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地理
政治地理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118篇,主要集中在地理、中国史、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2071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四川行政学院学报、上海行政学院学报、思想战线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4年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政治地理的相关文献由147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振鹤、刘云刚、刘超建等。
政治地理—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071篇
占比:99.03%
总计:12189篇
政治地理
-研究学者
- 周振鹤
- 刘云刚
- 刘超建
- 姚圣
- 张薇薇
- 李菲
- 杨伟兵
- 梁昱庆
- 王子今
- 程刚
- 葛岳静
- 郭声波
- G.刘易斯韦特
- R.J.约翰斯顿
- 丁四保
- 付守超
- 代剑磊
- 任念文
- 任成凯
- 仿民
- 何新
- 何浩
- 冯振广
- 冯革群
- 刘伉
- 刘兆德
- 刘复刚
- 刘恭祥
- 刘雅君
- 别乾龙
- 卢地生
- 史同广
- 叶清露
- 吴丰培
- 周书灿
- 周灿
- 周骁男
- 唐金江
- 奚建华
- 姚公书
- 姜闯1
- 孙峰华
- 孙骜
- 安北江
- 安宁
- 宋乃平
- 屈卡乐
- 张国星
- 张国玉
- 张海亮
-
-
顾伟刚;
孙骜;
王韬;
刘云刚
-
-
摘要:
2010年以来,南海争端呈现扩大化和复杂化的态势,形成环南海周边国家侵占岛礁、域外国家广泛介入的局面,进而推动南海问题日益走向“国际化”。分析南海问题中的国家(地区)间合作与冲突关系,挖掘南海问题“复杂化”的深层原因,这是理解当前南海局势、避免战略误判的重要支撑。文章借助GDELT新闻媒体数据库,提取2013—2021年有关南海问题的事件数据,利用年代约束聚类方法将南海问题划分为矛盾上升期(2013—2018年)和域外介入期(2019年以后),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南海问题中的国家(地区)间合作与冲突关系以及背后的信息生产网络。研究发现:1)矛盾上升期,围绕南海问题的合作与冲突主体主要为环南海国家;2)域外介入期,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域外国家结盟合作并围堵中国,中国在与域内国家紧密合作的同时,却成为冲突关系网络的核心,冲突关系复杂、合作关系萎缩与当前人们对南海问题有所缓和的认知形成矛盾,反映信息权力的作用愈发深远;3)信息生产网络中,美、英、澳等国家主导信息制造和加工过程,表明南海问题成为各信息行为体博弈的角力场。
-
-
彭建华
-
-
摘要:
“空间”是人类发明的一个认知观念: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空间是一种描述策略;空间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经济进程的产物;空间是诸存在物体间的相互关系。不同的认知模式都将揭示差异的空间,物理学、几何学、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对空间的认知有较大差异。法兰西是一个历史的地理空间,也是基于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的观念。自凯尔特人、罗马人、法兰克人等占领高卢以来,法兰西作为地理空间一直是多变的。但在戏剧舞台上,表现地理空间显然不同于小说,戏剧所叙述的地理空间主要表现在人物的对白或者故事背景中,极少有直接的地理/地点描述。在三联剧《亨利六世》中,英格兰与法兰西不断变化国家、政治关系,法兰西因此成为一个政治地理、地缘政治的空间观念,即从破碎的、图式化的政治地理空间到明显的地缘政治的国家空间。
-
-
程刚;
程霞
-
-
摘要:
在刘宋政权统治的大部分时间之内,郢州均为独立的都督区,这体现了统治阶层用心之良苦.郢州都督区的设置是刘宋政权为了防范荆州而作出的重要政治举措,对于保障刘宋统治中心建康的安全,平衡地方之间的力量及安定长江中上游边陲地区的稳定均产生了重要的政治地理效应.
-
-
安北江
-
-
摘要:
政治地理与地缘政治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论体系的形成皆源于西方,其理论体系主要服务于当时国际政治关系的运作.作为一种理论,在之后的学科体系建构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系统梳理并分析两者的内涵、发展演变及其相互关系,旨在进一步厘清政治地理与地缘政治理论在史学研究中的范式.事实上,政治地理与地缘政治理论思想早在中国古代就已产生,只是没有将其概念化,究其理论,二者类同.政治地理最关注的问题就是地理区域与政治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指政治过程在地理环境中的具体反应,而在中国古代政治地理的研究中,其本质理论等同于地缘政治.中国古代政治地理在思想和理论方面,主要体现在国际、国家和地方三种尺度上.正清政治地理与地缘政治理论,为进一步完善中国政治地理学科建设提供理论借鉴,同时为中国政治地理学深化权地秩序研究做好理论铺垫.
-
-
江俊偉
-
-
摘要:
殷商政治中心存在不同的名稱,依據殷墟甲骨文内容可歸類爲“商”“邑商合稱”“邑”三種。這些稱呼絶大部分是指具體地點,即安陽殷墟。此外還有少數作爲“商王國”,以及中心概念的被祭祀對象。殷商政治中心的性質充分體現出殷商王室以商王邑爲四方之中的思想,締造出殷商政治地理的基本格局。
-
-
曾育荣;
黄柏权
-
-
摘要:
唐末以雷氏父子为首的朗州蛮的崛起及其所创立的朗州政权,是南方蛮族卷入藩镇割据潮流并逐步迈向独立化的典型个案.朗州蛮地方势力的兴起与割据,不仅使唐末荆南镇所辖诸州相继被分割,控制地域急剧缩减,掌控长江中游局势的能力大大降低,而且对本地区社会秩序产生了强烈冲击,构成对相邻政权严重的军事威胁,造成该地区政局的长期震荡.伴随军事斗争的频繁展开,唐末五代长江中游政治地理分布最终呈现出马楚、荆南与淮南鼎足而三的均势格局,明显与此前的政区设置有所区别.朗州军事地位的提升,又在相当程度上直接影响马楚政权后期国运和湖南统治中心的位移.而朗州并入马楚,则大致奠定了元明清时期湖南政区的基本范围.
-
-
-
李永东
-
-
摘要:
风景在茅盾的重庆和延安想象中与其说是背景、环境,不如说是地方形象本身.茅盾使用乡土与都市两套话语构设重庆与延安的风景,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由地方风景的书写引向对民族精神、延安形象或战时政治的想象.对中国政治地理的叙述,茅盾经常富有弹性地使用地域空间概念,重庆或延安形象因此成了众多地理空间叠加的结果.在政治地理的比较视野下,国都重庆的中心价值被消解,以延安为中心的战时中国形象得以建构.
-
-
-
-
郭声波
- 《2018年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国家版图"的是政治地理极其重要的内容,其中最难处理的便是藩属国与中央政权——宗主国的关系问题.在是否将藩属国划入宗主国国家版图的问题上,学术界一直存在较大分歧.本文根据圈层结构理论,指出即便是《禹贡》中最外层的"荒服",也仍然包括在"天下"、"九州"——即王朝的范围之内,尽管它被称为"外藩".进而引入"间接行政区"这一概念,提出"外诸侯"、"藩属国"等政治实体都是广义的"间接行政区",都在一个主权国家的版图之内.本文还论证了藩属国与诸侯国、民族自治区、被保护国等政治实体的区别,以及"藩属国"的通用定义问题,认为藩属国既是一种政治实体的形态,也是一种特殊政区性质的表达.特殊之处即在于它有完整的国家机构,并享受有高度自治权,但在法的意义上仍然是没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是宗主国国家疆域的组成部分.保守一点,也可以单列为"统领区",即统而不治区域,可对应五服制中的"荒服"圈层.
-
-
-
龚应俊
- 《中国“一带一路”研究暨西南历史地理学术峰会》
-
摘要:
马湖地区即金沙江下游两岸一带,位于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与云南省昭通市接壤地区.该地区在唐代中后期处于唐王朝与南诏之间,属于二者缓冲地带.为争夺该地区,唐王朝与南诏双方都投入过一定的力量,其中唐王朝贞元年间在此设立了驯州、骋州、浪川州等羁糜州,隶属于戎州都督府.由于文献资料缺乏,历来对这三州的地望都存在较大争议.论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试图采用地理学、生物学、民族学、地名学、语言学等研究方法,结合文献记载与本人实地考察结果,在描述马湖地区气候与地形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复原当地交通格局,并考证出马湖地区羁縻州县的分布,揭示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联性.最后透过对唐代马湖地区羁縻州的研究进一步审视唐代与南诏政治地理的相关问题.
-
-
罗凯
- 《2014年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唐朝统一岭南地区的时间,新、旧《唐书·地理志》等的记载皆有问题,将"平萧铣"与在岭南"置某州"简单地看作同一年的事情,显然忽略了军事、政治过程的复杂性,二者现实中的时间差应该重视,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当时的政治局势.具体到唐初岭南某府某州的置废,以及府与州之间的领属关系,则更需逐一作细微的考述,并需联系彼时岭南乃至全国的形势,才能看得真切.
-
-
罗凯
- 《2014年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唐朝统一岭南地区的时间,新、旧《唐书·地理志》等的记载皆有问题,将"平萧铣"与在岭南"置某州"简单地看作同一年的事情,显然忽略了军事、政治过程的复杂性,二者现实中的时间差应该重视,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当时的政治局势.具体到唐初岭南某府某州的置废,以及府与州之间的领属关系,则更需逐一作细微的考述,并需联系彼时岭南乃至全国的形势,才能看得真切.
-
-
罗凯
- 《2014年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唐朝统一岭南地区的时间,新、旧《唐书·地理志》等的记载皆有问题,将"平萧铣"与在岭南"置某州"简单地看作同一年的事情,显然忽略了军事、政治过程的复杂性,二者现实中的时间差应该重视,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当时的政治局势.具体到唐初岭南某府某州的置废,以及府与州之间的领属关系,则更需逐一作细微的考述,并需联系彼时岭南乃至全国的形势,才能看得真切.
-
-
罗凯
- 《2014年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唐朝统一岭南地区的时间,新、旧《唐书·地理志》等的记载皆有问题,将"平萧铣"与在岭南"置某州"简单地看作同一年的事情,显然忽略了军事、政治过程的复杂性,二者现实中的时间差应该重视,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当时的政治局势.具体到唐初岭南某府某州的置废,以及府与州之间的领属关系,则更需逐一作细微的考述,并需联系彼时岭南乃至全国的形势,才能看得真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