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0年内共计3325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财政、金融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14篇、会议论文11篇、相关期刊1437种,包括甘肃社会科学、合作经济与科技、经济技术协作信息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棉花学会2013年年会、第七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湖南省第二届图书情报学研究生论坛等;计划经济体制的相关文献由3476位作者贡献,包括陆学艺、本刊编辑部、厉以宁等。
计划经济体制
-研究学者
- 陆学艺
- 本刊编辑部
- 厉以宁
- 赵凌云
- 吴晓波
- 常修泽
- 李佐军
- 李抒望
- 杨继绳
- 王思斌
- 高尚全
- 吴敬琏
- 宫希魁
- 张立新
- 本刊记者
- 梁燕君
- 王学军
- 王晓龙
- 许经勇
- 韩清林
- 丁俊发
- 刘中文
- 吴振坤
- 宁方淼
- 张林
- 徐长玉
- 杨婷
- 王庆华
- 王玲
- 王英
- 田小宝
- 田强
- 秦月
- 范恒山
- 迟福林
- 邓志伟
- 韩保江
- 丁超
- 万胜
- 乔九全
- 乔向红
- 乔玉玲
- 于长革
- 仲伟祥
- 任建定
- 任重
- 何彩虹
- 何苏坡
- 何赛花
- 余人
-
-
- 《军工文化》
| 2020年
-
摘要:
"市场化改革"是新时代航空工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航空工业发展活力的内在要求。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变革过程中,航空工业贯彻航空报国理念,紧跟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部署,调整战略,开拓市场,深化改革,推进资本运作,焕发出国有企业的生机与活力。
-
-
陈先哲
- 《教育探究》
| 2020年
-
摘要:
陈先哲在《高等教育研究》2020年第4期中撰文指出: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新中国社会转型的主线: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
顾介康
- 《世纪风采》
| 2020年
-
摘要:
乡镇工业其前身是"社队工业"。它萌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受挫于60年代;重新起步于70年代;迅猛发展于80年代;90年代后,走上了"两个根本转变"即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新阶段。从江苏特别是苏州、无锡、常州地区的实践来看:一是乡镇工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夹缝"中萌生的。乡镇工业属"鸡",自己找食吃,它所需要的能源、原材料、技术人才、产品市场都不是国家计划内的。二是乡镇工业是在各种责难声中成长的。
-
-
李成青;
谢洁华
- 《金融言行: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 2020年
-
摘要: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突破口,经济特区的创办与发展,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对我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一、特区建立背景经济特区是我国在80年代为尽快突破僵化落后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建立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有效促进经济发展.
-
-
徐鹤;
黄河
- 《人文天下》
| 2020年
-
摘要:
一、研究背景公共文化服务具有公共性与公益性,是由政府力量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公共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都被严格管理,主要配合国家中心工作,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改革转型时期,民间文化团体崛起,政府却未能及时将其纳入文化服务体系,出现公共文化服务缺口与民间文化市场的短暂繁荣。
-
-
白惠天;
周黎安
- 《经济学报》
| 2020年
-
摘要:
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村教育和医疗的大规模普及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和国际组织的关注.本文利用个体和地区层面的数据实证考察了计划经济时期地方分权对教育医疗扩张的影响.我们发现,1965年之后中央宣布教育医疗资源向农村倾斜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但其对农村教育和医疗状况的改善作用借助了地方分权的传导和放大机制.估计结果显示,1965年之后,如果一个地区的公共支出分权从低分位组提高到高分位组,其影响可以解释这两组1965-1976年所对应的农村初中教育提升的23%.但在1965年之前,地方分权对于农村教育医疗普及性的影响总体上却是负面的.我们进一步区分了公共支出分权与经济分权的不同效应.经济分权对地方公共支出既有“挤出效应”,体现在经济分权程度越高,地方公共支出在总预算的比例就越低;也有“溢出效应”,即经济分权通过促进地方工业的兴起和财源增加改善了地方政府的预算状况,从而提高了地方人均公共支出水平.本文的实证分析对于理解改革开放前30年和后30年之间的内在关联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
-
-
-
-
-
zhaoqian;
赵茜
- 《第七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
| 2012年
-
摘要: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改革开放为界,可以分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两个大的发展阶段.而对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体制下的组织,它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制订虽然与全国大体一致,具有很多共性之处,但是由于它的特殊性,也会表现出许多不同,尤其是在社会保障制度的执行和实践过程中必然具有自身的特性.兵团建立之初,就是一个国营农场,它是以农业为主的国有企业。本文通过对兵团计划和市场经济时期两个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分析,认为对于兵团职工来说,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保障制度,使他们享受到了国家的全面保障,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几乎是无所不包。他们吃的是“皇粮”,享受着城镇国有企业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无论在社会地位,还是工资收入上,都是具有优越性的。到了市场经济的今天,兵团实行了市场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兵团职工要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必须个人要承担一定缴费责任,并且缴费高低,将决定享受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要想改变这些,需要在制度设计上考虑兵团人的感受,改革要循序渐进,并进行一定的思想疏导,使他们真正从思想和行动上认可新的社会保障制度。
-
-
-
-
于一凡;
李继军
- 《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06年
-
摘要:
文章就我国城市住宅建设经历的训"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个不同时代,探讨了集合住宅开发建设的适宜规模问题。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城市主要采用的基于"小区规划"理论的大规模集中开发模式,在解决社会整体性住房紧缺问题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存在导致城市特色流失、城市空间和机能单一等一系列弊端,特别是随着社会和经济条件的转变,更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市场经济条件下,住宅的投资、组建、分配和管理机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小规模开发模式显示出促进城市功能兼容、提高住宅产业化水平、推动社会融合、塑造城市特色等优越性。其灵活的社会适应性不仅有利于提高城市空间品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而且更便于城市环境的持续改造和自我更新,是中国城市集合住宅发展的最佳途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