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蝉棒束孢及中药材蝉花的人工栽培方法

一种蝉棒束孢及中药材蝉花的人工栽培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蝉棒束孢及中药材蝉花的人工栽培方法,该蝉棒束孢菌的保藏号CGMCC No 13684,将该菌株经斜面活化培养、种子培养和固体栽培培养步骤,可获得大量中药材蝉花孢梗束。本发明蝉棒束孢产孢子能力极强,提供的人工栽培方法简单易行,能获得与自然山林采集的中药材蝉花一样的孢梗束,有效解决了野生蝉花药材短缺的问题。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804075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8-05-1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南京中医药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711245962.3

  • 申请日2017-12-01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北京精金石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强红刚

  • 地址 210023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38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5:20:1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3-31

    授权

    授权

  • 2018-06-1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G18/40 申请日:2017120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8-05-1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材栽培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人工分离的野生中药蝉花菌种蝉棒束孢,以及采用该菌种进行中药材蝉花的人工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中药蝉花是麦角菌科真菌蝉拟青霉寄生竹蝉若虫后的复合体,是与冬虫夏草相类似的虫草;原产于横断山脉、天目山脉感染虫体为竹蝉的野生蝉花,称之为蝉花或大蝉草,主要产地在江苏、浙江一带。我国对蝉花的认识和利用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在南北朝雷斅的《雷公炮炙论》就有加工蝉花的记载,比冬草夏草的记载早了800年。宋朝苏颂的《图经本草》、宋姚宽《西溪丛语》和宋代唐慎微的《证类本草》,以及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及之后药典都有记载功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所编纂的众多本草或药典中《中华药物大全》和《中华药海》、《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等典籍中,对蝉花的药用多有记载。这些中药典籍中记载的虫草只有两个,一个是冬虫夏草,一个是蝉花,而冬虫夏草因花小虫体大而俗称小虫草,蝉花因花大虫体小而被称为大虫草,现在市面上比较热销的蛹虫草也就是虫草花,在中药典籍中根本没有记载,只作为普通食品食用。近年来,随着冬虫夏草资源枯竭,人工栽培因模拟生长条件困难,至今未有成功,价格直线上升,限制了其使用。

在中药药性分类上,蝉花甘;寒;无毒,归肺、肝经,性凉,冬虫夏草甘,平。归肺、肾经,性温。现在常见的疾病如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均为热病,比较而言,蝉花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中要优于冬草夏草。因此,作为古籍中记载的唯一可以替代冬虫夏草的蝉花,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和广阔的市场价值,而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目前市场上对蝉花的需求量为每年400吨以上。然而,由于蝉花生长需要特定的生态环境和寄主昆虫,一年只能在梅雨季节有约20天采摘期,天然的蝉花非常稀少,全国野生蝉花每年的总产量一共只有25吨左右,这限制了蝉花大量使用。

目前,蝉花的人工培养主要分为二种形式:液体深层发酵获得的菌丝体和固体培养的蝉花子实体。蝉花菌丝体采用液体发酵方式完成的,一般只有3-4天左右完成,此法不依赖自然条件、生长周期短、污染少、产量较高,可较大批量生产。但因菌丝体和子实体在营养和药效成分上的明显差异,用菌丝体代替子实体应用存在天然缺陷。用作药材的蝉花必须有与野生蝉花外在形态、组织结构一致的孢梗束,这主要是采用生物固体发酵技术方法栽培,但现有的菌种在人工培养基上不易形成孢梗束,且存在孢子梗无分枝、孢子粉含量低、培养周期较长的缺点,因此栽培不易成功,无法药用。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人工分离的野生中药蝉花菌种蝉棒束孢,以及提供一种中药材蝉花的人工栽培方法。采用本发明方法能形成与野生蝉花外在形态、组织结构一致的孢梗束,有效解决了野生药材短缺的问题。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发明人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并探索,最终从江苏省句容天王镇磨盘山区采集野生蝉花中药材,经菌种分离鉴定获得了一株产孢子能力极强的蝉棒束孢菌,发明人将其命名为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Y.R.L-3,同时于2017年2月20日保藏于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号CGMCC No 13684。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涉及的高产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Y.R.L-3,具有如下特征和特性:

形态学特征:子实体呈黄褐色到褐色,外被大量白色粉状分生孢子,质地坚硬、脆。

生理特性:菌丝薄壁,透明,光滑,具分隔和分枝,宽1.6~3.7μm。分生孢子梗简单分枝,产孢瓶梗2~4个对生、侧生或在顶端轮生,基部编缩,中部膨大,上端突然变细。5.2~10.5×2.8~4.2μm分生孢子圆柱形,部分微弯,两头稍尖,薄壁,无色,4.4~11.5×1.8~3.9μm。

代谢特性:菌种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上生长较快,28℃黑暗条件下培养5天,菌落直径13~15mm,白色,绒状,隆起;菌落背面米色,无水溶性色素。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中药材蝉花的人工栽培方法,该方法包括将上述的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Y.R.L-3经斜面活化培养、种子培养和固体栽培培养步骤,获得中药材蝉花孢梗束,其中固体栽培所用的培养基优选以大米作为基质。

进一步优选地,如上所述的中药材蝉花的人工栽培方法,其中的斜面活化培养步骤为:将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Y.R.L-3菌种在无菌条件下转接到PDA培养基斜面试管中,在22℃-28℃下培养5-7天,挑选长势好的菌种保存备用。

进一步优选地,如上所述的中药材蝉花的人工栽培方法,其中的种子培养步骤为:将斜面活化培养步骤保存备用的菌种以无菌方式接种到液体PDA培养基中,在20℃-25℃下、振荡频率为110-150r/min的条件下、摇床用锥形瓶或种子罐中培养3-7天,至锥形瓶内出现大量菌丝球后作为种子液备用。

进一步优选地,如上所述的中药材蝉花的人工栽培方法,其中的固体栽培培养步骤包括:将种子培养步骤得到的种子液接种到固体栽培用的培养基中,在20℃-25℃,相对湿度60%-80%的条件下培养30-50天获得中药材蝉花孢梗束。当培养物的孢梗束高度达3cm以上、表面有大量分生孢子出现、孢梗束弯曲时即可采收。

本发明通过试验摸索发现,固体栽培所用的培养基以大米作为基质易形成孢梗束,在此基础上,发明人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并获得了一种上述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Y.R.L-3的固体栽培培养基配方,该培养基包含如下用量的组分:

进一步优选地,如上所述的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Y.R.L-3的固体栽培培养基,其包含如下用量的组分:

再进一步优选地,如上所述的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Y.R.L-3的固体栽培培养基,其由如下用量的组分配制而成:

试验中发现,本发明提供的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Y.R.L-3在人工培养基上易形成孢梗束,产量大,因此本发明还提供该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Y.R.L-3在制备蝉花孢梗束中的应用。另外,以大米作为人工培养基的主要基质,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Y.R.L-3的产孢能力更高。因此,本发明还提供大米在制备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Y.R.L-3的固体或液体栽培培养基中的应用;以及大米、蚕蛹粉和米糠或/和麸皮在制备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Y.R.L-3的固体或液体栽培培养基中的应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蝉棒束孢菌株具有产孢子能力强的优势,提供的人工栽培培养基与昆虫、大(小)麦等人工培养基相比,具有更高的产孢能力,更简洁的栽培与采收条件、更方便的原料获得途径、全程无菌,不容易感染杂菌,因而会获得纯净的蝉花孢梗束。另外,本方法简单易行,能获得与自然山林采集的中药材蝉花一样的孢梗束,极具市场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人工蝉花栽培工艺流程图;

图2是野生(左)与人工(右)蝉花孢梗束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通常按照常规条件,或按照制造厂商所建议的条件。

实施例1

①PDA固体斜面制作:PDA培养基配比为每1000mL培养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将去皮马铃薯切丁置于容器内加水1000mL,煮沸20min,过滤,加入葡萄糖与琼脂(液体培养养基不加琼脂),补足水至1000mL,加热溶解,然后分装至试管内,装量为试管长的1/4,塞上棉塞,置于灭菌锅内0.1MPa压力下灭菌30min,趁热将试管摆放在斜面板上冷却。

②斜面种制备:取冻干的专利保藏菌种,无菌操作在PDA液体培养基中活化,转管后,在22℃下培养3天,挑选长势好的备用;

③PDA锥形瓶种子液制备:每1000mL培养液: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将去皮马铃薯切丁置于容器内加水1000mL,煮沸30min,过滤,加入葡萄糖,补足水至1000mL,加热溶解,然后分装至锥形瓶内,装量为锥形瓶容量的60%,塞上棉塞,再用牛皮纸包裹,置于灭菌锅内0.15MPa压力下灭菌30min,取出冷却至20℃以下。

④菌丝体收集:将上述PDA液体培养基在无菌条件下把备用的斜面种接入锥形瓶中,在22℃,振荡频率为100r/min的条件下培养,至锥形瓶内出现大量菌丝球后备用;

当培养物的菌丝球密度达104个/mL以上时10000rpm离心,收获菌丝球,60℃烘干过夜,冷却后用薄膜袋真空包装,置于-20℃贮存。

⑤产量及性质检测:

本实施例中所得的培养产物为菌丝体(球),产量为干重82.1g(含水率8%以下)/L液体培养基,其中腺苷含量29.1mg/g干重,即2.91%。

实施例2

①PDA固体斜面制作:PDA培养基配比为每1000mL培养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将去皮马铃薯切丁置于容器内加水1000mL,煮沸20min,过滤,加入葡萄糖与琼脂(液体培养养基不加琼脂),补足水至1000mL,加热溶解,然后分装至试管内,装量为试管长的1/4,塞上棉塞,置于灭菌锅内0.1MPa压力下灭菌30min,趁热将试管摆放在斜面板上冷却。

②斜面种制备:取冻干的专利保藏菌种,无菌操作在PDA液体培养基中活化,转管后,在22℃下培养3天,挑选长势好的备用;

③PDA锥形瓶种子液制备:每1000mL培养液: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将去皮马铃薯切丁置于容器内加水1000mL,煮沸30min,过滤,加入葡萄糖,补足水至1000mL,加热溶解,然后分装至锥形瓶内,装量为锥形瓶容量的60%,塞上棉塞,再用牛皮纸包裹,置于灭菌锅内0.15MPa压力下灭菌30min,取出冷却至20℃以下。

将上述PDA液体培养基在无菌条件下把备用的斜面种接入锥形瓶中,在22℃,振荡频率为100r/min的条件下培养5天,至锥形瓶内出现大量菌丝球后备用;

④栽培:

(1)配制大米固体栽培培养基:将配好的培养基装入培养盒(培养盒规格:圆形直径9~10cm×高6~10cm)中,用透气封口膜封口;配比为大米基质10重量份,米糠2重量份,蚕蛹粉3重量份,磷酸二氢钾0.05重量份,蛋白胨0.3重量份,酵母粉0重量份,水为12重量份,将各原料按照比例混合均匀。

(2)灭菌:将培养盒放入灭菌锅中,于0.15MPa压力下灭菌30min;

(3)接种:在固体培养基冷却至20℃以下后,在无菌条件下接种,每300mL种子液接15只培养盒;

(4)栽培:接种后的培养盒移至培养室在20-25℃,相对湿度60-80%下培养30d-50d,且环境温度相较前期菌丝体生长阶段需低2-3℃,每天需适时通气,保持培养室内空气新鲜;

⑤采收:当培养物的孢梗束高度达3cm以上、表面有大量分生孢子出现、孢梗束弯曲时即可采收。采收时,去掉封口膜,用工具将培养物取出分离孢梗束,烘干分级,冷却后用薄膜袋真空包装,菌质置于-20℃贮存。

⑥产量及性质检测:

本实施例中所得的培养产物由孢梗束、分生孢子、菌丝体与固体培养基质组成,产量为孢梗束100-110g(含水率8%以下)/kg固体培养基。经药理学实验证明,本实施例中蝉棒束孢的培养产物具有改善肾功能的作用。

实施例3

①PDA固体斜面制作:PDA培养基配比为每1000mL培养基:马铃薯200g、葡萄糖10g,琼脂20g,将去皮马铃薯切丁置于容器内加水1000mL,煮沸50min,过滤,加入葡萄糖与琼脂,补足水至1000mL,加热溶解,然后分装至试管内,装量为试管长的1/4,塞上棉塞,置于灭菌锅内0.15MPa压力下灭菌30min,趁热将试管摆放在斜面板上冷却。

②斜面种制备:取冻干的专利保藏菌种,无菌操作在PDA液体培养基中活化,转管后,在22℃下培养5天,挑选长势好的备用;

③PDA锥形瓶种子液制备:每1000mL培养液: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将去皮马铃薯切丁置于容器内加水1000mL,煮沸50min,过滤,加入葡萄糖,补足水至1000mL,加热溶解,然后分装至锥形瓶内,装量为锥形瓶容量的60%,塞上棉塞,再用牛皮纸包裹,置于灭菌锅内0.20MPa压力下灭菌30min,取出冷却至20℃以下。

将上述PDA液体培养基在无菌条件下把备用的斜面种接入锥形瓶中,在22℃,振荡频率为130r/min的条件下培养7天,至锥形瓶内出现大量菌丝球后备用;

④栽培:

(1)配制大米固体栽培培养基,将配好的培养基装入培养盒(培养盒规格:圆形直径9~10cm×高6~10cm)中,用透气封口膜封口;配比为大米基质20重量份,麸皮4重量份,蚕蛹粉1重量份,磷酸二氢钾0重量份,蛋白胨1重量份,酵母粉2重量份,水为10重量份,将各原料按照比例混合均匀。

(2)灭菌:将培养盒放入灭菌锅中,于0.15MPa压力下灭菌30min;

(3)接种:在固体培养基冷却至20℃以下后,在无菌条件下接种,每300mL接20只培养盒;

(4)栽培:接种后的培养盒移至培养室在20-25℃,相对湿度60-80%下培养30d-50d,且环境温度相较前期菌丝体生长阶段需低2-3℃,每天需适时通气,保持培养室内空气新鲜;

⑤采收:当培养物的孢梗束高度达3cm以上、表面有大量分生孢子出现、孢梗束弯曲时即可采收。采收时,去掉封口膜,用工具将培养物取出分离孢梗束,烘干分级,冷却后用薄膜袋真空包装,菌质置于-20℃贮存。

⑥产量及性质检测:

本实施例中所得的培养产物由孢梗束、分生孢子、菌丝体与固体培养基质组成,产量为孢梗束90-100g(含水率8%以下)/kg固体培养基。

实施例4

②PDA固体斜面制作:PDA培养基配比为每1000mL培养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将去皮马铃薯切丁置于容器内加水1000mL,煮沸350min,过滤,加入葡萄糖与琼脂,补足水至1000mL,加热溶解,然后分装至试管内,装量为试管长的1/4,塞上棉塞,置于灭菌锅内0.15MPa压力下灭菌30min,趁热将试管摆放在斜面板上冷却。

②斜面种制备:取冻干的专利保藏菌种,无菌操作在PDA液体培养基中活化,转管后,在22℃下培养5天,挑选长势好的备用;

③PDA锥形瓶种子液制备:每1000mL培养液: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将去皮马铃薯切丁置于容器内加水1000mL,煮沸30min,过滤,加入葡萄糖,补足水至1000mL,加热溶解,然后分装至锥形瓶内,装量为锥形瓶容量的60%,塞上棉塞,再用牛皮纸包裹,置于灭菌锅内0.15MPa压力下灭菌30min,取出冷却至20℃以下。

将上述PDA液体培养基在无菌条件下把备用的斜面种接入锥形瓶中,在22℃,振荡频率为150r/min的条件下培养5天,至锥形瓶内出现大量菌丝球后备用;

④10L种子罐培养

将7L PDA培养基装入lOL发酵罐(以70%容积计算)中,123℃灭菌30min后冷却至24℃,接入锥形瓶种子,接种量10%(下同),控制发酵条件24℃,罐压0.01-0.05Mpa,空气流量约0.5m3/hr,发酵72hr。

⑤栽培:

(1)配制大米固体栽培培养基,将配好的培养基装入培养盒(培养盒规格:方形33cm×高6~10cm)中,用透气封口膜封口;配比为大米基质20重量份,米糠3重量份,蚕蛹粉2重量份,磷酸二氢钾0.01重量份,蛋白胨0重量份,酵母粉1重量份,水为16重量份,将各原料按照比例混合均匀。

(2)灭菌:将培养盒放入灭菌锅中,于0.15MPa压力下灭菌30min;

(3)接种:在固体培养基冷却至20℃以下后,在无菌条件下接种,每300mL接2只培养盒;

(4)栽培:接种后的培养盒移至培养室在25℃,相对湿度80%下培养50d,且环境温度相较前期菌丝体生长阶段需低2-3℃,每天需适时通气,保持培养室内空气新鲜;

⑥采收:当培养物的孢梗束高度达3cm以上、表面有大量分生孢子出现、孢梗束弯曲时即可采收。采收时,去掉封口膜,用工具将培养物取出分离孢梗束,烘干分级,冷却后用薄膜袋真空包装,菌质置于-20℃贮存,孢梗束-45℃贮存.

⑦产量及性质检测:

本实施例中所得的培养产物由孢梗束、分生孢子、菌丝体与固体培养基质组成,产量为孢梗束140-150g(含水率8%以下)/kg固体培养基。

实施例5

①PDA固体斜面制作:PDA培养基配比为每1000mL培养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将去皮马铃薯切丁置于容器内加水1000mL,煮沸20min,过滤,加入葡萄糖与琼脂(液体培养养基不加琼脂),补足水至1000mL,加热溶解,然后分装至试管内,装量为试管长的1/4,塞上棉塞,置于灭菌锅内0.1MPa压力下灭菌30min,趁热将试管摆放在斜面板上冷却。

②斜面种制备:取冻干的专利保藏菌种,无菌操作在PDA液体培养基中活化,转管后,在22℃下培养3天,挑选长势好的备用;

③PDA锥形瓶种子液制备:每1000mL培养液: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将去皮马铃薯切丁置于容器内加水1000mL,煮沸30min,过滤,加入葡萄糖,补足水至1000mL,加热溶解,然后分装至锥形瓶内,装量为锥形瓶容量的60%,塞上棉塞,再用牛皮纸包裹,置于灭菌锅内0.15MPa压力下灭菌30min,取出冷却至20℃以下。

将上述PDA液体培养基在无菌条件下把备用的斜面种接入锥形瓶中,在22℃,振荡频率为100r/min的条件下培养5天,至锥形瓶内出现大量菌丝球后备用;

④栽培:

(1)配制大米固体栽培培养基:将配好的培养基装入培养盒(培养盒规格:圆形直径9~10cm×高6~10cm)中,用透气封口膜封口;配比为小麦基质10重量份,米糠2重量份,蚕蛹粉3重量份,磷酸二氢钾0.05重量份,蛋白胨0.3重量份,酵母粉0重量份,水为12重量份,将各原料按照比例混合均匀。

(2)灭菌:将培养盒放入灭菌锅中,于0.15MPa压力下灭菌30min;

(3)接种:在固体培养基冷却至20℃以下后,在无菌条件下接种,每300mL种子液接15只培养盒;

(4)栽培:接种后的培养盒移至培养室在20-25℃,相对湿度60-80%下培养30d-50d,且环境温度相较前期菌丝体生长阶段需低2-3℃,每天需适时通气,保持培养室内空气新鲜;

⑤采收:当培养物的孢梗束高度达3cm以上、表面有大量分生孢子出现、孢梗束弯曲时即可采收。采收时,去掉封口膜,用工具将培养物取出分离孢梗束,烘干分级,冷却后用薄膜袋真空包装,菌质置于-20℃贮存。

⑥产量及性质检测:

本实施例中所得的培养产物由孢梗束、分生孢子、菌丝体与固体培养基质组成,产量为孢梗束60-70g(含水率8%以下)/kg固体培养基。经药理学实验证明,本实施例中蝉棒束孢的培养产物具有改善肾功能的作用。

实施例6

①PDA固体斜面制作:PDA培养基配比为每1000mL培养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将去皮马铃薯切丁置于容器内加水1000mL,煮沸20min,过滤,加入葡萄糖与琼脂(液体培养养基不加琼脂),补足水至1000mL,加热溶解,然后分装至试管内,装量为试管长的1/4,塞上棉塞,置于灭菌锅内0.1MPa压力下灭菌30min,趁热将试管摆放在斜面板上冷却。

②斜面种制备:取冻干的专利保藏菌种,无菌操作在PDA液体培养基中活化,转管后,在22℃下培养3天,挑选长势好的备用;

③PDA锥形瓶种子液制备:每1000mL培养液: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将去皮马铃薯切丁置于容器内加水1000mL,煮沸30min,过滤,加入葡萄糖,补足水至1000mL,加热溶解,然后分装至锥形瓶内,装量为锥形瓶容量的60%,塞上棉塞,再用牛皮纸包裹,置于灭菌锅内0.15MPa压力下灭菌30min,取出冷却至20℃以下。

将上述PDA液体培养基在无菌条件下把备用的斜面种接入锥形瓶中,在22℃,振荡频率为100r/min的条件下培养5天,至锥形瓶内出现大量菌丝球后备用;

④栽培:

(1)配制大麦固体栽培培养基:将配好的培养基装入培养盒(培养盒规格:圆形直径9~10cm×高6~10cm)中,用透气封口膜封口;配比为大麦基质10重量份,米糠2重量份,蚕蛹粉3重量份,磷酸二氢钾0.05重量份,蛋白胨0.3重量份,酵母粉0重量份,水为12重量份,将各原料按照比例混合均匀。

(2)灭菌:将培养盒放入灭菌锅中,于0.15MPa压力下灭菌30min;

(3)接种:在固体培养基冷却至20℃以下后,在无菌条件下接种,每300mL种子液接15只培养盒;

(4)栽培:接种后的培养盒移至培养室在20-25℃,相对湿度60-80%下培养30d-50d,且环境温度相较前期菌丝体生长阶段需低2-3℃,每天需适时通气,保持培养室内空气新鲜;

⑤采收:当培养物的孢梗束高度达3cm以上、表面有大量分生孢子出现、孢梗束弯曲时即可采收。采收时,去掉封口膜,用工具将培养物取出分离孢梗束,烘干分级,冷却后用薄膜袋真空包装,菌质置于-20℃贮存。

⑥产量及性质检测:

本实施例中所得的培养产物由孢梗束、分生孢子、菌丝体与固体培养基质组成,产量为孢梗束40-50g(含水率8%以下)/kg固体培养基。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