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西太平洋暖池

西太平洋暖池

西太平洋暖池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01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大气科学(气象学)、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63777篇;相关期刊47种,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大气科学、海洋学研究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八届全国海洋资料同化研讨会暨第二届Argo科学研讨会、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等;西太平洋暖池的相关文献由22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启龙、翦知湣、何金海等。

西太平洋暖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3777 占比:99.84%

总计:63878篇

西太平洋暖池—发文趋势图

西太平洋暖池

-研究学者

  • 张启龙
  • 翦知湣
  • 何金海
  • 成鑫荣
  • 李铁刚
  • 刘传联
  • 祁莉
  • 陈木宏
  • 陈锦年
  • 侯一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艳丽; 姜慧
    • 摘要: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逐月平均资料、1951~2010年的海表温度资料和我国160站夏季降水等资料,探讨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在1951~2010年夏季的年际变化及其对大气环流和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进而得出西太平洋暖池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可能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夏季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在1951~2010年50年间发生了明显的年际变化并且具有以下特征,其与东亚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场以及500 hPa的位势高度场都有着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在海温偏高年亚洲低压和东亚夏季风都有明显的减弱,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使得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夏季降水明显偏多;在海温偏低年亚洲低压和东亚夏季风会加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使得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夏季降水明显偏少。
    • 张洋; 徐继尚; 李广雪; 刘勇
    • 摘要: 作为全球接受太阳辐射最多、表层海水温度最高的区域,西太平洋暖池区通过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和季风等过程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沉积记录证明,在地质历史时期西太平洋暖池也存在类似于现代ENSO过程的“类ENSO式”变化。而目前类ENSO式变化与冰期—间冰期旋回之间的响应关系和驱动机制及其与东亚季风的关联仍存在争议。本文利用位于暖池核心区的B10岩心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Mg/Ca(质量分数比)和黏土矿物参数重建了暖池区氧同位素8期以来的古气候记录,并结合已有的热带海表温度记录、中国石笋氧同位素和南大洋地区海表温度记录,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冰期旋回中类ENSO状态的演化规律及其与东亚季风的关系,并探讨了暖池区类ENSO演化的驱动机制。结果发现:冰期时,西太平洋暖池区温跃层变浅,赤道东、西太平洋温差减小,同时,东亚夏季风减弱,暖池区降水量相对减少,与现代El Nino时期气候态类似;间冰期时,西太平洋暖池区温跃层加深,赤道东、西太平洋温差增大,东亚冬夏季风增强,暖池区降水量相对增加,与现代La Nina时期气候态类似。频谱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区海表温度的变化具有偏心率周期(96 ka)。冰消期时,低纬度太阳辐射量的增加,增大了纬向上的SST梯度,并使得次表层海水储存了更多的热量,积累的热量会通过调节次表层环流向暖池区的热传输,最终调控赤道太平洋地区Walker环流强度和ENSO活动的长期变化。而冰期时,南大洋地区降温所引起的东南信风和大洋环流异常可能对类ENSO式起到调控的作用。
    • 林琪凡; 耿旭朴; 谢婷; 胡利平
    • 摘要: 西太平洋暖池是热带太平洋西部由海表温度28°C等温线所划定的海域,也是热带太平洋海洋和大气之间大尺度变化现象——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暖池面积、暖池强度、暖池质心纬度和暖池质心经度4个指数来表征暖池大小和位置,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模型,通过优化序列长度、学习率和迭代次数3个超参数,对未来10年暖池面积、强度和质心位置的变化进行预测.经巴特沃斯滤波器平滑后发现,暖池各指数低频变化与多变量ENSO指数(M EI)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使用预测结果对2019—2028年ENSO事件的发生做出判断,演示了该模型的合理性.预测结果认为2019年底—2020年会出现厄尔尼诺现象,与现实中2019年底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相吻合.
    • 韩雪; 徐经纬; 刘杨珂
    • 摘要: 利用1979-2018年ERA Interim地面10 m风场、位势高度场、温度场和风场,Hadley中心HadISST再分析海温资料,采用SVD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夏季(6-8月)西太平洋暖池关键海域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简称SST)对华东海域夏季10m日最大风速变化的影响关系.SVD分析结果表明,夏季华东近海风速变化与菲律宾以东海域SST有明显负相关,第一模态左、右空间向量的时间系数相关达0.58,通过了置信度为95%的显著性检验.当西太平洋暖池SST正异常时,暖池海域SST增高,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加强,副高脊线北进(西北太平洋副高脊线纬度位置与暖池SST相关系数达到0.46,通过置信度为95%显著性检验).此时华东近海正处于副高控制,近海下沉运动增强,大气温度垂直剖面有普遍增温现象,10 m风场有偏北风异常,海面风速减小约占40 a平均风速的约30%;当暖池SST负异常时,副高东撤南退,华东近海冷空气活动加强,温度垂直剖面存在显著降温现象,华东近海风速增加占40 a平均风速的20%以上.本研究进一步说明了暖池SST异常是一个有效的预报因子,可用于华东近海海面风速预测预报.
    • 齐泽坤; 徐继尚; 李广雪; 赵蒙维; 翟科; 龙海燕; 熊梦君
    • 摘要: 碳酸盐的溶解与保存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碳酸盐溶解作用对探索碳循环机制、理解全球气候变化机理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雅浦海沟南部附近海域108个表层沉积物和3个柱状沉积物样品中浮游有孔虫、底栖有孔虫和碳酸钙含量等变化特征分析了海底碳酸盐溶跃深度、补偿深度及其自中更新世以来的变化规律.表层沉积物碳酸盐含量、浮游与底栖有孔虫丰度、底栖有孔虫占有孔虫全群比例、底栖有孔虫群中胶结质壳比例等多种指标变化表明,本区现代碳酸盐溶跃面(carbonate lysocline depth,CLD)位于水深3800m附近,碳酸盐补偿深度(carbonate compensation depth,CCD)约为4800m.柱状样有孔虫溶解指数(foraminifera dissolution index,FDX)的变化表明,冰期碳酸盐溶解作用减弱,碳酸盐溶跃面和补偿深度变深;冰消期碳酸盐溶解作用增强,溶跃面和补偿深度变浅.位于现代溶跃面附近的柱状岩心碳酸盐含量呈现冰期高、间冰期低的"太平洋型"旋回特征,同时古生产力替代性指标的变化曲线与碳酸盐含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说明中更新世以来的碳酸盐含量变化主要受溶解作用的控制,特别是在冰期-间冰期转换时期更为明显.
    • 史良; 丁瑞强; 巢婧华
    • 摘要: 利用HadISST再分析资料和IAP次表层海温资料,分析了维多利亚模态(VM)对西太平洋暖池面积(WPA)范围的扩展和东边界(WPEB)纬向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VM的强度对当年夏季至次年夏季的WPA有很强的影响,同时也对WPEB东西方向的移动位置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春季VM为正位相时,会在随后的夏季引起赤道太平洋中部海表温度SST异常变暖,同时西赤道太平洋会产生异常西风,从而加强了赤道东传Kelvin波,使赤道海洋表层暖水向东传播,WPEB向东移,WPA范围扩大.相反,当春季VM为负位相时,WPA的范围的扩展会被抑制而缩小,同时也会影响WPEB向西运移;其次,VM也可以通过影响赤道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来进一步影响WPA的扩展和WPEB的纬向运移.另外,结论还表明VM与WPEB的相关关系超前VM与WPA关系一个季度左右,且前者相关系数更高.同时春季VM指数可以超前1a左右对WPA的变化趋势和WPEB的位置进行有效的预测.
    • 张渊明; 王芮; 刘忠方
    • 摘要: 西太平洋暖池(暖池)是全球最重要的热源和水汽源区,其变化通过大气遥相关强烈影响全球不同地区的水文气候.暖池区的降水同位素组成及其影响机制对该地区的水文气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鲜有这方面的研究.文章结合降水同位素观测数据与IsoGSM模式,分析了印度洋偶极子(IOD)对暖池区降水 δ18O的影响.结果表明,在IOD正位相期间,暖池区表层海水温度(SST)距平降低,抑制了该地区的对流活动,同时,增强的印度洋东西SST梯度导致反常的赤道东风距平和减弱的印度洋沃克环流,这二者均使得暖池区降水量下降(降水量效应减弱),降水 δ18O升高;而在IOD负位相期间,情况则相反.降水同位素对IOD的这种响应也体现在暖池区高分辨的珊瑚 δ18O记录上,表明暖池区降水同位素变化主要受控于IOD所导致的降水量变化(雨量效应).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IOD呈增强的趋势,暖池区降水和珊瑚记录中的氧同位素值在21世纪也可能会呈增长的趋势.
    • 张冬峰; 王永光; 张国宏
    • 摘要: 利用1961—2016年山西盛夏(7—8月)平均降水和同期NOAA重构海温资料,分析了山西盛夏降水分别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和西太平洋暖池海温相关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山西盛夏降水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之间呈现稳定的显著负相关;和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呈现正相关,并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之后相关性加强,通过了0.05显著性检验.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种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西盛夏降水指示意义加强的事实,主要体现在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的背景下.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通过影响与山西盛夏降水密切相关的大气环流、季风槽位置和东亚夏季风,导致山西盛夏降水异常.盛夏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冷时,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偏暖(冷),通过遥相关引起中高纬度大气欧亚—太平洋型遥相关(EUP)和负太平洋—日本(PJ)波列,通过影响季风槽位置偏西偏北(偏东偏南),引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南)和季风指数偏小(大),导致山西盛夏降水偏多(少).
    • 高拴柱1
    • 摘要: 2018年共有29个台风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面上生成,比多年平均数(1949-2017年平均26.9个)偏多约2个,也是1995年以来的24年间第5次多于多年平均数。该年1-4月份的赤道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SST)处于偏低状态,5-9月偏冷程度逐渐减弱且转至略偏暖;但是西太平洋的SST持续处于偏暖状态,且印度洋海温在2018年4月以后逐渐转为偏冷状态,致使西太平洋暖池对流活跃、夏季风偏强,是该年度台风生成数量偏多的主要原因。
    • 杨宇星; 郑建
    • 摘要: The impact of the shift of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WPWP) in 1990s on typhoon genesis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NWP) in the summer (July—September) was studied based on the best typhoon track data from the U.S.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JTWC),the extended sea-surface temperature from NOAA,and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data from NCEP/NCAR.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post-period of the WPWP shift,typhoon genesis would be suppressed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10°-20°N,130°-145°E,but enhanced in the more eastern region of 10°-20°N,145°-160°E,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Typhoons entering the SCS or eastern coasts of China was decreased,while those that turned towards Japan or Hainan Island or southeastern coasts of China increased.In addition,we found that the suppressed typhoons genesis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NWP was related to the change of latitudinal circulation caused by the Interdecadal Pacific oscillation,which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WPWP shift in the 1990s.On the other hand,typhoons genesis in the northern SC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change of local circulation.Therefore,typhoon genesis increase in the northern SCS is the main reason of typhoon landing increase in the Hainan Island and southeastern coastal regions of China.%应用美国联合预警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JTWC)的台风最佳路径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的扩展海表面温度资料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和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AR)的大气环流场资料,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西太平洋暖池(简称暖池)年代际扩张对西北太平洋台风和登陆中国沿岸台风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暖池扩张前期(1965-1992),后期(1993-2013)台风生成在西北太平洋中部区域(10°-20°N,135°-145°E)显著减弱,在10°-20°N,145°-160°E区域和南海北部区域则表现出增多的特点.台风移动路径变异特征呈现为移动进入南海和登陆中国东部沿岸的西行和西北行路径减少,登陆日本的转向型路径增多,同时登陆我国海南岛和东南部沿岸的台风增多.进一步探查这种影响的可能原因发现,与暖池扩张密切相关的太平洋年代际变化引起的纬向环流的变异是西北太平洋中部台风生成减少的主要原因;而南海北部台风生成增多则归因于南海区域局地环流特征的变异.同时,南海北部台风生成增多是登陆我国海南岛和东南沿岸台风增多的主要决定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