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0年内共计22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0篇、相关期刊173种,包括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等;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相关文献由22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强、刘德萍、吴珏等。
新民主主义社会
-研究学者
- 王强
- 刘德萍
- 吴珏
- 巩茹敏
- 徐罗卿
- 朱进芳
- 李亮
- 梅定国
- 潘立昀
- 牛田盛
- 罗平汉
- 郑国瑞
- 郝遥
- 郭于晋
- 陈娆
- 陈辉
- 项东
- 马千山
- 高燕
- 丛喜权
- 乐长征
- 乔京凤
- 乔增正
- 于峰
- 于波
- 井建斌
- 任学岭
- 任斌
- 任晓伟
- 何振东
- 侯云霞
- 傅锁根
- 光未然
- 兰池
- 关强
- 冯书泉
- 刘一凡
- 刘世基
- 刘丽
- 刘义生
- 刘明海
- 刘毅强
- 刘洪智
- 刘济社
- 刘瑶
- 刘艳霞
- 刘辉
- 单世联
- 卢春妹
- 吴萍鲜
-
-
王东;
梁凯钦
-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 2017年
-
摘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党注重从新旧交替的历史转折点出发,无论在对待旧机构、旧人员方面,还是在建立新制度、新政权方面,无不体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创新思路.这一时期的工作特点主要体现为:结合实际情况正确处置旧式国家机器,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建立精干高效的国家机构,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的许多先进工作经验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
-
兰池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年
-
摘要:
关于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的问题,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走新民主主义社会道路的设想,从制度上破解了"落后国家如何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难题.然而,这一设想经过短短三年的实践即告终止.毛泽东为何提前放弃了新民主主义社会道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现实原因层面来讲,主要包括毛泽东对当时国内经济、政治形势的估计,对国际形势的估计和来自苏联方面的压力,以及他对新民主主义社会道路策略意义的估计等三个方面.
-
-
肖竹尹
-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 2017年
-
摘要: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结果,呈现出新中国在过渡时期的各种特点,它是中国共产党高超智慧和创造的体现.由于出现在新旧中国交替的历史时段,新民主主义成为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形态,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崭新的开端.文章通过探究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若干特点,反思并总结历史经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参考.
-
-
李贵忠
- 《经济研究导刊》
| 2016年
-
摘要:
七大以后,刘少奇对新民主主义的经济问题进行了初步理论探索,形成了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建设的一系列理论.建国以后,结合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刘少奇继续其探索,获得了关于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问题认识的新的理论成果.其探索成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过渡"理论,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
-
-
- 《毛泽东研究》
| 2020年
-
摘要: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构想演变历程张太原在《党的文献》2020年第3期撰文指出,对毛泽东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建构及结束的认识,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毛泽东所谈论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有许多方面来源于列宁、斯大林和共产国际关于一些落后国家可能走上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
-
-
-
高长武
- 《观察与思考》
| 2020年
-
摘要:
1953到1956年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历史必然性、必要性和伟大历史意义是不容诋毁的.这可以从以下五个层面作出分析和批驳: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落实中国共产党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确定并一直坚持的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两步走"战略构想的具体举措;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已经完成、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以及国民经济成分中社会主义因素显著增加等改造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和达到的情况下开始的;是应对和解决我国国民经济中积累和出现的新的矛盾和问题,为实现工业化开辟正确道路的必然要求;是深刻把握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统一关系原理,解决中国具体问题、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而确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此后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建设和改革的一系列伟大成就,已经充分说明了问题.
-
-
-
- 《毛泽东研究》
| 2019年
-
摘要:
国外毛泽东研究首次论战的思考陈弘、卢秀玲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9期撰文认为,20世纪60年代初,在国外毛泽东研究领域发生了首次论战。此次论战围绕''毛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异端''还是''正统''这一焦点展开,涉及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党与阶级基础的关系、''毛主义''的胜利与共产国际的关系以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和《新民主主义论》在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等四个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