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藩镇

藩镇

藩镇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2年内共计25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8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187种,包括人文杂志、唐都学刊、文史哲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4年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等;藩镇的相关文献由24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国刚、苑汝杰、秦中亮等。

藩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8 占比:99.6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39%

总计:259篇

藩镇—发文趋势图

藩镇

-研究学者

  • 张国刚
  • 苑汝杰
  • 秦中亮
  • 任欢欢
  • 李志刚
  • 侯晓晨
  • 孙雅彬
  • 安北江
  • 张冠凯
  • 张天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牛泽霞
    • 摘要: “庐山四友”之一符载作为中唐时期名儒,先后受辟于江西、淮南、西川等重镇盛府,以入幕生活为中心,其文章站在藩镇的立场,代府主拟言的同时,关注社会现实,选取幕府利民惠政、风土民俗入于颂美类序记文,形成述世情、书情志的为文理念。从其入幕文章文体风格、题材内容以及地域性书写入手可更好地把握唐代藩镇幕府内知识分子的文学与生活面貌。
    • 秦中亮
    • 摘要: 在整个藩镇时代,河朔政区有数次较大的调整,每次都依托不同的历史语境展开。后世学者由于对当时这些具体的历史语境缺少充分的领会,往往把唐廷在河朔的诸多失利,归咎于皇帝与廷臣在政区调整上的失策。实际上,唐廷对河朔政区的调整有着一以贯之的内在理念——确保中央利益最大化。从这一角度纵览河朔政区的数次调整方案,大多是唐廷利益最大化的选择。为此,唐廷采取了维持诸方“有利的均衡”、让河朔强藩互不相邻、对河朔防御型藩镇采用“节度州与单支郡二元结构”、将河朔地区节度使与刺史文臣化等一系列手段。长庆年间以后,当唐廷不再试图彻底改变河朔藩镇父子相袭的局面,改行“放弃河北,控制其余”的政策,唐廷与河朔之间博弈的关节之处才得到彻底解决,双方由敌对关系转变为共生关系,河朔政区就此趋于稳定。
    • 何开雨; 周元曦
    • 摘要: 在藩镇体制下的中晚唐时期,西南边镇在唐朝与南诏的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西南诸边镇拥有一定的人事、行政、财税和军事的自主权,节度使往往拥有调动这些资源的能力。这些边镇为唐朝维护西南边疆的稳定提供了绝大多数的资源。同时,在对西南藩镇进行有效控制的前提下,中央的决策仍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藩镇体制对唐朝西南边疆经略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藩镇体制在西南边疆的运作大体是有效率的,且有效保证了唐朝西南边疆的稳定。另一方面,唐朝中央与其地方藩镇之间的博弈加剧了唐西南边疆的复杂性,也影响了其经略西南边疆的效果。
    • 李佳哲
    • 摘要: 从文本起源的角度分析,“河北故事”并非历史当事人对唐代河北藩镇事务的现场表达,而是历史书写者对河北藩镇既往处事原则的文本概括。其最早见于元和八年(813)韩愈撰写的《魏博节度观察使沂国公先庙碑铭》,是韩愈在“故事”一词的基础上化用而来。其内涵除了政治独立、节帅世袭,还包含唐廷与河北藩镇的政治态度。“河北故事”是河北藩镇与唐廷在“叛乱与平叛”关系结束后形成的新的相处模式,其开启时间为德宗建中平叛失败后,此后经过宪宗、穆宗两朝的变动和调整,最终在穆宗长庆年间确立。
    • 渠泽田
    • 摘要: 唐代河中地区变得十分重要,特别是以河中府为中心的地区在唐朝中期一度成为了中都,地位一跃比肩长安、洛阳两座国都,本文将分析唐代宗时期大臣元载提议兴建中都一事,从河中府自身区位因素、吐蕃等少数名族及藩镇割据及元载个人因素中分析河中府何以在此时建立中都。
    • 摘要: 唐朝之后,中国又进入一个大乱的时代。中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合称“五代”。围绕在四周还建立了十个小政权,合称“十国”。这段历史叫作“五代十国”。唐朝留下的版图不但缩小,还四分五裂。原本的朋友,又变成了敌人,尤其是北方的契丹,实力越来越强大。原本唐朝的藩镇军阀,在唐衰弱后渐渐不受控制。北方实力强大的军人,一个个抢着在中原当皇帝。南方各藩镇实力差不多,谁也灭不了谁,干脆就在自己的地盘上都当皇帝。五代十国跟从前的南北朝很像,政局也一样混乱。
    • 闫建飞
    • 摘要: 五代向来被视为乱世,政权、皇位更迭频繁,短短五十三年,历五朝八姓十四帝。在这种情况下,新政权如何处理与当时的封疆大吏—藩镇的关系,既影响到新政权的稳定,也关系到对地方控制的强弱。对藩镇而言,政权频繁更迭,意味着他们每几年甚至一两年就要面对突然崛起的新皇帝。如何处理好与新政权的关系,保证自身的权势地位和本地局势不因政权更迭受到太大影响,也是他们面临的重要问题。那么,当时的新政权和藩镇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让政权更迭从首都扩展到地方,确立起新政权在各地的统治,就成为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总的来说,当时他们的做法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 摘要: cqvip:唐朝末年,国家动乱,北方的两大藩镇为了将皇帝唐昭宗控制在自己手中,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有一个叫韩全诲的宦官,他和其中一个藩镇首领李茂贞有些交情,就一个劲儿地劝皇帝去投奔李茂贞。唐昭宗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跟着韩全诲来到凤翔,投奔了李茂贞。没想到另一个藩镇首领朱全忠紧追不舍,一路打到凤翔,把凤翔府团团围住。
    • 朱力
    • 摘要: 藩镇官员收入问题在唐代藩镇研究中值得重视.藩镇官员收入成分复杂,有俸禄、赏赐等多种来源,并具有地域性及群体性差异,不应笼统概括.唐王朝对藩镇官员制定收入标准,规定待遇优厚,学界据此认为藩镇官员收入普遍丰厚,但实际上唐王朝规定标准并未普遍推行,各地情况存在差异.总体上南方藩镇官员以俸禄为主要收入,待遇优厚;北方藩镇官员以赏赐收入为主,待遇较低.
    • 闫建飞
    • 摘要: 都监源于唐后期行营都监军使,是为了统一监督来自诸道和禁军的多支部队.天复三年宦官被杀、藩镇监军使被废后,朱梁不再设藩镇监军使,只设主要由内职担任的行营都监.后唐建立后,庄宗在地方重设宦官监军使,行营监军亦由宦官充任.明宗即位后,再杀诸道宦官监军使,行营都监亦回归后梁之制,屯驻都监则随着禁军、藩镇军分屯迅速发展.出于御边考虑,明宗明确规定屯驻军队由本地节帅指挥,屯驻都监成为节帅下级,不过屯驻都监有单独奏事权,依然可以发挥监督一方之责.宋初随着知州制取代刺史制,屯驻都监获得部分地方统兵权,地位一度上升.但随着诸州军队被拣选为中央禁军,屯驻都监地位又很快下降.宋太宗朝都部署体制确立后,驻泊都监成为地方重要统兵官.至此,北宋都监制度基本尘埃落定.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