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乡政村治

乡政村治

乡政村治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8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9篇、专利文献57561篇;相关期刊145种,包括四川行政学院学报、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法制与社会等; 乡政村治的相关文献由21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新光、侯万锋、蒋明敏等。

乡政村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9 占比:0.33%

专利文献>

论文:57561 占比:99.67%

总计:57750篇

乡政村治—发文趋势图

乡政村治

-研究学者

  • 张新光
  • 侯万锋
  • 蒋明敏
  • 刘德浩
  • 张举
  • 张厚安
  • 杨国良
  • 范毅
  • 蒋永甫
  • 周慧姊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军亚; 肖静
    • 摘要: “乡政村治”是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大背景之下,对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架构的概括。在当下,现代国家建设进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阶段,“乡村治理”日益被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之中,更多体现的是国家基层治理体系的功能和要求。在“乡村治理”的话语之下,“乡政”不仅是一个政权层级意义上的概念,而且成为一个地域意义上的治理概念;不仅兼具政权意义上的纵向层级功能,同时也具有治理意义上的横向扩展功能。从“乡政村治”向“乡村治理”的话语转变,背后体现的是农村基层政权从组织体系建设向治理功能建设的路径变迁。这一路径变迁符合现代国家政权建设的一般规律。
    • 张新文; 郝永强
    • 摘要: “结构-过程”是中国政治分析的新范式。结构-过程视角下中国乡-村关系的整合性省察有助于对其变迁历程与演进前景作出更为深刻的判断。中国乡-村关系演进是结构与过程彼此调适、相互作用的结果。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社会关系结构变迁与乡村治理体制结构改革,在现实乡村治理过程中,中国乡-村关系先后经历了初步形成、动态探索与渐进调适三个阶段。其中在初步形成阶段,中国乡-村关系主要表征为行政命令型,而在动态探索过程中,以税费改革为界,中国乡-村关系实现了从利益诱导到情感运作的逻辑转变。基于全新的时代特征,在渐进调适环节,新一轮结构与过程的互动促使合作逻辑下信任均衡型乡-村关系日益生成,并因其遵循乡-村关系演进的一般规律而成为了乡-村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 张彬; 熊万胜
    • 摘要: 双轨政治、乡政村治和"县政·乡派·村治"等乡村治理形态的经典论述勾勒出了一幅国家政权在乡村自治体之外徘徊的图景.随着国家政权建设走通最后一公里,深入乡村社会的国家政权与实现了体系化转型的基层自治并轨运行,从而呈现出并轨政治这一当代乡村治理体系新形态.该形态表明国家政权和基层自治之间并非只能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还可以是并行不悖的互动融合.并轨政治形成的动力不仅来自于国家和社会层面,还来自于城乡关系和基层自治层面.并轨政治有助于发挥乡村治理体系化优势,有助于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有助于构建行政和自治多元融合的新格局,有助于解决行政有效而治理无效的问题.尽管如此,并轨政治依然存在着如何协调国家政权与基层自治的关系以及如何协调技术治理的利弊关系等现实问题.
    • 程银; 李建军; 杨正军
    • 摘要: 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饱含着“马克思恩格斯农村发展思想、列宁农村建设思想与实践、中国传统乡村治理思想”的深邃理论底蕴,具有其深厚的思想渊源。历经百年历史变迁,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走过了极为不凡的伟大历程,从革命时期“政权下乡”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政社合一”的初探,从“政社合一”的发展到改革开放初期“乡政村治”的恢复,从“乡政村治”的完善到“新农村建设”,再从“美丽乡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无不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新时代乡村治理应在党百年治理经验的基础上“以党建领航,彰显乡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以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为着眼点,保障乡村稳定和发展”。同时,健全“自治、德治、法治”三治相融的乡村治理新体系,构建多维主体参与的乡村治理共同体,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 HU Jian
    • 摘要: 农村社区治理,本质上兼有政府治理与团体自治二元属性,应在政治上施以社区、村民小组为单位的自治架构,经济上培育农村经济性社会组织,并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农村社区自筹为辅、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经费保障机制.据农村营利事务和农村公益事务的差异而实施分类管理,在具体组织形式上形成社区自治、政府治理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三级治理单元,在规制方法上实行乡规民约与法律并举的规则治理,同时倡导礼治社区的文化治理、网格化的信息治理、契约化的社区自治和美好农村的环境治理.
    • ZHANG Shan-gen
    • 摘要: 当前我国的村级治理是以“乡政村治”法律模式为基础的,实施村民自治.“乡政村治”立法既符合中国历史形成的村治传统,也切合我国的治理需求.然而,随着国家改革的深入及其社会的快速转型,农村治理出现了乡政介入疲软、农村基层组织涣散、乡村整体衰败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治理难题,国家不断通过人力资源输入、项目资源进村、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干预等机制,努力推进农村各方面的振兴.这些探索性措施,很多已经发挥出制度引导的正功能,其可以通过立法的方式加以法律化;而有些可能与现行法律相冲突的,则需要立法加以完善和协调.而完善的路径主要有两条主线,一个是加强村治的党内法规建设,另一个就是完善村级治理的国家立法.
    • 易龙飞
    •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村级治理与政府治理之间互动关系构成了乡村治理逻辑演变的主线.从改革开放初期对"政社合一"体制的初步调适,到村委会自治地位逐步得到法律确认和保护,到21世纪以来浙江农村税费改革过程中"乡—村"关系的互动博弈,再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两大国家战略背景下乡村"多元共治"格局的日益形成,浙江乡村治理的逻辑进路呈现出从"乡政村治"到"协同善治"的特征,其背后折射出政府、村委会、村民、乡贤精英等多主体之间关系的不断调适与日渐成熟.
    • 王洪亮; 王松强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逐步确立了乡政村治体制.在此体制下,乡村治理结构主要包括乡镇政府、村支部、村委会三大治理主体.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我国乡村社会的治理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三大治理主体互动的过程中,出现了原来的乡村社会治理模式与新的乡村社会状况不适应、不协调的状况.乡村治理的这种状况,不利于实现乡村社会的和谐.这就需要构建一种全新的乡村社会治理模式来实现乡村善治,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 张新文; 高啸
    • 摘要: 乡村振兴是今后我国进一步稳定发展的重要根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的乡村治理经历了人民公社时期“政社合一”体制下的“家国式治理”、改革开放初期的“策略式治理”以及中央“一号文件”时期多元共治格局下的“理性化治理”.治理理念的推进逻辑是国家基于宏观历史情境和微观社会基础之上的综合考量,并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当前,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的理性化治理兼顾了经济发展与乡村建设,追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但在实践中还存在着需求表达机制、干群关系、民主精神以及运动式治理等问题.总之,我国乡政村治的现代性指向在于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新时代内涵的城乡包容性关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