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治理共同体

治理共同体

治理共同体的相关文献在2012年到2022年内共计20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中国共产党、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5篇、专利文献29612篇;相关期刊148种,包括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延边党校学报、半月谈等; 治理共同体的相关文献由248位作者贡献,包括何玲玲、包云飞、冯文静等。

治理共同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5 占比:0.69%

专利文献>

论文:29612 占比:99.31%

总计:29817篇

治理共同体—发文趋势图

治理共同体

-研究学者

  • 何玲玲
  • 包云飞
  • 冯文静
  • 刘明
  • 吴益锋
  • 张兴
  • 李琼
  • 武永江
  • 沈迁
  • 王德福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汝立; 刘帅顺
    • 摘要: 社区信任是建设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前提条件.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行政信任和人格信任两种截然不同的信任机制.行政信任是指对社区行政组织的认同,行政主导、行政在场和行政加冕程序强化了行政信任的生产与再生产,使行政信任具有了可迁延性.人格信任是指对社会组织这一外来治理结构的总体性疏离和对其中个体行动者的特殊化信任,具体化信任、功利性信任和总体不信任是人格信任的基本特征,因此人格信任具有不可逆性.超越对社会组织的人格信任需要从建立总体性关联、把社会组织推到前台、提升服务自主性与专业性、加强制度宣传与公民教育等四个方面着手.唯有如此,才能走出社区治理的"共同体悖论"困局,真正发挥社区信任的治理功能.
    • 王锋
    • 摘要: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网格化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江苏省江阴市“沉底到边”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作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种创新性地方实践形式,有效解决了治理资源的碎片化问题,使基层政府与社会的互动更加便捷,政府对社会的回应更加积极有效。但在实践中,该体系也存在网格员队伍能力不足、“事实赋权”与“数据赋能”不足以及监督考核手段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在服务型政府建设和社区共同体建设上双向努力,不断为人员、数据和机制赋能,进而打造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 张敬全
    • 摘要: 传统的税收治理模式在跨区域尤其是跨省税收治理方面,已逐渐不能满足纳税人、缴费人跨省办税水平的诉求,新时代背景下,税收治理思维该如何转变,税收治理模式该如何升级,需要新思考、新举措和新路径。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税务办理环境,为跨省经营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办税服务,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莘县税务局以扎实开展税收征管改革创新为抓手.
    • 张子涵; 张卓然
    • 摘要: 本文以我国农村社区为课题重点研究对象,针对公共突发事件情况下可能出现的社区管理困难的问题,以全新的视角提出多种创新性解决办法,利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文献调查研究法等多种方法进行重点问题研究,发挥农村社区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和起到防控相关事件的长久性作用,打造农村社区共同体。以优化农村社区治理共同体为主题,从全新的角度对农村社区的问题提出全新的解决措施,希望改革和完善基层体制,以更从容的“姿态”去应对可能出现的公共突发事件。
    • 陈秀红
    • 摘要: 面对转型期社会分化以及基层治理碎片化的现实情境,依据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功能的理论共识,根植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具体实践,构建一个“从治理共同体到生活共同体”解释框架,以阐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社会整合功能及实现逻辑。治理共同体的建构解决的是各主体关系及资源的整合问题:一是通过基层党组织自身规范化建设,强化其自我身份认同及合法性权威;二是通过治理场域的建构与塑造,实现网络主体关系的整合与凝聚。生活共同体的建构主要解决人们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有机团结问题:一是建立社会规范机制,培育公共价值;二是建立协商对话机制,增进社会包容;三是建立互助合作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概言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社会整合功能的实现是一个从“治理共同体”到“生活共同体”的建构过程。
    • 胡冲; 王诗宗
    • 摘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治理领域的理念创新和认识深化,对于实现社会治理的基本目标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 杨磊; 王俞霏
    • 摘要: 公共卫生事件治理是对乡村韧性的检验,为多面向观察乡村治理提供了窗口。从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实际效果看,乡村社会不是脆弱无序的,它仍有较强韧性。以解决问题的实用主义为导向,采用自组织和动员的底层治理形式,在乡村内部构筑起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保护机制,呈现出灵活性、适应性和能动性特征。从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体系、结构、过程和工具看,乡村韧性面临着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二元分割、治理结构纵向秩序刚性化与横向秩序扩展不充分、全覆盖式治理和应急资源短缺间的矛盾,以及应急治理工具科学化和新技术嵌入适应性等因素的制约。为提升乡村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韧性,应从破解基层社会治理城乡二元体系、建立纵横协调的应急治理结构、完善乡村应急治理制度和引入智能技术平台等措施推动治理机制创新。
    • 邬家峰
    • 摘要: 网络技术赋能乡村治理,有助于破除“治理主体缺场”、公共场域萎缩、公共精神消解等“共同体困境”,推动乡村治理共同体的网络化再造和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幸福株洲”监督服务微信群的实践表明,网络技术赋能乡村治理,有效强化了村民间的联结互动,重构了村民“共同在场”的乡村公共治理场域。群内构建的多元主体协商共治的乡村治理结构,呈现出“国家力量在场”与“村民集体意志主导”的双重面向,形塑着乡村治理的公共秩序。而国家与村民对乡村治理行为的“双重监视”,防止了国家政策的“执行异化”和乡村治理的“精英俘获”,提升了村民监督的政治效能和公共参与热情,改变了村民“政治冷漠”的状态,培育着村民的公共精神。
    • 喻君瑶; 宁超
    • 摘要: “十四五”时期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发展使命是建成高质量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引导多元治理主体有序、有效、有力参与基层治理,亟须党组织发挥强大的党建引领功能。党组织以“多元赋能”方式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良性建构,通过“技术赋能”引领政府组织体系、“资源赋能”带动社会组织体系、“角色赋能”引导公民丰富时代性社会治理新格局,以破解行政力量回应不足、治理资源与治理诉求对接不强、公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等治理难题。党组织开展“多元赋能”的关键在于将自身政治、组织的制度优势有效转化为强有力党建引领的治理效能,以一种领导性角色建立各类赋能机制为多元治理主体提供有效治理权力、治理平台、治理角色,通过释放行为空间、提升行动能力、激发治理活力的形式全面提高多元治理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能效,实现“集中力量办实事”,推动高质量内涵式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形成。
    • 麦中坚; 廖宝光
    • 摘要: 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在实践中形成的“西湖经验”,回应了当下社区治理与创新中出现的一些新趋势,为构建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提供成功案例。在理论视域内对治理共同体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依托南昌市西湖经验审视新时代中央全面深化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背景下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的新动向,从而更新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思维,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思想发展提供重要生长点,具有学术与实践层面的双重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