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
徽商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0年内共计1993篇,主要集中在贸易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88篇、会议论文5篇、相关期刊705种,包括徽州社会科学、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黄山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4全国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学术论坛、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文化嵌入与中国经济奇迹:经济社会学视角”分论坛、第十届世界管理论坛暨东方管理论坛——上海管理教育学会创立25周年大会等;徽商的相关文献由1270位作者贡献,包括姜朝洋、李朦、刘娜等。
徽商
-研究学者
- 姜朝洋
- 李朦
- 刘娜
- 姜朝洋(摄影)
- 邵梦
- 马园园
- 姜朝洋(摄影)1
- 戚飞
- 陈浩
- 刘姜
- 李敏敏
- 王振忠
- 邵梦1
- 何晓珺
- 王世华
- 金海
- 刘姜(摄影)
- 姜朝洋(摄影)
- 刘姜(摄影)1
- 王颖
- 董家魁
- 储丽
- 李少玉
- 梁仁志
- 汪博宇
- 詹程锐1
- 姜朝洋(摄影)2
- 方利山
- 李琳琦
- 马园园1
- 刘姜(摄影)
- 梁爽
- 汪崇筼
- 吴文静
- 李朦(摄影)
- 詹程锐
- 韩旭
- 卢婷
- 孙书文
- 范金民
- 陶杰夫
- 黄彩霞
- 宗韵
- 尹永光
- 彭伟
- 朱万曙
- 李朦2
- 李朦(摄影)
- 杨志超
- 秦宗财
-
-
王振忠
- 《安徽史学》
| 2020年
-
摘要:
皖西大别山区是明清徽商重点经营的区域之一,为长江一带跨区域茯苓贸易的重要一环,来自皖南黟县的药商颇为活跃.文章聚焦于民间文献抄本《照抄知单议约禀帖告示稿》,探讨黟县商人在大别山区的贸易及与当地土著挑夫之纠纷,由诉讼纠纷之渐次演进中,考察外地商帮、土著挑夫、在地士绅和地方官府之不同立场及其应对策略.从中可见,在传统时代,客商外出居廛列肆、负贩商贾,在长途或短途的贸易运输中,最常打交道的就是处于社会底层的码头工人.明代以来,徽商在各地纷纷建立会馆,相互汲引、互为奥援;各地的码头工人亦抱团取暖,形成了纷繁复杂的同业组织.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大,生存竞争之日趋激烈,双方为了维护彼此的相关权益,时常展开持续而紧张的博弈.在此类博弈中,作为纠纷之仲裁者,地方官府在平衡商人与土著挑夫诉求和权益时,始终最为重要的关注点是维护地方社会之稳定.
-
-
汪映雪
- 《文化艺术研究》
| 2020年
-
摘要:
徽商的书画购藏推动了文人画学在徽州的传播,为本地画家的成长营造了浓郁的画学氛围,引领着徽州画坛的风格取向.弘仁绘画风格的形塑过程与徽商关系密切,徽商为弘仁师法古人、追慕倪瓒提供了便利渠道,他们的书斋园林和生活情境启发了弘仁的创作灵感.基于相近的审美观念,徽商成为弘仁作品的主要购藏群体,奠定了弘仁在新安画派中的标杆地位,成为明清之际画商关系的一个特殊案例.
-
-
余敏辉
- 《中原文化研究》
| 2020年
-
摘要:
徽商与大运河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两者之间是一种双向良性互动关系.徽商能够称雄商界300年,离不开大运河这条流淌千年的黄金水道的丰厚滋养.大运河不仅促成了徽商由地区性商人发展为全国性商帮,而且促进了徽商与外界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促使了徽商精神由开拓创新转向开放包容.因此,与其说徽商让千年大运河奔流不息,不如说是大运河成就了徽商宏图伟业.
-
-
-
汤太祥
-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20年
-
摘要:
徽州楹联是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徽州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徽州楹联相对于其他地方楹联来说,极具特色.徽州楹联多出自名流之手,或达官权贵操刀,或艺苑名仕亲制;多援引典故,善于遣词造句,充满诗情画意;多源于徽商,展示徽商精神,体现徽商情趣.研究徽州楹联,能使世人充分认识其传世价值,从而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
张萍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明清时期,伴随着徽商会馆在全国的林立,为客殁同乡提供“寄棺送葬”等慈善服务的善堂组织也纷纷建立起来.在“叶落归根、入土为安”等传统观念的支配下,大量徽籍棺木被运送回籍.为了保障旅榇有序安全抵达,旅外徽商群策群力,借助善堂制度建设与官府行政力量,在旅外徽州善堂与徽州本土善堂之间构建了一张严密的运棺网络.通过考察运柩回籍网络中产生的纠纷与应对方案,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当时的社会实态.
-
-
-
-
-
-
-
-
-
李好好;
马婷
- 《第十届世界管理论坛暨东方管理论坛——上海管理教育学会创立25周年大会》
| 2006年
-
摘要:
浙商是浙江经济近年来崛起的主要动力,由于地理、人文和历史环境的影响,使其形成与其它地方商人有较大区别的价值观念.表现在,商本位价值观念浸透浙商心灵;官本位观念淡泊但关心政治;农本位观念相当淡薄;受到文本位观念的深刻影响.而曾经叱咤商界三百余年的徽商所源起与铸就的"新安文化"虽折射出中国传统商业文明的历史光芒,但徽商受到官本位观念和文本位观念的深刻影响,最终走向衰败.本文从文化价值观念的角度对浙商和徽商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了近年来浙江与安徽经济不同表现的原因.
-
-
安绍东
- 《河南大学历史地理学第三届学术论坛》
-
摘要:
徽商的衰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新式交通与徽商衰落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轮运业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新安江水运的衰落,削弱了徽州和长三角之间的联系,同时,新式交通的发展也深刻改变了长三角地区的商贸格局,上海取代了杭州,成为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徽商在沪上的市场争夺中败北,这种市场变化对徽商的经营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打击,加速了徽商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