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择偶

择偶

择偶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440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文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7篇;相关期刊324种,包括大众心理学、当代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8年中国植病、菌物学会杭州联合年会、中国性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等;择偶的相关文献由440位作者贡献,包括易中天、佚名、刘荣等。

择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1 占比:97.95%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45%

专利文献>

论文:7 占比:1.59%

总计:440篇

择偶—发文趋势图

择偶

-研究学者

  • 易中天
  • 佚名
  • 刘荣
  • 樊珍云
  • 娜塔莉·卡切洛夫斯基
  • 戴老板
  • 易中天1
  • 李金坤
  • 罗西
  • 苏济·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张罗燕; 汪分; 万小双; 徐进; 叶辉
    • 摘要: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当前跨国迁飞性重大害虫,云南是其重要虫源地及其向内地迁移的重要通道。生殖行为是性选择和物种进化的重要基础,基于生殖行为的害虫监测和防治策略也有重要价值。本研究模拟自然条件下可能出现的择偶情况,采用永久配对和每日更换配偶两种处理,对草地贪夜蛾成虫一生(约10 d)的生殖行为和节律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该蛾在羽化当日(0日龄)即出现召唤和求偶行为但无交配发生,在1日龄开始出现交配行为并在2日龄开始产卵,从2日龄到6日龄期间一直保持了较高的生殖活动,之后开始下降。雄虫求偶与雌虫召唤在节律上有较高的同步性,交配高峰多出现在召唤和求偶高峰之后。每日更换配偶与永久配对相比,雌蛾表现出较高的求偶频率和持续时间,较高交配比率和频率。雌虫在遇到新配偶或与新配偶交配后,会延缓产卵或下调产卵速率。从性选择理论来看,这些行为策略将有助于雌虫获得物质或基因利益,值得进一步探究。交配次数、召唤时长与雌虫寿命之间相关性不显著,但前5 d产卵速率与雌虫寿命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即早期产卵量较高的雌虫寿命较短,符合早期繁殖-后期存活基因拮抗假说。
    • 戴老板
    • 摘要: 无论明星还是普通人,科学择偶都是一门必修课,除了遵从感情的指引走心,还得依靠科学的力量走脑。其实最适合用来指导婚恋的,是经济学。结婚时机学:最佳停止理论1611年,伟大的天文物理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的妻子去世,两年后,科学家准备续弦,重新组建家庭。
    • 黄静雅
    • 摘要: 既有研究在论述农村病残人家属的困境时,主要关注病残人的父母、子女,而对病残人手足(亲兄弟姐妹)面临的压力与问题讨论不足,包括他们的择偶问题.本文基于对P市T村病残人手足的择偶情况进行调查,分别从社会层面、经济层面和心理层面对该地病残人手足所面临的择偶困境及原因进行了探讨.本研究认为,"病残"给择偶带来的困境不仅针对当事人本身,他们的手足也会"连带"着遭受公众的歧视和偏见,进而在婚姻市场中处于劣势.对此,本文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依据,从微观系统的个体调适、中观系统的群体支持、宏观系统的不断优化,探讨了改善病残人手足择偶困境的对策.
    • 王子阳
    • 摘要: 农村青年离异女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但学界对其再婚择偶观念的转变和原因鲜少关注。通过对豫南C村的个案分析发现:农村青年离异女性再婚时的择偶标准和逻辑都发生了显著转变,这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婚姻资源的梯度配置挤压了她们的择偶空间,传统通婚圈限制了她们的择偶范围,失败的婚姻经历进一步增强了她们的择偶谨慎性。再婚是农村青年离异女性的一种生活策略,择偶观念转变反映了其家庭和社会支持的缺乏。
    • 王子阳
    • 摘要: 农村青年离异女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但学界对其再婚择偶观念的转变和原因鲜少关注.通过对豫南C村的个案分析发现:农村青年离异女性再婚时的择偶标准和逻辑都发生了显著转变,这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婚姻资源的梯度配置挤压了她们的择偶空间,传统通婚圈限制了她们的择偶范围,失败的婚姻经历进一步增强了她们的择偶谨慎性.再婚是农村青年离异女性的一种生活策略,择偶观念转变反映了其家庭和社会支持的缺乏.
    • 郑静; 麦东妮
    • 摘要: 在婚育率降低的时代背景下,工作—生活平衡的议题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受到关注.截至目前,国内外的相关著述普遍聚焦女性职工和已婚职工,对单身男职工的关注相对较少,此外在探讨工作—生活冲突时对“生活”的定义偏窄,普遍指婚后家庭生活,较少涉及单身未婚职工的相关经历.本文从社会性别视角切入,通过108个质性访谈,考察城市高强度工作环境与单身男职工择偶境况之间的张力,以期加深对工作—家庭冲突现象的了解.研究发现,单身男职工的择偶机会常受工作时间安排与空间设置的挤压;在市场经济发展时期,社会性别意识形态的新变化也影响着单身男职工对工作—生活平衡的认知,导致不少男职工把择偶机会让位于工作安排.
    • 兴俏男
    • 摘要: 择偶作为缔结婚姻、建立家庭的前提条件,是婚姻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但是,择偶也是一个在婚姻制度中比较容易受各种因素影响的环节。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女性择偶偏好权重正在悄悄发生着许多变化......随着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日新月异的正在产生许多变化。尤其在90-00 年代的独生女性的择偶观念对比其父母辈有非常明显的不同。由于生长在飞速发展、思想观念多元的现代社会、90-00 年代的独生女性进入婚姻或择偶时普遍存在以下几种常见的造成一定社会影响的问题:譬如离婚率不断地攀升、不婚、丁克、大龄“剩女问题、社会上口诛笔伐的“出轨”现象以及“拜金”等问题。目前我国学者在心理学领域对女性择偶的个体心理研究相当匮乏,尤其是实证研究更是非常少。本研究拟在总结国外进化心理学的择偶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本土化的策略,进行系统的研究,力图在进化心理学的视角下,发展出适合中国当代90-00 年代独生女性择偶偏好的本土化模式。
    • 陈奇; 陈皆明
    • 摘要: 由个人偏好理论引出的竞争和配对两种不同的归类机制,对中国婚姻市场中教育同质婚的形成机制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解释:竞争机制认为人们对经济资源的偏好导致了教育同质婚;而配对机制认为教育同质婚的形成是出于教育水平所反映的文化相似性.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年和2012年的数据,采用“多层次分层模型”对上述两种机制进行了检验,实证分析了何者更适合解释当前中国婚姻市场中的教育同质婚现象.研究发现,竞争和配对这两种机制在中国婚姻市场教育同质婚的形成过程中均发生作用,但也存在性别差异,即在女性的择偶过程中,竞争机制占据主导地位;而在男性婚姻形成过程中,配对机制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结果表明,女性在寻找配偶的过程中更看重经济资源,男性则更看重文化资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