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政权建设

政权建设

政权建设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90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中国共产党、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8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5498篇;相关期刊566种,包括福建党史月刊、求实、党史文苑(学术版)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4年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2011董必武学术研讨会、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等;政权建设的相关文献由92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明前、李忠、李晓波等。

政权建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98 占比:5.47%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5498 占比:94.47%

总计:16406篇

政权建设—发文趋势图

政权建设

-研究学者

  • 王明前
  • 李忠
  • 李晓波
  • 李立娥
  • 王晋林
  • 阎书钦
  • 刘政
  • 张军
  • 张新光
  • 张锡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秀丽
    • 摘要: 苏维埃政权具有鲜明的乡村政权特征,是中共以土地革命为中心,颠覆传统乡村社会秩序,推进乡村革命的初步尝试。苏维埃模式是土地革命开始以后,共产国际植入中国社会的结果,也是当时中共的唯一选择。这一模式在与乡村社会的结合中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之境况。由于紧张的战争环境,苏维埃基层政权建设存在的官僚主义、事务主义、贪污腐败等问题并未彻底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效率,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中共乡村政权建设的实践已初步显示出苏维埃模式的可行性和适应性,为中共政权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 杜强
    • 摘要: 1940—1945年,中共在沦陷区与国统区的夹缝中建成了颇有战略意义的微型根据地——信南抗日根据地。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中共信南县委找到了一条合适的发展路径:在中共中央和中共鄂豫边区党委领导下,依据“三三制”原则,政治上灵活地照顾地方实力派,实现了各阶层的团结;军事上自主地选择以地方武装为核心构建起“三位一体”的体系,多次击败了日伪军的“扫荡”和国民党军的挑衅,保卫了根据地的安全;经济上独立地进行生产自救,并采取多种举措,使根据地实现了自给自足和金融稳定。信南抗日根据地政治、军事与经济建设成就颇具历史意义,是中共战时政策在基层得以成功实践的范例。
    • 胡剑
    • 摘要: 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政权的萌芽在政权建设、经济治理、社会治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构。在政治制度方面,形成了议行合一制度、司法为民制度、人民代表制度。在经济制度方面,形成了联合生产制度、和平赎买制度、劳动薪酬制度。在社会制度方面,形成了管理公开制度、基层治理制度、社会改造制度。巴黎公社在制度建构上贯彻了权力充分行使和权力有效运行相结合、经济计划发展和尊重市场规律相结合、传统社会管理和新型国家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巴黎公社的制度建构对当前我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借鉴意义。我国应坚持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市场计划结合机制、探索混合所有产权制度、进行信息治理信息公开、健全基层社会治理制度。
    • 陈军亚; 肖静
    • 摘要: “乡政村治”是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大背景之下,对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架构的概括。在当下,现代国家建设进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阶段,“乡村治理”日益被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之中,更多体现的是国家基层治理体系的功能和要求。在“乡村治理”的话语之下,“乡政”不仅是一个政权层级意义上的概念,而且成为一个地域意义上的治理概念;不仅兼具政权意义上的纵向层级功能,同时也具有治理意义上的横向扩展功能。从“乡政村治”向“乡村治理”的话语转变,背后体现的是农村基层政权从组织体系建设向治理功能建设的路径变迁。这一路径变迁符合现代国家政权建设的一般规律。
    • 陈军亚
    • 摘要: 中国先于欧洲近2000年出现了一个打破“分散而自成一体的管辖权”的“集中的国家权力”,但这一权力始终面临着“进入社会之中”的问题。中国传统乡村社会长期在内生权威的影响和控制下运行,形成了一个与国家保持疏离和张力并具有稳固根基的“板结社会”,不同程度地阻隔和消解国家政权,造成了近代以来国家政权建设的“内卷”结局。这一历史困境决定了中国现代国家政权建设的社会路径:国家政权打破“板结”及“再板结”的社会土壤,实现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渗透,并履行其社会职能,将自身置于民众日常生活和服务的紧密联系之中,获得民众认同,由此形成了政权“超越内卷”困境的建设路径。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的渗透,不仅重构了乡村社会形态,而且塑造了政权本身。
    • 边法延
    • 摘要: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在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在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机构编制工作的大背景下,我们系统回顾机构编制法治建设历程,深刻感悟机构编制工作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史的内在逻辑,提炼规律,总结经验,启示未来。回首百年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机构编制工作在党的领导下,探索积累党局部执政的政权建设和机构建设经验,机构编制法规制度萌发初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伴随5次大的精简调整,一批有关机构设置与编制管理方面的综合性法规制度制定出台,机构编制工作的体制、原则、内容、方式、方法等得以确立。
    • 张波
    • 摘要: 抗日战争时期,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社会环境下开展陕甘宁边区的政权建设和社会治理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必须要解决好的现实问题。在此期间,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一方面依据客观实际,按照自己的政治意图对政权和社会进行规范和形塑;另一方面,边区社会内部的民众和传统习惯与之产生强烈的张力与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政策的最终实施。双方在相互博弈、互相吸纳的过程中,最终形成良性互动。这一时期的政权建设与社会治理经验,对于新时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 张锦恒
    • 摘要: 在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中,巴氐的流民夺取了巴蜀之地,建立了成汉政权。成汉政权主要统治巴蜀地区,历时四十三年,最终亡于东晋的征讨。成汉政权是巴氐流民建立的第一个政权,其国内统辖了大量汉民,其政权的组织和建立也反映了巴氐人被逐渐华化的过程。因此对成汉政权的建设进行研究,对认识和探析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由分散走向统一的进程都有深刻意义。
    • 摘要: 1937年到1948年,聂荣臻同志领导晋察冀军区,以阜平为中心,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创建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它不仅是华北抗战的坚强堡垒,也是对日寇进行战略反攻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军进军东北、夺取华北的前沿阵地。晋察冀边区创立的崭新的民主制度和完善的建构,为新中国政权建设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因此晋察冀边区被称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新中国的雏形”,被毛泽东同志亲笔授予“抗日模范根据地”的光荣称号。
    • 周铁钧
    • 摘要: 193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史称红色中华)在江西瑞金成立,而后两年多里,党的政权建设、土地革命等项事业蓬勃发展。但有些党员、干部却经不起艰苦斗争的考验,他们私欲膨胀、贪污吞占、奢靡腐化,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败坏了党的声誉。1933年12月,中华苏维埃主席毛泽东、副主席项英联名签发反贪腐法规——《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训令》,对惩处各类贪腐行为做了明确、严厉的规定,如:“凡苏维埃机关、国营企业及公共团体工作人员,贪污公款在500元以上者,处以死刑;贪污公款300元以上500元以下者,处以2年以上5年以下监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