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花
蝉花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3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农作物、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34026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菌物学报、中国现代应用药学、菌物研究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全国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2013第六次临床中药学学术年会暨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经验交流会、2008全国药用真菌学术研讨会等;蝉花的相关文献由650位作者贡献,包括孙长胜、李春如、王玉芹等。
蝉花—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4026篇
占比:99.57%
总计:34172篇
蝉花
-研究学者
- 孙长胜
- 李春如
- 王玉芹
- 谭悠久
- 张忠亮
- 彭国杰
- 董建飞
- 李增智
- 纪伟
- 樊美珍
- 陈祝安
- 盖悦
- 李成
- 俞林飞
- 傅炳铁
- 张东宾
- 戴建
- 曹惠
- 李国栋
- 王磊
- 胡金丽
- 费海明
- 陆晓芳
- 陈劲初
- 陈超
- 路文遥
- 吴凯强
- 徐煜
- 胡建峰
- 陈桃宝
- 叶淑幸
- 徐瑞霞
- 谢春芹
- 施伟勤
- 刘艳菊
- 闫文娟
- 陈奇超
- 尹彬
- 凡军民
- 李丽雅
- 许俊齐
- 邹晓
- 顾玲玲
- 于士军
- 刘科
- 吴迪芬
- 宋捷民
- 张泽宏
- 曹正
- 朱丽霞
-
-
王惠;
陈康;
郝雯雯;
陈义昌;
于瑞莲;
林丽莎;
韩烨枫
-
-
摘要:
研究了人工蝉花不同部位之间的抑菌、抗氧化关系并筛选其有效成分。建立人工蝉花不同部位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并对蝉花孢子粉和孢子梗部位的提取物进行体外抑菌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抗氧化试验。采用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度法将药效学数据与指纹图谱共有峰进行关联,建立谱效关系。蝉花不同部位提取物均具有较好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其中蝉花孢子粉提取物的治疗效果更好。灰色关联分析表明,蝉花的抑菌和抗氧化作用是各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征峰为峰23、峰2、鸟苷和腺苷(关联度>0.85),对药效贡献较大。通过建立人工蝉花不同部位间的初步谱效学关系,筛选并鉴定了一些蝉花中对药效贡献较大的特征峰,为进一步研究蝉花的药效成分及药理作用提供参考。
-
-
满海乔;
王娇;
唐光甫;
桂艳玲;
韩洁;
赵杰宏
-
-
摘要:
【目的】探明药用真菌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的交配型基因MAT的群体分布特征及其对蝉花有性生殖的影响,为提高蝉花的生殖率提供参考。【方法】从全国7省12市采集的100份蝉花标本中分离培养菌种,经形态观察、显微鉴定和ITS序列分析,获得各蝉花的无性型菌株;从各菌株DNA中克隆并分析MAT1-1-1和MAT 1-2-1序列的结构和分布特征。【结果】在100株菌株中,13株菌株仅有1 MAT1-1-1,79株菌株仅有MAT1-2-1,8株菌株兼有2个序列。2MAT 1-1-1(缺HMGɑ-box)极少与1 MAT1-1-1共存,常与MAT 1-2-1伴存,但FJDH7和FJDH9菌株同时存在1 MAT1-1-1、2MAT1-1-1和MAT1-2-1序列。聚类分析未发现MAT基因的地域分布相关性。【结论】群体中不同蝉棒束孢菌株的MAT基因有4种可能,兼有3种序列菌株的检出率极低,推测与蝉花有性生殖概率极低的现状有关。
-
-
徐瑞霞;
陈劲初
-
-
摘要:
高眼压是造成青光眼重要的原因之一,若长期眼内压力过高压迫视神经,视神经会受损、萎缩,影响视力,严重情形可能造成失明。蝉花(Cordycepscicadae)是使用历史悠久的中药材,具有护肾、调节血糖与护眼等生理活性,不过尚未有针对降低眼压的文献报导。因此本研究利用液态发酵方式培养蝉花菌丝体,以大白兔动物模式评估食用安全性后,再评估其降眼压的能力。安全性部分,以口服投予蝉花发酵菌丝体低剂量2.5 mg/kg b.w.及高剂量25 mg/kg b.w.,连续喂食10天后,采血分析以及进行组织病理切片评估。结果显示,在血液学分析、血清生化分析以及肝、肾病理组织切片中,没有观察到与试验物质相关的病变。在降眼压测试中,单次口服投予不同发酵天数的蝉花发酵菌丝体单一剂量,在喂食后不同时间点量测其眼内压。结果显示,不同发酵天数的蝉花发酵菌丝体在喂食后第1小时及第3小时皆可降低兔子眼内压。综合上述,蝉花发酵菌丝体在兔子口服安全性试验中不具短期连续喂食毒性,且对降眼压有正面的效果。
-
-
李增智;
谭悠久;
董建飞;
栾丰刚;
HYWEL-JONES Nigel L;
张胜利;
陈名君;
黄勃;
孙长胜;
陈祝安;
李春如
-
-
摘要:
我国重要药用真菌蝉花的分类地位和学名在国内外长期混乱,因其有性型未被发现,长期以来误作为根据巴西标本命名的Isaria(Paecilomyces)cicadae.作者最近在井冈山发现了其有性型,研究了标本及分离物的形态特征及多位点系统发育特征,并与GenBank中相关种类的序列进行了对比,证明l.cicadae是物种复合群,确定蝉花是虫草科虫草属中的新种,使用传统药用真菌蝉花的古老名称将其命名为Cordyceps chanhua.蝉花子座淡橙色到淡桔黄色,子囊壳半埋生,475-602×222-319μm,子囊孢子246-360×1.5-1.8μm,分孢子圆筒形,6.4-13.8×2.1-3.1μm.孢梗束淡黄色至淡黄褐色,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或圆筒形,3.5-10.5×1.5-4.5μm.
-
-
牟丹;
曾召英;
钟文琳;
周家喜;
瞿娇娇;
邹晓
-
-
摘要:
[目的]探索自然生态下蝉花内菌核、菌膜和环境细菌群落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对细菌16SrRNA扩增片段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贵阳市大将山和贵阳森林公园的蝉花内菌核、菌膜及其生境土壤的细菌群落组成、多样性及潜在功能.[结果]蝉花内菌核样本共检测到细菌562个属,菌膜样本521个属,菌际土样本578个属.两地的各组样本细菌群落结构相似,内菌核样本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沙雷氏菌属Serratia占优势地位;菌膜样本中假单胞菌属和氨基杆菌属Aminobacter占优势;土壤样本以未分类的酸杆菌纲Acidobacteria和黄杆菌科Xanthobacteraceae为优势属.Venn图分析显示,菌际土样本包括了菌膜样本的大多数属,内菌核样本拥有较多的特有属,如沃尔巴克氏体属Wolbachia和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等.PICRUSt功能预测结果显示,共计24个基因功能家族,主要与物质能量的代谢运输、细胞的行为发生及调控等功能相关.[结论]蝉花及其微生境中细菌具有丰富多样性,它们的潜在功能可能与营养物质的新陈代谢有关,对蝉花的个体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对蝉花虫草的生态信息数据补充和仿野生栽培具有参考价值.
-
-
何亚琼;
彭凡;
赵铖;
付贝贝;
黄勃;
胡丰林
-
-
摘要:
[背景]蝉花是传统中药材,前期研究发现柞蚕培养蝉花与野生蝉花成分类似,因此有替代野生蝉花利用的潜力.[目的]揭示柞蚕培养蝉花各部分的代谢组差异,为合理利用人工培养柞蚕蝉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基于HPLC-DAD-TOF/MS代谢组学方法,比较人工培养柞蚕蝉花的虫体、体表菌丝和孢梗束的代谢组差异.[结果]人工培养柞蚕蝉花不同部位代谢组差异显著.蝉花虫体内虽然充满菌丝(菌核),但次生代谢产物并不多,仅二氢神经酰胺和植物鞘胺醇等少数化合物较其他部位多,表明虫体内物质以大分子储藏物质为主.虫体内的植物鞘胺醇含量较高,与蝉棒束孢受柞蚕蛹的免疫损伤有关.虫体表面菌丝中被检测到大量次生代谢产物,这可能是因为虫体内分解的营养成分会优先被菌丝吸收.孢梗束的次生代谢产物相对较少.[结论]柞蚕蝉花不同部位的代谢物显著不同,其虫体表面菌丝次生代谢产物较多,具有较大的代谢物利用潜力.
-
-
张胜利;
蒲顺昌;
栾丰刚;
李增智
-
-
摘要:
报道了1种新的昆虫-昆虫病原菌-重寄生菌三级营养关系,其中蝉若虫被昆虫病原真菌蝉花Cordyceps chanhua感染,而蝉花又被重寄生真菌寄生.经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该重寄生真菌为寄生凹孢Syspastospora parasitica.柯赫氏法则验证结果表明:该重寄生真菌可以重寄生于蝉花Cordyceps chan-hua、细脚棒束孢Isaria tenuipes以及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等虫草科真菌,寄主范围广泛.
-
-
张胜利;
蒲顺昌;
栾丰刚;
李增智
-
-
摘要:
报道了1种新的昆虫-昆虫病原菌-重寄生菌三级营养关系,其中蝉若虫被昆虫病原真菌蝉花Cordyceps chanhua感染,而蝉花又被重寄生真菌寄生。经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该重寄生真菌为寄生凹孢Syspastospora parasitica。柯赫氏法则验证结果表明:该重寄生真菌可以重寄生于蝉花Cordyceps chanhua、细脚棒束孢Isaria tenuipes以及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等虫草科真菌,寄主范围广泛。
-
-
钟文琳;
管景强;
牟丹;
曾召英;
邹晓
-
-
摘要:
[背景]中国浙江省民间常将一种称为"雄蝉花"(也称独角龙)的虫草误认为是雌蝉花(Isaria cicadae Miquel)的同种,因此有必要为二者作出区分.[目的]通过形态、rDNAITS序列比较蝉花和独角龙的差异,为2种虫草的鉴别提供理论依据;探究二者内菌核细菌群落组成及功能,加深对2种虫草的理解.[方法]通过分离纯培养技术获得蝉花和独角龙菌株;显微镜观察比较2种真菌产孢细胞的形态特征;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内菌核细菌群落组成并进行功能分析.[结果]经鉴定,蝉花为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独角龙为独角龙弯颈霉(Tolypocladium dujiaolongae);在细菌属水平上,蝉花内菌核优势细菌属为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Diplorickettsiaceae未定名属和根瘤菌属(Rhizobium),独角龙弯颈霉内菌核细菌有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沙雷氏菌属(Serratia)等潜在病原菌属;蝉花和独角龙弯颈霉细菌COG数据库预测功能相似,KEGG Pathway丰度相近.内菌核细菌群落涉及24种基因功能家族,其功能大多与转运和代谢相关,其中与新陈代谢相关的丰度最大.[结论]蝉花和独角龙是不同的物种,而且内菌核细菌群落组成差异较大,细菌主要参与2种虫草的代谢过程;独角龙弯颈霉内菌核存在病原性细菌类群,食用独角龙弯颈霉同食用蝉花相比安全性有待研究.
-
-
张胜利;
蒲顺昌;
栾丰刚;
李增智
-
-
摘要:
报道了1种新的昆虫-昆虫病原菌-重寄生菌三级营养关系,其中蝉若虫被昆虫病原真菌蝉花Cordyceps chanhua感染,而蝉花又被重寄生真菌寄生.经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该重寄生真菌为寄生凹孢Syspastospora parasitica.柯赫氏法则验证结果表明:该重寄生真菌可以重寄生于蝉花Cordyceps chan-hua、细脚棒束孢Isaria tenuipes以及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等虫草科真菌,寄主范围广泛.
-
-
黄曙惠;
石子玉;
林群英;
蒋蔚;
张莹;
丁少军;
龙良鲲
- 《第四届中国食药用菌产业发展大会》
| 2017年
-
摘要:
蝉花(Condyceps cicadae)又称大虫草、金蝉花、蝉茸、虫花等,是蝉若虫感染蝉拟青霉菌(Paecilomyces cicadae)后形成的虫生真菌.蝉花为中国特有的名贵药用真菌,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镇痛和名目等多种功能,具有广泛的开发利用价值.研究表明,蝉拟青霉液体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多糖类物质,其中透明质酸为重要的组成.透明质酸(Haluronic acid,HA)是一种直链酸性粘多糖,又名玻璃酸,是由β-D-N-乙酰氨基葡萄糖和β-D-葡萄糖醛酸相互结合而成的连锁状的高分子物质.透明质酸具有优良的保水性能和粘弹性,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及医疗行业,市场需求量大.蝉拟青霉多糖降解酶的产生量较少,这为以蝉拟青霉发酵制备透明质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
-
-
赵珊珊;
唐顺明;
曾光远;
谢雨辰;
张伟;
沈兴家
- 《全国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蝉花是一种与冬虫夏草相近的珍贵药材,可作为冬虫夏草的替代品,但是,迄今为止蝉花的人工规模化培育尚未取得成功.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人工接种蝉花菌株后,对宿主的侵染率较低.为更好的了解这一侵染机制,从野生蝉花中分离到一株蝉花菌株,通过18S-ITS-28S rDNA鉴定的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已知虫生真菌蛋白酶的保守序列设计合成简并性引物,通过RT-PCR和RACE-PCR的方法,从蝉花中克隆出与侵染相关的类枯草杆菌蛋白酶基因(pr1)的部分片段,片段长度为1911bp,基因结构分析表明其包含一个长度为50bp的内含子.本研究结果为蝉花菌株侵染宿主相关的分子机理提供基础信息,为进一步规模化培育蝉花奠定了基础.
-
-
宋捷民;
滕晔;
宋玉良;
廖广辉
- 《‘2013第六次临床中药学学术年会暨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经验交流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对蝉花的人工培育开展研究,仿野生自然生境培养出与自然相同的虫菌一体的完整药材.方法:用野生蝉花孢子分离、纯化培养得到供试菌种.选用蝉科昆虫山蝉幼虫作为寄主,在糙米固体培养基上接种.将接种后的培养瓶放入人工气候箱中,培养过程中观察其变化,记录生长情况.结果:培养得到蝉棒束孢霉寄生在蝉科昆虫山蝉若虫上的子座及若虫尸体的复合体.结论:野生蝉花的菌种和山蝉若虫为原料,以合适的培养条件培育了蝉花的子实体及包含完整虫、花复合体,通过解剖已感染的虫体,发现虫体内布满菌丝,且长出子实体,说明蝉花的半野生培养是成功的,也为完整的蝉花虫草一体化的人工培养开拓了新的视野和途径.
-
-
- 《2008全国药用真菌学术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蝉花是蝉在土中的若虫被麦角菌科大蝉草Cordyceps cicadae的分生孢子阶段蝉拟青霉Paecilomyces cicadae寄生致死的带菌尸体,在其头部长菌丝形成的子座,形似花蕾故名蝉花。蝉花在我国自古就有用于医药的记载,主要有清热、解毒、驱风、镇痛和明目的作用;主治小儿惊风、夜啼等病症。rn 本研究对比了12个从蝉花上分离真菌的分生抱子梗、产抱细胞及分生抱子作了比较,研究表明菌株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1974年R.A.Samson对蝉拟青霉Paecilomycescicadae的描述相比较,有的菌株从分类地位上看他们和蝉棒束饱仅属于亲缘相近的种,开展蝉花分离真菌多样性研究,有利于扩大传统中药和生物防治菌新资源的研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