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唐五代

唐五代

唐五代的相关文献在1953年到2022年内共计72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9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85225篇;相关期刊395种,包括江汉论坛、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中古(中世)社会诸形态中日研究生学术论坛、第五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等;唐五代的相关文献由625位作者贡献,包括蔡静波、张剑光、金滢坤等。

唐五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9 占比:0.84%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5225 占比:99.16%

总计:85946篇

唐五代—发文趋势图

唐五代

-研究学者

  • 蔡静波
  • 张剑光
  • 金滢坤
  • 郑炳林
  • 冯培红
  • 傅璇琮
  • 徐朝东
  • 程千帆
  • 解梅
  • 陈大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华斌
    • 摘要: “鱼入支微”指中古的鱼虞韵读如止摄开口三等韵。这种现象不仅存在西南官话、江淮官话、湘语、吴语、客家话、赣语、徽语等,也存在甘陕晋方言中。追溯历史,唐五代西北方音也有这种现象。从唐五代方言地理考察,现今方言的“鱼入支微”现象不是单一源头的,而是多起源的。今吴语、西南官话、江淮官话等的“鱼入支微”现象和唐五代西北方音无继承关系。鱼部字与之部字读同是“鱼入支微”的根本类型,“虞(部分)入支微”和“鱼虞入齐祭”是扩展类型。鱼部字有两个层次,一个是通语层次,以官话为主,它的主元音先高化、圆唇化,再撮化;一个是方言层次,以西北方音、吴语等为主,它的主元音高化,其中少数字的高元音再复音化。
    • 尚永亮
    • 摘要: 唐五代三百馀年贬流夔、归二州官员可考者27人,其中夔州18人,归州9人。以时段多寡论,德宗朝6人,玄宗、宪宗朝各4人,穆宗、文宗、昭宗朝各2人,高宗、武周、睿、代、宣、僖、后蜀后主诸朝各1人。由此见其时空变化:初盛唐为夔州独盛期(7人中占6人),中唐为归州反超期(13人中占7人),晚唐五代为夔州复升期(7人中占5人)。以谪罚性质论,贬24人,流放、安置及官职不明者3人。以贬后任职论,刺史、长史及节度使14人,司马、司户、折冲7人,丞、尉3人。以诗文创作论,唐次、窦常、刘禹锡、袁循、朱朴、欧阳彬诸人均有诗文传世,就中尤以刘禹锡、窦常知名。
    • 许仲林
    • 摘要: 我国女子的面部妆容历史悠久,从先秦至清代,女子的面部妆容受各朝代的经济情况、各地区的不同文化习俗等影响既有共同的时代特征,又有不同的地域特点,显示出那个时期的女性独具特色之精神风貌。其中各地区流行的红粉美妆,大都是以胭脂为主要化妆品的妆容,从现存资料看各地区女子妆容同西域地区的女子妆容更为接近,同时,唐代各地区妇女使用胭脂在繁荣程度上比之前各时期都广泛和盛行。具有神秘色彩的黄妆曾在秦汉时期流行,研究我国历史上各时期的女子面部妆容,对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心理具有积极意义。
    • 马龙祥
    • 摘要: “虞候”本为军中伺察小吏,西魏北周至唐前期被纳入东宫官职序列,并于各州镇普遍设立。中晚唐时期,藩镇节度使体制的建立改变了地方武力结构,节度使府、镇戍系统、行营及中央禁军开始在虞候之上设立都虞侯。都虞侯职掌整顿军旅与执行军纪,亦可领军作战,甚至接替藩帅,地位不断上升。唐后期至五代时期,都虞候侵夺州县案件审理和系狱理囚的职权,干扰州县司法运作。唐五代都虞侯的职权不断扩大与地位急剧上升是当时军事体制变革与地方武力崛起导致的结果。
    • 关增建
    • 摘要: 在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动荡之后,中国迎来了被后世称为“大唐盛世”的李唐王朝。唐朝甫立,百事待兴,在度量衡方面,面临的首先就是度量衡制度的选择问题。隋朝建立的时候,面对南北朝遗留的不同的度量衡制度,隋文帝选择了大小制并存的方式。这种双制并存的做法,不符合古代传统。
    • 周生杰
    • 摘要: 江苏是古代刻书的起源地之一,史料记载早在南朝时期就有刻书活动,而确切可考的时代则为唐五代。唐代刻书主要在扬州和苏州,内容则以佛像、历书为主,偶有文集之刻。五代时,江苏境内的刻书活动主要集中在建康,可以考知的有三部典籍。江苏在刻书的早期时代,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为宋代以后刻书事业的繁荣做好了坚实的基础。
    • 山本孝子
    • 摘要: 《五杉練若新學備用》(又名《五杉集》)是南唐時期的一名禪僧應之編撰的佛教應用文書,除《釋氏要覽》等文獻徵引其中部分文字外,整本内容長期以來被認爲失佚不傳。今日本駒澤大學圖書館所藏朝鮮重刊本以數字化的方式重新面世後(1),各界專家學者予以了關注(2)。王三慶先生所著《中國佛教古佚書〈五杉練若新學備用〉研究》(新文豐出版公司,2018)是第一部關於《五杉練若新學備用》的專著,由上篇《南唐病釋應之述〈五杉集〉研究》與下篇《〈五杉練若新學備用〉校註本》組成,全書篇幅爲539頁。該著作對《五杉練若新學備用》一書進行了全面的整理、分析與討論,展現了《五杉練若新學備用》在佛教應用文獻、教育門内諸子的文獻傳承中的地位。
    • 张慕华
    • 摘要: 上梁文独特的文体形态和丰富的审美内涵,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宋代上梁文,而对于“骈-韵-骈”经典体式的文体追溯尚不多见。笔者曾与朱迎平教授合撰论文探讨上梁文文体的形成,认为其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是远源,即中国古代祝颂礼仪和祝辞;二是近源,包括敦煌民俗(如驱傩与驱傩“儿郎伟”)和佛教文化影响。尤其注意到上梁文中以“儿郎伟”领起的“三三七七七”体与唐五代敦煌佛教歌辞和讲经文的关联。
    • 周凯; 张剑光
    • 摘要: 入閤礼仪是唐五代时期国家政治、礼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君臣朝参制度的一种特殊形式.关于入閤礼仪的形成时间,学界尚存歧义,但其成为一种特定的礼仪形式应该形成于武周时期.此后,入閤礼仪虽然出现了"朔望入閤""单日入閤"的变化,但除施行时间上的差异外,其本质内涵未有改变,始终是仪仗与朝臣自前殿两閤门入内殿听政的一种朝仪形式.唐僖宗乾符以后,入閤的常朝属性逐渐确立.常朝之制本御前殿,入閤而行常朝之礼并不符合传统礼制规定,于是到了昭宗时,朔望日"前殿入閤"之制形成.而五代沿袭唐末入閤仪制,"前殿入閤"这种类似于朔望大朝的特殊朝参形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彰显皇权的朝廷盛礼.唐五代时期入閤仪制变迁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政治嬗变的历史"本相".
    • 罗凯
    • 摘要: 唐代县的等第,以户口、官品、俸秩、迁转次序等不同的标准看,有四等、五等、六等、七等、八等、十等诸说。从历时性而言,县等是不断增多的,由前期的六等逐渐发展到后期的十等,只是天宝时曾一度事实上取消下县,稍显波折。而望、紧、次赤、次畿县的出现,均与户口多寡无直接关系,更多地体现出“资地美恶”的特征。其中“次赤县”的问题尤其复杂,因其牵涉“赤县”的广义和狭义问题,综合分析,次赤县制度在传世文献中出现,不晚于唐德宗初年,很可能最迟代宗初期已经产生。而代宗末年至德宗前期形成的俸秩,对唐后期乃至五代的县之等第,也有新的影响。五代皆以户口多少定县的等第,只是不同王朝有不同的标准,繁简不一。通观唐五代县之等第,总体上呈现出从官品本位到以俸秩为准的演变路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