代化手段,对人的生命现象进行观察、测量和辨析,总结新的规律。
  • 摘要:平人一词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正常人体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本文从《黄帝内经》原文出发,介绍了作者对于"平人"的理解,前人论述多从人体生理功能方面进行论述.而本文作者从中医的两大属性:科学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提出了"平人"的科学属性包括生长之平、脏腑之平、精气血津液之平;社会属性含义在于神平.综合两者,本文认为平人应该为科学属性和社会属性形神平和之人.形神平和是健康人(平人)的象征,形神失调是疾病的标志。
  • 摘要:"心主神明"来源于《内经》中"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在中医临床中"心主神明"这个神明常被用来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随着西医解剖的发展明确揭示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均来源于大脑,受到大脑控制,中医的"心主神明"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由此中医界便有人提出的"脑主神明"的概念,尝试用西医的理论与中医的概念相结合.细究"心主神明"所包含的内容,中医基础理论里狭义的"神明"是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这将中医基础理论下的"神明"与现代医学下的精神心理对应起来,为人们提供了可以用现代话语解释中医基础理论的平台.本文就基于这个平台,而探讨中医基础理论中最具特色的"气-元论"下的"气"的运动与精神心理活动的关系.在中医学中,更多的将“气”称为“阳气”。对于彭子的“圆运动”,笔者基于“气-元论”,将人体内的“六气”理解为“气”在人体中变化升降到不同位置时表现出的不同性质以及发挥的不同功能。广义的‘神’指生命活动本身,代表精神心理活动的狭义的‘神’则根植于广义的‘神’功能的正常,即——正常的精神心理活动的前提是正常的基础生命活动。《黄帝内经》中“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的温煦、推动以及防御能力是人体生命活动得以保障的根本。笔者认为,元气乃为人得以具有生命活动的先天根本,加之后天精微物质所化生之气,共同作用,合之,称为“阳气”,共通发挥温煦、促进、推动、防御的等生理功能。五脏功能正常、“阳气”运行无碍,人体便呈现“神”(广义)的外在表现,从而精神心理活动(狭义“神”)才能得以正常。
  • 摘要:经前情感障碍证(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PMDD)为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的重症类型,严重影响患者的情绪与心理健康.而个体心理的核心是为人格,定义了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已知人格特征决定了个体特质的倾向性,而经前情感障碍证与人格特征关系密切,人格出现问题是为人格障碍,亦是现今社会高发病.目前,经前情感障碍证与抑郁症等情感类疾病的关系已为人所知,然人格障碍与其关系仍未可知.本文力图梳理近些年与本病相关的人格障碍研究成果,以期探明二者关系,完善人格与经前情感障碍证研究,对经前情感障碍在人格心理学领域的干预治疗提供支持.从目前研究看来,正常人格对于人格障碍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以预测人格障碍发病,对于针对性人格障碍发病干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人格与人格障碍同PMDD具有相关性,二者共病情况明显,原因之一或源自发病机制复杂且交织影响,多涉及脑中枢;PMDD心理干预可依据人格类型灵活选择,对于预防疾病恶化,减少自身痛苦,具有指导意义。但是研究瓶颈依然存在:人格障碍与PMDD共同发病上何者占据在主导地位,诱导机制的深层阐释仍不明朗。
  •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计算机技术与中医学研究的结合日益紧密,计算机辅助诊断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望诊是中医特色诊法之一,通过观察面部的变化可探知人体气血的盛衰和五脏六腑的虚实变化.长期以来,望诊主要依靠中医医师的个人经验进行,缺乏客观化的诊断方法和标准,因此望诊的客观化和量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中医望诊客观化研究中的计算机识别技术及其临床应用做一综述.计算机识别主要通过图像采集、人脸分割、图像定位、特征提取几个步骤实现。通过计算机相关技术,能够有效地克服传统诊断方法中主观因素的影响和结果可重复性差的缺点,实现无创提取患者面部特征,为常见疾病的辨证分型、疗效判定提供有效的客观依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