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划分
词类划分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0年内共计135篇,主要集中在汉语、常用外国语、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4篇、专利文献6797篇;相关期刊109种,包括南都学坛、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教资料等;
词类划分的相关文献由138位作者贡献,包括仲崇山、柳明月、冯凭等。
词类划分
-研究学者
- 仲崇山
- 柳明月
- 冯凭
- 姚鹏慈
- 孙景美
- 孙良明
- 李珊
- 李馨逸
- 梁雪
- 胡佑章
- 袁毓林
- 邓泽
- 陈雯
- 马丽丽
- 黄明亮
- 黄静
- 丁全
- 丁韵
- 于全有
- 任春娇
- 任翠菊
- 何午
- 佳樱
- 刘同英
- 刘向东
- 刘开瑛
- 刘景丽
- 努尔哈比·苏丹夏尔甫
- 化振红
- 单殿元
- 卞许彬
- 卢仲逖
- 史冠新
- 史厚敏
- 向梅
- 吕小雷
- 吕志
- 吕莹凯
- 吴新民
- 吴礼权
- 周海燕
- 周龙如
- 品位·经典编辑部
- 壬人
- 娄纯
- 孙云英
- 宋元明
- 巴吐尔·麻木提
- 席晓帆
- 庄奇
-
-
戴庆厦;
朱艳华
-
-
摘要:
汉藏语系语言的形容词和动词是否分立,曾有过不同的意见.文章以分析性语言类型的眼光从8个方面对景颇语形容词和动词的共性和差异进行了系统比较,并分析了形容词与动词界限局部模糊的原因.认为景颇语的形容词和动词的交叉是局部的,必须分立.在此基础上对关联理论是否适用于景颇语的词类划分,以及语义、应用在词类划分中的作用问题进行了理论思考,还认为景颇语的形容词与动词界限局部模糊与其分析性类型有关.
-
-
-
-
-
柳明月
-
-
摘要:
词类划分涉及到了范畴化问题.范畴化是人类有意识地认识并切分世界的过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以先验逻辑为依据提出了经典范畴理论,认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切分是以"二分论"(二元互斥)为基础,即"是"或"非是".在进行切分时,认知要以客观事理逻辑为依据.原型理论是建构在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性"基础之上,是从体验中找出客观规律,是经验研究的结果.在该理论框架下,范畴已不是"上位"与"下位"的概念,所有的范畴成员被放置在一个交叉的网络(连续统)中,典型成员游离在非典型成员之间,这也是造成"范畴边界模糊"的一个主要原因.
-
-
-
娄纯
-
-
摘要:
现代汉语方位范围划分的问题上,因方位词内部尚缺乏完整的鉴定标准使得某些词能否划入方位词出现争议,其中“旁”就是一个典型词语.文章从空间表义及语法功能两个角度对“旁”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其可以划入方位词范围.
-
-
陈彦坤;
梁雪
-
-
摘要:
模式理论在美国描写语言学派所构建的语言体系中占重要地位,该学派对模式的归纳是建立在直接成分和层次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理论为汉语的词类划分、句法结构、句型划分等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但由于汉语与印欧语在语法构造上的本质不同,模式理论对汉语的解释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
杨华杰
-
-
摘要:
词类划分在汉语语法学界既是个"老"话题,又是个"新"话题.说它"老",是因为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展开了对汉语词类问题的讨论;说它"新",是因为近几年又有些研究者不约而同地发表有关汉语词类文章.这些新的研究成果,无论是方法上,还是深度上,都比50年代略胜一筹.50年代讨论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词类问题很少有人问津,对问题的回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近年来,词类研究的"复兴"绝不是偶然的,对汉语词类的研究也绝不是像以前说的那样仅仅是为了讲语法方便.我们认为,对词类的研究关系到对汉语语法作更深入细致的分析.本篇文章,我将尽量总结在词类问题大讨论中各方学者的观点,并加以分析,总结出自己支持的观点,且加以讨论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