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史
贸易史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1年内共计162篇,主要集中在贸易经济、信息与知识传播、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676篇;相关期刊117种,包括瞭望、南洋问题研究、西域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首届“港通天下”国际港口文化论坛等;贸易史的相关文献由165位作者贡献,包括叶志如、袁杰铭、钱江等。
贸易史
-研究学者
- 叶志如
- 袁杰铭
- 钱江
- 刘北辰
- 李嶷
- 李金明
- 王忠民
- 申旭
- 袁熹
- 丁日初(译)4
- 于奇赫
- 亚山
- 何乃华
- 何勤
- 何欣荣
- 何欣荣1
- 俞云平
- 俞信芳
- 傅贵
- 农健
- 刘国防
- 刘晓航
- 刘杰
- 刘淼
- 古钟
- 史东梅
- 向南
- 吕维新
- 吴羚靖
- 周中坚
- 周佩
- 周宗敏
- 周宗敏1
- 周志华
- 周敬人
- 周榜师
- 唐芸萍
- 喻常森
- 四川省钱币学会南方丝绸之路货币课题组
- 姜微
- 姜微1
- 姜洪
- 娄向哲
- 孙桂林
- 孙海
- 孟祥才
- 季羡林
- 安蓓
- 安蓓1
- 宿丰林
-
-
-
-
吴羚靖
-
-
摘要:
檀香是历史上全球贸易互动和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物质。檀香所联结的全球、区域、国家和地区关系网络,复杂多元的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皆使得今人需对其给予关注。研究一棵檀香树的历史,不仅要了解其物种演化变迁的历程,还要关注其物质文化体系建构的过程,更要关注人类追寻檀香文化、热衷檀香消费、从事檀香贸易给全球范围内带来的生态文化影响。这些也正是本人关于近代全球檀香贸易史的博士论文需要回答和解释的核心问题,即一棵檀香树的历史蕴含着怎样的全球商贸互动和人与自然生态互动的意义。檀香在植物学上属于檀香属,是常绿的半寄生小乔木。檀香属基本是一种热带植物,其空间分布范围或生长区西至印度西南卡纳塔卡邦西部,东至智利的胡安·费尔南德斯岛,北缘为小笠原岛,南至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常将檀香与檀、紫檀混淆。紫檀属于豆科紫檀属,其心材无香气,与檀香有很大差别。
-
-
英詹姆斯·沃尔韦恩;
熊建辉(译);
李康熙(译);
廖翠霞(译)
-
-
摘要:
本书依据详实的史料,从贸易史、殖民史、战争史及经济史等维度,阐释了糖为什么能从中世纪只有王公贵胄才能享用的奢侈品演化成了日常生活中普通的食材;为什么糖给人类带来愉悦的同时,却又成为破坏生态环境,耗尽资源,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甚至也是引发战争的关键因素;为什么在21世纪糖仍然是造成多种疾病肆虐全球和许多人流离失所的推手;为什么面向21世纪,仅仅开征糖税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
-
-
戚飞(文/摄)
-
-
摘要:
黄浦江畔,万商云集;宛如一枚银色“四叶草”的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再次见证了人类贸易史上的一场全球瞩目的盛会。2019年11月5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正式拉开帷幕。继去年首届进博会之后,徽商传媒、《徽商》杂志再次作为安徽省参会报道的十家媒体之一,从服务徽商的视角,在进博会上发出徽商的声音。
-
-
郭晔旻1
-
-
摘要:
买办之始谈及近代中国贸易史,“买办”无疑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百余年后,尚不能盖棺论定。有人认为,这些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啻"中国与西方的桥梁”;也有看法认为他们只是些替外国资本家在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活动的代理人:激愤者如章太炎,干脆斥之为“白人之外嬖”。
-
-
徐礼媛;
郑重
-
-
摘要:
在中国古代贸易史上,自唐以来,广州一向是我国最重要的商港之一,而广州十三行,在十七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中叶这一段期间,又是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十三行这一称谓代指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其作为公行的真正名号是"外洋行"。"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两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这是康熙年间著名学者屈大均的一首竹枝词,形象地描述了当年十三行的繁荣、富庶景象。
-
-
于奇赫
-
-
摘要: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国,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而与茶有关的文学史、农业史、贸易史与宗教史研究,也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人日常生活中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互动。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古代茶的制作、饮用及所使用器具,已经依靠传世文献、出土器物与其他图像材料的相互佐证建立了历史性的时空序列。
-
-
-
羊泽林
- 《首届“港通天下”国际港口文化论坛》
| 2016年
-
摘要:
2010~2012年,安海镇水心亭码头附近的鸿海小区工地出土一批陶瓷器,不仅包括福建汀溪窑、义窑、德化窑、磁灶窑等,还有一批浙江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广东窑,甚至日本有田窑的产品.这些陶瓷器对研究海安港的交通、贸易史有着重要的物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