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国家社会

国家社会

国家社会的相关文献在1941年到2022年内共计34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社会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501篇;相关期刊294种,包括求实、国际公关、河南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等;国家社会的相关文献由338位作者贡献,包括信力建、姜裕富、张新光等。

国家社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7 占比:12.1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501 占比:87.79%

总计:2849篇

国家社会—发文趋势图

国家社会

-研究学者

  • 信力建
  • 姜裕富
  • 张新光
  • 郑士贵
  • 余昕
  • 刘长典
  • 孔伟艳
  • 张廷春
  • 李剑秋
  • 李炳胜

国家社会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继文; 良警宇; 辛媛媛
    • 摘要: 在我国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农村公共文化政策转型过程中,“村民自办文化”已经成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内生机制进而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本文以“国家-社会”为理论分析视角,基于对内蒙古邓村“村民自办文化”实践的田野考察发现: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乡土社会内生主体在国家文化行政部门的政策推进下得以再造,文化供给主体日趋多元,形成了文化行政部门、文化志愿者、村民等多元主体构成的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系统。通过政府的规范和引导、文化志愿者的组织和创作、村民的认同和支撑,多元文化主体在“村民自办文化”实践共同体中形成了相互支撑、相互联结的实践机制。
    • 肖越
    • 摘要: 从外引介而来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在被国内学者广泛运用的同时,也不断地被本土化重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是一种二元结构取向的研究范式,其本土化重构逻辑主要体现为范畴式重构与方法论重构两条路径。在范畴式重构路径中,“国家-社会”分析框架本土化实现了从“二分法”到“三分法”的转换,主要包括国家结构的范畴式重构与社会结构的范畴式重构;在方法论重构路径中,“国家-社会”分析框架本土化旨在“把国家与社会关系看作是一种过程”,更加注重从行动者、动态化、互动式的过程性角度理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这一本土化路径在社会组织研究中体现得尤为鲜明。“国家-社会”分析框架本土化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外源性理论与本土性经验之间的融合,但依然存在一定的知识增长空间。
    • 张新文; 郝永强
    • 摘要: “结构-过程”是中国政治分析的新范式。结构-过程视角下中国乡-村关系的整合性省察有助于对其变迁历程与演进前景作出更为深刻的判断。中国乡-村关系演进是结构与过程彼此调适、相互作用的结果。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社会关系结构变迁与乡村治理体制结构改革,在现实乡村治理过程中,中国乡-村关系先后经历了初步形成、动态探索与渐进调适三个阶段。其中在初步形成阶段,中国乡-村关系主要表征为行政命令型,而在动态探索过程中,以税费改革为界,中国乡-村关系实现了从利益诱导到情感运作的逻辑转变。基于全新的时代特征,在渐进调适环节,新一轮结构与过程的互动促使合作逻辑下信任均衡型乡-村关系日益生成,并因其遵循乡-村关系演进的一般规律而成为了乡-村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 孙东山
    • 摘要: 城市社区是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基点.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社区的发展变化巨大,治理实践成就斐然.以治理现代化作为观察主线,我国的城市社区经历了从转型、建设到治理的阶段性主题变迁,反映了国家权力从收缩回归、扩张下沉转向嵌入渗透的实践轨迹,社会从组织赋权、要素成长和主体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成长,国家与社会从改革之初的相互调适、逐步分化而迈向相互建构并整体转型,共同完善治理现代化的新格局.
    • 任阿舟
    • 摘要: 城市社区足球场地设施建设作为补足公共体育设施、推动大众健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该文以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理论为基础,剖析我国城市社区足球场地设施建设实践中国家强位、"强国家—弱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时段性核心转变.得出了国家与社会权利边界不明晰、配套政策尚需完善及社会参与不足的缺憾.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法治建设、激发社会参与建设热情,3个新时代城市社区足球场地设施建设抓手.
    • 冀天
    • 摘要: 2011年埃及政治转型是窥探当代埃及政治逻辑的窗口.其吊诡之处是在强威权国家未见明显衰弱的情况下,民众抗议运动能在短时间内推翻穆巴拉克长达三十年的统治.基于国家—社会视角的回溯性分析可以发现,转型之前的埃及在国家层面上体现出"一体两面"特征.一面是一个未曾出现衰弱迹象的强威权国家形象:经济总量实现持续增长、国家能力保持中等强度、威权执政者绝对掌控国家机构.另一面则是在四种因素侵蚀下呈现出的脆弱性.它们分别是经济增长之下的严重民生问题、低效且脆弱的国家治理、相对独立的司法机构、相对自由的社会空间.而在社会层面,埃及呈现为深刻的官民对立与分裂:阶层分野的日益极化、严重的政治冷漠、对总统和议会以及执政党极低的信任程度、不公平的公共资源分配.当时机成熟时,严重的官民对立则成为极化民众动员的最佳催化剂.2011年政治转型的发生正是强威权埃及脆弱性与严重官民对立在特殊时间节点相互作用的产物.而未曾衰弱的强威权国家则为塞西的威权复归准备了条件.
    • 黄素珍
    • 摘要: 现代性从根本上塑造了作为当代人实践条件和实践情境的社会观及个体观,也由此形塑了一个与传统伦理生活截然不同的现代道德经验方式、道德知识的知觉和确证模式以及伦理情感的心灵习性.而从古代伦理到现代道德的历史性转变来看,现代道德面临的一大困境即是证成道德要求对人所施加的权威性根基,而非单纯说明道德本身的实质内容.从现代性进程内部产生的伦理困境要求道德哲学在现代性社会观和个体观语境内,既认可作为现代性后果值得珍视的个体性价值,更吁求一种公共伦理价值,并从其内部寻求一条可证成的解决路径.
    • 李荣荣; 张劼颖
    • 摘要: 本文从"势"的视角切入,通过叙述某民间公益组织成立与重塑的过程,来呈现传统行善经验与国家力量的具体相遇;并借由分析各种情势共同塑造复杂公益情势的故事,探讨将"势"作为一种理解与思考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及变迁的分析视角的可能性.作为分析视角的"势"一方面超越了"静-动""状态-生成""情况-演变"的对立,另一方面突破了"宏观-微观""总体-个体"的对立;从而既可为"国家-社会"框架引入关注不同领域之间因应变化之动力与过程的思考起点,又可为"国家-社会"框架引入关注"人"及其能动性的维度.作为一种具有本土意涵的概念与分析视角,"势"之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值得继续探讨.
    • 马丽; 张国磊
    • 摘要: 推进社会工作本土化与发展创新是增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健全社会基层治理体系、促进专业社会工作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已有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强调中国语境中的"适应性"发展,但忽视了嵌入性机制背后的结构性因素,看不到社会工作发展模式同"国家—社会"结构的深层关联。采用"结构—机制"视角,将中、西两种社会工作发展模式视为不同"国家—社会"结构塑造的结果,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逻辑及其发展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